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第1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锰烊怂担庖淮文阃谘劬κ庇淘チ艘幌拢Ч兔挥辛耍庾笱鄄荒苡昧耍
  
  你看,布施多难啊!我们哪够资格自称学佛呢?至少我还舍不得把眼睛布施出去。但是我看过在社会上有许多人,他也不一定是佛教徒,他的行为却真是菩萨行,真是牺牲自我,在那一件事那一念上是无所求的。若是还要考虑一下,那就成了做生意的行为,就不是菩萨道。一无所求的布施太难了,有时见到人家有困难,当场慷慨解囊相助,回头一想,唉呀!我干嘛全部给了他?有这一念,你刚才捐了一千万都不算功德了。就像那菩萨捐眼睛,考虑一下就没有用了。

  第三种无畏布施更不容易。人都经常在烦恼恐惧中,例如你们中有的人马上要大学毕业了,觉得前途茫茫,就是一种恐惧。无畏布施就是消除别人的恐惧。我常讲,有时碰到极度绝望的人,都准备要自杀了,我就对他说,你等三天,三天之内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其实我说这话一点把握都没有的,按戒律是犯了妄语戒。可是他得到精神支持,过了一天半就不想死了,我宁可犯戒,这划得来嘛。这一句谎话救了他,就是无畏布施,真的无畏布施是大政治家、大救世主的行为。

  老子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你把自己抛开,先谋大家的利益。大家有利益了,那我不怕没利益的。后来范仲淹把这句话发挥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也是无畏布施的精神。

  六波罗蜜为什么先要我们布施呢?布施就是舍,也就是后来禅宗祖师讲的土话「放下」。我们处处舍不得,不止舍不得自己的财物、生命,乃至舍不得自己的名声。所以众生第一个根本问题是悭悋。悭悋是贪的心理行为,是人天生有的自我占有欲,占有别人来成就自己的伟大,占有别人来成就自己的财富,因为占有而自然变得悭吝,变得贪。用人世间的标准来看,如果一个人不努力把别人口袋的钱赚入自己的口袋,这个人就没有出息。所以会做生意的人都有第一流的头脑,他不靠偷不用抢,却能把你我口袋中的钱赚入他的口袋,你我还心甘情愿付给他,这本事大了。但是,这个心理就是贪,就是占有。

  布施就是要对治悭悋,破除贪,破除占有,以我之所有救济他之所无。应该更正说,真正布施的精神,是连救济这个观念都没有的,这个救济观念是一种傲慢的态度,觉得自己比人高,因为可怜人家才布施,那就不是真布施,就算捐了千亿家财,还是没有布施功德的。但是有没有果报呢?当然有好的果报,然而好里面还有不好的。这种可怜人家的心理没有慈悲,慈悲是认为布施是应该的,视他如我的父母,我的子女,我最敬爱的人。而且重要的是,布施过后也不心痛,不要「慷慨布施易,从容掏钱难」。

  「除一切恶,净身口意。」上面讲布施,是善,这里讲的是要除恶。我常说善与恶是很难讲的,尤其研究历史,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所做的事迹,事后看来是绝大的错误。可是他当时是念念要做好事,所以他个人的果报并不坏。但是后来的人却受他所作所为的不良影响,这是个过错,仍然是恶,只不过是小恶。

  讲到底,佛法的基本道理只有四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每次念到这四句话,我个人都会感到惭愧,能够做到多少,实在是没把握。「诸恶莫作」已经太难了,这还是消极的行善;「众善奉行」是积极的行善,真菩萨行一定要做到。前两句是讲外在的行为现象,第三句「自净其意」是讲内在,是根本的道。

  「自净其意」不是自空其意,净不等于是空,意念做到了一切皆空还只是小乘罗汉境界,落在一边。在禅宗讲就是「担板汉」,只看到空,没看到有。如果一动念,空的清净境界没有了,那不算是真定。

  菩萨的戒定慧就在作人做事当中,乃至上入天堂,下入地狱,念念都在定中,不怕起心动念。因为起心动念的念头是净的,至善的,也等于《大学》所说的「止于至善」。前三句都做到了,就什么经典也不用研究了,那就是佛法了。所以第四句说「是诸佛教」。

