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精神现象学上卷〔德〕黑格尔-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①。再譬如,就我的自我意识与对象的关系来说,马克思指出:“只要我有了一个对象,则这个对象就以我为它的对象”

    ②。这就是说,对象是我的异化,我也就是对象的异化。

    “一个没有对象的存在[亦即一个不异化其自身的存在]就是一个不真实的、非感性的、只是空想的或虚构的存在,一个抽象的存在”

    ③。马克思进一步取消“自我意识”作为第一性的地位,而建立以自然、客观存在作为第一性的唯物主义观点,写道:“客观的存在能创造、建立对象,只因为它是被对象建立起来的;因为它原来就是自。。。。。

    然“

    ④。换言之,一个人、主体、自我意识,如果他能异化他自己,创造、建立对象,这只因为他是被第一性的东西、对象世界、自然建立起来的,也只因为他是“实际的、肉体的、站立在坚实稳固的地球上的、呼吸着一切自然力量的人”

    ⑤。因为“一个存在[包括人、自我在

    ①马克思:《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第20页。

    ②同上书,第20页。

    ③同上书,第19页。

    ④同上书,第19页。

    ⑤同上书,第18页。

 29

    82译者导言:关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内],如果没有它外在的自然,就不是一个自然的存在,它就没有参加在自然的存在里。一个存在,如果在它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一个客观的存在“

    ①。

    这样马克思就彻底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自我意识异化说,而建立起以自然、客观存在为第一性的存在、对象相互建立、相互异化说。

    这就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对于人的自我创造活动、人的劳动本质和自我异化或异化活动之唯心主义的形式的抽象的理解,而取得的积极的成果。这是马克思批判吸收黑格尔的异化原理、否定性的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而摧毁其唯心主义、神秘化的体系的关键性的例子。

    我们主张把精神现象学作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与作为黑格尔哲学的秘密分别开来谈。说精神现象学作为黑格尔哲学的秘密是指其异化原理和否定性的辩证法,前面已略加剖析。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起源德文原文为Geburtst氋te直译为“诞生地”

    ,也有泉源的意思)

    ,据我们理解,是说精神现象学已经包含着后来黑格尔全部哲学的雏形、萌芽和主要的观念,也就是说,黑格尔以后著作都是精神现象学某些思想的发挥、发展,都可以在精神现象学中找到它们的源头。

    首先前面已说过,精神现象学可以认作他的逻辑学和全哲学体系的导言,而《精神现象学》的序言就有人认作黑格尔全哲学体系的宣言。这篇序言写于《精神现象学》全稿完成后两三个月,总结了精神现象学的观点和方法并启示了当时业已在望的逻辑学的观点和方法。

    譬如,思维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概念的自身运动和“真理按照它的本性是自己运动的”等逻辑学中的观点,都在《精神现象学》序言中明确提出。

    大家都承认《精神现象学》已经包含有作为《哲学全书》的一个

    ①同上书,第20页。

 30

    译者导言:关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92

    环节的“精神哲学”的主要轮廓。即由主观精神发展到客观精神、绝对精神的三大阶段。差别在于“精神现象学”是先于逻辑学作为导至逻辑学的导言,而“精神哲学”则后于逻辑学,是作为“应用逻辑学”而出现的。

    “精神现象学”贯穿着历史事实,而“精神哲学”则与历史发展较少联系。

    很多人(包括费尔巴哈及海谋)都说“精神现象学”与自然哲学无关。但是仔细摸索内容,就可看出,黑格尔在开首谈感性确定性时就接触到“这里”和“这时”等空间和时间范畴。在论“知性”一节里,又谈到物质、运动、力的交替和自然的内在核心等问题。在“观察的理性”一题下,黑格尔费了很长篇幅讨论到生理学、生物学把自然当作有机整体的观点,并曾批判了当时流行的相面学和头盖骨学。

    而且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原理,也曾在序言中鲜明地提出来,并应用来说明精神现象的转化过程。

