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励志]困难是我们的恩人-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玫终于拿到了本科毕业证书。她的大学读了11年。 
  陈玫的个性一直是特别独立的,她学大专时之所以报了经济管理,就是想着将来毕业后可以找一份相关的工作:“我不能一辈子靠父母呀。”1994年,大专毕业的她拿着很多份简历去参加人才招聘会,可简历只发出一两份,没有单位愿意接收她。接着,街道把她介绍到一家福利厂,厂长接收她只是让她去做一个月60元的糊纸盒的工作,当她怯怯地问将来有没有可能做管理工作时,厂长毫不客气地说:“别说大专毕业,就是本科、研究生,身体状况这样也是不可能的。”她没有去这家工厂。 
  也就在那一年,妈妈同事的孩子英语学得不好,求她帮忙补补课,她教得很用心,短短的时间里,孩子英语成绩提高了很多。于是,找她辅导的孩子越来越多,她就把这六七个学生分成三四组,在周末时间段进行辅导。平时,她严格备课,凡是市面上有的参考书,都买来,再把精华部分打印出来,让学生做,这样节省了学生很多时间。她一直是夜里12点以后才睡觉的,电脑里为学生准备的,题库都是在夜里完成的,因为白天她还要念自考。如此,经她辅导的学生,英语成绩在班里都是最突出的。 
  在做家教的这段时间里,她一直在总结经验。今年,她有意识地开始研究学生心理,并做了大量笔记。她说现在已经不再想着去找工作了,做家教已经成为她的事业。但是要真正做好,她还想进一步地学习相关的知识。她早就看好辽师大的教育学专业了,所以特别想报考这个专业的研究生。她知道她又在给自己出难题了,不过她想试试。而最后的结果,不是她能左右的,但她的确怀着热切的希望。 
  面对未来,陈玫说想写写自己的经历,这不是要表现自己曾经多苦多难,而是要告诉别人不管生活多苦多难,只要咬紧牙一步一步走都会挺过去的,因为心是坚定的…… 
  阅后感悟 
  阅读重点推荐: 
  陈玫痛苦极了,但她没哭。她只是一遍遍地告诉自己:“我得上大学!”她的同学入大学校门的时候,她也报了经济管理的自考大专。第一堂课,老师看着她做的笔记,直摇头:“你就听听课吧,不要参加考试了。”不过考试时她还是去了,除了高数和英语几门不需要太多书写的科目只考了一次外,别的科目她都考了不止两次。3年后,她拿到了毕业证书。接着自考本科,整整8年,她摸爬滚打,很多科考试,烂熟于心的答案都来不及写考试就结束了。为此,她不得不一次次走进考场。这时候,她已经能够熟练操作电脑,她多么希望自己能够通过电脑答题呀,那一行行打出来的字在她看来是那么美,老师也会愿意看的,可是不行,没有人愿意为她破例。2002年,陈玫终于拿到了本科毕业证书。她的大学读了11年。 
  你觉得还有哪些可以作为阅读重点呢?不妨将它找出来。 
  编者心声: 
  本文的题目太绝妙了:“路有多难,心有多坚!”太启发人了、太鼓舞人了!本文的主人翁陈玫太可敬了,她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令人肃然起敬,她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教育青少年朋友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要总是抱怨这个困难,那个困难。其实,并不存在所谓的不可战胜的困难。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从她出生之日起,命运就一次次地与她作对,而她却一次次地凭着坚强的心灵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她一次次地被大学拒之门外,但在痛苦之后,她却一遍遍地鼓励自己“我得上大学!”最终,她真的拿到了大学文凭,哪怕需要11年之久的时间。 
  尽管不幸的残疾让她遭遇了太多的不公与冷漠,但她凭借自己的学识、意志、爱心和优良品质找到了人生的最佳坐标,开创了既有利于社会,又令自己无限热爱的事业。 
  朋友,走近并学习这样的榜样吧!你各方面的条件都比陈玫好,可以说,没有你战胜不了的困难。相信你的前途一定会更加美好! 
