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蛊鸬搅耸种匾淖饔茫钡�70年代初该体系的解体。
经过战后几年的努力,到40年代末,新的世界经济秩序得以确立,各国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西方世界经济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50…60年代,西方经济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这一时期,经济理论得到极大发展。现在的西方经济学不论是学科体系、基本架构,还是基本原理、主要内容,大部分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就货币金融理论来说,50…60年代研究的内容不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获得了极大的扩展。最主要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计量模型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各个方面;(2)把众多因素引入货币供求分析,货币需求理论和货币供给理论的内容都大大丰富了;(3)利率理论得到极大发展;(4)主流经济学中的货币金融理论全面深化;(5)货币主义学派等迅速崛起,推动了货币金融理论走向更高的层次;(6)金融发展理论和金融结构分析引起广泛关注;(7)储蓄和投资理论走向成熟;(8)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理论成为货币金融理论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并奠定了后来发展的基础;(9)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理论不断完善;(10)由金融业务发展带来的相关理论研究不断填补着以前的空白点,丰富了整个学科体系。
(四)20世纪70…80年代
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在经过50…60年代发展的黄金时期之后,70年代初期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主要表现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趋势遇到阻碍,增速放缓,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被称为〃滞胀〃的现象出现了。石油危机又使经济发展的困难雪上加霜。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扩张性政策的利弊得失。在这一背景下,对经济〃滞胀〃的原因及解救措施的研究成为70年代中前期的一个焦点,就货币金融理论来说,对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问题的研究再次成为热点,并在理论上取得很大进展。与此同时,“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国不再承担按官价兑换黄金的责任,国际货币体系出现重大的困难,由此,对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研究又一次成为国际性的大课题,其结果是浮动汇率制度的建立。这一时期的货币金融研究,除了货币政策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和国际货币体系这三个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之外,还在下述几个方面取得重要成果:(1)金融创新理论得到极大发展。在50…60年代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金融领域的发展很快,进入70年代后,面临新的环境,新一轮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科技成果在金融领域广泛应用,由此,对金融创新的研究,包括创新的原因分析、创新的成本、创新的效益、创新对金融发展及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2)金融市场理论又一次深化。在50…60年代建立的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理论框架基础上,70年代中后期和80年代对资本市场的研究再次掀起一个高潮,各种模型得到充实、完善,特别是对新出现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研究很多,丰富了资本市场理论;(3)对资本流动的分析成为新的热点。70…80年代,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已日益明显,跨国公司纷纷建立,资本流动数额迅速增大,对这个问题的理论分析也成为这一时期研究的一个重点;(4)对外债的分析引起广泛关注。80年代初,拉美国家出现了债务危机,不但对债权国带来很大影响,也影响到世界经济的运行,因此,80年代对债务尤其是外债问题的研究也成为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5)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分析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西方学者对发展中国家金融问题的关注始于50…60年代,到70年代后,更多的学者把研究的重点转到了这个方面。60年代提出的金融压制论和金融深化论影响不断扩大;(6)其他方面的研究也有了极大的扩展。
(五)20世纪的最后十年
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世界经济有两大特点非常突出,一是经济和金融全球化迅速推进,二是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不断加剧。由此决定了这一时期货币金融领域研究的重点快速向这方面转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金融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2)国际游资与资本市场稳定性分析;(3)金融风险理论与金融安全性分析;(4)金融信息化、国际化下的业务发展研究;(5)银行监管理论的研究;(6)通货紧缩与货币政策分析;(7)区域货币与国际货币体系分析;(8)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分析等。
总之,20世纪货币金融理论取得了巨大进展,正像1900年的世界经济远无法与2000年的世界经济相比一样,现在的货币金融理论也远不是1900年所能想象的。认真回顾一下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的发展,对于我们把握新世纪货币金融理论发展的趋势,并通过这种分析探索金融发展乃至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无疑是极为重要的。(完)
【作者简介】王广谦 中央财经大学成 出处: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01
似是而非的劣币驱逐良币定律
人类最为根深蒂固的顽疾莫过于谬误的思维惯性了。似是而非的描述一经流传,就变成真理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本来就不存在于现代社会,更称不上“法则”,而且这种所谓的法则也并非由格雷欣最先提出,但是现在不仅货币理论界,而且整个经济学界,乃至社会学、文学等几乎所有领域都将此“法则”奉为圭臬。
