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斯多噶主义、伊壁鸠鲁主义和怀疑主义虽然都产生于希腊,黑格尔却把它们都作为罗马世界的——特别是在罗马人统治下的——哲学来谈;罗马世界并不适合具有理性的实践的自我意识,于是自我意识退回它的思维的孤立状态,并满足于这个状态,只关心自己而不关心普遍事物。
古代哲学发展的最后阶段新柏拉图主义,以异想天开的方式调和并容纳先前几乎所有的基本学说,如柏拉图学说和
147
241黑格尔:纯粹人格
亚里士多德学说、斯多噶主义、伊壁鸠鲁主义和怀疑主义。
新柏拉图学说派最大的权威柏罗丁认为,世界的出现是由于神性的放射(流溢)。绝对的存在,即太一、亦即上帝,像太阳放射光辉一样,从自身放射出知性。放射物又回到太一,静观着上帝,被思维的东西思维着思维。黑格尔特别赞赏柏罗丁学说的这一方面:等而下之,一部分转化为自然,一部分转化为显现着的意识……就包含了很多武断成分,而没有概念的必然性……——柏罗丁哲学的另一方面,即对物质世界的解释归纳,并不投合他的口味。
黑格尔在他的讲演录中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古代哲学上(占用了讲演录三分之二的篇幅)。他就这样结束了一千多年的古代哲学史。此后一千年——从六世纪到十六世纪——黑格尔匆匆忙忙地一笔带过,好像穿上了七里靴一样。
黑格尔讲中世纪哲学,是从阿拉伯人讲起的。的确,他只是列举了一些人名:阿尔。法拉比,伊本。森纳,阿尔。
埃查利,伊本。鲁斯德等。黑格尔认为,这些哲学家的功绩在于保存了亚里士多德,因为在中世纪欧洲,人们在一段漫长的时期内,只是从阿拉伯翻译和注释中才了解到亚里士多德。黑格尔专横地断言,阿拉伯思维总之是乏味的,在哲学史上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阶段。
另外,黑格尔对于欧洲的经院哲学也是这样说的;哲学同神学搞成一码事了。经院哲学乃是北日耳曼人天性中的知性的完全混乱。科学退化了,变成了形式上的三段论法的推理,在学者中间出现了对于理性事物的无知,彻底的、惊人的迟钝。
同样,在其他人即僧侣中间,也出现了最可怕的、完
148
绝对的渴望 341
全的无知。思维错乱了。
(黑格尔用“错乱了”这个词,有两层意思,一是“走岔了道”
,一是“癫狂了”。)中世纪哲学不适合他的逻辑思维借以向前发展的模式。中世纪像东方智慧一样,束缚了浪漫主义者们的思想——黑格尔倒不同情这些人。但这里也同样可以看出,他对于封建时期肆无忌惮的天主教的精神世界,怀着新教徒所特有的敌意。
中世纪哲学分割了彼岸和此岸,分割了宗教感情和自然——处在的自然和人的自然,外在世界只有在被克服之后才有价值。近代哲学就是要解决被思维的宇宙和存在的宇宙之间、思维和存在之间的对立。按照它们下判断的方式,近代哲学分成两个流派——实在论和观念论。实在论从感知、从物质自然中推断出思想的内容,观念论则从思维的独立性出发。黑格尔讲到这里,几乎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他不确切地称之为“实在论”的东西,就是唯物主义。近代哲学的两位祖先培根和伯曼,就是最初试图从相反立场解决精神和自然问题的两个对手。
十七世纪是知性进行思维的时期。经验论和唯理论争论不休,但它们的分歧无关紧要,双方都是从经验(外在的或内在的)
,而不是从思维本身的内在必然性获得内容。
唯理论认为合理的思维是真知的唯一源泉,这一哲学流派的创始人是勒奈。笛卡尔。笛卡尔想排除一切权威知识,绝对地无条件地从头做起:在他看来“我”的思维乃是唯一无可怀疑的事实。由此得出了他的著名的命题:“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从“我”的存在这一事实出发,达到了神的证验,而后达到了物质世界。上帝这个本来就有的实体是宇宙的创
