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农药植保基础知识txt-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 气候条件
纹枯病属高温高湿病害。气温达20℃以上,田间湿度达90%开始发病,气温上升到28~32℃,相对湿度达97%时,最有利于病害的发展和流行。因此,夏秋高温高湿时间持续较长的年份,纹枯病发生一般较重。北方单季稻区7月下旬至8月下旬高温多雨有利于病害发生。
3。 水肥管理
长期深水灌溉,会降低水稻抗性,发病重,据调查,晒田期间的株间相对湿度为80%~90%,不晒田的则在92%~96%之间。株间湿度达90%以上,就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因此,合理灌溉、适时晒填可以减轻发病。肥料对纹枯病的影响与稻瘟病相似。
4。 品种抗性
至今没有发现免疫品种,但感病程度有差异。一般矮杆阔叶型比高杆窄叶型感病,粳稻比籼稻感病,生育期较短的品种比生育期长的品种发病重。

(五)防治
1。 消灭菌源
重病田灌水耙平时,用布网或细密的簸箕在田边打捞被风吹集在一起的浪渣,并将这种打捞出的浪渣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铲除田边杂草寄主,减少菌源。
2。 科学用水,适时晒田,合理施肥
这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3。 药剂防治
参考南方稻区的防治指标是分蘖末期发病率达5%,拔节到孕穗期达10%,孕穗期达15%~20%为防治适期。
井冈霉素和素克灵被认为是防治纹枯病最有效的药剂,井冈霉素每公顷用1500~1875g,加水900~1125㎏喷洒,残效期可达20天。江阴农药厂生产的20%担菌灵100~200倍液喷雾防效高达90%以上,多菌灵、托布津防纹枯病效果亦很好。湖南报导,用异稻瘟净防治已有抗性菌株产生,故应注意田间防效有无变化。


四  水稻恶苗病
恶苗病在全国稻区都有发生,以广西、广东、湖南、江西、黑龙江、辽宁等省发生较多。推广种子消毒措施后,病害大为减轻。80年代,由于有些品种感病,农户消毒不彻底,有明显回升现象,致使按比例播种的秧田,选不出足够的无病秧苗供插秧用。

(一)症状
稻恶苗病症状有徒长、矮缩和不显著三种类型,其中以徒长型最常见,矮缩型只在病害发生特别严重和高温时出现。
徒长型稻恶苗病的苗期症状,从长出第二叶时开始出现,病苗茎叶纤弱吸长,叶黄绿色,常比健苗高1/3左右,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稻苗枯死,在近地处有淡红色或白色粉状霉,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本田发病与之相似,但病株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长,节上倒生不定根,以后茎秆逐渐腐烂,表面产生白色或粉红色霉层。后期病部散生或群生黑色小粒,即病菌的子囊壳。病株多数早病,少数能抽穗,但穗小,籽粒不饱满。

(二)病原
稻恶苗病由藤仓赤霉菌(Gibberella  fujikuroi)引起,属子囊菌亚门赤霉属。无性世代为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属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分生孢子有大小两种。小型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长椭圆形或倒卵形;大型分生孢子多胞,略弯曲,呈镰刀形,有1~6个隔膜,无色,但群集时呈淡红色。子囊壳球形,黑色。子囊孢子双胞,椭圆形,无色。
病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但侵染寄主以30℃最易诱致病株徒长。
病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根据不同条件,产生赤霉素和镰刀菌酸、去氧镰刀菌酸、赤霉酸等物质。赤霉素或赤霉酸引起水稻徒长,并能抑制叶绿素的形成;而镰刀菌酸和去氧镰刀菌酸则有抑制稻苗生长的作用。

(三)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体在种子内越冬。带菌种子是第二年发病的主要侵染来源。病稻草作秧田的覆盖屋也可能成为侵染来源。育秧时,病菌可从芽鞘或伤口侵入,引起幼苗发病,严重时病株枯死,枯死植株表面产生的分生孢子可传到健苗,从茎部伤口侵入,引起再侵染。
带菌秧苗移到本田后,陆续出现症状。发病后期,下部叶鞘和茎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水稻开花时,分生孢子被传播到花器上进行再侵染,从内外颖壳部位侵入颖片组织和胚乳内。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1。 温度
此病发生与土温关系较大。土温在30~35℃时病苗出现最多,在20℃以下,即使感染也不表现症状,但可分离到病原菌。
2。 品种
粳稻较籼稻抗病,粳稻之间抗性也有差异,但无免疫品种。。
3。 栽培管理
脱粒时受伤的种子和移植时受伤的秧苗都易感病。浸种时间过长、中午插的秧和插隔夜秧发病也较多。

