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残梦-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剪不断、理还乱的中东坏账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四》

    ?巴以和谈,巴以如何谈? 

    巴以争端有其历史渊源。巴勒斯坦地区位于约旦河与地中海之间,在《圣经》中有“到处流着奶和蜜”的肥沃热土之称。巴勒斯坦古称迦南地,迦南人在这里繁衍生息,迄今大约有5000年的历史。而犹太人原属生活在阿拉伯半岛的闪族的一个部落,居住在今天的伊拉克巴士拉地区。公元前18世纪,他们在部族领袖亚伯拉罕的带领下,沿着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商路开始迁徙,辗转于叙利亚地区,最后扎根于当时已有较高文明水平的迦南地,同当地的土著人和睦相处。

    冲突的由来
    经过几个世纪的休养生息,犹太人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并于公元前11世纪建立了以色列国。然而,到了公元前926年,统一的以色列国一分为二,北部的叫做以色列王国,南部的称作犹太王国。两个犹太人王国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区。公元前722年和586年,两个王国分别被亚术帝国和巴比伦帝国所灭。此后,巴勒斯坦地区又先后被波斯、希腊和罗马征服。直至公元135年,犹太人不甘奴隶处境,举行了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犹太人被迫背井离乡流散世界各地,留下来的人数大大减少,失去了在巴勒斯坦地区的优势。
    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占领巴勒斯坦,当地居民大多皈依伊斯兰教,并与陆续迁入的阿拉伯人融合在一起,形成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即巴勒斯坦人。从此,他们世世代代居住了下来。虽然流散他乡,但犹太人从来没有放弃重回故土的念头。他们一直认为,巴勒斯坦是他们的“根”,是祖先从“上帝”那里得到的“应许之地”。
    目前冲突的根源还在于19世纪末“犹太复国运动”的大规模兴起,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踏上回归之路,返回巴勒斯坦地区定居。从此,阿犹两族便开始了长达百年的土地争夺大战。
    英国殖民主义的分治政策,对巴以争端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巴以争端之初,摩擦仅仅围绕对土地的占有、草场的放牧、邻里间生活习俗的差异等小打小闹的非政治性问题,但是,自英国托管起,巴以两族的冲突就发展成了“谁是巴勒斯坦的主人”的矛盾。巴勒斯坦人是古迦南人的后裔,几千年来他们一直在此生息繁衍,而犹太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曾在这里生活了2000年,并建立过强盛的王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帝国为了自己的利益,首先于1915年在《麦克马洪书简》中许诺阿拉伯在大战结束后建立阿拉伯国。然而,它又于1917年11月发表了《贝尔福宣言》,明确同意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之家”。英国的两面派政策,大大激化了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之间的矛盾。
    1947年4月,由于无力继续其统治,英国把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在美、英、苏、法等国的操纵下,联合国大会不顾阿拉伯国家的反对,做出了分治巴勒斯坦的 181号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同时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并对领土做出了偏向犹太人的具体划分。根据决议,犹太人分得土地1。52万平方公里,阿拉伯人只得到1。115万平方公里,面积约176平方公里的耶路撒冷城由联合国管理。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自以色列建国以来,阿以之间战火绵绵,从较小规模的争斗演变成了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之间的仇怨越结越深,巴以争端也成了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最为复杂的地区难题。

    和平的希望
    在谈到以巴以和谈为核心的中东和平进程的时候,人们不会忘记和平进程的先驱——埃及已故总统萨达特。作为军人出身的萨达特,曾经指挥军队同以色列征战几十年,最后终于作出了同以色列和平解决领土纠纷的抉择:1977年他主动出访以色列,在国际社会的帮助下,通过艰难谈判于1978年同以色列总理贝京达成了“戴维营协议”,并于1979年签署“埃以和约”,收回了“六?五”战争中失去的西奈半岛,开创了“以土地换和平”的解决领土纠纷的先河。由于对中东和平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他被授予1978年诺贝尔和平奖。
    阿拉法特和拉宾沿着萨达特和贝京的足迹继续前行。阿拉法特不顾反对派的反对和激进派的劝阻,团结和调动积极力量,毅然走上了同以色列媾和的道路。拉宾也不顾国内反对党和极右势力的阻拦,以大无畏的精神承认了巴解组织,双方达成“奥斯陆协定”。在 1993年9月9日交换的信件中,阿拉法特承认以色列在和平与安全中生存的权利,拉宾则回应承认巴解组织为和平谈判的巴勒斯坦人代表。阿拉法特和拉宾因他们的“历史性握手”而同获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然而拉宾 “壮志未酬身先死”,未能走完巴以和平之路。

