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决定你未来15年的世界 下一轮全球趋势-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两个方面,德国、法国、意大利都落后于英国和日本,与美国自然更是相去甚远。

在信息技术领域,欧洲与日本正在紧追慢赶,但在一些关键技术上,他们还是落后美国20年,这就意味着未来10~15年内,美国在发达国家中的领先优势很有可能继续扩大。美国在这方面的有利形势持续扩大,部分反映了经济学家所说的“综合性先行者优势”(pound first mover advantage),或者说是受益于率先开发诸多新技术。美国的研发网络、企业文化及商业环境并不具备生产全球性重要产品的最强优势——例如,日本就是全球最强大的汽车制造国——但是,美国特别擅长开发、传播新技术。美国发明家与IT企业早期形成的领导地位,创造了关键知识储备、业务流程规范以及重要关系网络,这些领先优势又轻易扩展到了大多数产业部门与市场角落。因此,美国发明家与美国企业不仅能赶上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大多数首轮技术创新,而且可以在后续各代技术进步过程中一直保持领先,因为美国拥有更多的智力、文化及组织资本,能够以较低成本完成这些工作。

第三章 全球化的两极:中国与美国 美国(4)

    有些技术进展的实现可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经济学家称之为“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最早开发这些技术的美国人不见得就比英国、德国、日本或印度的同行聪明——但是,当上世纪80年代IBM公司正在物色微机操作系统开发人员的时候,互联网尚未正式成型,该领域所有聪明的欧洲与亚洲年轻人都被隔绝在大洋彼岸。而在今天,所有的IT开发人员不管身处何方,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悉这个绝佳机会。不过,在美国的工作机会与潜在回报通常还是会多一些,因为美国IT行业规模庞大得多,而且工资税率一般也低于其他国家。为什么美国有1/3理学博士学位、3/5工学博士学位授予外国学生,为什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拥有博士学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将近一半也是生于国外,为什么上世纪90年代约有40%的硅谷新兴公司是由印度发明家与企业家创立,为什么来自欧洲与亚洲成千上万的年轻技术人员选择在美国工作,如上所述,美国独有的吸引力可以合理解释这些现象。几年之内,欧洲与亚洲的开发人员将会取得人人称奇的突破性成就,但是,美国在IT创新方面的综合优势地位还是十分稳固。

美国的这种优势并不限于IT行业。社会科学家通常根据研发投入所占GDP比重来分析一个国家的研发情况。但是,在全球创新竞赛中,更为重要的是投资周期的长短,以及研发结果的商业化程度。在这方面,美国还是表现出广泛优势。例如,2003年美国的研发支出接近3 000亿美元,而欧洲各国的总和为2 100亿美元,日本只有1 000亿美元,中国更是不到800亿美元——并且2003年各国研发投入差距比1990、1995年都要大。这正是美国发明家与美国企业在生物科技与纳米技术这些很有前途的领域拥有早期领先优势的原因之一,这些领域涵盖转基因食品(大部分欧洲国家政府对此持抵制态度)、个性化医疗、重度污染水过滤、先进太阳能技术等。在这些领域,美国的早期领先优势最终也可能无关紧要,因为谁也说不准哪种新兴技术一定会产生深远的经济影响与商业价值。不过,今后如果一旦有这些领域的某项技术带来滚滚财源,那么这种情形最有可能出现在美国,因为美国年度研发投入、跟踪最近技术突破的科研院所与新兴公司数量都比其他国家多得多,而且每年还有200多亿美元的私人长线风险投资,随时准备投向尚未成熟的新兴技术。

