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第1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看,什么才是福?可惜有人享清福却不知人在福中,结果消了福报,那才惨了。所以「净十善道,受天人福」是享清福。有些学佛的人都很有福气,可是他不懂,反而向我埋怨说,自己学佛那么多年了,什么都没有。我反问他,你还能要什么啊?你已经很舒服了!怎么不明白呢?

  「修四无量心,开梵天道。」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菩萨道的基本。怎么叫无量心?慈悲喜舍心都是无限的,胸襟开扩,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学佛先修十善业道,进一步修四无量心。修成了四无量心得什么果报呢?梵天道。上面已经说得天人福了,还有梵天道吗?修十善业道所得的果报,是欲界天的人天乘之报,有五欲之乐。修四无量心的果报,是欲界天再上一层,色界天的梵天之报。所以修四无量心的功德,比修十善业道大。

  「劝请说法,随喜赞善,得佛音声。」「劝请说法」在《普贤行愿品》和其它经典中都常见到,是劝请诸佛菩萨和大善知识多多说法,就是弘扬教化。对别的教化也要随喜,就是要多鼓励,要「随喜赞善」。

  大家读到「劝请说法,随喜赞善」可能觉得文字很容易懂。但是为什么佛菩萨还要人家来劝他说法呢?可见说法不是容易的,教化人不是件痛快的事,而是痛苦的事。在座诸位有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应该了解这种心情。所以诸佛菩萨有厌烦说法的心理,需要劝请,也需要鼓励。古代的戒律有这一条,百里之内有法师说法,不去随喜赞善是犯菩萨戒的,因为农业社会人口不稠密,文化不发达之故。现代都市交通发达,到处有善知识在说法,就不能严格遵守了,但是一有机会还是要劝请说法,随喜赞善。

  再从反面来讲,经文这么说,可见得众生不愿意做这件事。众生的心理都希望让别人来做,自己只想占便宜,不肯出来。

  其次,「随喜赞善」是我们要多多学习的,不只是对诸佛菩萨如此,对朋友也要如此。看到别人成功了、受人称赞,自己就心生妒嫉,这是凡夫常有的心态,是不对的。看到人家有好的行为,应该称赞他,多捧捧人家嘛!不要如此悭吝,连捧人家都不肯,这又不花本钱,为什么不干?学佛不一定靠佛经,看到别人家不好的心理行为,自己能引以为诫,看到别人做了好事,能跟着起欢喜心,也是菩萨道。因为一般人不但不爱随喜赞善,反而爱批评别人,所以造的口业也特别多。

  能做到上两句经文,果报至少是「得佛音声」,来生的声音悦耳。声音也是相貌,例如有的人相貌很好,但是很倒霉。为什么?因为内相不好,声音破,就破了福气,也就是前生吝于赞人。有些人相貌不好,但是声音好,因而成了有名的歌唱家或演员,有可能是前生多念佛来的,更有可能是前生多随喜赞善。佛的音声我们没有听过,但是经上的记载是,听了可以使人开悟,心情宁静,这是多生累世口德累积来的。

  「身口意善,得佛威仪。」能起心动念,外在行为都是佛的境界,自然得到佛的庄严形像,这也都是靠功德累积而来的。

  这些福报要怎么样才修得到呢?第一步,要作好人做好事,净十善道,修到欲界天人的福。进一步,修四无量心,修到色界天人的福。而不以此为满足,还要劝请说法,随喜赞善,得佛音声;身口意善,得佛威仪。学佛就是这样学的,不是南无南无才算学佛。

  「深修善法,所行转胜。」大乘佛法就是修一切善,这不是声闻缘觉众可以做得到的。你看,佛弟子们多半是出家众,专修声闻缘觉,固然少了做恶事的机会,但是离世修行是小乘道,不是菩萨道。大乘之道是积极地修一切善,不逃避。既然修一切善法,那就不免要入世。能跳进染缸而不被污染,是多么的难!所以菩萨修大乘道,难行而行,不断地进步,善上加善。