    在讨论“理性”

    ,特别是“精神”部分时,结合到历史发展,涉及许多道德伦理问题和由希腊、罗马到近代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法国革命的世界史问题,因此可以说是他后来的“法哲学”和“历史哲学”的诞生地或泉源。所不同的,道德伦理和历史事变在“精神现象学”中是作为在发展过程中意识形态来处理,被当作达到哲学或逻辑学的前提,而在“法哲学”和“历史哲学”中就是作为逻辑学的应用和“补充”

    (马克思语)。

    《精神现象学》在美学上受到德国当时浪漫文艺思潮的感染和浸润,复超出了美学上的浪漫主义。对某些意识形态的分析批评都是以当时一些重要文学名著为根据的。很多地方表现了歌德、席勒对他的影响。当讨论到希腊的伦理世界时,黑格尔首次提出悲剧起于片面性伦理观念的冲突的理论并接触到希腊悲剧中的“命运”问题。于讨论“道德”时,黑格尔论述了“美的灵魂”这一意识形态,而“美的灵魂”这一理想则是出于席勒。他这时虽还没有提出认艺术为绝对精神

 31

    03译者导言:关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的一个环节的看法,但当他谈到艺术的宗教时,区分出抽象的艺术品、有生命的艺术品和精神的艺术品,和他后来在“艺术哲学”中,把艺术的发展分为象征的艺术、古典的艺术、浪漫的艺术三个阶段有密切联系。

    可以简单说,《精神现象学》有许多地方体现了黑格尔很深的文学艺术修养,表现了许多文学家对他的影响,而且《精神现象学》中某些描写典型的意识形态的篇章还饶有文学趣味的。

    最后,须指出的就是《精神现象学》涉及宗教的地方很多。著名的论“苦恼意识”的章节是对中世纪出世的宗教意识形态以及十字军东征的宗教意识基础的深刻的分析批判。

    第七章专论“宗教”

    一章,其轮廓分为自然宗教、艺术的宗教和天启的宗教与黑格尔死后出版的《宗教哲学演讲录》中所提出的宗教发展三个阶段:1。自然宗教;2。

    精神的个体性的宗教[艺术的宗教列为其中的一个环节];3。

    绝对宗教(即天启宗教)是大致相同的。

    根据以上这些材料看来,《精神现象学》实在可以说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和哲学著作的源泉或诞生地。这就是说,他整个哲学体系的重要的萌芽思想和基本纲领大都可以在《精神现象学》中找到。在这个意义下我们基本上同意海谋如下的一些说法:“看来精神现象学同时包含体系的一切部分。”

    “黑格尔的体系后来发挥成为许多环节的全体只是包含在现象学中的东西之展开与完成”

    ①。同时,我也大体上同意新近一位英国资产阶级黑格尔研究者芬德烈(J。

    N。

    Findlay)所说的话:“研究精神现象学的主要报酬在于看出:黑格尔以后体系的每一个概念和原则没有不是在精神现象学中可以找得到的,而且常常是在更透彻、更有启发性的形式中找到”

    ②。这表明《精神现象学》内容很丰富,有启发性,可以引导人进一步钻研他的其他著作。同时也就由于许多线索的思想涌现并挤紧在一本书里,但还没有达到体系成熟、

    ①《黑格尔和他的时代》,第253、255页。

    ②见芬德烈著:《黑格尔:一个重新检察》,第148页,1958年,伦敦版。

 32

    译者导言:关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13

    概念严密明确的境地,因此表现出文字生硬晦涩、各个阶段和意识形态的过渡和联系常常显得武断勉强种种缺点。

    最后还须指出,精神现象学之所以能成为黑格尔此后哲学的泉源,启发并导向以后的哲学体系,还由于它是前此黑格尔的思想和著作的总结、总汇和集中表现。我们知道在撰写精神现象学以前,黑格尔已写成但没有发表的著作有:《早年神学著作》①、《耶拿逻辑学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②、《耶拿现实哲学》③、《黑格尔的政治和法律论著》④

