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哲学初步-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字叔茂。 他的主要贡献是援入道家的本源—本体论,为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供了形上学的架构。张载(公元1020—1077年)

    ,字子厚。 他借阐发《易经》思想建立“气本伦”。

    周、张都仅从宇宙大化之“生生不已”

    处引伸出人伦道德,并未如后来程、朱那样,直接把人伦道德升格为“理本体”。

    周敦颐所著,已收入《周敦颐集》。张载所著,则见于《张载集》。

 266

    062中国哲学初步

    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说

    周敦颐作为宋明时期程朱理学的始创者,其突出特点之一,是引进了道家一道教的许多基本观念,使先秦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摆脱汉唐时期神学那种粗俗的理论形式,而获得了一种哲学本体论的架构。这一点,首先就表现在,周敦颐袭用了五代末、宋代初著名道士陈抟所传的《先天图》,更易为《太极图》,以之为儒家的仁义学说提供形上学依据。 周敦颐于《太极图。 易说》中称:

    “自无极而为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依周敦颐的说法,“无极”是宇宙的最高本源—本体,“无极”生“太极”

    ,“太极”一动一静而生阴阳(两仪)

    ,阴阳变化组合而生五行,五行(五气)流行变化而成四时,而后,阴阳五行四时交感妙合而有人人物物。 这一过程是本源化生万物的过程。“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这一过程则是万物、五行向终极本源复归的过程。 周敦颐这里设定的由本源到万物的生化过程,固然直接来自于汉代的宇宙生成论,但汉代宇宙生成论其实就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

 267

    中国哲学初步162

    生三,三生万物“

    ①的提法中化出。 特别是,周敦颐不以《易传》所讲的“太极”

    ,而以“无极”为终极本源,把“无极”

    置于“太极”之先、之上,更显示了周敦颐本源一本体论的道家色彩。 “无极”的提法直接出自老子。 《老子。 二十八章》称:“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②。 这里的“无极”

    ,即是虚、无、无任何规定。周敦颐在本源—本体论上取“无极”说,这是援“道”入“儒”。周敦颐于《太极图。 易说》中继续写道: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自注云:无欲故静)

    ,立人极焉“。

    乾坤即阴阳,阴阳各聚而男女有别。 周敦颐认为,人禀受了阴阳二气中的精华,故人是万物中最有灵性的。人禀气而生,与此同时,也就获得了智慧(“神发知”)

    ,禀得了仁义礼智信“五性”

    ,“五性”发用以对待事事物物便有善恶之分。 而“中正仁义”

    等道德规范,正是圣人依据宇宙的生化原则制订出来,成为人行为的准则(立人极)的。 这里,周敦颐援“道”入“儒”的结果,是从宇宙生化的高度揭示了人的德性

    ①《老子。 四十二章》②这里的黑白以明晦、有分别与无分别言。守黑即回到无分别的状态中去。老子认为回到这种状态,才是应该提倡的(“为天下式”)

    ,才不会有差错(不忒)。

 268

    262中国哲学初步

    修养的根本依据,即为儒家的伦理思想建构了本源—本体论。周敦颐作为理学创始者被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所推重,其原因即在这里。 但是,宇宙大化的最终本源如果依道家所说的是“无”

    、“无极”

    ,那么,它怎么能够化生出阴阳二气、五行、四时、人、物和人的德性来呢?人的德性如果是后来才出现的,它岂不是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吗?故程、朱虽然充分肯定了周敦颐的努力方向,对他的观点却又作了修正。 朱熹以“理”称“太极”

    ,又谓:“‘无极而太极’,正所谓无此形状,而有此道理”。

    ①这即否认“无极”的实体性,而把“无极”解释为仅是“太极—理”的一种存在状态(“无形而有理”)。朱熹这样做,直接把理(仁义礼智)提升为最高本体,道家的色彩被冲淡了,儒家的伦理思想获得了客观、绝对的意义。 但毫无疑问,以形上学架构儒学的努力,是周敦颐借重道家一道教开出的。周敦颐借助道家—道教重建儒学的努力,其次还表现在功夫论(如何修养)的“主静”

    、“无欲”的主张上。 前引《太极图。 易说》的一段话中,周敦颐已明确主张“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

    ,并注称“无欲故静”。于《通书。 圣学》篇中,周敦颐又说:

    “圣可学乎?曰:可。 有要乎?曰:有。 请问焉。曰:一为要。一则无欲。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

    ①《朱子语类》卷九四。

 269

    中国哲学初步362

    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周敦颐认为,圣人是可以学到的,关键在专一。 专一,把意念集中在精神境界的提升上,则可以做到“无欲”

    (不为物欲所干扰)。

    “无欲”则可以做到“静虚动直”。

    “静虚”

    (内心无私念遮蔽)则其智慧无所不察照(“明则通”)

    ,“动直”

    (行为无彼我、亲疏分隔)则其德行无所不润泽(“公则溥”)。

    这样,也就与圣人相差不远了。 在这里,周敦颐同样强调“无欲”在修养过程中的重要性。 而“无欲”的主张也恰恰发源于道家—道教。 老子就曾多处提到,要做到“少私寡欲”

    ①,“去知去欲”

    ②,才可以回归于道。 可见,周敦颐不仅在本源—本体论上,而且也在修养—功夫论上援道入儒。 如果说在本源—本体论上,程、朱对周敦颐直接吸纳道家—道教的“无极”

