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这些现象,给理论探索和政策处方提出了复杂玄妙的许多难题:在货币理论方面,是不是金本位制本身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新情况,从而需要改弦易辙?
例如,金本位制在经历了金块本位和金汇兑本位后,终于在30年代大危机中由英国于1931年率先用不兑现纸币本位取而代之。或者,通货主义的理论逻辑有毛病,需要适应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作出相应的修改补充发展?对经济危机理论来说,人们自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答案,经济危机的原因究竟在于货币原因,即经济高涨到一定程度后出现了信用紧缩。 317
现代西方经济学。
103。
或者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真正根源,并非货币原因,商业危机中出现的货币危机只是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或危机本身派生出来的现象。
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理论家提出的答案表现为在本世纪30年代前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经济危机理论,而通货学派与银行学派的争论成为6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界诸家争鸣的一个热点,重新表述货币数量说的货币主义倡导者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好走极端,坚持主张通货学派关于货币供给外生性的观点,而后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主要代表者托宾(James
Tobin)则在论战中认为,货币供应量在一定场合是内生的,是适应生产和流通的需要由中央银行提供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然而,历史经验表明,正是通过历代思想家和理论家的自由论争,人们从各自的立场观点方法或称价值观提出的不同观点,促进人们对社会经济客观规律的认识日益扩展深化,推动着经济科学和它为之服务的社会经济并步地不断向前发展。
三、马克思货币流通公式
马克思货币流通公式:商品的价格总额同名货币流通次数=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资本论》(第一卷第139页)
令M=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总的货币量,V=同名货币流通次数,p=一般物价水平,Q=商品额,故商品价格总额=PQ,则有:
M=PQV 318
。
203。现代西方经济学
马克思对有关变量的论述:“……商品在卖的一极,货币在买的一极,所以商品世界的流通过程所需要的流通手段量,已经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决定了。事实上,货币不过是把已经在商品价格总额中观念地表现出来的金额实在地表现出来。
因此,这两个数额相等是不言而喻的。“
“下面假设金的价值是既定的。实际上在估量价格一瞬间,金的价值确实是既定的,在这种前提下,流通手段量决定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
额“
(同上,第138页,着重点引者所加)。
“在商品价格不变时,由于流通商品量增加,或者货币流通速度减低,或者这两种情况同时发生,流通手段量就会增加。反之,由于商品量减少,或者货币流通速度增加,流通手段量就会减少。”
(同上,第141页)
以下作几点说明。
1。
引文中“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PQ)
,联系前面文句,用“待”
(即人们准备、打算是恰当的,不是翻译失误。
但作为阐述M=PQV的用词,这里的PQ应是指已实现的商品
价格总额。因为M=PQV即MV=PQ这个方程,作为描述变量因果关系行为方程,表达的是售卖商品的卖方(PQ)与提供货币的买方(MV)
,已经银货两讫,并且总供给与总需求趋于宏观均衡的均衡等式,并不是商品生产者尚待销售的商品量。
例如,正如以上引文,假设PQ增加一倍,MV必将增加一倍,这类似上面谈到李嘉图的论述,指的是社会经济从失衡到重新恢复均衡时的情况,不同的是,李嘉图假定M增加一倍,若V和Q不变,P将上升一倍,因而等式两边的因 319
现代西方经济学。
303。
果关系与马克思恰好相反。
2。
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商品和货币的价值是由生产过程中所费劳动量决定的,所以P是在商品进入流通过程之前给定的,作为均衡等式,Q表示银货两讫的商品总量,所以在马克思货币流通公式模型中、PQ是作为给定的自变量,(外生变量)
,MV是由PQ决定的因变量(内生变量)。
3。
MV=PQ作为描述有关变量之因果关系的理论是表述供求双方已经趋于相等的均衡等式,那么,若PQ给定,货币流量(MV)
是经由何种调节机制使得MV最终必将恰好等于给定PQ?马克思是这样解答这一问题的:“我们已经知道,随着商品流通在范围、价格和速度方面的经常变动,流通的货币量也不断增减。因此,这个量必须能伸缩。有时货币必须当作铸币被吸收,有时铸币必须当作货币被排斥。为了使实际流通的货币量总是同流通领域的饱和程度相适应,一个国家的现有金银量必须大于执行铸币职能的金银量。这个条件是靠货币的贮藏形式来实现的。货币贮藏的蓄水池,对于流通中的货币来说,既是排水渠,又是引水渠;因此,货币永远不会溢出它的流通的渠道。”
(同上,第154页)
就是说,在这里,货币发挥其价值贮藏的职能,承担价值贮藏的货币(贮藏货币)
,好比贮存在一个蓄水池之中,若流通货币量(MV)小于PQ,则贮藏货币从引水渠流出蓄水池而注入流通过程,扮演流通媒介的角色,以使得MV等于PQ;反之,若MV大于PQ,则贮藏货币从排水渠流出,扮演价值贮藏的角色,在蓄水池中休息待命,以使得M较前减 320
。
403。现代西方经济学
少到MV恰好等于PQ为止。
4。
如果我们进一步思索,势必提出这样的问题:理论探索中构思的贮藏货币和蓄水池,在现实生活中,又是通过何种调节机制,使得贮藏货币成为流通工具进入商品交换的流通中的货币量恰好等于商品流通总金额所需要的货币量,不多也不少?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必须搞清楚,在这里扮演价值贮藏手段角色的贮藏货币是怎样界定的。
按照《资本论》第一卷第150页“货币贮藏”的论述,在商品流通中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从商品的买方转入卖方以后,假如,“卖之后没有继之以买,货币就会停止流动。……于是货币硬化为贮藏货币,商品出售者成为货币贮藏者。”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当物物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交换媒介以后,当商品售卖者换得货币以后,在他转而买进所需商品以前,总有一段时间间隔,也就是货币总是作为贮藏货币暂时不参加流通,这段时间,可以是一秒钟、也可以是几天甚至一年或更长。在这场合,怎样界定贮藏货币以区别于参加流通的货币?