(五)防治
1。 建立无病留种田,催芽前种子消毒
这是防治水稻恶苗病的根本措施。
2。 种子处理
同稻瘟病。吉林稻区用769农抗浸种2~3天,10℃左右浸种4~5天对防治恶苗病很有效。五常县用恶苗灵200ml加水60公斤,浸种5天,或用600倍溴硝醇充分搅拌均匀,然后浸种,种子和药液之比为1:1。2,在室温下浸种5~7天,可有效防治恶苗病。
3。 改进管理技术
①不在中午高温下插秧,不插隔夜秧。
②秧田或本田中发现个别病株时及时拔除烧毁。
③收获后的病田稻草尽快作燃料烧掉,不用病田稻草盖秧和作催芽时的覆盖物。


五  水稻其他细菌性病害

(一)细菌性褐斑病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主要发生在东北稻区。
1。 症状
在水稻的叶、叶鞘、茎、穗及小枝梗上都产生症状。病斑呈褐色。叶上的病斑赤褐色水浸状小点,后扩大呈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条斑,周围有黄色晕纹,后期病斑中心的组织坏死,呈灰褐色,并常融合而成一个大条斑。病斑常发生于包穗的叶鞘上,初为赤褐色水浸状短条斑,多数融合呈不正形大斑,中央组织坏死后呈灰褐色。穗部为污褐色近圆形小斑。
2。 病原
为丁香假单胞杆菌水稻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Oryzicola)。杆状,两端钝圆,时有弯曲,大部分单生或双链,革兰氏染色阴性,有1~3根极生鞭毛。在稻田的水中能活20~30天。病菌寄主范围很广,能侵染小麦、谷子及禾本科杂草20多种。
3。 侵染循环
病原细菌能在受病的水稻、陆稻及杂草寄主的组织和种子上越冬,为第二年发病的侵染来源。水田的灌溉水中如有病菌存在,也可使水稻得病。
4。 发病规律
东北稻区从5月下旬幼苗期即开始发病,至7月中旬在叶片上大量发生,8月上旬叶部病势渐减,抽穗前后危害穗及剑叶叶鞘。
5。 防治
①无病田留种。
②清除杂草,减少病菌来源。
③严防灌溉水从病田流入。
④必要时可用链霉素和土霉素喷洒。

(二)细菌性褐条病
细菌性褐条病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省,一般发病10%~20%,严重地块达50%。
1。 症状
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苗期发病多在叶脉上,尤其是主脉上出现褐色小点,以后向上下扩展成褐色条斑,斑的长度可与叶片相等。发病重的秧苗不久即枯死,四叶期后病情逐渐减缓。成株期则在叶片的基部中脉开始,上下延伸成为长形褐条,最后全叶枯黄纵卷而死,叶鞘为不规则形斑,剑叶亦可发病。
病斑表面常有乳白色菌脓。
2。 病原
为一种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paniei)。杆状,革兰氏染色阴性,有1~3根极生鞭毛。病菌除危害水稻外,还可侵害大麦、燕麦、稗、谷子等。
3。 侵染循环
种子带菌可成为初侵染源,种子萌发的第一片真叶即显现症状。
4。 发病条件
(1)气候  种苗三叶期遇春暖多雨或本田期低温多雨都导致发病重。
(2)洪涝  洪涝使秧苗受淹则病害重,且淹漫时间越长、次数愈多,则发病愈重。孕穗前后遇洪水则剑叶及穗部发病重。水淹而气温偏低易发病。
(3)品种  一般矮杆品种发病重,中、高秆品种发病轻。
5。 防治
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建立排灌系统,避免洪水淹没稻田,淹水的秧田或本田应尽可能立即排水,增施追肥,促进新根生长,加速分蘖,以减少损失。


第四节  麦类病害
我国麦类病害以真菌性病害最多,细菌及线虫病的种类较少,病毒病近年有新发展,种类虽不算多,但危害不轻,80年代以来我国对麦类的病毒开展了一些研究。锈病曾在东北麦区造成极大危害,1956年后由于推广抗锈良种控制了锈病的发生。育种部门一直把抗锈作为育种目标之一,因此,锈病现在在生产上问题已基本解决。黑穗病在50年代趋于灭绝,但七八十年代又有所回升,至今仍有局部地区严重发生。