  唐代诗人白居易,别号香山居士,所以也称他为白香山,是个学佛的人。白居易在政途上是受过几次挫折的,有一次他被贬为杭州太守。当时有功名的人都喜欢在中央作官,外放到地方作官是降级。现今西湖还有两条堤,其中一条叫白堤,就是他当太守时修的,堤上一株杨柳夹一株桃树。另外一条堤叫苏堤,是苏东坡被贬到杭州时修的,也是一株杨柳夹一株桃树。西湖之美,与他们二人当地方官时所作的建设,都有关系。

  当时杭州有一位有道的和尚,他本名已经没人知道了,大家只叫他鸟窠禅师,因为他在山崖上铺了草像个鸟窠一样,人就坐在上面打坐。白居易是地方行政首长,听说有这么一位和尚,就上山去看他。参拜之后,白居易就求鸟窠禅师指点一条佛法修行的明路。鸟窠禅师说,很简单,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一听不过如此,就说这道理连三岁的孩子都知道,鸟窠禅师回答说,可是八十岁的老头还做不到啊。白居易听了非常佩服,立刻向鸟窠禅师顶礼。

  白居易讲的也是实话,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如此,哪有老师教学生去做坏事的?像我常讲一个故事,多年以前,我的孩子还很小,我一天到晚忙得不得了,有一天很累了,想睡一下,就交待孩子如果有客人来,就说我不在。后来有客人来了,孩子对人家说,我爸爸在睡觉,叫我说他不在家,这个客人听了就直接进房中找我了。这个不能怪孩子,因为我们教他不能说假话,就这么个例子,可以看出来善恶之间多难处理。

  由此想起另一个故事。宋欧阳文忠公游嵩山,问一老和尚,古人有修行的可以做到谈笑风生,「坐脱立亡」,要走随时就走,很潇洒的,为何现在的人做不到呢?老和尚答:「古之人念念在定慧,临终安得乱?今之人念念在散乱,临终安得定?」怎么做得到坐脱立亡?你们打起坐来,念念在腿痛中,怎么坐脱立亡?

  回到原来的行一切善,除一切恶,除一切恶要做到净身口意三业。佛学的观点认为我们凡夫的身口意,随时都在造恶业。身的恶业有三种:杀、盗、淫,是身体的行为。现代人生活讲享受,一讲享受就离不开杀、盗、淫。你要吃好的,就造杀业;我们的生活用品都是靠别人的劳力来的,每个人都在盗;淫,除了男女之事以外,生活过份享受奢华也是淫。

  口的恶业最多,有四种: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妄语是说谎话,我们几乎无时不在说谎话,日常寒喧最多,几乎是惯性说谎;恶口是骂人,不一定是骂粗野的话才是骂人,有时文人骂人是转个弯来骂,那骂得更厉害,也是恶口;两舌是挑拨是非,人与人在一起最喜欢讲是非;绮语是俏皮话,油嘴滑舌的话,不正经的话,空话都是。

  意识的恶业有三种:贪、嗔、痴,是心理思想造成的。贪就是占有的欲望,我们无时不在贪欲中,连你请人顺便帮你做个什么事,也是贪小便宜;嗔是愤怒、埋怨的心理。怨天尤人也是嗔念。人没有不埋怨的,连老天爷下雨吹风都要怨,有诗曰:

    作天难作四月天 蚕要温和麦要寒
    行人望晴农望雨 采桑娘子望阴天

  一个人任劳还容易,能任怨就很难了。历史上做大事的人都是能任劳,还更能任怨,甚至要任天下之怨而不悔。好多人物真把冤枉都带进棺材,历史对他们是很不公平的;痴就是智慧不够,道理不明。

  身口意三业,翻过来就成十善业,是学佛的基本行为。我常说,学佛慢一点来,先学作人,人都没作好,想学大乘道成佛,没有那么简单的。

  能把身口意三业改过来,就是除掉一切恶,不犯过错。能把人道的十善业道修好了,再修天道,然后再修声闻道,然后修缘觉道,再修菩萨道,最后成佛。这就是所谓的五乘道。黄教宗喀巴大师所造的《菩提道次第论》,就是走这个路线。他是根据印度一位祖师阿底峡尊者所著的《菩提道炬论》扩充而来,而《菩提道炬论》是由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演化而来。很多人学密宗,不懂这个教理,学了个咒子就回来轰隆轰隆地念,真是胡弄胡弄。中国佛法也是走这个次序,看永嘉禅师的文集,就知道他走的也是这个路子。

