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艮其限,列其寅,厉熏心。”
“艮其身,无咎。”
“艮其脯,言有序,悔亡。”
“敦艮,吉。”
“艮”有极端注意之意。 “趾”是脚趾;“腓”是小腿肚;“限”是腰胯;“辅”是腮或头。《易经》作者以人的身体为喻,要人们密切注意事物的自下而上的变化情况而不失时机地采取行动以达到“吉”的效果。 这就直观地揭示了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再次,《易经》中还包含有发展变化是由矛盾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所引起的思想。在《乾》卦中,“龙”由潜于水底到飞跃在天,表明事物的发展由低级到高级而达到了顶点,再往前发展,必然要走向其反面,因此出现“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的结局。 这是说,“龙”飞至顶点,必然有所忧悔。 作者以此说明“穷则变,变则通”的道理,即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突破自身的限制,而向其反面转化。 这也就是“物极必反”。
《易经》作者还通过阴阳剥复的规律来形象地说明“物极必反”的道理。 阴剥则阳复,但是,阴长到一定程度便又向其反面转化,这时又变为阳剥阴复。 比如一年中的四季变化
134
821中国哲学初步
正体现了阴剥阳复的规律性。《易经》作者又看到这种阴剥阳复的转化有其周期性。《复卦》爻辞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这说明,《易经》作者试图在复杂多变的矛盾运动中探求和掌握事物阴阳剥复转化的周期和规律。 不仅如此,《易经》作者还进一步提出“无平下陂,无往不复”
(《泰卦》)的论断,把矛盾转化、物极必反认作为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法则。可见,《易经》中这些关于矛盾对立面转化的思想虽然是非常朴素和直观的,并且带有某种神秘性,但是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初期,我们的先人试图从自然现象和社会变革的复杂矛盾运动中探索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努力却是十分可贵的。 这些辩证思维的萌芽对于形成后来中国传统哲学的独特的思维方式,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最后,《易经》中还包含有对主客观辩证关系的某些粗浅认识和关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萌芽。《易经》作为一部占筮用书,其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吉凶祸福、利咎否泰的问题。 上文我们曾看到,《易经》作者在占筮实践中初步认识到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及其对立面相互转化、“物极必反”
的规律性。但是,他们对待占筮的结果,并不主张消极地坐以待毙,而是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成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 例如《履》封中,以人与老虎相遇可能出现的后果为例,形象地说明了人的主观努力的重要作用。“履虎尾,不咥人,亨。”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
135
中国哲学初步921
“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眇能视,破能履”
,是瞎了一只眼还自以为能视,瘸了一条腿还自以为能走的意思。 比喻对客观事物不作具体的分析而刚愎自用。 在这种情况下,踩到虎尾上必为虎所伤。“愬愬”
即恐惧的意思。 清代焦循在解释这一卦时说:“居之以礼,行之以恭,恐惧戒惧如履虎尾,终必吉也。”
即人正处虎尾之地,如果能执礼谦恭,以柔顺对强暴,小心戒慎,就不会为虎所伤而得到“吉”的结果。 显然上述两种情况都与人的主观努力有很大关系。综上所述,《易经》虽然是一部占筮书,书中充满了大量的神秘的东西,其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易经》作者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从自然现象和社会变革的客观现实出发,力图用辩证的观点去解释和说明宇宙万物的生生变化,这一努力是可贵的,而其中提出的带有明显的辩证法特色的思想萌芽对后来哲学的发展也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迄今为止,《易经》仍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古代哲学的重要文献。
《易传》开出的宇宙生成论
《易传》又称《易大传》,由《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以及《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共十
136
031中国哲学初步
篇构成,又称“十翼”。这十篇文章主要是后人为阐释和发挥《易经》蕴含的思想而写成的。《易传》虽然是对《周易》的解说,但它本身并没有拘泥于《周易》古意,而是在解说过程中,结合当时自然科学的成果提出了许多关于宇宙人生的创造性见解。尽管《易传》为多人撰写,但十篇文章的观点前后基本一致,构成了一个关于自然、社会和人事的宏阔体系,其思想深度达到了先秦哲学的最高水平。 特别是《易传》开出的宇宙生成论,奠定了中国传统哲学元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基础,从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易传》继承并改造了老子的宇宙生成论,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①的宇宙生成模式中的根本范畴“道”重新还原为“物”或“太极”这些实体运动变化的规律和法则。我们知道,先秦哲学中,是老子最先也最深刻地从本体论上探讨宇宙万物的本源问题。 老子否定了人格化的“天”
、“帝”
创造万物的唯心主义观点,而代之以抽象的精神性实体“道”
,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派生者。 老子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②这里开列的就是“道—有—万物”的图式。“道”是最高实体,从另一个角度说,它就是“无”
,是客观世界并不存在的由老子主观赋予的一种绝对精神。 老子认为,从绝对的精神性的空虚中首先产生了混沌未分的元气,
