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给老爸老妈的100个长寿秘诀-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转移注意点。当您离开了老部下、老同事,感情上一时无法接受,那就不妨试着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点。比如,培养一下自己新的爱好、兴趣,或是找个时间与家人一起出游一次等等。只要生活的重心有所改变,想必您也不会再纠结于过去的工作情愫了。
人生体悟
我们的人生,就好像一辆飞驰的公共汽车,途中必然是有上有下,每一个位置都不会永远只坐着同一个人。过去的事,毕竟已经过去,只有展望未来,重新筹划自己的新生活,我们才能更快更好地在生活中重新找寻到一个更适合自己发挥潜力的新位置。
这世上没有一个人说的话全对,也没有一个人做的事全对,谁都会有不足之处,谁都会有犯错之时。坚持正确的,我们称之为恪守真理;坚持错误的,我们称之为顽固不化。孰优孰劣,一辨既明。
固执被许多心理学家认定为是不良情绪的催化剂。如若我们本已忧心,固执将使我们更加沮丧;如若我们身陷孤独,固执将使我们倍受冷落;如若我们烦闷焦躁,固执将令我们更加情绪不安。固执的情绪不会使事情变得更加好转,它只会给我们乱上添乱。
而相对于年轻人来说,固执的阴影似乎更喜欢缠上老人,这使得我们中的一些人听不进大家的劝阻,做事固执己见,不但僵化了周边的人际关系,甚至伤害了自己的身体。
既然固执的情绪对我们的影响如此之大,将它扔开,便成为了我们平定心境的第一要事。只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若想改变固执的毛病,也绝非一日之功。正如看医生也得对号入座,我们首先要弄楚的是,为何上了年龄,人会变得固执己见,不听人言呢?
一般说来,老年人本身都有过一段漫长的社会经历,在生活中积累了不少积极的和消极的经验,在各种生产活动中也总结了一些成功或失败的教训。日久天长,我们便形成了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独有看法。而当这种主观态度不适应客观环境时,在旁人看来便表现为明显的固执。
其次,我国有一句古话叫做:“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人们长期习惯总结老者的经验和教训,以年长者为尊,以年长者说的话为行事标准,这也使得我们老年朋友在自己的言行不符合客观实际时,为了想维护自己的“尊严”,而主观地强调自己言行的一贯正确性。
正因为年长的人有着这样一些心理特征,所以遇到一些事情后,我们即便知道自己的言行是错误的,也碍于某种原因不肯承认,并会因为这种错误而陷入痛苦,又因不能自拔而变得性情古怪,从而陷入固执的怪圈,一错再错。
不过,值得我们思索的是,在成千上万的老年人中,为何有的人豁达开明,有的人却顽固不化呢?研究发现,如若我们拥有以下的心理状态,固执的阴影亦将不再紧紧追随我们。
◇◇思想开明,勇于担当生活和事业上的楷模。开明的老人懂得包容与接受不同观点的重要性,更懂得如何适当地运用自己的学识,成为他人眼中的模范代表。在他们的心目中,兼容并包要远胜于固执己见。
◇◇思想与时俱进。随着年岁的增加,我们如果不注意学习,便很容易影响对新事物和新知识的接受,僵化的思想也会成为阻碍我们接受新知的绊脚石。反之,如若我们的知识增长了,见闻广博了,便不会拘泥于自己的框框里面,硬要将自己的旧思想强加于人了。
其实,对于那些在家族里德高望重的老年人来说,固执己见不听人言并非是他们维护自己尊严的方式。有众多事实证明:豁达的老人才会更被尊敬,开明的老人才会更被人喜爱。
由此可见,固执的心理不仅会让我们闭目塞听,更会让我们与快乐的情绪失之交臂。而当我们放开心胸,学会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他人、以接纳的方式去认可他人,兼容并包、开明大度的心态,必然会在我们面前开启一个崭新的世界。如此,快乐的生活又何愁不来呢?