  所以我常感叹,你们读的是什么佛学概论啊!真佛学概论是《瑜伽师地论》《大智度论》《摩诃止观》《宗镜录》《菩提道次第论》,现代人写的概论是「盖」论,是吹牛的。

  佛法五乘道是五个阶梯。千万要注意!先学人道,就是十善业。再修天道,以至善配合禅定。然后才是小乘的声闻、缘觉,那禅定就更进一步了,配合解脱知见修的,最后才是修大乘菩萨道。中国佛法往往一上来就是大乘菩萨道,学得太大了,所以中国学佛的人变成专门吹大牛,连人道的基础都没有打好,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认真反省。

「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认为自己是学佛的人要注意啊!很多人的心态是只想修这一世,以后不来了。你不来是去哪里?要跳出三界外,可是哪里有第四界?佛菩萨都在三界之中转的,化身千百亿,以不同的身分和不同的姿态来教化众生。小乘罗汉以了生死为目的,以为可以了,可以不用再来,其实是不可能的!你定得再久,终究要出定的。非要回心转大乘不可,才会不畏生死,才敢入世,才真是了生死。

  有人说要度众生,我就对他说,少吹牛了!连你家里几个人都度不了,还度什么众生?他说他家里宗教自由。是啊,因为你度不了,只好自由了。我可不敢吹这个牛,有时人家说我在度众生,我就说,对不起,我是为了吃饭。作人就要老老实实,尽一份心力,能帮到多少就帮多少,如此而已,不敢说度众生。我这么多学生,哪一个被我度了?真是「本欲度众生,反被众生度」。

  佛菩萨是不畏生死的,大乘菩萨要悲智双运。你光知道放下万缘,那是消极的,要积极地入世来救人,「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盘」,才是菩萨道,所以菩萨也就是自寻烦恼的人,这要大勇气,大忍辱。

  「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刚才讲过,研究净土的一定要注意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个大愿,光知道念佛是依赖的行为,好像念了佛,佛就会来救你。这也是贪便宜心理,如果我是佛才不来救你,你太没出息了。你能学到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的愿力,那当然往生。虽然这么说,一般人又不肯去研究阿弥陀佛的发愿,又认为念阿弥陀佛是愚夫愚妇做的事,结果自己搞得一事无成。我碰到这样的人就不耐烦,你要嘛就老实念佛,要嘛就下功夫研究,能做到任何一样,都是可以成功的。

  「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大乘的菩萨行是智慧的成就,不是迷信崇拜,迷信崇拜只是培养智慧的资粮。正信与迷信有时不容易分别,迷信有广义和狭义的,对一切理不透彻的事都相信,是广义的迷信;不论是宗教的,或者入世的学问,你还不透彻理解,就相信了,就是迷信。狭义的迷信是对某一种神,某一种主宰,盲目的崇拜。所谓正信,是把一切理弄透彻了,真正的觉悟了。

  修行是求正信的智慧,这样的大智慧像是一把宝剑,能断一切烦恼,能破一切迷惑。人最大的烦恼是生死问题,生命怎么来怎么去?究竟有无前生来世?烦恼不是痛苦,而是困扰你的。

  大乘菩萨修行为的是「以智慧剑,破烦恼贼」,而修行的次序是「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

  「出阴界入」这里包含了很多佛学的东西。阴是色、受、想、行、识五阴。我们重复再说一次,色包含了四大,地、水、火、风,我们肉体就是这四大组合而成。受包含了各种感受,譬如冷暖、喜怒哀乐。想是思想。行是生命的动能,譬如说我们不能任意停止血液循环,不能让地球倒着转。说得好听是动能,不好听就是业力,业是行阴的表现。而一切的根本在识阴,心意识的作用。要跳出五阴是很难的,单单解脱身体的感觉,就很困难。生起病来,发烧、咳嗽,都是受阴,你想不咳嗽,它不听你的,这股动力你停止不了。真修行人,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就可以跳出五阴。

  佛学所谓的十二入,是十二根尘。外在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