    (内有《论德国宪法》和《伦理学体系》等著作)。而迄1806年黑格尔已发表的著作还有《费希特、谢林异同论》⑤及另外在他和谢林合办的《哲学评论杂志》上发表的五六篇文章。

    因此可以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在特定的个人生活和新的时代形势的鼓舞下第一次宣布有自己独特的哲学方法和体系,总汇他过去的哲学思想,启导他后来的哲学体系的一本带关键性的著作。

    (七)评新黑格尔主义者及某些黑格尔研究家对《精神现象学》的论述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在20世纪以前很少受到资产阶级哲学家和哲学史家的重视:或者(如鲁一士)说“这书文字粗拙晦涩无法了解”

    ,或者(如文德尔班)说“能了解精神现象学的那一代人已经死去了。”

    在所有早期英美新黑格尔主义者中,除鲁一士在其死后才出版的《近代唯心主义演讲》中有三章⑥专讲《精神现象学》外,很少有人提到这书。自从狄尔泰于1906年发表了《黑格尔的青年史》一书后,一

    ①H。

    Nohl于1907年初次整理出版。包含有《耶稣传》在内。

    ②1923年拉松初次整理出版。

    ③1931年荷夫麦斯特初次整理出版,共两卷。

    ④1923年拉松初次整理出版。

    ⑤见《黑格尔全集》第一卷。

    ⑥见中文译本鲁一士著:“黑格尔学述”

    ,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42—122页。

 33

    23译者导言:关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般讲黑格尔哲学的人才开始重视《精神现象学》以及黑格尔青年时期写成的但迄未出版过的早期著作。但也就从狄尔泰起开始了把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朝着生命哲学、反理性主义、浪漫主义的方向歪曲的趋势。另一方面,一些黑格尔研究家又利用马克思主义的词句去夸大精神现象学的合理因素,把它和唯物辩证法混淆起来。我们这里打算针对这两种错误趋势加以揭露和批评。前一趋势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新黑格尔主义者克朗纳、格罗克纳和美国的鲁文贝格。后一趋势以卢卡奇为代表。

    克朗纳(R。

    Kroner)

    从他一贯地把黑格尔和黑格尔的辩证法加以反理性主义的歪曲出发,说什么“黑格尔是反理性主义者,因为他是辩证法家,……因为辩证思维是理性—反理性的思维”

    ①。他进一步强调《精神现象学》的浪漫主义性质和神学性质,加以推荐。他认为“精神现象学的总的精神是使得浪漫主义成为合理的”

    ②。又说:“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猛烈地反对浪漫主义,但无疑地是黑格尔所有著作中最富于浪漫主义的著作”

    ③。不过他是从右边、从神学观点去了解浪漫主义,把它了解为对于上帝的向往与追求。

    克朗纳说:“现象学可以叫做心灵向往上帝的旅程。对上帝或绝对者的知识就是这个航行的最后目标”

    ④。事实上,正如在《逻辑学》中,“关于绝对观念的整整一章,几乎没有一句话讲到神”

    (列宁:《哲学笔记》)

    ,在《精神现象学》中,关于“绝对知识”一章也同样没有一句话讲到神。而且黑格尔认为哲学高于宗教,“扬弃了的宗教等于绝对知识”

    (马克思语)。

    此外我们知道,黑格尔紧接着德国文艺思想上伟大的“狂飙运动”之后,对于浪漫主义有所感染、吸收,但主要的是他“猛烈地反对浪漫主义”的一面,他超出了、扬弃了、批判了浪漫主义而不是合理化了浪漫主义。

    而

    ①克朗纳:《从康德到黑格尔》,1924,图宾根,第272页。

    ②《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英译本克朗纳所作的序,1948,芝加哥,第43页。

    ③同上书,第48页。

    ④同上书,第44页。

 34

    译者导言:关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33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