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它的移动规律一般是自西向东的,所以会影响本地。因此它移动速度的快慢不同,大都较慢,要明天才下雨,所以叫“不落今日落明日”。
'气象谚语集锦'
天象
1、久雨刮南风 天气将转晴
2、云绞云 雨淋淋
3、朝起红霞晚落雨 晚起红霞晒死鱼
4、天有铁砧云 地下雨淋淋
5、直雷雨小 横雷雨大
6、南闪四边打 北闪有雨来
7、月亮撑红伞 有大雨
8、月亮撑蓝伞 多风去
9、日落射脚 三天内雨落
10、西北天开锁 午后见太阳
11、星光含水 雨将临
12、久晴天射线 不久有雨见
13、对时雨 连几天
14、朝有棉絮云 下午雷雨鸣
15、风静又闷热 雷雨必强烈
物象
16、燕子低飞 天将雨
17、燕子窝垫草多 雨水多
18、群雁南飞天将冷 群雁北飞天将暖
19、蚂蚁搬家 天将雨
20、大榕树冬不落叶 兆春寒
21、猪衔草 寒潮到
22、狗泡水 天将雨
23、鸡晒翅 天将雨
24、蜜蜂迟归 雨来风吹
25、蚯蚓封洞 有大雨
26。日暖夜寒,东海也乾。
2。风吵有雨。
3。缸穿裙,大雨淋;盐出水,铁出汗,雨水不少见。
4。星星眨眼,下雨不远;星星闪烁,风力变强。
5。雷打惊蛰前,四十九日不见天。
6。十雾九晴天。
7。早雾晴,晚雾阴。
8。朝霞雨,晚霞晴。
9。好中秋,好晚稻。
10。东虹日出,西虹雨;晨虹有雨,晚虹晴。
11。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到月半。
12。将下雨:春看海口,冬看山头。
13。春雾曝死鬼,夏雾做大水。
14。早晨地罩雾,尽管洗衣裤。
15。木棉树开花,雨季要提前。
16。未吃五月节粽,破裘不敢放。
17。晚上看见月亮、星星,明天会是大太阳。
18。将下雨:蝉停止鸣叫、乌鸦在天空中叫、白天乌鸦抢窝、麻雀成群在屋檐下、蝙蝠成群在角落、蟑螂特别多、蜻蜓低飞、燕子低飞、蚱蜢在地上跳、蛇钻出洞来、蚂蚁回巢、蜘蛛停在网中心不动、牛羊找乾地躺下来、鸟兽成群结队、水中的鱼无缘无故一直跳、多飞机云、乌云。
鱼鳞天(鲱鱼鳞),不雨也疯癫。
雨蛙呱呱叫,下雨必来到。
行云方向相反、云层厚,要下雨。
早晨天发红,海上警渔翁。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
明天有雨落,今晚蚊子恶。
蚂蚁成群爬上墙,雨水淋湿大屋梁。
19。将放晴:蜘蛛离巢重筑新巢、春天吹北风、金龟子飞进笼里、蚂
蚁出穴觅食、既出太阳又下雨、公鸡登高报晓、海鸟向大海飞去、鸟雀高飞、鸽子傍晚咕咕叫。
黄昏天发红,渔翁笑声隆。
天上鱼鳞斑,地上晒谷不用翻。
蜘蛛张了网,必定大太阳。
鸡在高处鸣,雨止天要晴。
20。蜜蜂低飞,有雷雨。
21。打雷,梅雨终结。
22。饭粒黏碗、山腰有卷云,天气晴。
23。候鸟早飞来之年,雪较多。
24。正月冷死猪(寒死龟),二月冷死牛,三月冷死播田夫。
25。四月初八晴,瓜果好收成。
26。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飘飘晴;六月十九,无风水也吼。
27。六月大风台,七月作水灾。
28。九月九港风。
29。雾紧靠山顶往上飘、烟往上飘时晴天,横散时下雨。
30。天气变坏:水沟臭臭的、海水起大浪(起风)。
31。雨来雪,不停歇。
32。雷打天顶,有雨不狠;雷打天边,大雨连天。
33。早晚冷,中午热,下雨半个月。
34。有雨山戴帽,无雨河起罩。
35。雨不歇:顶看初三,下看十八。
36。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种。
37。大雨无雨,明年旱。
38。立春落雨至清明。
39。雾气升山顶,将有倾盆大雨;雾气散大地,无风且无雨。
40。乌云接日头,天亮闹稠稠。
41。早烧不出门,晚烧行千里。
42。乌头风,白头雨。
43。江猪(乌云)过河(天河),大雨滂沱。
44。东北风,雨太公。
45。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久雨见星光,明朝雨更狂。
46。天顶出有半节彩虹,要做防台敢能成。
47。二八乱穿衣:二月春天后母面,八月秋老虎。
48。前冬不穿靴,后冬冷死人。
49。罩雾罩不开,戴笠仔幪棕簑。
50。春雾日头,夏雾雨,秋雾凉,冬雾雪。
51。春雷十日寒。
52。有雨亮四边,无雨顶上光。