  你同意我的观点吗?你一定还有更深更好的感受,请赶快记下你闪光的想法,时时提醒自己,将来你必成大器。   
 
潘杰客:在顶峰处寻找新起点(1) 
   
  蒙令华刘孟玲 
  潘杰客,曾在中国做工程技术员,后赴美国与父母团聚,打工、经商、从事中美文化交流,而后获得哈佛大学管理学硕士、德国莱比锡大学博士。哈佛毕业后即被德国奥迪汽车公司聘用,曾任奥迪公司中国大区首席顾问、一汽大众销售公司中国大区首席顾问、一汽大众销售公司奥迪销售总监。2001年,他主动放弃作为中国人在奥迪公司管理层的最高职务,加盟凤凰卫视,成为凤凰资讯台《财经在线》主持人。同时,他也被一所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和山东东营市的“市长助理”。 
  看过潘杰客的简历,人们就没有理由不给予他应有的关注:他的不断变换着的身份和职业,他从中国到美国、到欧洲再回到中国的经历,他的一次次从人生的顶峰处走出,再又从新的起点迈进步伐。对于渴望了解社会、走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变换过这么多种职业身份的潘杰客,他是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职业生涯的呢? 
  大学时代:学会自己寻找任务 
  1978年,原本一心想读电影学院的潘杰客阴差阳错地从北京考入了千里之外的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习他想都没有想过的工程学。他周围的同学几乎个个都有着明确的人生目标,那就是做一名最好的建筑工程师。 
  潘杰客回忆自己的情况说:“我就是对工程不喜欢。不喜欢的事我绝对不会去做,但是我又学这个专业,所以当时心里很矛盾。”不过,既然学了工程专业,潘杰客觉得还是应该打好基础,免得别人看不起。他在一二年级时非常努力,用优异的成绩来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有了这点基础以后,在三四年级时,他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学校内外的各种文艺活动中,做播音员、演话剧,忙得不亦乐乎。他说:“虽然我要承受的压力很大,但是我安慰自己说,我不喜欢这个专业,我以后一定会离开这个行业的,现在我的专业课不好是有原因的。”记者由此问他:“你认为现在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潘杰客说:“从我自身的经历来说,我觉得如果说大学时代的主要任务是学好基础课、学好英语、学好计算机的话,那都是次要的。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一个人要自己去寻找自己要做的事,自己寻找任务。大学生应该自己去发现、分析和决定自己的未来,从自己的爱好、潜力去考虑,然后专注、投入地去做。他说,学英语很重要,可是很多有成就的艺术家,他们可能连学英语的时间都没有。” 
  在目标日益个性化的今天,考研、留学、创业成了大学生们的首选。潘杰客认为:“这不是什么急功近利,而是他们对未来的发展更加个性化了,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学习的东西和将来要做的事情更接近。这是好事,因为只有社会上的每一个个体都在进步、强大时,整个社会才会进步。”但是潘杰客也指出了一点,那就是在越来越热的留学浪潮中,很多人抱着的只是“出国镀金”的虚荣之念,而不是觉得应该真正地“给自己的脑袋装一块金子”。潘杰客举了一些例子说:“在美国的一些大学里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堪称真正的visitors,整天在校园里晃来晃去,或者以跟某著名教授合影为荣,其实什么也没学到。但回国后也以所谓的美国大学校友自居。”先后就读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博士的潘杰客说:“到国外后我才真正领悟到什么叫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世界之外有世界,思维之外有思维。只有学习不同的思维方式,才能给自己的脑袋装进金子。”潘杰客在哈佛攻读企业管理学的同时,也进修政府管理学。第一天上课,哈佛教授就问学生:“他们是来干什么的?大家都答:“当然是来学习的。”教授又问:“怎么学?”大多数人的回答是:“跟教授学。”谁料教授听了不以为然,而是说:“错了,你们应该彼此之间互相学习。”事后潘杰客才了解到,他的同学基本上都是来自各国政府部门的高级官员,其中还有一位乌干达副总理和四位菲律宾的现职部长,还有一大堆参议员、众议员和州长等等。教授的意思,是说他们在思维上彼此间的交流,才是各自最好的学习。 
