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江里。他不是不贪生怕死,而是因怕死而吓昏了,反而忘掉了要活命。所以人的嗜欲,也就像这样。有个齐国人偷金子,正当集市上热闹的时候,他抓起金子就跑。捉住他的人问他:“你敢在集市上偷金,哪来这么大的胆子?”齐国人回答说:“我没看见人,眼睛里只有金子!”只记得想要的东西,所以就不顾自己是在干什么了。因此圣人考察事物运动和静止的变化,适当地掌握接受和给予的分寸;理顺爱憎的感情,使喜怒情绪有所节制。动静得当,祸患就不会产生;给予适度,罪过就不来纠缠;爱憎合乎情理,忧虑就不会接近;喜怒有节制,怨恨就不会侵犯。所以通达道术的人,不随便得好处,也不推让福利;自己该享有的不抛弃,非分的不索取;常常充实但不漫出,持久虚空但知足。屋檐水足够装满酒壶,但长江、黄河的水装不满漏杯。所以人心就像这样。自觉地用道术来度量,吃只求充饥,穿只求御寒,这就足够保养七尺身躯了;假若没有道术作尺度来约束自己,那么万乘的地位也嫌不够尊贵,拥有天下也不会快乐。孙叔敖三次离开令尹的官位而无忧伤神色,这是因为爵禄不能拖累他;荆 非处在两条蛟龙攻击他的座船的危急关心,而心不动摇,怪物也不能惊吓他。圣人心平气闲,精神守驻,外物不能迷惑他。
卷十四 诠言训
天地无形,浑沌不分,还没有造成有形的万物,称作“太一”。万物都产生于太一,形体各不相同。有鸟有鱼有兽,这个过程叫做分辨事物。万物按照种类群体来分别,性质和生命形态不同,但都是从有形这一点产生的。各类事物互相阻隔不通,于是形成为万物,不能再返回到它们的本始形态。因此万物运动叫作生,运动终止就叫死。都成了有形的物,不是虚无,而是继续创造万物。创造万物者已经消失在万物之中。考察太古之时的情景,人从无形产生,无形产生有形,一旦有了形体,就被外物制约。能够返回到无形的境界,像没有形体一样的人,叫做真人。真人是在物类还没有从太一区分时产生的。圣人不做名声的主人,不做谋略的机关,不承担任何事情,不做智慧的主人;隐藏时没有形态,行动时不露痕迹,遨游时没有征兆;不预卜幸福,也不招引祸事;保持无形状态,活动完全出于自然。想得到幸福的人造成灾祸,想获取利益的人遭受损害。所以靠无为得到安宁的人,去失无为就是危险;靠无事治理好天下的人,失去无事就会使天下混乱。星辰排列在天空,十分明亮,所以人们能指认;义通过恩德而表现,所以人们能看到。人们指认的星辰,运动起来有轨道;人们看到的行义之人,行动起来有迹象。运动有了轨迹人们就会议论,行动有了迹象人们就要非难。所以圣人把光辉掩盖在无形之中,把形迹隐藏在无为之中。王子庆忌因勇武而死于剑,后羿因好射猎而死于桃木棍,子路被卫国人剁成了肉酱,苏秦死于摇唇鼓舌。人们无不看重自己的长处,而忽视自己的短处,因而沉溺在自以为是之中,而否定自己的短处。他自以为是的长处是有形的,而他忽视的短处是无形的。所以虎豹因凶猛而招来射杀,猿猴因敏捷而招致刺伤。一个人如果能重视他的短处而贱视他的长处,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哲理。
自信之人,不能用诽谤或赞誉来动摇他;知足之人,不能用权势利益来引诱他。所以通天性的人,不追求所做不到的事情;懂得命运真谤的人,不忧虑命运无可奈何;通达道的人,外物不能扰乱他的中和之气。詹何说:“不曾听说自身修养好而国家混乱的事,不曾听说自身修养不好而国家治理得好的事。”矩尺不正不能划出方形,圆规不正不能划出圆形。自身修养是事情的圆规矩尺,没听说自身不正而能使别人端正的事。依顺天命,端正心术,掌握好恶,调和性情,那么治国的路线就通畅了。依顺天命就不被祸福所迷惑,端正心术就不会喜怒失常,掌握爱憎就不会贪得无用之物,调和性情欲念就不会超过节度。不被祸福所迷惑,动静都能遵循事理;不喜怒无常,赏罚就不会出现偏差;不贪得无用之物,就不会伤害天性;欲念冰超过节度,就能知足长乐。这四种修养,都不能从外界求得,不能借故助他人的力量,只有立足于自身修养才能达到。天下大事不能靠智力来统治,不能靠聪明来认识,不能靠人的本事来成功,不能靠仁慈来使人亲附,不能靠强力来取胜。智力、聪明、本事、仁慈、强力这五种东西,都属于人的才能范畴,如果只依靠这些才能而不具备德行,就不能完成一件事。德行修养好了,这五个方面就没有危险;具备了这五种才能,德行就没有位置了。所以获得了道,愚笨无能的人也会力量富余;失去了道,聪明人也会力不从心。泅深水没有游泳的本事,虽然身强力壮也必定沉没;有了游泳本事,虽然身体瘦弱也能泅过,更何况是坐在舟船之上呢!