①《老子。 四十二章》②《老子。 四十章》
137
中国哲学初步131
然后再分化为阴阳二气,再后才产生天地万物。 如果撇开“道生一”不谈,那么老子所认为的由“一”
(元气)化生出万物的生成顺序当是可取的。 问题就出在老子在“一”(元气)之前又增加一个派生者——虚空的“道”
,这就不能不使其宇宙生成论陷入神秘主义。《易传》作者似乎已经看到这一点,因此他们在建构其宇宙生成论时,首先将这个精神性的“道”还原为物和物质性的太极运动变化的规律和法则。《易传》称:“一阴一阳之谓道。”
①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
②
显见,《易传》这里的“道”已不是化生万物的精神实体,而是物质性的阴阳之气交感变化的规律,也是社会人伦的原则;“道”
绝不是离开阴阳二气而独立存在的,它就在于阴阳二气之中,体现为阴阳二气在未成具体器物之前的变化法则。《易传》从把道看作物质性的太极、阴阳的变化法则的原则出发,建构了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性质的宇宙生成论。 它把物质性的“太极”作为最高范畴,提出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的宇宙生成模式。“太极”在《易传》里显然是指天地未分的纯和之气。 唐
①《系辞上》②《说卦》
138
231中国哲学初步
代的孔颖达认为,“太极为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
①
这种解释是正确的。《易传》还认为,“太极”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的,故称:“易有太极”。就是说,“太极”的本性是“易”
,即变易,变化。“生生之谓易”
,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正是由最原始的醇和之气“太极”开始的。 由于“太极”内部的变易而从中生化出“两仪”即天地,由天地的运动变化而形成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 从天地和四时的时空变化中再生出八卦,即具体的物质元素——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等东西来。 所谓“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从字面来解是占卜者认为占筮的结果预定了人的吉凶祸福和事业成败。 而从宇宙生成论意义来看,《易传》实际上是以吉凶喻世界上对立着的万事万物,“吉凶生大业”
就是指这些对立着的万事万物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关于八卦所代表的八种物质元素如何生成万物,《易传》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易传》认为,八卦所代表的八种元素,不仅性质不同,而且作用也不同。《说卦》称:“乾,健也。 坤,顺也。 震,动也。 巽,人也。坎,陷也。 离,丽也。 艮,止也。 兑,说也。”
“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这是说,乾(天)具有“刚健”的性质。 在构成万物中起着支配作用;坤(地)具有“柔顺”的性质,起着育藏万物的作用;震(雷)具有“动”的性质,起着催生万物的作用;坎
①《周易正义》卷七
139
中国哲学初步331
(水)具有“陷”的性质,起着滋润万物的作用;巽(风)具有“出入”的性质,起着发散万物的作用;离(火)具有“附”的性质,起着终始万物的作用。 这八种物质元素,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交合变化,就产生了自然万物。《易传》作者不仅把自然界看作是上述八种元素的产物,甚至人也是由这八种元素构成的。《说卦》称:“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这是说,人不是神秘的“天”和“神”创造的,而只是自然界种种物质元素相应的产物。 进而,《易传》把其描述世界万物起源的二分法运用于说明人类社会本身的发展。《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措)。”
《易传》在这里通过自然界的进化来说明社会伦理关系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社会国家政治也就具有客观的、自然的色彩,这与把君臣、上下、父子、夫妇等关系说成是“天”
、“帝”命定的唯心主义观点迥然不同。再者,《易传》不仅探讨了宇宙起源与生成的问题,同时还对“太极”化生宇宙万物的内在原因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些深刻精辟的辩证见解,丰富和发展了先秦辩证法。《系辞》上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140
431中国哲学初步
这是说,阴阳二气此消彼长,不仅是宇宙运动的总规律,也是宇宙运动变化的最初始因。《易传》作者认为,阴阳二气之所以能成为事物变化“日新”
、“生生不已”的内在根据,在于阴阳二气具有一刚一柔、一主一从的性质,《系辞》下曰:“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易传》猜测到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正是由于这种不平衡性,才使矛盾双方此长彼消,互相争胜,从而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变化。《易传》反复强调: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夫坤,天下之至顺矣。”
“天”
(乾)居于主要地位,即“尊”
;“地”
(坤)居于次要地位,即“卑”。
“乾”的性质是“至健”
,“坤”的性质是至柔,因而,乾与坤、健与柔、尊与卑形成了两两对立而又主次有别的对立关系,对立面之间的不平衡关系蕴含了万物生化的契机。《易传》不仅反复强调对立面之间的不平衡性和斗争性,同时也看到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彖传》云:“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所谓“交”和“感”即是指对立面双方的“交合”
、“相感”
,相互依存统一。《易传》作者认为,对立面双方的依存和同一是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对此,《易传》作了精辟
141
中国哲学初步531
的概括:
“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天地万物是从絪緼相荡的醇和之气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