  走向社会:在限制下生存 
  1982年潘杰客毕业后,从工程队的施工员干起,四年后就成了国家建设部的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时年27岁。这时,早年曾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后又与除了潘杰客外的一家人移居美国的父亲,让潘杰客也移民过去与家人团聚。潘杰客得到了当时的建设部部长的同意,绕道欧洲到了美国。 
  在父母家待了两个月,潘杰客开始了在异国他乡的另外一种人生。他租了间地下室,开始找工作独立生存,并在业余时间到夜校学英语。与在餐馆洗盘子的留学生相比,潘杰客的打工起步更低,是从送外卖开始的。 
  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做这种选择时,潘杰客说:“这其实很自然。你进入一个社会,就得了解它的时尚。当时我上夜校的同学都看不起我,因为最开始我住在家里。他们认为我到美国不是背井离乡而是合家团聚。在这使我感到了一种孤立。还有就是,在美国18岁的孩子早就应该独立了,我作为一个近30岁的男人还靠父母,让人觉得是可耻的,我自己也感到这是一种耻辱。而人是不可以在耻辱中生活的。我不懂英文,在国内的那点成就到了那儿别人又不承认,我又没有美国执照从事工程设计,只好从最底层做起。” 
  但是,从最底层做起的潘杰客却不是选择了从此一蹶不振和没有目的地生活,他说:“虽然是从最底层做起,但是我告诉自己,将来的潘杰客决不是现在的潘杰客,所以我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半年内英语要过关。没想到的是,三个月以后我的英语就运用自如了。”并且,当许多在餐馆打工的中国人想的是一条从服务员到经理——小股东——大股东——老板——开连锁餐厅的人生道路的时候,潘杰客却没有那样设计自己的美国梦。因为他知道餐饮业不是他的未来。所以他得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别人打完工后睡觉,他回去后还得学习。几个月后,潘杰客跳出了餐饮业,转做珠宝,不久就成为了一个“SuperSalesman”。而当周围的人想的是怎样开珠宝连锁店的时候,潘杰客却只把它当做了一种快速积累的方式。 
  不久,潘杰客就放弃了这一事业,先是转入中美文化交流工作,任非营利的中美文化交流基金会主任,后又出任美国中文电视新闻主播。但从事中美文化交流期间,他曾经成功地把中国顶级艺术家推上了代表世界最高艺术演出水准的纽约卡耐基音乐厅的殿堂。 
  这件事让美国《世界日报》的老板还以为潘杰客“至少是某位中国副总理以上人物的儿子”。 
  在这一次次成功变迁的背后,潘杰客是这样展露自己的心路历程的。他说:“外界环境的限制不应该是对内在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束缚,而是激发;只有无限地扩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高效地利用有限的空间。”从中国到美国,作为一个跨越了地域、行业的人,潘杰客坦言自己所受的限制其实是多重的。   
 
潘杰客:在顶峰处寻找新起点(2) 
   
  为了超越环境所施加于他的种种限制,他的方法并不是忽略限制和脱离环境,而是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使之与环境达到和谐,从而超越限制。还在国内的施工队做施工员时,潘杰客就经历过同样的考验。作为一个出众的大学毕业生,他与工人一起住在简陋的板房里,流动在大大小小的工地上。这在那个一次分配锁定终身的年代,很难想象位卑职低的潘杰客还有多大的前途。潘杰客在承受艰苦的工作环境的同时,还要承受作为一个大学高才生与一个施工员之间的心理落差。如果他当时被这种落差击败,那么四年后他也就不可能成为建设部的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了。 
  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地域和变换过多种职业身份,潘杰客却认为:经历其实也是一种局限。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积聚资历,在资历中提炼经验,在经验中总结规律,在规律中推导模式。特定的成功,特定的经验,特定的规律,特定的模式,导致特定的思维方式。特定的思维方式塑造特定的生活轨道,于是有了局限的人生。”“所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