治国之本在于安定人民,安民之本在于依食充足,衣食充足之本在于不失去家时,不失家时之本在于君王和官府减少徭役,减少徭役之本在于君王、官吏节制物欲,节制物欲之本在于返归清静的天性,返归天性之本在于去掉精神负累,去掉了精神负累心胸就开阔,心胸开阔气脉就平和。平和是道的本质,开阔是道的宅舍。能够享有天下的天子,必定不至于失去诸侯国;能够享有诸侯国的诸侯王,必定不会失去大夫的采邑;能够治理好采邑的大夫,必定不会放弃自身的修养;能够修身的人,必定不会忘掉自己的思想;能够心灵返归本原,必定不至于亏损天性;能够保全天性的人,必定不会对道迷惑不解。所以广成子说:“审慎地把守着内心,周密地对外界封闭,知道太多会坏事;不见不闻,拥抱着精神安安静静,形象将自然而然地端正。”不能从自身有所得却能了解别人,没有这种事情。所以《易经》里说:“把口袋捆扎起来,没有出也没有入,也就无毁无誉。”能够称霸称王的人,一定是获得胜利的人;能战胜敌人的人,一定是力量强大的人;力量强大的人,一定善于利用众人的力量;能发挥众人的力量的人,一定能得人心;能得人心,一定是从自己身上有所收获;能从自身有所收获,一定是靠柔弱之术。凭借强力胜过不如自己的人,碰上和自己力量相当的对手就会难以取胜;用柔术胜过力量比自己强大的人,他的无形之力不可估量。所以能够从多次失败中取得最后胜利,只有圣人才具备这种道术。
善于游泳的人,没学会撑船,也能很方便地渡水;盘骨强壮的人,没学会骑马屯能很迅速地行走;轻视天下的人,他自身不受外物的拖累,所以能安处其位。太王禀父在 地的时候,狄人进攻,檀父于是辞别分地的长老迁移到岐周,百姓扶老携幼跟随他,终于在岐周建立了周国。扩广檀父的这种办法,经过四代人的努力,终于据有了天下,不是合时宜的事吗?不把占有天下作为目的的人,必定能治理好天下。霜雪雨露,决定万物的生长死亡,上天并没有做什么,人们还是敬重上天;疲于文牍,主持法令,管理百官,治理人民,是有司的职责,君王不干预这些事,人们还是尊崇君王。开垦荒地的是后稷,挖决黄河疏通长江的是大禹,审理案件裁决公正的是皋陶,但是享有圣君名望的是尧帝。所以用道来统治的君王,那使没有才能,但能使有才能的人为他所用;如果没有掌握道,即使才能再多,也没有益处。有人乘筏渡江,有条空船从上游漂下来,撞翻了筏,筏上的人虽然恼火,但不能怨恨。假如有一个人在那条船上,筏上的人有的喊要那人朝江中划,有的叫要那人向岸边划,而那人毫无反应,这时筏上的人必定大骂。前一种情况下不发怒而后一种情况发怒,因为前一种情况是空船,后一种情况是船上有人。人如果能虚无地在世上遨游,谁能诋毁他呢!放弃道而看重智慧必定危险,抛弃术而使用才能必定困窘。有因为欲念多而灭亡的,没有因为无欲而危险的;有凭欲念治国而乱天下的,没有因为守常规而失去天下的。所以智慧不足以免除祸患,愚蠢不会导致失去安宁。守本分,循事理,失去了不忧虑,得到了不欢喜。所以成功的人不是做了他应该做的,得到的也不是他所追求的。有收获的人只是接受而不索取,有付出的人只是交给别人而没有赐予。万物春天生长,秋天死去,生长的不感恩戴德,死去的没有怨恨,就差不多接近道了。