  「以大乘教,成菩萨僧。」以大乘道,劝出家的小乘弟子们,能做到深修善法,所行转胜的菩萨道。

  「心无放逸,不失众善。」坚持自己心念,毫不放松地行一切善。

  「行如此法,是名菩萨不尽有为。」这一篇讲大乘菩萨道的缘由,是上方众香国的菩萨,来向释迦牟尼佛求法,佛交待他们「菩萨不尽有为,不住无为。」的道理。「不尽有为」是无止尽地修有为法,不是空,做善事就是有,不是空。

  不尽有为还是需要智慧的,不是盲目的去做,否则善事反而会成恶事。我常说,害人利己的事不要做,利人利己的事可以做,可是世人都是拚命做害人不利己的事。大家检查检查自己和社会上许多的行为,是不是害人不利己的事居多?所以菩萨道是要「悲智双运」,「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盘」。

  「何谓菩萨不住无为?」现在佛要交待「不住无为」的道理。无为是得了道,证得涅盘。菩萨为什么不住那个境界呢?

  「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空、无相、无作(或称无愿)是大乘的三解脱。空,是一切本空,开始学佛以空为基础;无相,是不着相,不被现象欺骗;无作,是作而不作,一切行为过了就算了(无愿是没有带着什么为求之念)。

  昨天有位外地来的学生,他已是有名的教授,也常常为人说法。他问我一个问题,他那边有对夫妻已经生有两个女儿,还想再生一个儿子,前些时候一定要他来找我帮忙,我就说念念观世音菩萨的白衣咒。结果第三胎又生了个女儿,嘴上还缺一块。这教授就问我为什么不灵。我告诉他,佛菩萨没有保证过「有求必应」,这句话是后人写的。何况「有求必应」还有一条:「诚则灵」,怎么样叫诚恳是很难的。一般人学佛都是以投资的观念来学佛,根本不是学佛,灵不灵还是要配合善行。至于嘴唇畸型,你要去问一问那夫妻,在怀孕前和怀孕期是否吃了不对的药物,这是很有可能的。行为要自己负责的啊!全靠佛菩萨而自己心行不配合,是绝对不会灵的。所以当菩萨也真难,这个来求愿,那个也来求愿,一不合愿就变成怨了。

  因为讲到无愿才想到这一件事,所谓无愿就是儒家说的:行义所当为之事,自己良心觉得应当帮忙的就去做,做完了也不要问代价。

  你们也许会问,三解脱是空、无相、无作,那不是什么都放下来了吗?这里佛经告诉你,「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相无作,不以不以无相无作为证。」知道空,但是绝对不入空,空了谁去救世界?大乘菩萨是要入世行善的。所以「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无起就是不动心,学佛能够不动心当然很好,但是大菩萨积极为善,处处要找善事来做,不会以无起为究竟。

超越小乘 不尽有为 不住无为

  无常、苦、空、无我是佛法的基本道理,尤其是小乘佛法的基础。无常就是没有永恒的存在;世间都是苦的,没有乐的;一切本空;一切无我。可是到了大乘菩萨道,就要超越小乘的境界。

  「观于无常,而不厌善本。」虽然看到一切是无常,可是对于行善去恶却不厌倦。否则会认为:既然作好事也无常,那何必做呢?

  「观世间苦,而不恶生死。」不畏生死之苦,以度众生为目的。

  「观于无我,而诲人不倦。」虽然能观成无我,没有我也没有人,没有说法者也没有听法者,但是仍然不厌倦教化众生,没有退转的心理。「诲人不倦」的原文出自《论语》。

  「观于寂灭,而不永寂灭。」虽然晓得一切法空,入于涅盘而不会永远住在涅盘中,会跳出涅盘清净而做事作人。

  「观于远离,而身心修善。」虽然明白诸行无常的道理,能远离一切世间所作所为,可是身心仍然在修,在做一切善法。

  「观无所归,而归趣善法。」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归到空。虽然明白本来无所归,但还是以善法为归趣。