如果说美国在先进技术方面的实力如此强大,那么在这些领域为什么还会出现巨额贸易赤字呢?难道真像公共评论员克莱德·普雷斯托维茨(Clyde Prestowitz)最近警告的那样,“美国正在拱手让出技术领先优势地位”?普雷斯托维茨与其他一些人得出结论,为了保持美国在先进技术领域的竞争力,需要制定新的产业政策,向先进技术的开发与使用提供政府支持。不过,数据显示并非美国正在丧失技术优势,而是美国的技术型企业已经实现了彻底全球化。美国高科技领域贸易赤字,半数由于美国技术型企业海外分支机构的对美出口造成,如果知道这个事实,结果更加明白。此外,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最近报告:过去20年,在高科技产品制造领域,美国企业的全球领先优势实际上获得了极大提升。不到20年前,欧洲、日本与美国在这个领域的全球市场份额都是25%稍多,到2003年,美国高科技产品的市场份额接近40%,而欧洲下降到18%,日本更是只剩下10%。

第三章 全球化的两极:中国与美国 美国(5)

    研发领域发生的变化也是一样,因为欧美之外国家研发投入的增长很多都是来自当地美国企业。例如,英特尔就在以色列、印度和俄罗斯设立了跟加利福尼亚一样的高级研发机构,IBM也在瑞士、以色列、日本及中国建立了与纽约和圣何塞相当的研究实验室。当然,最重要的研发任务还是由发达国家规模庞大、精细复杂的研发机构完成。西方跨国公司在几个发展中国家迅速加强研发活动——2005年,《财富》500强企业有1/5在印度开展研发活动——目前为止,还是主要集中于已有产品在本地及区域性市场上的适应性研发。

未来10~15年,看起来美国很可能还会继续保持领先优势,而且全球化还将进一步加强这种领先优势的重要意义。例如,随着中国、印度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美国的硬件、软件及互联网公司将会在中、印两国占尽先机。2004年,印度每百人平均只有一台微机,网民比例仅为3%,而中国每百人微机拥有量为4台,国民上网比例也不过7%多一点。到2020年,中国的数字化程度与无线技术普及水平至少相当于今天大部分欧洲国家的水平,而印度同样也会实现实实在在(如果小一点的话)的跨越。届时,美国公司将会为他们提供最新一代技术——尽管很多产品与技术可能来自其海外分支机构——以及相伴而生的IT服务。

这些技术包括从供应链管理到产品开发与营销的各个领域,本身就是支持全球化的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未来10~15年,随着各种产品全球性市场需求的继续增长,那些广泛融合、成功利用IT技术的制造、零售及金融服务企业,在满足这类需求方面,就会处于的最佳位置。与其他发达大国的典型跨国公司相比,在这些方面,美国的全球性企业眼下又一次具备了自己的独到优势。

然而,美国在先进技术方面的最大优势并不在于技术的研发与推广,而在于美国人对这些技术的利用方式。与大多数人来自经济学常识的判断截然不同,美国与欧洲一连串的研究表明,一个公司乃至一个国家,在IT技术上投入多少对其生产力水平几乎没有影响。过去10年,欧洲企业IT方面的相对投入与美国企业不相上下。但是,美国大量应用IT技术产业的生产力水平每年提高3~4%,而在欧洲根本就没有变化,甚至还有轻微下滑。

一个原因就是美国企业的管理方式不同,而且看起来这种管理差异已经导致了技术利用方式的不同。例如,美国企业的员工薪酬与职位提升更多地取决于工作绩效,这就有意无意地形成了一种有力的激励,鼓励经理与工人从自己掌握的IT技术中追求更大产出效益。相形之下,欧洲与日本各大公司仍然一如既往地把员工的薪酬与升职建立在工作年限与工会条例的基础上。欧洲与日本经济制度上还有其他一些僵化刻板之处,导致企业难以从IT投入之中获得很多收益。比如,这些国家的劳工法律与社会惯例严重制约了企业用工自由,对大多数工人,企业都无法解聘他们或重新安排岗位,因此,这些企业的国内生产经营重组计划时常遇到障碍,无法获得IT投入的效益。所以,一家法国或意大利公司可以投资开发一套最先进的会计软件或自动电话系统,但是他们最终将会发现,根本无法让现在的会计或话务员走人,哪怕是给他们重新安排岗位都不行。

第三章 全球化的两极:中国与美国 美国(6)