圣人不做让人非议的事,但不讨厌别人非议自己;修养值得别人称颂,但不要求别人称颂自己;不能让祸患不到来,但相信自己不去惹祸;不能使幸福必定到来,但相信自己不排除幸福。灾祸到来,不是他招惹而来的,所以身处困境并不忧虑;幸福来临,不是他追求得来的,所以通达而不自夸。懂得祸福的控制权不在自己手中,所以清闲自在快快活活,实行无为而治。圣人守着己经有的东西,而不追求没有得到的东西。假如追求没有得到的东西,已有的那一份就会失掉;保住已有的,想再得到自然会得到。所以用兵作战的原则是,先做出不能打赢的态势,来等待敌人的弱点出现;治理国家的方法是,先装出不想夺取别国的姿态,来等待敌国被自己夺取的机会。舜在历山修养德行,天下人被他感化;周文王在岐周修治德政,天下的风习被他改变。假若舜只顾追逐天下的利益而忘掉自身德行,那么他自身都保不住,哪会有尺寸之地!所以天下动乱时,人为地去加以治理,一定危险;自己的品行还有可非议之处而急着追求名声,一定碰钉子。福没有比无福更大,利没有比不丧失已有的更好。活动着的万物,不是减少就是增加,不是成功就是毁坏,不是有利就是有害,都是危险的事,陷入这种情况很危险。所以仄穆公战胜了西 ,却在崤山被晋军打败,楚昭王战胜了中原各诸侯国,却在柏莒被吴国打败。所以不能用道来规劝那些追逐利益的人,而可以使那些想避害的人得到安宁。所以崇尚无祸,不崇尚有福;崇尚无罪,不崇尚有功。
圣人没有忧思,没有储备之物。来的人不迎,走的人不送。人们东奔西走,南来北往,圣人独自站立中央。所以他处在众多枉曲之中却不丧失正直;天下人都随波逐流,他却不离开自己的立足点。所以不做善事,不遮盖丑事,只是遵循自然之道;不创始,不自以为是,只是依循自然之理;不预谋,不失时,和自然相约;不求得利,不推辞幸福,只是遵从自然法则。不追求自己没有的,不失去自己已经得到的,内没有意外的祸事,外没有意外的幸福。祸福不发生,怎么会有人为的伤害呢!做善事就有人盯着,做坏事就有人非议;盯着你就会产生责备,非议你就会产生祸患。所以道术不能凭借它来进取求名,但可以靠它退而修身;不能凭它得利,但可以凭它避害;所以圣人不以行动求取功名,不以智慧让人称颂。法规产生于自然,自己不需要参与。思考胜不过术数,品行胜不过德,不为胜不过道。人为的事有时不成功,追求有时得不到。人有走投无路的时候,但道无时无处不通。和道争高低胜负,就有凶险。所以《诗经》上说:“无知无识,顺从自然法则。”有智慧但是无所作为,和没有智慧的人同道,有才能但是无所事事,和没有能力的人同德。他的智慧,告诉他才能做到,然后你才感觉到他的活动;使唤他他才能做到,然后你才感觉出他在行动。有智慧好像没有智慧,有才能好像没有才能,道理才是正确的。所以功盖天下,不夸耀自己的美德,恩泽传后世,不据有这种名声,道理通晓,虚伪之事就灭绝了。名和道不能同时显明,人爱名声道就不受重视,道驾驭人名声就会消失。道和名竞争,扬名就会抛弃道。名声显露道被抛弃,危险就不远了。所以世人有了盛名,他衰亡的日子就到了。想要名声的人就要做善事,做善事就会生出事端,事端发生了,就会抛弃公心而迁就私心,违背术数而放任自流。想通过行善来让人称赞,显示才能来树立声望,办事就不遵循事理,急于求成而不等待时机。办事不遵循事理,指责就多;急于求成不等待时机,就没有功劳。指责多功劳少,没法弥补,就任意胡来,以求获得成功。这样即使成功了,也不能改变人们的责备;如果仍然失败,就会使自己身败名裂。所以慎重对待行善如同慎重对待作恶,才差不多接近道。
天下不是没有诚实的人,但是当分钱财时一定要用筹码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