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修道出家。因此,国王还要同他交涉,不要他再写下去,影响太大了。这就是方便示现。本院的法师,用佛曲音乐帮助大家进入宁静的境界,也是方便的示现。
「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菩萨行没有保留,无所隐瞒,一切坦白,但要能不使人起烦恼才行。有的同学很直,但是直得没有智慧,直得像把刀,使人痛苦,就不是直心清净了。
「行深心慈,无杂行故。」菩萨的慈,是自己心田没有丝毫动念,乃至于无梦,打坐所起的境界都是祥和境界。你们梦中或者打坐时生起恐怖境界,不是外来的也不是魔,而是你生理、心理的反映。比如你看到了毒蛇,就是你自己毒辣的心没有去掉,这是阿赖耶识的反映,就是要行深心慈悲的道理。
「行无诳慈,不虚假故。」修菩萨道的人没有欺骗人的,但是可能会有善意的诳语,那是一种方便。比如知道老朋友快病死了,若你就这么直爽地告诉他,就犯了直心清净的戒,不是真慈悲。这时只有方便了,你可以劝他多休息,能多学佛、拜佛,其它万事不管,算不定会好起来。这是善意的谎言,是上面说的行方便慈。所以你要能一条一条地参合活用,不是呆板的去理解。
「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这境界很高了,成佛的境界就是真正的慈悲,使一切众生能够得到安乐。在这世界上能得到安乐是非常难的,一个人一天当中没有几分钟、甚至几秒钟,能够真正在安详快乐中的,不是这里不痛快,就是那儿烦恼。吃饱了饭坐着看电视,还一面看一面想事情,都在烦恼中。真正的安乐是涅盘,是常乐我净的境界。佛教化众生的目的,是使众生最后能成佛,今他们永远得到佛境界的快乐。
「菩萨之慈,为若此也。」这才是菩萨的慈。这一段是维摩居士答复文殊师利的问题,什么才叫做大乘菩萨之慈。《维摩诘经》这里讲的都是戒律,你不要以为经典和戒律是分开的,那就完全错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称人家慈悲只是应酬话而已,没有想到究竟的义理。这里每一句都有个「行」字,慈是做出来的,不是用讲的。
什么是悲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慈与悲是分开的。维摩居士对于「何谓为悲」的答复很简单,绝对没有自私就是悲心。像天下雨,或是出太阳,绝对没有想留给自己用,普遍地施给一切众生,不分好坏。功德代表善的成就,有功劳有辛苦是功,有建立有所得是德。现在人问人家有没有时间,过去我们是问人家有没有工夫,工夫就是代表时间,有时也写成功夫。功德是佛经借用的,原文出自《尚书》。我们常说人功德无量,但是一经说出来就有量了。菩萨所作的功德无量无边,因为他自己不要,「皆与一切众生共之」。
回向就是这个意思,以你修持、念经、礼佛等等的功德,与你亲属一切众生等共之。学佛的人有四种最根本、最重要的行为:慈、悲、喜、舍。有的同学面无笑容,一付来讨债的样子,再不然就是一张嗔恨的脸孔。我要你们学佛第一步,先学弥勒菩萨那个欢喜佛的笑容,尤其打坐时两条腿在痛,你就一边痛一边笑嘛!笑上三年,你笑惯了,你就不讲话脸上都有笑容的。笑有什么好处?你一笑神经肌肉都松了,打坐咬紧牙齿,何苦呢?念佛喊得那么痛苦,搞什么东西嘛!