149
41黑格尔:纯粹人格
造者而宇宙是由两个独立的实体组成的。
巴鲁赫。斯宾诺莎用他的统一实体的学说克服了这种二元论。实体并不依赖于任何一个它身外的神圣的造物主,它就是“它自身的原因”它就是上帝,但它也是自然。
斯宾诺莎的神学术语有可能使人对他的泛神论作唯心主义的解释,黑格尔就驳斥了所有由于斯宾诺莎的无神论而对他发出的责难。
在英吉利海峡的彼岸,经验论者培根的思想找到了肥沃的土壤,那里出现了另一类型的唯物主义学说。黑格尔把约翰。洛克的哲学说成为形而上的经验主义。斯宾诺莎从原理和定义出发;洛克则热中于从有限物、感性物、经验引伸出普遍概念。他否定天赋观念的存在,认为知性中任何事物无不先在于感官之中。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心灵在和世界发生感性交往之前,是一块没有内容的“白板”
,只有经验才在上面写出文字来。
经验科学的方法正符合洛克的见解。黑格尔指出,这些见解当然不能令哲学家们满意。首先就没有弄清楚,个别感知以什么方式采取具有概念特征的普遍性的形式。洛克说知性只是组合,这个解释是不够。他的另一个弱点是把质分成第一性和第二性。第一性的质(广延、硬度、形状、运动等)是真实的,第二性的质(颜色、气味、声音、味道等)是由我们的感官产生的。
由此直接导致了贝克莱的主观唯心论,这种唯心论认为,甚至事物的第一性的质也是人的观念。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黑格尔把这种学说称为最坏的唯心论。洛克哲学最后形成了休谟的论点,黑格尔对于休谟
150
绝对的渴望 541
也持否定态度。按照休谟的说法,人只能同感觉打交道;知识的普遍性是没有必然性的,这不过是人们习惯于把个别现象联系起来的一种结果。
休谟的怀疑论首先并不针对科学知识,而是针对宗教和独断论。因此,他在法国启蒙学者中间享有广泛的声誉。黑格尔把法国启蒙学者的哲学正确地说成是唯物论和无神论。
狄德罗对于斯宾诺莎的泛神论说过,自然是没有神的。黑格尔认为法国唯物论是哲学思想的一个必然阶段,但他只是从它的否定方面来认识它的意义,他把它看作摧毁衰颓的宗教、垂死的政治制度、过时的法律和道德标准的一种力量。他的唯心主义偏见在这里表现得非常明显。他把关于具体的普遍的统一性的思想作为积极的内容加以推崇,但又认为这个思想表现很肤浅。黑格尔提到了霍尔巴赫的“自然体系”
,提到了罗比耐。正如在青年时代一样,黑格尔现在对于卢梭也还是满怀好感的。
德国的启蒙运动有它的特点。其中活跃着莱布尼茨的传统,他的哲学恰恰是与斯宾诺莎的哲学和洛克的哲学相对立的。莱布尼茨提出一个关于个别实体即“单子”的多样性的思想,他认为单子代表每一个独立自足的、不可重复的世界。
单子之梯从无机物通向活的有机物,通向意识。单子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因此,莱布尼茨不承认从经验中可以产生认识。
真理的知识只可能是在思维实体和物质实体的运动中被上帝预先规定的和谐,正如两座快慢相同的时钟互不相干地指示着同一个时刻。
把莱布尼茨学说加以系统化的是克里斯蒂安。沃尔夫。
151
641黑格尔:纯粹人格
所谓的通俗哲学就是由他开创的,这种哲学以普及哲学知识为宗旨,但这些知识跳不出知性形而上学的界限。
只有在“最新德国哲学”中才发生向辩证法的转变。黑格尔以希腊以后哲学所占篇幅中最大的章节来写康德。黑格尔认为,康德哲学是按照一定法则造成的启蒙哲学,它要人相信,真实的东西都不可知,只有现象才是可知的。作为康德的对手和克服者,黑格尔对于红级一时的康德哲学是抱有偏见的;尽管他想实事求是地描述这种哲学家,结果他还指是把它指责得一无是处。
