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气象谚语-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水滴送到很高的高度(积雨云中雪区),在那里凝结成雹心,而后几经升降逐渐增大,只有上升气流最强的地方才能支持住足够大的冰雹使它不致于下落,也就是说上升气流最强的地方才能产生足够大的冰雹,只有足够大的冰雹才能使它在下落之后不会因蒸发而消失或变成雨滴,这样才能产生下雹,否则上升气流不强即使形成小冰雹,在下落过程中由于外界空气气温很高,小冰雹下落后迅速溶化到地面只能下雨不可能下雹。可见冰雹只能生成于积雨云中上升气流最强的地方,而上升气流最强的地方在积雨云中不过有二三公里的宽度,这样造成下雹的地方也只能有二三公里宽度了,而积雨云移动的长度却可达几十公里以上,这样冰雹就下在二三公里宽几十公里长的一个狭长地带内,这就是说雹打一条线。
    为什么积雨云中上升气流有些地方强,有些地方弱呢这主要是由于几十公里宽的积雨云内部的气流受到几十公里内下垫面即地面外表形态的影响。就热雷雨来讲,它是由于热力作用产生对流而造成的。在地面中如果外表是池塘、湖泊等水面;
由于温度升高不快,那里上升气流就弱些。如果外表是岩石、水泥,这样温度上升快些,那里的上升气流就强些。这些情况反映到云中,上升气流也就有了强弱之分了。另外地面高低也有影响,山坡上由于受热快上升气流强或因风向山上吹,山坡上由于高度高上升气流也强些,而谷地就相反,上升气流就弱些,反映到云中也产生了气流有强有弱的情况。所以积雨云中上升气流的强弱,有一部分是来自下垫面的影响构成的,热雷雨就是这样。地形雷雨云与锋面雷雨云情况也一样,也要受到下垫面影响、地形影响、锋面影响,其内部上升气流也不可能完全一样,也是有强弱之分的。
    而积雨云底的狂风,是由积雨云中下沉气流到达地面后受地面阻挡无法下沉,形成堆积,产生局部高压区。因此就在近地面向四周辐散开来,形成积雨云底部强烈狂风,由于是向四周辐散,所以也就成了“风吹一大片”。

梅里有雷主大雨。
    长江流域春末夏初大都有一段梅雨天气。这是由于这时南北两方暖、冷空气在此地势力相当,形成互不退让的静止锋,而造成长时间阴雨天气。如果在这时打雷,说明有冷空气南下加强,冷空气系统迫使暖空气后退。但是时令毕竟是春末夏初了,南方暖空气势力正处于上升时期那甘落后,同样也加强自身力量。因而发生了激烈的对抗情况,发生强烈对流,在静止锋云系中发展积雨云产生打雷现象。所以这时打雷,说明冷暖空气都在加强各自势力,使静止锋加强,暖空气带来更多水汽,冷空气又为暖空气抬升和冷却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样雨就会越下越大,而发大水。梅里有雷主大雨正是反映这个情况。
春打雷,春雨随。一日春雷十日雨。春雷日日阴,要晴须见冰。
'日期:2006…05…31'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春天打雷多数都是锋面雷雨。锋面雷雨是由于冷暖空气交绥过程中发生强烈扰动对流而发展起来的雷雨系统。因而春天打雷本身就意味着有锋面存在,而且离本地不远。在锋面影响下势必有一段阴雨天气。而阴雨天气结束要到北方冷空气加强南下后,冷锋向南移动,本地转受锋后冷高压控制,天气才可能转好。而这时在北方冷空气控制下晴好天气的晚上辐射冷却加强,气温本身又比较低,所以晚上经常可以发生结冰现象。因此说春雷日日阴,要晴须见冰。这主要是指早春时期,晚春时期可能不会发生结冰现象了。