学佛这基本的四个行为,要倒转来先学舍,一切放下。这个字做不到,那当然也喜不起来。第二学喜,再来学悲,最后是慈。尤其这个喜很重要,有的同学志大才疏,要想救世界,算了!你先把自己脸上的细胞救好,松一点,带点笑容。「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脸上带笑,别人想打你骂你都算了。我告诉同学们,我学遍所有武功,最后学到一种天下第一拳,就不用再学其它拳了,现在传给你们,有人要打我骂我,我就拱手跪下:「你都对!」就行了,这是无往而不胜利的。你没有人缘,还能度谁?我常告诉大家,只怕你不成佛,不怕没有众生度。要成佛要先自度,自度的道理就在慈、悲、喜、舍这四个字了。
什么是喜
「何谓为喜?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帮助人的、利益人的,决不后悔,就是喜。有时大家作了好事又后悔,像是布施一百元,后来想想,其实八十元就可以了,就后悔了。贪、嗔、痴、慢、疑、悔,为什么悔在根本烦恼中有这么重要?每个人一天到晚都在后悔中,比如吃饭,多吃了半碗,饭后要吃消化药,后悔多吃了,这也是悔。真正的喜心是,布施出去了就忘了。我常劝同学不要向人化缘,四川人讲:「劝人出钱如钝刀割肉」,让人愈想愈痛,不是功德啊。有个故事说孙悟空成佛之后,世界上出了个魔王,神通本事比孙悟空还大,大闹世间。大家公推孙悟空来降魔,孙悟空来了一看,这个魔王我老孙降伏不了。就去找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在打坐,懒得理,叫他去西天找佛。佛就找了一个小沙弥,给了他一个小小的黄包袱上路。小沙弥去找魔王,魔王正待发作,小沙弥请他先看个东西,就从黄包袱中拿出化缘簿,请魔王写个名字,魔王一看就跑了。连魔都怕这个,你们不要随便去化缘。
这个「欢喜无悔」非常难,你帮助过的人后来对不起你,你一定愈想愈后悔当初去帮他。能做到「怨亲平等」,才是功德。
什么是舍
「何谓为舍?答曰:所作福佑,无所希望。」我常说,一看到宗教徒就怕,当然我不是宗教徒,更不是佛教徒,因为我不够资格,我不是慈悲喜舍,一付魔王面孔。我为什么怕教徒呢?这些人一到他们教主的像前,就下跪求平安求财富,都是求。如果这些教主、神明因为人家拜了就保佑他们,那第一就犯了贪污罪,收受贿赂。宗教应该是好的人你要救,不好的人更要救,拜了他要照应,不拜他的也要照应才对。所以这些宗教徒的心理很可怕的,都是有所求。大乘菩萨是一切放下,施与人家的恩惠记都不记,没有任何希求,所作的功德自己不求回报。乃至你打坐修行都不求成佛,只求自己心中的安详,因为自己的安详能影响到他人也安详,如此而已。即使对自己的子女也是持这样态度,我的孩子都去了海外,我同他们说,父子因缘到此为止,因缘是前生的事。我很抱歉,没有钱给你们,只能送你一张文凭,你从此也不用当我是你的父亲,我是公仆,路死路埋,不用你孝顺。
如何了生死
「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这是一个大问题。人生都在怕中过,今天怕明天,年轻怕老,老了怕死。最大的问题是怕死,死了到哪里去?生又从哪里来?刚才讲了个四川土话:「劝人出钱如钝刀割肉」,四川人风趣的话很多,他们还有句土话:「除死无大事,讨饭到了家。」人生除死以外再没有大事,穷到了去讨饭,是穷到家了,没有再穷的了。如果讨饭都讨不到,那就是第一句,就是死嘛。这句话比皇帝的气派都大,人生除了这个还有别的吗?