当然,我们可以说,在M=PQV这个方程中M指的是参加流通的货币,因而贮藏货币是排除在外的,那么,M的数量是怎样决定的?
假如我们回答:“M的数量是由PQ决定的”
,这并没回答我们这里提出的问题,即M是通过何种调节机制以使得M=PQV。
从理论的逻辑推导来说,这种貌似有理的答案,实质上是寓结论证明流进流出蓄水池的M之值在停止流动时,必将等于M=PQV之值,并没有阐明调节 321
现代西方经济学。
503。
M流进流出的机制是什么。因为,除非计划经济中的计划长官,可以根据也是他安排的PQ之值,再假定V为已知,由此可以决定M之值(流通所必需的货币量)
,在市场经济中,成千万群众各自自行其事,要使他们各自的MV相加之和恰好等于亿万种PQ之和,显然只能是神话。
看来,解决问题的思路是这个方程的四个变量中剩下来的一个变量V,即在这里被假定为已知和既定的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
假设一个社会某一年的宏观经济平衡为:500元(M)×4次=(V)=2元(P)×100(Q)
第二年,假设P和Q之值不变。假设全社会每个人都把他手持货币之一半即250元作为贮藏货币放进保险柜或锁在箱子里,以其余250元参加流通,则宏观经济达于均衡时,250元×8次=2元×10但是,如果我们把放进保险柜和锁在箱子里的250元也计入参加流通的货币之中,即共500元,这时每元货币平均流通速度从8次降为4次。由此可见,我们可以说,设PQ=200元,在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供给与总需求达于均衡状态时,由给定的商品价格总额200元所决定的流通必需的货币量M之值为500元(若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每年为4次)。
当然也可以说M之值是250元(若货币平均流通速度为每年8次)
,PQ给定,M之值不同,是因为第一年界定的M,一年间流通4次,而第二年界定的M,一年间流通8次。一般来说,经济分析中指称的货币供给量(货币存量)
,并不是指中央银行已经印出的钞票,而是指留存在公众手中的钞票,包 322
。
603。现代西方经济学
括那些锁在箱子里遗留给子孙后代的钞票,在我们这里的事例中是500元,从国家公布的统计报表中可以发现,该年的每元货币平均流通速度为4次。作出上述解释,马克思的MG=PQV,即已实现商品价格总额决定流通必需货币量,就是在其所假定的各种前提下,正确地论证说明了流通中表现出来的现象,并为实践所证明的理论,一种揭示出隐藏在现象下面的奥秘的科学的理论。
5。
请读者注意,这里讨论的西方经济学家在五六十年代才提出的货币的外生性与内生性问题,指的是MV=PQ这四个变量中,MV与PQ之间的因果关系问题。如上论及,V这个变量与货币的外生性和内生性的分歧不具有任何意义,因此,所谓外生论指的M决定PQ,而内生论则相反地认为,M是由PQ决定的。其次,重复一遍,这里的M指的是宏观经济达于均衡即MV=PQ时的情况,因此,马克思关于M是由PQ决定的结论,建立在两个前提上:(1)
P是由生产过程中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因此是在商品进入流通过程之前决定的;(2)Q是给定的,因此PQ是给定的,在这场合,M之值完全决定于PQ,两者同方向同比例变化。
所以马克思批驳货币数量论是指该理论断言P是由流通过程的货币数量所决定。就是说,马克思决不会否认,例如假设金币实然增加,而Q未作同比例增加,由货币数量与商品量的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会上涨,但马克思可以断言,到重新恢复均衡状态时(和李嘉图一样)
,p是由商品与货币的 323
现代西方经济学。
703。
劳动耗费决定的,例如十八世纪欧洲作为币材的黄金增加,也同时出现物价上涨,数量论认为是由于货币量增加,马克思则认为是黄金相对于商品的劳动耗费下降的结果。至于银行学派讨论的是PQ与M的关系、p也是作为给定的变量,不涉及P是由何因素决定的问题,总之,马克思流通的货币量由何决定的理论与货币数量论的对立,仅仅限于商品的市场价值(商品供求平衡时的价格)是由劳动耗费所决定,还是由货币数量所决定。马克思决不会否认,即使是金币在短期内突然增加,而Q未作同比例增加时,市场价格将上涨。例如,根据统计报表的数据,MV=PQ,假设某一年500元×4=2元×10,经过一定时期后的某一年,1500元×4=3元×20。货币数量论者会说,物价水平从2元涨到3元,是由于流通中的货币量从500元增为1,500元;按照劳动价值论,商品价格之所以上涨的原因,在于单位金币所含劳动量减少了50%(设商品所费劳动不变)
,于是货币流通量的增加乃是适应于价格上升适应性地增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