    企业引进新技术时,员工的教育程度也会影响他们的适应能力。这里有一组会让很多美国人大吃一惊的数据:世界银行报告指出,美国成年人接受正规教育的平均时长超过12年,而意大利成年人只有7年,法国不到9年,英国、日本及德国也都不到10年。完成中等教育之后,继续接受教育、培训的美国年轻人的比例比其他国家高出很多——美国为69%,欧洲主要国家与日本的这个比例是45~48%。

几年前,法国政府力图对劳工保护政策进行温和调整,法国青年不惜一切代价,坚决维护工作稳定,由此爆发严重骚乱。尽管如此,未来10年,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某些差异可能还是会逐步减小。过去15年,欧洲青年大学入学比例急速攀升,而且这种势头还在持续,大学录取比例直追美国。欧洲与日本很多大公司,在全球市场参与程度很高,其生产力水平与任何美国企业相比都毫不逊色,这也是毋庸置疑的。美国企业领袖一定都还记得,20世纪###十年代,他们积极学习索尼与丰田生产制造过程中节俭、优质的基本原则。此外,那些借助IT推动、经营最为成功的美国公司的最佳实践经验也在快速传播。沃尔玛是全球盈利水平最高的零售企业,信息技术密集程度也最高,2005年沃尔玛收购了英国第二大零售连锁企业ASDA,而英国第一大零售企业Tesco随之就迅速借鉴、吸收了沃尔玛的很多经营模式。

不过,整体看来,美国跨国企业的生产力水平仍然要比欧洲及日本企业高,其经营也更为成功。例如,研究人员测算了英国各种类型工厂的生产力水平,结果发现,美国跨国企业经营的工厂的生产效率不仅要比普通英国工厂高出40%,而且也比英国跨国企业在自己国家经营的工厂高出10%。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美国跨国企业从每一美元IT投资中获得了更多收益。

事实上,过去十多年来,美国与欧洲及日本之间的生产力水平差距一直都在稳步扩大,在这个快速全球化的时代,形成了美国独一无二的最重要的经济优势:美国国内竞争更加激烈,因为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员工而言,美国的管制政策与保护措施都很少,尤其是对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服务业,更是如此。在零售、批发、金融、商务及个人服务领域,日本与欧洲大国依然维护管制壁垒,因此,数以百万计的效率低下的小企业主导了这些国家的相关行业,他们基本没有实施任何变革的动机。几乎在美国经济的各个层面,都存在更加残酷的竞争,尤其是在全球化进程急速推进、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时代,竞争更加激烈。这也迫使那些追求繁荣昌盛的上进人士,随时准备变革,努力利用最新科技与商务实践,提高效率,增加产出,以至随时追踪最先进的产品、流程及商务模式。美国企业及其员工习惯于应对激烈竞争的压力,未来10~15年,在伴随全球化而来的海外市场上,他们可以更好地武装起来,成功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第三章 全球化的两极:中国与美国 为什么不是俄罗斯或印度?(1)

    未来20年,数十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肯定会因为全球化的推动而加速前进。1870~1970年间,日本从一个低收入国家发展成为一个高收入国家,取得了独一无二的非凡成就,韩国将会成为唯一可以与之媲美的国家,而且在几年之内韩国就会实现这个目标。波兰与捷克也会像过去20年的爱尔兰一样,取得巨大进步。不过,我们的焦点瞄准的是那些具有某种全球性经济影响力的国家——限于美国、欧洲主要国家、日本与中国的这样一个精心挑选的圈子。

有些分析家会为俄罗斯和印度归入这个圈子提出充分理由。就在不到20年之前,俄罗斯还是世界强权的中心,整日叫嚣埋葬西方世界,经济影响力遍及中东欧、印度及中东部分地区。未来10~15年,在全球政治领域,俄罗斯无疑还是一个重要力量,这一点我们后面将会提到。但是,今天俄罗斯GDP仅仅高于墨西哥,而低于西班牙和巴西——人均收入落在诸如利比亚、波兰、博茨瓦纳等国之后——如今俄罗斯经济处在世界边缘地位,而且很多年内都可能继续维持这种地位。当然,肯定会有一些俄罗斯形势正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