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医学圣书伤寒论 解迷-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榛埔惶
治法 辛温轻剂,微发其汗
方药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两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后合为一方。(上两方现在临床常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
27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清里热,发散风水)一汤。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治法 微发其汗 兼清里热
方药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炙)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清热除烦)二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分,越婢汤一分。(以上三方统称为小汗方)
71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胃中津液不足),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今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外有表邪),小便不利(尿少。是邪入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排除废水的功能发生障碍),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病机――膀胱气化不利,不能化生津液,津液不能输布上承)
治法 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方药 五苓散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稻曰白)饮和服方寸匕(边长1寸约2。3厘米的小勺),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72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4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水邪上逆)
73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治法 温中化饮 通阳利水(胃虚水停证――胃气虚,水停胃中,成因是饮水过多,在患太阳表证的时候。症候――心下悸,(胃阳和水邪相博)。上腹部有振水声、手足厥冷,(水阻中阳阳不得布)。与下焦停水的鉴别:口不渴、小便利。)
方药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健脾利水)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温胃、化饮、消水)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127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少腹部拘急、不舒服)
156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心下堵塞胀满不通,是由水邪上逆阻滞中焦气机所致,后世称为“水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小结:成因--1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腑,使膀胱气化失司。2在患太阳表证期间,膀胱气化功能低下情况下饮水过多,不能气化,水液内留,阻遏膀胱的气化功能。主症――膀胱气化不利。1津液不能输布上承,出现口渴、消渴、烦渴、渴欲饮水。2,废水不能外排出现小便不利、小便少。水蓄下焦气机壅遏出现少腹苦里急。水邪上逆阻滞中焦气机可见心下痞,后世称“水痞”水邪上逆,胃失和降见渴欲饮水,水如则吐,名曰“水逆”此外还可见身热、脉浮或浮数。
证属――外有表邪,内有水饮。治疗――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
太阳蓄血证――是表邪入里化热,和血结于下焦所造成的。
106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是心主神志功能失常的表现,太阳经别散布于心),血自下,下者愈(热随血出)。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热重),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以泻热为主兼以化瘀)(用于治疗女性痛经、月经期周期性精神躁狂。清泻肠道内的瘀血)
治法 活血化瘀 通下瘀热
方药 桃核承气汤(以调胃承气汤为底方)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四两 桂枝(开结气,利于血热郁结的开达)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芒硝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124 太阳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脉微(1、主阳虚。2、有形邪气阻滞脉道,导致脉气不利)而沉(邪气入里),反不结胸(邪气和痰水结于胸膈、胃脘和腹),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热和瘀血结于下焦,下焦瘀热上扰心神,使心主神志的功能失常所造成的),少腹当鞕(有形瘀血已形成,热邪已收敛)满(瘀热阻滞气机,气机不畅),小便自利者(说明病不在气分),下血乃愈。抵当汤主之。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治法 破血逐瘀
      方药 抵当汤方(破血力量最强的的)
      水蛭(熬) 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个 大黄三两(酒洗)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125 太阳病身黄,脉沉(主里)结(有形瘀血阻滞),少腹鞕,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判断蓄水、蓄血的关键主要是看小便利还是不利)
126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汤丸。(瘀热互结,瘀血虽有而病势和缓,热虽有而热势很轻微)
治法 攻下瘀血 峻药缓图
方药 抵当丸方
水蛭二十个(熬) 虻虫二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
上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合方治难证)
小结 太阳蓄血证是瘀热互结与下焦的证候,太阳表邪随经入里,和血结于下焦所形成。1 如果血热初结,热重而势急,瘀初成而较轻浅,症见少腹急结,其人如狂,而表邪已解者,用桃核承气汤,泻热化瘀;2 若血热瘀结,瘀成形而势重,热已敛而缓,证见少腹硬满,如狂或发狂,或身黄,脉沉微或沉结,小便自利,用抵当汤破血逐瘀。3 血热互结,瘀成形而势缓。热虽有而势微,证仅见有热少腹满。小便自利者,用抵当丸化瘀缓消。
太阳变证――六经病失治或误治以后,结果使六经病的临床症状发生了变化,新的证候不能用六经证名来命名的病证。