  「观于无生,而以生法荷负一切。」虽然知道一切生生不已,本来无生,但是愿意起心动念,挑负一切利益众生的担子。

  「观于无漏,而不断诸漏。」虽然已经证到无漏之果(凡夫都在漏中,向外放逸),有本事断漏,而不断。

  「观无所行,而以行法教化众生。」虽然明白一切所行皆是空,但是能在空中挑起这个担子,教化众生。

  「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明知道空,而仍然发大悲心。

  「观正法位,而不随小乘。」了解真正佛法只有一乘,所以不走小乘的路子。

  「观诸法虚妄,无牢无人,无主无相,本愿未满,而不虚福德禅定智慧。」明知世间一切法是虚幻的,不实在的,没有人我,没有主宰,本来无相,但是在自己所发的大愿没有完成之前,不断地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是属于福德的菩萨道。「不虚福德禅定智慧」,就是不断地精进修福德和修禅定智慧。

  佛在世的时候,他有一位比丘弟子要缝衣,因为眼睛瞎了不能穿针线,就向四周求人帮忙。但是没有人帮他,因为师兄弟都在打坐。结果是佛亲自去帮他穿针,这比丘向佛致谢并表示不敢劳驾佛。佛说这是应该的,也因为是修福德。比丘听了很讶异,您老都成佛了,还需要修福德吗?佛告诉他,十方诸佛修福德的行为是永无穷尽的。然后佛回转来骂其它打坐的弟子,只顾自己修行,不肯帮人家,不修福德怎么会得定?

  就算其它弟子得了定,这种定要来干嘛?充其量变个植物人。福德真修圆满了,你不打坐也会得定的。可是要注意,光修福德不修禅定智慧是很危险的,他生来世福报会很大,功名地位财富样样好,但会把你吞没,你就完了。

  「修如此法,是名菩萨不住无为。又具福德故,不住无为。」明知道是空,不被空所吞没,就是菩萨不住无为的道理。还有,因为菩萨道具足了福德,所以不停留在空的涅盘境界。

  「具智慧故,不尽有为。」因为菩萨道具足了智慧的成就,所以仍然无止尽地修有为法,为善。你看,不住无为就是有,不尽有为也是有。真正的菩萨道是嘴里讲空,处处是有。

  「大慈悲故,不住无为。满本愿故,不尽有为。」所以悲智双运。

  「集法药故,不住无为。」大家都会念「法门无量誓愿学」,你学了几个法门?多学一个法门都不肯干!说人家是外道魔道,你又不会,怎么晓得他是外道魔道?你说你是学佛的,胡扯!你又不是佛。佛是外道魔道都会,所以他知道。可是你不行啊!我讲这个话不是特意鼓励你们去学外道魔道,而是说不要得少为足,只得了一点点很浅薄的知识,就自以为如何如何了。你的知识越多,越能够帮助众生,因此菩萨道忙得很,不住无为。

  「随授药故,不尽有为。」任何众生有所求,要这个法门就给这个法门,将就度他,不尽有为。

  「知众生病故,不住无为。灭众生病故,不尽有为。」因为知道众生有各种不同的病痛烦恼,所以菩萨自己不住无为空境,为了替众生治病,所以不尽有为。

  什么是菩萨道?梵文是菩提萨埵,菩提就是觉悟,萨埵是有情众生。虽然证到空了,还是大慈大悲要度尽众生。所以佛菩萨是最多情的人,最多事的人。也有把菩萨翻成正士,或者开士,开明之士的意思。

  「诸正士菩萨已修此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是名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佛最后作个总结,这个不尽有为,不住无为就是尽无尽解脱法门,你们诸位菩萨应该要学的。

  「尔时,彼诸菩萨闻说是法,皆大欢喜,以众妙华,若干种色,若干种香,散徧三千大千世界,供养于佛,及此经法,并诸菩萨已。稽首佛足,叹未曾有,言:释迦牟尼佛,乃能于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现,还到彼国。」来自众香国的菩萨们,听了佛这一段话,皆大欢喜,以各种花散遍三千大千世界,来供养佛,供养佛所说的法,供养所有的菩萨。然后向佛顶礼,赞叹了一番。说完了,他们又忽然消失,回众香国去了。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尔时,世尊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观受想行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非四大起,同于虚空。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不在三界,三垢已离,顺三脱门。具足三明,与无明等。不一相,不异相。不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