春雷怕寒。

    春天,由于太阳直射点尚在赤道左右,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讲,白天太阳照射增温不可能十分强烈,因此春天发生热雷雨情况较少,春天发生雷雨一般多见于锋面系统。
    春天,由于太阳直射点逐渐开始向北移动,因而南方暖空气势力开始逐渐加强。相反,北方冷空气势力开始衰退。早春时期长江流域一带尚处于北方冷空气势力控制下,暖空气势力只可能表现为一股股向北挺进的暖锋天气。如果这时发生打
雷,说明暖空气势力较强,可能会暂时控制较短一段时间(因为此时暖空气势力毕竟不会太强),天气可能有一段暂时回暖,南来暖空气带来大量水汽。等到北方冷空气再度加强南下后将暖空气大量抬升形成阴雨天气,如果北方冷空气很强,气温很低,可能还会形成春雪天气。因为受到一段短时间回暖后又突然变冷,而且伴有阴雨下雪天气所以感到更冷。
    另一种情况是在晚春时候。这时暖空气势力已经大大加强。它的势力已经可以控制长江流域一带,北方冷空气已经退居黄淮流域一带了。这时如果发生打雷说明北方冷空气经过一段时间积累以后向南挺进。因为这时暖空气势力较强,北方冷空气要南下,除了要有很强力量之外是不可能的。因此北方冷空气这时能够南下本身就说明势力较强。这样北方冷空气可以暂时将暖空气往南赶,而使长江流域一带重新受冷气团控制,因而天气又将转为寒冷。
    春雷怕寒对于上述两种情况来讲,都说明春雷以后确有一段较冷天气,但是对于第一种情况开始有段回暖而后才变冷。第二种情况就不同,春雷以后随着冷锋南下立即变冷,所以应该有所区别,可见对于第二种情况可能更适用些。

迅雷不终日,骤雨不终朝。
    迅雷、骤雨多为锋面雷雨,而且是移动很快的冷锋雷雨。
    为什么说一定要移动很快的冷锋才会发生这种现象呢
    我们先来看着暖锋情况,暖锋是一种暖空气推冷空气前进,暖空气轻、冷空气重,轻的去推重的势必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因此只得靠集体力量。暖空气在推冷空气同时就要沿着冷空气斜面往上爬升,暖空气爬升过程是慢慢地爬升,当它到一定高度后水汽凝结成云,因为是整层空气往上爬升所以多为层云,而且范围大、厚度厚。这时如果暖空气非常潮湿,当它上升到很高的高度时,如果有强烈扰动发生可能发生对流发展成积雨云造成雷雨天气,但这种云上面讲过只能是闷雷,而且雨也只能先是蒙蒙细雨而后逐渐变为阵雨,一般不会形成迅雷骤雨现象。
    移动较慢的冷锋虽然其速度会比暖锋快,但是在冷空气插入暖空气底部时暖空气还来得及一边撤退一边沿冷空气斜面慢慢抬升,它的云系很像暖锋云系,范围也较大,深度也较深,如果产生打雷天气一般也是闷雷,雨滴虽然比暖锋来得大,但
还不是一下子增大,还称不上迅雷骤雨。
    只有冷空气移动很快的时候,一方面由于冷空气底部受到地面摩擦影响,前进速度愈快摩擦力愈大。这样上层冷空气由于摩擦力小而匆匆向前赶去,下层由于摩擦力很大阻止空气快速前进,显得较慢些,因而造成冷空气前进中向前倾斜的现象。暖空气由于受到冷空气突然之间强烈冲击来不及后撤,在冷空气前面堆积,暖空气堆积多了对冷空气也产生一个强大的阻力,这比如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如果速度不快感觉不到空气有什么阻力,但如果速度很快则会感到空气阻力很大。这个阻力
迫使骑自行车的人无法一直加快速度。冷空气也由于受到暖空气阻力变得陡峭起来,形成钩鼻子型。但是既是冷锋冷空气不论遇到多大阻力还是要向前进的,钩鼻子型的冷空气猛轰暖空气,而暖空气这时又无法沿冷空气斜面爬升,只好向上垂直迅速拱起,形成发展很快的冷锋积雨云。由于这种积雨云发展很快,而且势力很强,大量暖空气在短时间内被迫垂直上升,因而形成的打雷、闪电、下雨天气现象都很剧烈,造成迅雷骤雨形势。
    这种冷锋雷雨形成的长度很长,可以达整个锋线上几百公里长的区域,但宽度不宽只有几十公里范围,由于这种冷锋移动快,几十公里很快就会移过。当锋面移过后锋前所产生的雷雨天气也即告消失,天气转受锋后冷高压控制,逐渐转好。迅雷不终日,骤雨不终朝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孤雷主天旱。