16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犹言不可)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基本治疗原则)
70        发汗后,恶寒(里阳虚)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里实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60        下(伤里阴)之后,复发汗(伤表阳),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用四逆加人参汤治疗)
11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真寒假热证,阴盛格阳证,阴盛阳浮证);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真热假寒证,热邪内伏,使阳气内郁不能外达。 热厥证。热未成实用清法,热成实的用下法)
120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阳虚阳不摄阴的表现),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主胃阳虚)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虚热躁动),口不能食(胃阳已虚);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阴性),欲食冷食(假象),朝食暮吐(是胃家虚寒,腐熟无权的一种表现),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122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     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辨表里、先后、缓急的治疗原则
1        表证兼里实,先汗后下―――实人伤寒发其汗。(桂枝汤)(只有里症比较急,表症较轻的时候才可先下后汗)
2        表证兼里虚,应先补里再解表―――虚人伤寒建其中(泛指里)
3        表里同病,可以表里同治(表里证的病机关系密切,并且里证不是大虚大实的证候)(大青龙汤、小青龙汤、五苓散证、葛根芩连汤证、桂枝人参汤证、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90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91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肾阳虚衰,火不暖土腐熟无权),为,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里阳恢复),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2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如果用了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若不差(《方言》:差、间、知;愈也),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76 发汗吐下后,虚烦(邪热留扰胸膈,郁热扰心,出现了虚烦(是热没有和有形的病理产物(痰、水、饮、食积、虫积、瘀血。又称“实”)相结)不得眠。)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77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78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火郁胸中气机,由气及血导致血络不和),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79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火热下扰使腹部气机不畅),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80 伤寒,医以丸药(是汉代流行的具有泻下作用的中成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清热温下)(寒絷并用)
81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平素脾阳虚)者,不可与服之。
虚烦证治小结:成因――太阳病汗、吐、下后,余热留扰胸膈,余热蕴郁心胸,形成热扰胸膈证。主证――郁热扰心,轻者见心烦不得眠,重者见反复颠倒,心中懊恼。火郁气机则兼见胸中窒,气郁及血,血络不和,则兼见心中结痛;余热未退可伴见身热不去,或者烦热,名以“虚烦”――其邪热没有和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故其证当按之心下濡,治宜栀子豉汤清宣郁热。若火热伤气,兼见少气者,用栀子甘草豉汤清宣郁热兼以益气,若火热扰胃兼见呕吐者用栀子生姜豉汤清宣郁热兼以和胃降逆;若火热下扰使腹部气机不畅而见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用栀子厚朴汤清热行气,宣中消满;若虚烦兼脾虚便溏者,治用栀子干姜汤清上温下。凡是素体脾阳虚、中焦有寒的大便溏薄的禁用栀子豉汤。
63 发汗后,无大热(阳明里热,不是指发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汗(里热逼迫津液外越)出而喘,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汤证        大青龙汤证        麻杏石甘汤证        白虎汤证
表寒        表寒大于里热        表寒小于里热        里热
只用麻黄        麻黄大于石膏        麻黄小于石膏        只用石膏

26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4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在有力的情况下主热、主阳盛)者,表未解也。喘(肠热迫肺)而汗出(里热逼迫津液外越)者,葛根(解表邪)黄芩黄连(清里,治热痢)汤主之。(下利兼有表症发热的叫协热利)
172 太阳与少阳(经腑同病)合病(同时出现),自下利(少阳胆热内迫阳明胃肠,少阳证为重)者,与黄芩汤。若呕(胆热迫胃)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64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说》:蒙而前也。可引申为蒙弊、按压、遮盖)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主之
118 火逆(《广》:“逆者,错也、误也”)下之,因烧针烦躁(心阳虚,心神不能潜敛,心阳外越虚浮)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112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因惊而似狂,经常处于在睡眠状态下精神惊炸不宁),卧起不安者(心阳被伤,心神失阳,(阳不足者,阴必乘之)痰浊内生扰心),桂枝去芍药加蜀漆(常山的幼苖)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117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心阳被伤,下焦寒气上冲,引发奔豚(小猪),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