一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是世界上记载最早的病害,有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三种,是我国小麦上发生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类病害。1950年和1964年锈病在全国大流行,损失小麦分别为60亿公斤和30亿公斤。三种锈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和严重。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西北、西南、华北和淮北等地的冬麦区和西北的春麦区;小麦秆锈病主要发生在东北、内蒙古、西北、西南的春麦区以及江淮和东南沿海的冬麦区;小麦叶锈病过去主要发生在西南,近年来,在华北、西北、东北各地也渐趋严重。
小麦发生锈病后,植株体内的养分被大量掠夺,叶绿素受到破坏,光合作用面积减小,大量孢子堆突破麦叶、麦秆表皮,使蒸腾量增加,失水严重,影响灌浆,因而籽粒秕瘦,蛋白质含量减少,产量降低,品质变劣。
如锈病发生得早,对麦根、麦叶的正常生长都有极大影响,条锈能减产73%~85%,叶锈为49%~67%,秆锈为74%~84%。产量损失除与发生迟早,轻重有关外,还因品种抗性、气候和栽培等条件而异。

(一)症状
由于三种锈病症状的共同特点是被害处产生铁锈色疱状夏孢子堆而病名,后期病部还产生黑色的冬孢子堆。三种锈病可根据其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的大小、形状、颜色、排列和表皮开列情况不同来区分。
1。 小麦条锈病
夏孢子堆最小,长椭圆形,鲜黄色,在成株上沿叶脉纵向排列成行,呈虚线状。在幼苗叶片上不成行,呈多层轮状排列,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常数个聚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
2。 小麦秆锈病
夏孢子堆在三种中最大,深褐色,不规则散生,成熟后表皮大片开裂并向外翻,散出夏孢子,后期在夏孢子堆附近形成黑色的冬孢子堆,成熟后表皮破裂,散出黑色冬孢子。
3。 小麦叶锈病
夏孢子堆近圆形,不规则散生,很少愈合,多数不穿透叶片,成熟后表皮开裂一圈散出夏孢子。 后期在叶鞘或叶背上可产生圆形至长椭圆形、扁平的冬孢子堆,成熟时表皮不开裂。
三种锈病症状特点的比较见表。
小麦三种锈病的症状区别
区别点 条锈病 叶锈病 秆锈病

危害部位 叶片为主,也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 夏孢子堆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鞘和茎秆上很少见,冬孢子堆主要产生于叶背面及叶鞘上 茎秆、叶鞘、叶片为主,也危害穗部



夏孢子堆 相对大小 最小 居中 最大
形    状 狭小到长椭圆形 圆形至长椭圆形 长椭圆形只至长方形
颜    色 鲜黄 枯黄 褐色


排    列 成株上排列成行,虚线状,幼苗叶片上不成行,而以侵入点为中心呈多重轮状排列

散乱无规则

散乱无规则
表皮开裂程    度 表皮开裂不明显 表皮开裂一圈 表皮大片开裂,常呈窗户状向两侧翻卷

冬孢子堆 相对大小 小 小 较大
形    状 狭长形 圆形至长椭圆形 长椭圆形至狭长形
颜    色 黑 黑 黑
排    列 基本成行 散生、叶鞘上略成行 散乱无规则
表 皮 开裂 情 况 不破裂 不破裂 破裂、表皮卷起
小麦三种锈病的症状特点是进行田间诊断的主要依据,但在田间苗期发病严重时,小麦叶锈病和条锈病的症状有时容易混淆,难以区别。此时可将夏孢子堆带回室内,滴加一滴浓盐酸,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夏孢子的原生质收缩成数个小团的是条锈病,原生质在孢子中央收缩成一大团的是叶锈病。
(二)病原菌
小麦条锈病的病原菌为条形柄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小麦秆锈病的病原菌为禾柄锈菌小麦变种(Puccinia graminis var。 tritici),小麦叶锈病的病原菌为隐匿柄锈菌小麦变种(Puccinia recondite var。 tritici),都属于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病菌可产生五种孢子,并且是转主寄生的。五种孢子是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其中担孢子只能侵染转主寄主,并在其上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侵染小麦,我国的转主寄主在锈病流行中不起什么作用。三种锈菌的夏孢子和冬孢子的特点见表。
三种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