“克服固执”有窍门。
◆拥有虚心学习的态度。要克服固执的心理,就不妨试着将自己当作一个需要重新学习的小学生。如此,不管我们过去的贡献有多大,也无论过去的地位有多高,我们都需要重新学习,拜他人为师。当我们把心态降下来了,对人对事的态度自然也就会改变了。
◆多接触外面的世界。老年人多多接触外面的世界,不仅可以让我们学到更多更新的知识,亦能使自己的心胸变得更加开阔,心态也变得更加年轻。只有眼界开阔了,我们才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固执的心态才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潜心修炼自己的心境。克服固执的方式固然很多,却都并非是一日两日便能实现的。想要改掉这个不良习惯,往往需要我们长期修炼自己的心境,使之达到一种大境界,方能放下执著之念。
人生体悟。
固执的最大受害者,往往是我们自己——我们让自己不快乐,我们让自己离群索居……其实,做事喜欢坚持己见是人人都有的毛病,只不过轻重程度不同罢了。只要我们学会多多倾听他人的意见、多多参考他人的建议,这个问题也就必然会迎刃而解。
在“多疑”的人面前,生活就像一个上了锁的黑盒子,蓝天再美,他们也无缘欣赏;而对于率性的人来说,生活却像自己手中的一捧泥土,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想捏成什么样就捏成什么样。
有人说:“多疑伴随时间的脚步来到我们身边。”这句话虽然片面,却不无道理。没错,“多疑”虽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但相较于年轻人而言,它却更喜欢缠上较为年长的朋友。许多人即使在年轻时开朗大方,到了晚年,做事也会变得格外谨慎,多疑心理也愈发严重了起来。
不得不承认,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这样一些朋友:出门前明明锁好了门,走到了路口却又慌慌张张跑回来反复检查;睡前已经关好了燃气阀门,却因为不相信自己多次起身去厨房查看……在相当一部分的老年朋友群体中,这类例子可谓数不胜数。
“怀疑心理”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大困扰。因为“多疑”,我们不再相信自己,不得不耗费大量的时间去做许多不必要的工作;因为“多疑”,我们怀疑自己的判断,变得愈来愈不自信;因为多疑,我们的心态越来越差,也愈来愈认定自己老了。长此以往,失去自信的我们,又如何能收获幸福的晚年生活呢?
古代有这么一个故事。多心的王老汉丢了斧子,他怀疑是隔壁的李四所为。于是,他每天都偷偷地观察李四,越看越觉得这个邻居像小偷,甚至连李四走路的姿态、说话的神态都感觉十分别扭。过了几天,王老汉在家中的某个角落里发现自己的斧子,自那以后,他再看李四的言谈举止,却怎么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由此故事可见,猜疑之心往往都起源于我们心中先入为主的思想。当我们心中认定了一个事实时,我们往往会被自己的主观意识所蒙蔽,无法客观地分析、判断事实真相,从而导致在内心中反复对这个事情做出主观臆断。循环往复,我们便会陷入“多疑”的泥沼。
毫无疑问,“多疑”是抑郁的敲门砖,它频频扣开我们的心房,并在里面撒下坏心情的种子。不过,尽管这块“敲门砖”更加偏爱骚扰老年朋友,但如若我们对它置之不理,事情就会变得简单多了。
◇◇莫将琐事放心中。人越往高龄走,心中所装的杂事也就越多,年轻时明明可以忽略的生活琐事,此时在头脑中却愈加清晰起来。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将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抛却出去,依旧开开心心、大大咧咧地生活。要知道,即使忘记某些事情,生活也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莫对他人的话语太在意。俗话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如若太在意他人的话语,那么,在许多时候,朋友的一句无心之言或许就会让我们耿耿于怀许久,这实在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试想,说的人都将此话抛之于九霄云外,我们却拿它折磨自己,值么?
不可否认,无论是“爱怀疑”,还是“爱猜忌”,它们都是快乐生活的一块绊脚石。前者使我们不再相信自己,心中布满阴影,人生的时光浪费在无意义又无法停歇的重复举动中;而后者却是由于我们过于封闭自己的内心,不肯客观分析事实,让我们失去朋友的信任、亲人的温情。
与此相反的是,“马大哈”式的老年人往往天真、率性,生命中充满了阳光。他们对日常事物马马虎虎,甚至经常丢三落四,却从不为此而感到烦恼;就算偶尔被他人欺骗一、二次,这类老人也会很快将不愉快的事情抛诸脑后,哪怕当时郁闷难过,第二天准会又重新振作起来。可见,这种所谓的“马大哈”,才是一种真正的生活大智慧啊!
