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夹着尾巴做人了,简直比作贼还要心虚。
当然也有人跳出来反抗。
一些右翼团体抗议说,一个缺乏多样化声音的校园,是不健康的。对于那些十八、九岁的孩
子来说,没有倾听过不同意见之间真正的辩论就被稀里糊涂灌输了一个观念,也是不公平的。
Allan Bloom 早在 1987 年就写过一本书,叫《美国头脑的封闭》,批评美国高校里泛滥
的文化相对主义最后导致了是非不分。前年加州洛山机分校的一个小孩BenShapiro干脆
写了一本书,叫《洗脑》,批判学校里教授们清一色的声音。David Horowitz,一个右翼
活动家,办了一个网站“校园观察”,督促学校里的言论自由,他还出版了一本书《教授们:
美国101个最危险的学者》,专门“揭发”那些死硬的极左派。同时,一些校外的右翼组织,
大量向高校砸钱,试图在学生中培养右翼势力。但是,这些斗争不过是老鼠斗大象而已,根
本无力改变校园的“颜色”。
其实,左翼占领大学,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从 30 年代开始,就一直如此。60 年代的民
权运动中,校园里的新左派就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伊战背景下崛起的左
翼势力,估计只能叫“新新左派”了。大学代有才人出,左派后浪推前浪。高校这样远离经济
基础的象牙塔,是政治浪漫主义的温床。知识分子和社会的关系,本来就有点象一个娇妻和
一个憨夫的关系:她负责点菜,他负责买单。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虽然整个高校都左
倾,但是越是远离经济基础的院系,就越左倾:人文院系 81%教师是自由左翼;社会科学
75%;工程学院51%;商学院 49%。
里根上台以来,保守主义势力在美国的重新崛起,但是当草根社会在悄悄右转的时候,高校
却一直在稳步左转。直到今天,一个幽灵,左的幽灵,在大学校园的上空游荡。
虽然按照美国的谱系,我自己的政治观念算是中间偏左,但是我非常反感美国高校里这种“妖
魔化右翼”的氛围。人家吉尔克里斯特反对非法移民怎么了,还不让说话了这是?宪法第一
修正案什么地干活?说到底,对自由的压制,不仅仅来自于政府,也可以来自于舆论。一个
人在舆论当中噤若寒蝉,就算那个人不是我,就算那个舆论代表了我,就算是在高校这样的
“精英”机构,也仍然让我不安,因为对自由的威胁,不管来自政府还是舆论,都是对真实的
威胁的开始。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
“消费者权益”这个词现在已经深入人心了,尤其在伪劣产品盛行的当代中国。相比之下,“消
费者责任”这个词却似乎令人感到陌生。“消费者责任”?消费者的责任不就是交钱吗?大多
数人也许会这么说。
在美国,有一批人却不这么看。在他们看来,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但是一种经济行为,而
且是一种政治社会行为。当你明知某些产品(服务)来自于血汗工厂或者它们的生产过程严
重破坏环境、残害动物、有悖伦理时仍然去购买它,那么你就是“不负责任的消费者”――就
算你交了钱。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动物保护主义朝穿皮草大衣的人身上泼颜料。就近举一
个中国的例子,就是某些反日爱国主义者们的“抵制日货”行为。
问题是,在一个生产和消费已经被割裂的经济体系里,我们怎么知道哪些产品是“清白”的呢?
就算我们知道,又为什么要在乎这些产品中的“政治社会内涵”呢?