53。下雨走大街,台风走小巷。
54。先下牛毛无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白露身不露 寒露脚不露
谚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句谚语提醒大家: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寒露节气一过,应注重足部保暖。
“白露”之后气候冷暖多变,特别是一早一晚,更添几分凉意。如果这时候再赤膊露体,穿着短裤,就容易受凉诱发伤风感冒或导致旧病复发。体质虚弱、患有胃病或慢性肺部疾患的人更要做到早晚添衣,睡觉莫贪凉。秋天病菌繁殖活跃,加之气候比较干燥,易造成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所以,秋季是呼吸道疾病的多发季节。寒露过后,气候冷暖多变、昼夜温差变化较大,稍不注意,就易着凉伤风,诱发上呼吸道感染。此外,患有慢性胃病的朋友,生活中也应尽量注意保暖,避免因腹部受凉而导致胃病复发或加重。
寒露后入夜更是寒气袭人。“寒露脚不露”告诫人们寒露过后,要特别注重脚部的保暖,切勿赤脚,以防“寒从足生”。因为两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较少,再加上脚的脂肪层很薄,因此,保温性能差,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响。研究发现,脚与上呼吸道黏膜之间有着密切的神经联系,一旦脚部受凉,就会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纤毛运动减弱,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足部保暖格外重要。寒露过后除了要穿保暖性能好的鞋袜外,还要养成睡前用热水洗脚的习惯,热水泡脚除了可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外,还能使湿干判别是非常恰当的,也是很有科学见解的。
从以上可以看出南风暖来北风寒,东风湿来西风干确实是比较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
夏夜风稀来日热。
这是夏天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稳定少变的一种天气。
夏天在我国东南方大部分地区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在副热带高压内部,气压梯度不大,风力也就很小。白天,地面受热,空气在热力作用下上升形成对流。热空气上升,四面空气流来补充形成风。因此白天风力相对来说会大些,到了晚上,太阳逐渐西下,地面得不到太阳光照,温度不但不能上升反而还要辐射散失本身热量,温度开始下降空气渐趋稳定,对流作用当然也就自然消失,风力也就自然而然减小。这是正常情况下的风力日变化。夏季晚上风稀风小说明符合这种正常的风力日变化;可见本地尚在稳定的副高控制之下,没有系统天气影响,第二天太阳出来天气当然会更热些。
东南风,燥烘烘。
夏季,副热带高压西伸控制我国东南部及中部地区,盛行东南季风。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东南风虽然可以带来较为充沛的水汽,但是在高压区内盛行下沉气流,暖湿空气得不到动力抬升作用无法成云致雨,天气晴朗,白天光照充足,地面温度上升很快,天气当然很闷热,所以说东南风,燥烘烘。
春东风,雨祖宗;春南风,雨通通。
久雨西风晴,春发东风连夜雨。
在春季由于北方冷空气开始衰退,南方暖空气势力开始增强,两者势力在长江流域一带展开激烈搏斗,你争我夺,推来推去形成静止锋天气,造成长时间的连绵阴雨。但是这种静止锋并不可能一成不变,经过一段时间相持阶段后,如果这时西北方有新的冷空气南下补充,这样西北方冷空气势力大举向南推进;迫使南方暖空气步步后退,这样就形成一条冷锋,而暖空气在被西北冷空气逼迫下后退的过程中向东北方向转移,在东北方向上暖空气向冷空气展开进攻也逼使东北方冷空气后退形成暖锋,但由于冷空气较重不易推动,这样暖锋移动很慢,而西北方冷空气势力很强,冷锋移动很快,终于后面冷锋赶上前面暖锋形成锢囚锋,这就是气旋。在锢囚锋前部,东北面是冷空气气压高,西南面是暖空气气压低,因此吹偏东风,可见在吹偏东风以后随着气旋中心移来,在气旋中心暖空气被冷空气挟持下被迫上升,形成范围广泛的阴雨天气。这就是农谚所说的春东风雨祖宗。在锢囚锋后部西北方南下冷空气势力强大与前面暖空气形成很大气压差,这样就刮西北风,而且风力较大,可见在刮西北风后气旋中心已经逐渐移离本地,本地已经处于气旋后部,不