“多疑”使我们成为生活的奴仆,而率性却让我们成为生活的主人。在“多疑”的人面前,生活就像一个上了锁的黑盒子,蓝天再美,他们也无缘欣赏;而对于率性的人来说,生活却像自己手中的一捧泥土,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想捏成什么样就捏成什么样。
显而易见,当我们减少一分猜疑之心,头上的天空就会湛蓝一些;当我们放下“猜疑”的包袱,身心就会更加自由一点。人过甲子,拥有明亮的心境总好过被狭隘的心锁束缚,偶尔糊涂也不失为一道风景。
“戒除多疑”有窍门
◆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您总担心自己爱忘事,不妨随身携带一个记事本,将做过的或是将要做的事情都记录在上,随时翻阅。如此一来,我们对自己的记忆力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让生活更充实,减少胡思乱想的机会。我们或许都曾有过这样一种感觉——当闲下来的时间太久,或独处的时间过长,内心的杂念就会渐渐增多,对一些事物的胡乱猜想也会随之而来。而避免这种心理产生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学会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更充实一些,让自己的生活兴趣更多一些。当我们的身心整天为快乐“忙碌”时,杂念哪里还有孔可入呢?
◆学会与他人交换意见,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当我们与他人发生矛盾以后,最忌讳的解决方式便是将心事闷在肚中,这样不仅不利于事情的解决,还容易引发心理疾病。我们应学会与他人交换意见,使矛盾双方坦诚以待,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我们也就不会胡乱猜疑他人了。
人生体悟
正所谓:“多疑是误解和忧患的红娘。”人到老年,心态平和一些,心境宽阔一些,遇事常露笑颜,遇人常给笑脸,将“多疑”赶出生活,快乐将常伴我们左右,不离不弃。您想,生活既然给我们做主人的机会,我们又何必让自己屈就在仆人的地位呢?
只要我们做长辈的能将我们的爱,通过科学的载体正确施与孩子,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必会因此而开花结果,带着我们的爱自由飞翔。
每天,在晨曦的沐浴下,一群穿戴整齐的孩子们在上学的路上欢快地蹦跳着,而他们书包的带子,却挂在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手上;每周,在肯德基明亮的大堂里,满满当当的食物堆放在衣着光鲜的孩子面前,而他们的爷爷奶奶,却只是看着面前的孩子吮吸着油光光的手指,便乐得合不拢嘴。
中国自古便有句老话:“隔辈儿亲。”顾名思义,老人对孙子孙女的疼爱,总会超过自己的孩子。但当这种“爱”、这种“亲”太多时,却不免会有“溺爱”的嫌疑。有位老人曾戏谑地自嘲道:“我对孙子完全是‘四陪’,陪吃、陪住、陪玩、陪学。”但如今,一些老年朋友“溺爱”孩子,又何止“四陪”而已?
那么,对孙辈的爱施与过多,究竟好还是不好呢?无数事实已经向我们证明,爱是多还是少都不是重点,关键在于,我们老年人在照顾孙辈前,必须事先处理好这样两个问题。
其一,自己和儿女之间教育观念的差异。
有一位女士,为了带好外孙女,将家中所有有棱角的地方都包上了棉花和布条,还不准小孩乱跑,这使得女儿对她的做法十分不满。在孩子的父母看来,小孩子就是要蹦蹦跳跳,如果总是封闭在家中,如何能够健康成长?
是的,老人与儿女都同样疼爱着孙子,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在如何带孙子这个问题上,与自己的儿女总会产生一些分歧。就如同上面的那位女士,本来帮女儿带孩子是想帮帮女儿的忙,到最后却落了一身的埋怨。只是,老人与儿女的这种分歧来源于两个时代的隔阂,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
所以,我们老年朋友在决定帮助儿女带孩子的后,务必要先和儿女进行一下细致的沟通。当两辈人在教育观念上达成共识的时候,孙辈的教育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圆满的解决。
其二,高瞻远瞩思考孙辈的未来。
孩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