劣币驱逐良币定律,也称格雷欣法则,按照标准经济学教科书的定义,它指的是在双本位货币制度下,如果称币值(重量或成色)高的货币为良币,币值低的货币为劣币,则二者并行流通时,良币功能将转化为收藏而退出流通领域。当前,国内外大多数的教科书或经济学家认为该法则最早是由英国的格雷欣于1559年提出的,故以其名来命名。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分析史》(第1卷)第511页的一个注脚中写道:“实际上早在格雷欣之前的许多著作就已经提到了这条所谓的‘定律’,鉴于该定律无关紧要,我们对谁先谁后的问题不感兴趣。”但是,笔者觉得还是有简要追溯的必要,因为人们对此存在的误解太多。
据李约瑟考证,“劣币驱逐良币定律”在格雷欣之前,提出日心说的哥白尼就写过一篇题为《论铸币》的文章,论述了这个“规律”;笔者的研究则发现,在中国,早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的贾谊曾指出“奸钱日繁,正钱日亡”的事实,这里的“奸钱”指的就是劣币,“正钱”指的是良币。而唐代的刘晏于760年认为可以运用该规律,采取以毒攻毒的方式,将乾元大钱的法定价值贬到它的实际价值以下,从而迫使劣币退出流通界,唤出良币。
可见,“格雷欣法则”源于对于金本位制度下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描述,经济学家张五常认为这种现象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存在的观点,是值得质疑的(请注意,这里说的是“现象”,并不等于笔者承认这是“规律”或“法则”)。问题的实质在于,当金融货币为银行券或纸币替代后,“格雷欣法则”就被倒置了,即良币驱逐了劣币。这是因为,金融货币与商品相交换时,体现的是一种“钱货两清”的等价交易;而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与商品的交换体现的是一种债权债务的信用关系,商品生产者售出商品接受纸币,以信任纸币发行人的信用为前提。所以,“好”的纸币发行人发行的纸币必然得到欢迎,而“差”的纸币发行人发行的纸币必然遭到抵制,于是良币驱逐了劣币。
我们也可以从实践角度分析,得出上述结论。1980年4月至1995年1月,国内有两种货币在流通,其一为人民币,其二是外汇券。外汇券是指境外居民在中国境内应付零星支出时,用可兑换货币换成的在中国境内可以流通的人民币兑换券,它是在某些高级饭店等场所惟一合法的货币,可以购买特定商品。当时,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商品短缺,国内百姓要获得那些特定消费品,惟一的途径是用人民币兑换外汇券。于是,“黑市”盛行——实际上就是百姓用“劣币”(即人民币)换取“良币”(外汇券),从而形成的货币交易市场。很快,决策层意识到这种政策的弊端,因为查核与监督的费用太高,于是取消了这种购买方向的限制,但是,外汇券依然享受一定的贴水。所以,结果还是“良币”驱逐“劣币”。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由于信息费用或交易费用的存在,隔绝了外来游客使用劣币的门径,这就显而易见地推翻了劣币驱逐良币定律!再进一步推理,问题并不仅是有没有外来游客这样简单。用“优币”的人可以将物价压低,而用“劣币”的人亦可能要加价。讨价还价的行为自古皆然,而有了这些行为,用任何一种货币也没有分别。(完)
刘正山《国际金融报》 (2002年11月01日第十八版)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发展多种信用形式
内容提要:本文参照国外市场经济实践,从当代经济金融模型入手,解释中国产生经济金融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利用现有国力,建立互保平台,发展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组织公益性就业等举措,以系统解决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失业、社会保障、不良资产、社会信用以及地区发展不均衡、分配不公等问题。
一、中国当代经济金融的四大问题
目前,中国当代经济金融领域公认存在四大问题:
一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问题。19861997年上半年期间,主要是通货膨胀问题,1997年下半年以来主要是通货紧缩问题。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完全的买方市场阶段,国内市场已经基本上国际化。通货紧缩背景下的各种问题:国有企业不活和各种资源大量闲置,商业信用丧失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和已经出现的畸形消费,国际资本的不规范流动等,都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对待。
二是充分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城市失业率实际已经达到7%,农村潜在失业率是18%。全国性的就业压力还要持续20—30年。各种社会保障欠债为210万亿元。
三是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和地区发展不均衡问题。在现行的财政和干部体制下,各种行业和产品的低水平的重复投资、重复建设有增无减,因此浪费的各种资源和对环境的破坏触目惊心。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发展的不均衡,城市和农村发展的不均衡,沿海和内地发展的不均衡,东部、中部和西部发展的不均衡,特别是农村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四是社会分配不公问题。由于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机会的不平等和各种漏洞和真空的存在,改革开放的成本支付和利益收入不对称,由于市场经济本身的固有缺陷,部分人,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产业工人承担和付出了主要的社会成本,而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收益;另一部分人,则凭借对部分资源的垄断,在付出比较小的情况下,获得了比较大的收益。目前,20的人占有80%的个人存款,而另外80的人却只有20%的存款。中国社会分配的不均衡程度已经超过部分发达国家。农民和城市弱势群体的收入问题,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解决。
国外当代经济金融领域不同程度地也存在这四个问题。怎样解释和解决这四个问题呢?首先,我们需要在找的一个理论框架,在这个框架内,具体解释和解决这些问题。
二、当代经济金融运行的两大领域
关于经济和金融模型,国内外已经有许多成型的东西。为表述和研究问题方便,我们构造了一个当代经济金融运行模型,它可以简单地用下图来表示。在下面这张图中,当代经济可以概括为两大领域、四大主体和四大要素。
两大领域是实体经济领域和虚拟经济领域。
四大主体是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股民券商(以上是虚拟经济参与者)和企业个人政府(实体经济参与者)。
四大要素是法定货币、法定货币储备、产品劳务和证券票据,他们分别存放在法定货币库、货币储备库、产品劳务库和证券票据库中。法定货币、法定货币储备和证券票据的运行构成了虚拟经济,产品劳务运行构成了实体经济。
当代经济是信用经济。在当代经济中,任何经济活动都体现为信用活动,任何经济主体都有发生信用的权力,都可以用自己的信用参与经济活动,进行支付和结算。其中,中央银行,是法定货币的发行单位和国家货币储备监管单位。中央银行凭借国家权力,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