我想说说今天坐地铁时看到的一个广告。
坐在波士顿的地铁里,我对面贴着一个大广告,一杯浓浓的咖啡上倒映着一个拉美农民的笑
脸,下面是一行字:“A good cup of coffee starts with the farmers”(一杯好的咖啡
从农民开始)。旁边是公司名称:EqualExchange(平等交易)。公司名称下面是一个词
组:fairly traded(公平地交易而来)。
“Fairly traded”这个词在这里并不是一个泛泛的自夸,而是一个专门术语。这个术语的含
义,得从西方的“咖啡公平交易运动”(Fair Trade Coffee Campaign)说起。
众所周知,美国人爱喝咖啡,目前全世界四分之一的咖啡是被美国人喝了。而咖啡的主要生
产国不是美国,而是哥伦比亚、哥斯达迪加、墨西哥、巴西等穷国。我们在星巴克买一杯“latte”
要三、四块美元,但是如果按照市场价格,再刨去中间商的利润,拉美农民卖一磅咖啡豆才
拿到 40 美分左右。由于这个价格,许多咖啡农一年下来才 600 美元左右的收入,往往入
不敷出。
“咖啡公平交易运动”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由美国一些劳工 NGO 和“有责任心的消费者”
共同推动。由于他们的努力,美国从90年代末起建立了“公平交易证书”制度。在这个制度
下,加入这个体系的咖啡进口商必须以1。26美元一磅的价格,绕过中间商,直接从咖啡农
合作社手中购买咖啡。与此同时,一个叫TransFairUSA的独立公证机构,给该进口公司
颁发公平交易证书。1。26美元一磅的价格,是以前收入的三倍左右,由此受益的咖啡农收
入明显提高,摆脱了极端贫困。对于咖啡进口商来说,它花远远高于市场价的价钱收购咖啡,
有什么好处呢?可以说,几乎没有――除了象“EqualExchange”那样,在他们的广告里打
上小小的一行字:fairly traded(公平地交易而来)。
然而,与经济学家的“完全理性人”假定不同,道义在人们的经济行为中是有一席之地的。很
多有“消费责任感”的消费者宁愿花稍高的价格购买“清白”的产品,而不愿花稍低的价格买
“肮脏”的产品,而对商家来说,一部分经济损失所换取的道义形象最终可能带来更多的经济
收益。这也是为什么“咖啡公平交易运动”能够成长迅速。就拿美国最大的咖啡连锁店星巴克
来说,2001 年它刚加入“公平交易证书”体系时,其购买的“公平咖啡”一年不到一百万吨,
但是到2005年时,已经达到了一千一百万吨。这些咖啡明确打出“公平地交易而来”的标签,
同时也以更高的价格销售,星巴克之所以能够连年加码购买这些咖啡,正说明了大量“有责
任感”的消费者存在。
许多其他的咖啡进口商,也纷纷大量购买“公平咖啡”。从1999年“公平交易证书制度”在美
国开始实行到2005年,已经有七千四百万吨咖啡在这个体系下完成交易,穷国的农民由此
受益的总额为六千万美元。与此同时,“公平交易证书”制度也在向巧克力、茶、大米、水果
等其他初级产品扩展。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里,“公平交易”(fair trade)越来越成为
一种与“自由交易”(free trade)相对应的一种制衡性市场力量。
“消费者行动主义”(consumer activism)不是一种全新的事物。用集体购买力来表达政
治意见、改善社会状况,有“源远流长”的传统。早在南北战争以前,就有一些废奴活动家组
织“自由产品商店”,只卖自由民生产的产品。上个世纪30年代的时候,为了反对日本侵华,
美国就已经有了“抵制日货”运动。现在,在这个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时代,许多美国消费者“喝
水不忘挖井人”,“喝咖啡不忘种咖啡人”,是对这种“消费者行动主义”传统的延续。实际上,
“咖啡公平交易”运动只是更大的“公平交易”运动中的一支,与之呼应的,还有“反对服装制
品血汗工厂”运动等等――其中有一些运动,针对的恰恰是保护中国东南沿海一些血汗工厂
里的“打工仔”和“打工妹”。
许多人观察美国社会时,容易强调其霸权主义、商业主义的一面,却不大重视这个国家源远
流长的“理想主义”政治文化传统。完全社会自发的、为万里之外的拉美农民、中国民工权利
而斗争的“公平交易运动”正是这个“理想主义”传统的一个小小注释。当然,“理想主义”要真