    说建构形上学还心存介蒂,那么,在修养—功夫论上,他们对周敦颐承接道家的“无欲”说却是完全认同的。 朱熹说:“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③这即主张“无欲”

    ,以“无欲”为复归“天理”的根本条件。周敦颐在本源—本体论和修养—功夫论上都吸纳了道家—道教的思想,而程朱理学正是沿着周敦颐开出的路子发展起来的。 可见,人们说程朱理学架构近似老子,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①《老子。 十九章》②《老子。 三章》③《朱子语类》卷十三。

 270

    462中国哲学初步

    张载的“气本论”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研究中,评判各家各派的理论性质,一般说来,主要看其是否承认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要素,而且用气来解释世界;还是在气之上另设一个根本的东西,并给气附加了精神的、伦理的属性,从而肯定造物主的存在。后一种情况如《老子》的以“无”为规定性的“道”

    ;二程的以仁义礼智为内涵的“理”

    ,均具造物主的意味,即明显属唯心主义。 张载的“气本论”与他们不同,他把“道”看作是阴阳二气运动的过程,“由气化,有道之名。”

    ②又把“理”看作气运动变化的规律,“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

    ③这是说,⒇天地之气,虽有凝结聚合,又有分裂解散;既有相互排斥,又有相互吸引,途径虽然十分复杂,但都有一定的规律的,因而,事物的变化,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而不乱。 所以张载认为,整个宇宙的一切“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③承认一切有形态的东西,都是存在的;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有现象;一切有现象的东西,都是物质性的气。 这就肯定宇宙万物的本体是

    ②③ 《正蒙。 太和》⒇④ 《正蒙。 乾称下》

 271

    中国哲学初步562

    气,一切现象都是由气生成的。 从而张载提出了“太虚即气”的命题。 他说: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①

    “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②

    “太虚”是无形的,但无形并不是一无所有,它充满了气,气构成为宇宙之本体,气聚合为物,只是气寄寓于其中的一种特殊形态(“客形”)。这里张载之所以引入了“本体”

    ,“客形”的概念,即在说明物质本体和作为它的派生物的现象的关系。他认为,作为物质本体的太虚之气有两种存在的形态:即气“聚”则为物,气“散”则为太虚。 但不管是太虚之气的“聚”或“散”

    ,都不过是太虚之气这一物质本体的暂时表现形态,而太虚之气这一物质本体本身是不会因其外部形态的变化而有所损益的,这就是说,气作为本体是永恒的,不灭的。 张载由此确立了“气本论”

    ,从而,把中国古代的“元气本源论”推上一个新阶段——元气本体论阶段。③

    对于张载这种独树一帜的“气本论”

    ,二程是持批评态度的。 因为在二程看来,“气只是形而下之器,其上更有理。”

    ③

    意思是说,气只是具体事物,是被派生出来的东西,其上更有一个根本的理,即超出物质之上的本体。 而张载排除了在气之上还有一个造物主——“理”而引起了二程的发难。

    ①②《正蒙。 太和》③《遗书》

 272

    62中国哲学初步

    王充继承了先秦以来的唯物主义精气论,建立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元气自然论”

    ,这虽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也有其局限的一面,如他把“气”范畴加以“实物化”

    ,比作“玉石之类”

    ,“云烟之属”等即是。 张载的“气本论”则没有重蹈王充的覆辙。 他说:“所谓气也者,非待其郁蒸凝聚,接于目而后知之;苟健顺、动止……,皆可名之象尔。”

    ①这就是说,所谓气,并非一定等到郁结蒸发出来,或者凝聚起来,我们眼睛能够看到它,才算是气。 凡是强健、柔顺、活动、静止等现象都是气。 张载这里显然没有把“气”混同于自然界中某种具体物质形态,在他看来,整个宇宙中,不论是有形的万物,或是无形的太虚,都是气的存在的不同形态,这就深刻地揭示了作为万物本体的气的基本特征即在于它的客观实在性。 张载正是用“气”这种物质本体,来说明整个世界的统一性的。 他说:“神,天德;化,天道;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

    ②张载把宇宙间的一切神妙变化都归本于气,这无疑是明确的气一元论思想。⒇

    可见,在张载哲⒇学思想中,最基本的、最普遍的概念,不是什么“神”

    、“性”

    、“心”

    ,而是具有物质属性的“气”。这种“气”其“大无外”

    ,③在空间上是无限的,在时间上是永恒的,即“久无穷”

    ④。“气”在太空中,上升下降,迅速运动,高飞远扬,没有停止。 气的这种不断的运动和变化,在张载

    ①② 《正蒙。 神化》⒇③④ 《正蒙。 太易》⒇⑤⑥⑦ 《正蒙。 参两》

 273

    中国哲学初步762

    看来“莫或使之”

    ⑤,没有什么外力使然,“欲一之而不能”

    ⑥,不可能阻止它的运动。 气永恒不息地运动的原因在气之内,张载又将气的这种内在动因称之为“机”。他说:“凡圆转之物,动必有机,既谓之机,则动非自外也。”

    ⑦那么这种“机”是从何产生的呢?张载作了精辟的阐述,他说:

    “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沈、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緼、相荡、胜负、屈伸之始。”

    ①这是说,“太和”作为阴阳两气的统一体,它包含着正反两个方面,因之,产生相互作用,正面的阳气浮、升、动,反面的阴气沉、降、静,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构成为气的本性。由相互作用就产生了相互渗透、相互推荡、此胜彼负、或屈或伸的变化,从而引起事物无穷的运动和发展。 张载认为这是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