   ?看似柳暗花明,实际越趟越浑

    由于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特殊地位和与以色列的特殊盟国关系,在巴以和平谈判的过程中,美国政府的态度至为关键。美国政府的态度中立一些、积极一些,巴以朝着和平方向的进展就大一些;美国的态度向以色列方面倾斜得多一些,巴以和平谈判就陷入破裂的僵局;如果美国完全站到以色列一边,巴以和平谈判就没有任何可能,双方只能继续在暴力冲突的血泊中挣扎。印证这种规律的例子比比皆是。

    克林顿与布什的态度
    这方面成功的例证是有的。在克林顿任内,在当时中东和平出现重大转机的过程中,美国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它居间调停,沟通劝解,为巴以双方提供谈判争论、讨价还价的舞台,使巴以双方就主要问题进行谈判,在次要问题上互相让步,这是1993年巴以达成初步和平协议的关键前提之一。克林顿曾在2002年巴以冲突的高峰时期表示,如果在其任期最后关头他能亲赴中东斡旋也许可以使双方达成一项最终协议。
    布什在入主白宫之初,对中东问题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其主要的外交事务顾问也对过去克林顿政府极力调解巴以冲突的做法不屑一顾,主张让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自己去解决问题。结果,巴以冲突很快失去控制,2002年整个4月份,巴以冲突恶化到极点,最后在重重压力下布什不得不站出来宣布“够了够了”,同时布什还史无前例地要求沙龙从占领的巴勒斯坦城镇“立即”撤军。
    但两个月后,布什忽然倾斜到了另外一个方向上。在6月24日的一个演讲中,他宣布放弃原来明确承诺的中东和会,要求阿拉法特下台,并声称只有产生一个“不向恐怖主义妥协”的新的巴勒斯坦领导人,才能有巴勒斯坦国。由于美国明显地给沙龙开了绿灯,以色列军队由此更加肆无忌惮地一次次地入侵西岸和加沙地带,并在巴勒斯坦领土上不断建设新的定居点。穆斯林极端分子利用这个逆转的局势,再次宣传鼓动,说美国“一边倒”完全站到了以色列一边,巴勒斯坦人除了暴力反抗别无选择。
    美国的中东“石油桶与火药桶”游戏规则急转直下,原因在于,“9?11”事件之后,布什政府将巴勒斯坦激进组织的自杀炸弹完全等同于“基地”等恐怖主义。这种立场得到了沙龙政府的全力支持,双方完全坐到了一个板凳上。如2002年9月12日,以色列前总理内塔尼亚胡在美国众议院作证,美国议员瓦克斯曼就对他说:“尊敬的阁下,以色列的敌人也就是美国的敌人,美国的敌人也就是以色列的敌人。”而此时,沙龙显然是把巴勒斯坦作为自己最大的敌人。沙龙用坦克、武装直升机、精确制导导弹、推土机,一次又一次地将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围困;阿拉法特只能一次又一次的从千疮百孔、弹痕累累的办公室中走出来,在废墟“总部”前抗议、呼吁、谴责,并招手接受他的人民的欢呼。这两个几十年的死对头重又冤家聚头,不过此时再也不是在谈判桌上了。