久将要转受北方新来的冷高压控制,阴雨天气即将结束,天气转好。久雨西风睛是很有道理的。
久旱西风更不雨,久雨东风更不晴。天旱东风不下雨,水涝西风不晴天。
这两个谚语看上去很矛盾:一个说东风要雨,一个说东风要晴;一个说西风要晴,一个说西风要雨。究竟这是什么意思,是矛盾的吗其实这两个谚语分别表明两个不同时令的天气过程,应当分别应用。前者运用于春秋两季,后者只适用于夏季。
天早一般说来由两种原因造成,一是缺乏成云致雨的水汽;二是缺乏有效的动力作用。
我国的西部是与无根的大陆相连,风若从西吹来,就不可能带来充沛的水汽。这时天旱是由于缺乏水汽造成的,就更不可能下雨。比如在冬、春、秋三季(特别在冬季),我国大陆大部分地区受北方冷空气控制,大陆上盛行西北气流。这种气流只能带来阴冷干燥的空气。久旱西风更不雨正是这个意思,也适用于这个时令。在夏季就不一样,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东南季风盛行。在副高控制下天气晴好也可能造成天旱,这并不是因为缺乏水汽原因而造成的,而是缺乏使暖湿空气全面抬升这个外力作用而造成的。这时如果再吹东风,动力因素照样不能解决,天气还是下不了雨,因此农谚才有天旱东风不下雨,这条谚语适用于这个时令。相反这时如果有一股西北气流南下,将暖湿空气全面抬升,有了动力作用,阴雨天气当然可以形成。夏季暖湿气流本来就很强,水汽很充沛,如
有源源不断的西北气流前来起作有效抬升作用,阴雨天气可以继续下去,水涝西北更不晴正是这个意思,也适用于这个时令。在冬季要下雨只有吹东风带来充分的水汽,才可能造成阴雨天气。由于冬季动力条件并不缺乏,只要有源源不断的暖湿气流补充,下雨就可能一直持续下去,久雨东风更不晴正是这个意思,也适用于这个时令。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解释不同的天气过程,这对于预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以上两条谚语如果颠倒使用,那就可能出现很大差错。特别在春秋季节,冷暖空气交换控制的时候更应该注意天气动向和造成天气的主要原因,进行综合判断作出分析,那才比较可靠些。
十二月南风要下雨。三月南风要下雨。
农历十二月正是隆冬季节,北方冷空气一股股南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北方冷空气控制,在冷空气一次次南下过程中出现一回回冷锋天气过程,整个冬季就是这样,前面的一个冷空气移走,后面的冷空气又移来的不断连续过程。
在本地如果处于冷锋前部,变性高压后部,多刮偏南风。由于我国南部、东部是广阔的海域。风从东南面海上吹来,空气既较暖和,又带来了充沛水汽。暖湿空气在变性高压后部暂时占优势地位。可是偏南风的出现既说明前面一个高压要移走.也说明后面一个高压将要移来。当后面一个高压移来后,暖湿空气就将在冷空气作用下被整层抬升,体积不断膨胀,使自身温度不断下降,使原来水汽被凝结成水滴造成大范围的阴雨天气,也可能下雪。因此农谚说十二月南风要下雨。
农历三月(阳历4月)已经进入初春季节。这时北方冷空气已经开始减弱,但它的势力还是可以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而这时南方暖空气势力开始增强,也开始不断向北侵袭。这时如果北方冷空气一旦稍有后退,南方暖空气就会乘隙而入,本地就会吹南风,但是毕竟这时暖空气势力还很弱,不可能把冷空气赶走,只能在冷空气斜面爬升,暖空气在爬升过程中气温不断下降,水汽不断被凝结成水滴而造成阴雨天气。所以说三月南风要下雨。
一年三季东风雨,只有夏季是晴天。四季东风有雨下,只怕东风刮不大。一年三季东南雨,唯有夏季东南晴。四季东风四季下,只怕东风吹不大。
我国东面濒临大海,刮东风表示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