他写道没有人会像那种哲学一样蠢。
他说,先验哲学的原则,即研究认识能力,无异于在水之前试图游泳。同时,黑格尔还反对康德在列举认识范畴或道德范畴时所采用的经验主义方法:在心灵的口袋里乱摸一气,想摸到一点值钱的东西;偶尔也会摸到理性,什么都摸到也无所谓……,财产以至神的假设都是这样。不过,黑格尔仍然肯定,仅仅从康德开始,才区分了知性(作为有限关系中的思维)和理性(作为以无条件物和无限物为对象的思维)
,正是这种区分对于黑格尔显得十分重要。黑格尔着重指出,康德哲学的重要方面在于论证了知性概念如果用来规定无限物,就会导致错误结论和矛盾——众所周知,这是黑格尔辩证法的一个重要的起点;此外,黑格尔还强调了被康德只看作思维所必需的、而被谢林和黑格尔作为出发点的直观知性,这种知性认为,一般和特殊,目的和手段是同一的。
同康德的经验主义方法相反,费希特试图从一个非常明确的最高原则——唯一无可怀疑的东西即“我”——引申出他的全部哲学。他像笛卡尔一样从“我”出发,但不像那样
152
绝对的渴望 741
前后矛盾,并没有由此引申出上帝和世界的存在,而只引申出“我”本身所包含的一切:思维的“限定”即“非我”。
“非我”是由“我”产生的,并限制着“我”
,正如“非我”反过来也受到“我”的限制一样。由此发生的否定和肯定,同一和否定、限度和限度的扬弃等等的不断变换,是辩证的,是世界上第一次按照理性推演范畴的尝试。
不过,黑格尔在费希特身上也看到了精神的如下需要:这种“主观性……需要摆脱它的片面性,才能同客观性、实体性相结合……。这不是斯宾诺莎的形式上结合,也不是像费希特那样的主观总体性,而是具有无限形式的总体性;我们看到这种总体性出现在谢林的哲学中”。
现在可以看见,世界精神已十分接近目标,接近黑格尔哲学了:客体和主体的统一已经完成。但是,谢林并没有达到理念的逻辑发展,而只达到理智的直观。
谢林认为,至高无上的不是哲学而是艺术,不是理性而是想象力。黑格尔反对谢林的贵族态度;在谢林看来,哲学在个别人身上表现为艺术才能,表现为天才,仿佛只有幸运儿才配有它。但哲学按其本性而言是能够普遍化的;因为它的土壤是思维,而人正因此成为人。
黑格尔把这些阐述都汇入他自己的体系:“哲学的当前基点就是,理念要在它的必然性中来认识。”
作为哲学史家的黑格尔对数百年间的哲学史做了详尽的论述,他的功绩,不仅限于他正确地理解和深刻地评价了各个哲学流派。
照列宁的说法,“黑格尔在哲学史中着重地探索辩证的东西”。这里也有一个线索。
黑格尔在分析芝诺怀疑论时指出:“我们在这里发现辩证
153
841黑格尔:纯粹人格
法的原始阶段,即恰好是思想在概念里的纯粹运动的起始阶段。“
黑格尔在考察赫拉克利特关于理念就是过程的总和的学说、关于普遍运动和变化的学说时指出:“没有一个赫拉克利特命题不被我采纳到我的《逻辑学》中。”黑格尔是第一个对赫拉克利特的原始的辩证法给予这样深刻的评价的。
黑格尔也力图在近代哲学中寻找辩证法因素。例如,他辩证地解释斯宾诺莎关于实体是自身原因的论点。他把斯宾诺莎关于实体及其属性即思维和广延性(在黑格尔看来,这里有辩证法)的学说看作是斯宾诺莎最大功绩。
黑格尔认为,康德的范畴学说以及他的二律背反的学说也有辩证法的萌芽。费希特关于从一个范畴推演出另一个范畴的尝试,对于辩证法的研究也有积极的意义。在分析各种哲学学说时,黑格尔也常常谈到自己对于辩证法的看法。
黑格尔把哲学史看作是个“发展中的系统”
,看作是一个整体的、相互联系的、有序的动态系统,这个思想与辩证法是相吻合的。不过,黑格尔把世界的本质归于“绝对理念”
,把哲学史系统看作是理念自身发展并认识自身的道路,把历史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