    国际社会的呼声
    国际社会担心的事情果然发生了,巴以冲突又趋激烈。到2002年春天,这种冲突已经到了爆炸性的地步,国际上要求美国介入约束以色列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外交界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人也纷纷出面敦促:美国不能对巴以问题撒手不管,否则美国在这个石油产区的控制权就要受到威胁,其代价难以承受。在种种压力下,布什出面但采取了支持沙龙、压制阿拉法特的“一边倒”做法,一再表示理解支持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的镇压,而对巴勒斯坦则发出的全是这样的信息:在巴以冲突严重升级的情况下,阿拉法特已不足以被美国接受为巴勒斯坦的合法领导人。如果阿拉法特要重建信誉,重新确立他在国际社会的政治地位,他必须对哈马斯和伊斯兰圣战组织等极端分子的恐怖组织采取严厉打击的措施。但是在联合国会议上讨论的所有旨在遏制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进攻的决议时,美国代表无一例外地投否决票。
    巴以局势因此恶化,恶化到全面失控的地步。以色列对约旦河西岸与加沙地带巴勒斯坦地区的军事行动、巴勒斯坦自杀式爆炸手在以色列各大城市接连不断的爆炸行动、被以色列军队围困在切断了水源电源的办公室里的阿拉法特的命运、指挥以色列军队向巴勒斯坦地区进攻的以色列总理沙龙,等等,都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先是阿拉伯国家,后来是欧盟国家,再后来是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抗议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此时,巴以问题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中东的范围,布什政府的“一边倒”政策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的抗议,欧盟和美国的阿拉伯盟国都通过一切途径呼吁美国改变立场,以稍微中立的形象调解双方冲突,向以色列施压促使其从巴勒斯坦地区撤军、保证阿拉法特的人身安全并恢复他的自由。
    在强大的压力下,美国认识到这个问题将会关系到自己反恐战争的成败,于是重新开始斡旋,但仍然没有表现出中立和公正。如美国虽然口头力促以巴停火,但对以色列继续重兵镇压巴勒斯坦的行为也听之任之。在阿拉伯各国与欧盟强烈敦促、恳请下,布什终于和以色列总理沙龙通了电话,敦促他“毫不拖延地”从巴勒斯坦地区撤军。针对布什的要求,沙龙表示:他将尽快结束在约旦河西岸的军事行动,但这个“尽快”,前前后后用了十多天,而其间美国竟还表示理解。总之,美国支持,以色列就变本加厉;美国反对,以色列就置之不理。世界也因此看清了谁是美国在这个地区真正的“盟国”。埃及、沙特、约旦等国的人民看到本国政府,对美国中东政策影响如此有限从而更加反对与美国的“盟友”关系,不满和敌对的情绪在进一步积累着。
    2002年9月9日,巴勒斯坦人时隔两年举行了议会全会。
    9月10日,巴勒斯坦政治组织“法塔赫运动”宣布停止对以色列平民进行袭击。该组织在纪念巴勒斯坦对以色列进行暴力抗争两周年之际发表上述声明,同时还承诺与以色列和平共处。“法塔赫运动”也呼吁哈马斯等其他激进组织响应这项声明。
    对阿拉法特和巴勒斯坦的上述积极的声音,美国方面没有做出什么反应,他们正在忙于准备对另一个阿拉伯国家伊拉克发动全面的战争。

    阿拉伯世界的愤怒
    几乎与此同时,阿拉伯联盟再三谴责以色列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大肆镇压的行为,同时点名强烈批评美国支持以色列镇压阿拉法特和巴勒斯坦人的政策,这对于正积极筹划对伊拉克动武、需要广泛国际支持的美国也同样如鲠在喉。
    阿拉伯国家最愤怒的是美国在伊拉克政策和对待巴以冲突政策之间实行“双重标准”:以色列违反了至少28个联合国决议案,但是美国却没有任何计划采取任何行动来解决问题。在2002年9月中旬一次联合国大会上阿拉伯国家愤怒质问“全世界都要求伊拉克遵守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但美国却支持以色列公然蔑视和践踏联合国决议,这合理吗?”
    9月23日,阿拉伯联盟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的紧急会议,再次呼吁国际社会向以色列施加压力,解除对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的包围和侮辱。阿盟在这份声明当中使用了最强烈的文字来批评美国,声明说,由于美国不停地支持以色列进行野蛮侵略,因此美国要对以色列的行动负完全的责任。这份声明还提到,由于美国反对联合国安理会试图通过给巴勒斯坦人国际保护的决议案,不能再把美国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