生死是大问题,众生在生死中都有恐怖。尤其到断气的时候,几乎没有一个人肯死。这是真的,我看多了。有一次一个老朋友从医院打电话给我,要我去一趟,因为他马上就要走了。我去了,他说,这几年受了你的影响,对生死看得淡了,但还剩下几十万块钱,要我帮他决定是土葬还是火葬。我听了火冒三丈,但硬忍下来了,就告诉他,你学佛几十年,还写了许多书和文章,像是悟了道的,为什么到了这个时候还这么不通?佛说一火能烧三世业,你死了剩几根骨头还要装个棺材运回家乡埋葬,为什么不把这钱用来做点好事?当然是火葬嘛!他勉强点了头,但是后来还是交待用土葬,把剩下来的钱全部用掉,唉!这种事我看多了,中国人有句老话:「好死不如恶生」,最痛快的死都不愿意干。我常去看临死的朋友,人将死的时候,味道很难闻,有股尸气,每次去都是准备生场病的。
文殊师利菩萨在这里问怎么样了生死,学佛的人死后到哪里去。这个问题要详细地讲,起码好几个钟头。真得道的人一念空,到死的时候很容易明心见性,中阴身最容易得道悟道。学佛的人常爱讲,自己要是修好就可以不用来了,我就问,你要到哪里去?你有去西方极乐世界的文凭吗?能不能去得了,拿不拿得到入境签证,还是问题。你能念佛念到一心不乱,那还有希望,否则这入境签证批不批就难讲了。对不念佛的人,你死了不来,不来是去了哪里?所以叫你们修白骨观,作空观,你修得成,到时一脱离身体,一空灵马上认得,就定住了。几千年几百年不来,在这里定住很舒服,那是可以。没有这本事就不行了。不过大乘菩萨还不住在这样空灵的境界。现在根本的题目来了。
「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这个话是密宗了。从表面文字看,是说菩萨于生死中,靠如来的功德力量来接引。佛当然是会接引你的,但你平时不烧香,靠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万一如来正巧感冒了,没能来接引你,那你去哪里?什么是如来?这就要批注了。你们念过《金刚经》的,如来代表一切众生、一切佛的自性本体,「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生不死,如如不动,当下即是,是如来境界。你没有功德成就,就做不到如如不动,就空不了。所以,了生死要依自性如来,不是靠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当依如来」,这如来一方面是代表佛的名号,所有的人成了佛都是如来,另一面是代表自性。了生死要依自性,自己的生死自己了。功德不是出钱布施,而是自己明心见性,修持到了,福德智慧就成就了,才可以了生死。
因此你可以了解,真正了生死非大彻大悟不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大彻大悟,是去留学的,因为那边有几位大师: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他们昼夜都在授课,去了是跟他们修习,还是要等你功德到了,见到自性如来,才算成就。
「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文殊师利菩萨真厉害,一步步追问。要了生死必须见到自性,既然要见自性,当于何住,住就是定。大乘不讲定,讲住,是停留的意思。你们虽然没有开悟,但是能不能回答当于何住?没有人回答?太谦虚了,我帮你们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是维摩居士的答复不用《金刚经》的说法。
「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他说,应该住在什么境界呢?是住在度一切众生境界。这同《金刚经》有什么两样?《金刚经》讲:「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对不对?六祖在《坛经》上也告诉你,众生要「自性自度」,自己起心动念,乃至自己身上的细胞细菌,都是众生,都使他处在同于空的境界,见到空性。
「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文殊师利菩萨又问了,要度心中一切的众生,应当除去甚么?
「欲度众生,除其烦恼。」你们天天课诵都念「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尽誓愿断」,只有自救,没有佛菩萨可以帮忙你的。
「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文殊师利菩萨又问,要断烦恼应该修行什么法门?
「答曰:当行正念。又问:云何行于正念?答曰:当行不生不灭。」当下就是,不是很明白吗?我们这儿有位张居士,他写了一篇文章《传佛的心印维摩居士》,我特别欣赏,是别人没有写过的。
「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文殊师利菩萨又再追问,怎么样叫不生?怎么样叫不灭?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维摩居士慢慢有点向边上走了,只好方便度众生。不善的念头就是恶念,不生。善念头就是正念,不灭。这就是六祖《坛经》所说的无念法门。我们一再说过,无念不是没有思想,无者是无妄想,就是这儿说的「不善不生」。念者是念真如,就是「善法不灭」。
「又问:善、不善孰为本?」文殊师利菩萨又问,善与恶的思想来源谁作了主,哪儿是根本?
「答曰:身为本。」善念恶念是从你现有生命的身体上来,
「又问:身孰为本?」那身体又是以什么为根本呢?
「答曰:欲贪为本。」身体是由男女两性欲念而生,这一路是从问生与死,讲到生命的来源。
「又问: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