正成为一种社会力量,是需要一定的政治、社会基础的,比如NGO的高度发达,比如一定
的经济发展水平。
不过,对这些运动的效果不能过高估计。毕竟,商家也好,消费者也好,主要是“经济人”――
他们可以为“公平咖啡”付稍高的价格,但是不可能高到“亏本”或者“无法承受”的地步。就拿
星巴克来说,“公平咖啡”仍然只占其咖啡总购买量的一小部分,而且其价格差大多转嫁给了
消费者。如果让完全主张经济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来判断,他甚至可以批评说,“公开交易
证书”体制实际上是扰乱了市场经济中的价格信号,从而破坏了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但是,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不可能因为价格信号而一夜完成,传统的经济模式,社会结构,
环境资源禀赋、政治条件、信息成本等等都可能顽强地抵制价格信号,这就决定了经济的转
型会是一个漫长、痛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给相对脆弱的初级产品生产者适当的道义帮
助,虽然不一定是最“理性”的“经济行为”,却可能是最“道义”的“社会行为”。毕竟,在一个
我喝的咖啡可能是一个哥伦比亚农民生产的、你开发的软件用户可能是一个英国学者、他生
产的牛仔裤将要被一个乌克兰大学生穿上的全球化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道义联系也应当与
经济联系的强化相适应。
每次在中国听见熟人朋友说“中国什么都便宜”,“雇一个保姆才XX钱”,“按摩一个小时才
XX 钱”,“买一斤蔬菜才 XX钱”,我都不知道该高兴还是难过。从消费者“利益”的角度来说,
当然很高兴。但是从“消费者责任”的角度来说,我又深感不安。有时候,我会感到奇怪,当
爱国愤青们对“购买日货就是支持日本军国主义”这种似是而非的逻辑而热血沸腾时,为什么
这个国家里没有更多的消费者,对更显然的“消费贼br/》?任”,比如抵制本国的血汗工厂,
抵制某些企业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呼吁改善那些给我们盖房子修马路的民工的生存条件,表
现出同样的激情?
控制石油的什么
----------
长期生活在美国的人,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些身影:他们个子矮小粗壮,长着一张印第安
人的脸孔,表情谦恭平和,眼神恭顺而茫然,出现在各类餐馆拥挤的餐桌前负责端茶倒水,
或者在超市冰柜附近负责搬运冷冻食品——这是一个典型墨西哥非法移民的形象。他们忙忙
碌碌,然而沉默寡言,勤劳俭朴,然而停留在社会最底层。他们无处不在,却又似乎根本不
存在,像影子一样飘忽在人们的视线里。然而,就是这样一些“影子”,从今年年初开始,
突然走出阴影,在美国的政界、主流媒体发出他们的声音。
今年五一,成千上万的非法移民,涌现在美国70多个城市的街头,摇旗呐喊,争取合
法劳动的权利。对于美国这个不庆祝劳动节的国家,这一天万人涌动的“盛况”,无疑具有
一种讽刺性。
“大熔炉”里的“铁疙瘩”
据统计,美国当前有1200万左右的非法移民,大部分来自拉丁美洲,其中大多数是
从美墨边境偷渡过来的墨西哥人。这些人从事餐饮服务、冷冻肉类的包装、采摘加工农产品
等工作。虽然没有“户口”及任何档案记录,但多年以来,政府对这个“公开的秘密”睁一
只眼闭一只眼——毕竟,有些法律的执行成本太高,而且美国社会也需要廉价劳动力。所以,
很多非法移民在美国已生活了几十年,却与美国社会相安无事。
然而,近几年来,美国政府闭着的那只眼睛突然打开。那些本来与美国主流社会井水不
犯河水的拉美移民,被推进了公众视线,甚至成为众矢之的。
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9。11之后的国家安全考虑。美墨边境,监控向来比较薄弱、混
乱,可能会被恐怖分子乘虚而入,所以政府、社会各界都要求加强管理。但是,更根本的,
还是非法移民对美国社会本身带来的冲击。
按理说,美国本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