    夏季白天如果天空无云,太阳强烈照射,地面受热快,低层空气增温也快。空气受热变轻向上浮起产生对流。当上升空气块达到凝结高度后,水汽凝结成水滴形成淡积云。而后如果上升气流继续增强对流向上发展,便形成浓积云、积雨云。但是,由于这种积雨云是在单一气团内部稳定天气情况下因热力作用而产生的,经常是东一块,西一块,连不成一片。到下午时积雨云发展旺盛时发生闪电、打雷现象。由于这种积雨云范围小又是孤零零的一块块分散分布,所以雷声也常常是东一
声、西一声时响时停,而不见下雨。不见下雨的主要原因是在单一气团内部天气晴好,由于每天水分不断蒸发,因此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少,积雨云中的降水在未到达地面时已经又被重新蒸发掉了,所以只见雷响不见下雨。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
地面由于每天水分不断蒸发而又得不到适当雨水的补充,就要发生干旱现象。

东闪太阳红通通,西闪雨重重,南闪长江水,北闪猛南风。东闪晴,西闪风,南闪北闪大雨通。东闪太阳西闪风,南闪北闪雨来雍。
    这些谚语只适用于西风带地区。在西风带地区里大型天气系统都受高空西风环流影响,自西向东移动,即使是局部性天气发展起来的积雨云,因其发展高度很高可达对流层顶部,这样积雨云上部也是盛行西风。这样整个积雨云的移动也要受西
风环流的影响,一般也是自西向东移动。因此东边闪电说明天气系统已经移过本地,不会对本地造成什么影响,天气可望晴好,不会发生降水。东闪太阳红通通,东闪晴正是说明这种情况。相反,西边闪电说明雷雨天气系统发生在西边。随着系统从西向东移动逐渐靠近本地带来强烈阵雨天气,同时由于雷雨前部盛行强大的下沉气流,下沉气流在靠近地面时向四周辐射开来,造成强烈狂风,因此当系统移来时也会产生大风。西闪风,西闪雨重重正是这个意思。南闪、北闪前面解释了这里不再赘述。


南闪半年,北闪眼前。南闪火门开,北闪有雨来。北闪三夜,无雨也怪。南闪晴,北闪雨。 

    这些谚语都说明南边闪电打雷不会下雨,北边闪电打雷会发生降水。这又是为什么呢
    南闪、北闪应该是指发生在冷锋锋面中的雷雨系统,与电光乱明应当有所区别。
    在我国入秋后,北方冷空气势力逐渐加强经常南下,推着南方暖空气向南移动。这种冷暖空气交绥面就是冷锋锋面。在这个锋面,暖空气受到冷空气冲击向上作上升运动发展起来的积雨云产生雷雨天气称为冷锋雷雨。对于我国来讲冷空气总是位于我国北方或西北方,因此冷锋移动大多是从北向南或从西的向东南移动。这样打雷闪电发生在北面,说明锋面还在本地北边,未来冷空气南下后将会移到本地或影响本地造成阴雨天气。“北闪有雨,北闪眼前”都说明未来天气将转阴雨天气。相反,闪电打雷发生在南边,说明伶锋已经移过本地。本地将转受锋后冷高压控制,未来天气将转好。在冷高压控制下,一般可以维持一段较长的晴好天气。“南闪火门开,南闪半年”就是这个意思,半年是喻一段较长的时间,并非一定要半年。
    南闪北闪,如果发生在春末夏初,南方暖空气推着冷空气向北移动的暖锋雷雨系统中,就不能用上面谚语来生搬硬套了。这时不是南闪晴、北闪雨了,而可能应该是北闪晴、南闪雨了。

电闪急,雷猛轰,大雨往下冲。天空打雷有雨不远。
 
    闪电打雷是积雨云发展到旺盛时期产生的一种现象,而积雨云中闪电、打雷、下雨三者之间发生时间基本上相差不远。电急闪、雷猛轰、天空打雷都说明积雨云云体中心部分已经移来,积雨云云体中心部分是积雨云降水的主要区域,所以立即
就会下雨。而积雨云中由于上升气流比较旺盛,形成的雨滴相对也大些,这是因为小雨滴可以被上升气流挡住不致下落,因此在积雨云中下的雨都比较大,大雨往下冲就是这个意思。

无闪无雷不成雨。
    当积雨云发展旺盛时期,上升气流很强,下沉气流也很强,而且云顶发展到足够高度即气温在…20℃以下都会发生闪电、打雷现象。如果积雨云没有发生闪电打雷现象,说明云体发展尚不很旺盛,上升气流不强,下沉气流也不强。这样的积雨云只能说是积雨云的初始阶段。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发生降水现象的,农谚无闪无雷不成雨是有一定道理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