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准时发薪,活不下去了
「老年人和棒子」投给「文星」,在第四十九期(十一月一日)发出。写作期间,我正给姚从吾老师做研究讲座教授助理。当时做助理的最大苦恼,是不准兼差,又不准时发薪。做助理的人与研究讲座教授们不同,他们有教授的本薪,补助的钱对他们是「安定费」,是本薪以外的「补」与「助」,可是「助理级」的就不同了,早几天或晚几天发薪对我们所生的影响,是不能跟他们比的,每月唯一的一千元,它是本薪,迟迟不发,对「专任」两个字,自是一种讽刺。在这种情况下,我颇有改专任助理为兼任助理的意思。八月二十七日,我写信给姚从吾老师: 老师:
有一件事我一定得听听您的意见。
马宏祥在大陆杂志社的事他想让给我,业务不忙,同时可增加点编辑经验。
生活方面,如果兼任助理五百元和〔研究生〕研究费四百元没有变化,杂志社六百多元的薪水,可以帮助我改变一些现状:可以买几本书(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大量买书了),同时还可以还还我几笔数目不算小的债务。 此事即使赵先生同意,我也一定先取得您的赞同,您如果觉得不合适,我就决定不做,您能费神替我定夺吗?
学生 李 敖敬上
五十、八、二七。
一、严复像徐高阮已替赵先生找到。
二、岭北纪行我正赶阅,周六前可交卷。
五天以后,姚从吾老师回信如下:
李敖同学:
多日未见,为念。礼拜六来,亦未值,甚怅! 岭北纪行校正各点,均佳,备见用心,识卓。您再拿去,仔细的加添标点,使成完璧若何?可即日来取(除礼拜四外,上午均在研究室);因若送登香港大学五十年纪念特刊,本月中旬前即须寄去,不能再迟。
王德毅应留在台北,慢慢想办法。他去新亚恐无书可读呢!大陆事颇不简单,须多次畅谈,方能定。我倒想约赵先生到您那里消暇半日,但不知他有无工夫耳!吾弟应志其大者、远者:「不受三年苦,难得人上人。」幸多加自审,大原则能守得着,自可听从,唯不能太随便耳。一切面谈后,再说。专此即问
近好!
从 吾
五十年,九月三日晚。
胡适寄钱赎当
到了十月六日,我忍不住了,决定不使姚从吾老师为难,直接「通天」了。我写信给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的负责人胡适。说你们这个不准时给助理钱的制度,已「使我个人不好意思再向姚先生借钱,使我三条裤子进了当铺,最后还不得不向您唠叨诉苦,这是制度的漏洞还是人谋的不臧我不清楚,说句自私话,我只不过是不希望『三无主义』在我头顶上发生而已。」胡适收信后,在七日就限时信寄到我新店乡居,他写道: 李敖先生:
自从收到你七月四日的长信和那一大盒卡片之后,我总想写信请你来南港玩玩,看看我的一些稿件,从吾先生说:「等他考过研究所再找他吧。」后来我见报上你考取了研究所的消息,那时我又忙起来了,至今还没有约你来玩。
过了双十节,你来玩玩,好不好?
现在送上一千元的支票一张,是给你「赎当」救急的。你千万不要推辞,正如同你送我许多不易得来的书我从来不推辞一样。
你的信我已经转给科学会的执行秘书徐公起先生了。他说,他一定设法补救。祝你好。 胡 适
五十、十、七夜
这张支票可以在台北馆前街土地银行支取。
副本给姚从吾老师
我在十月十日回信给胡适,表示我对他的感谢。信中细述了「李敖先生」的一些身世,其中包括我跟我中学的共产党老师严侨的关系,和在严侨被捕后、死去后,我如何受到胡适自由主义的影响,因而在思想上得到新的境界。这封信写得很长,有五千字,写得很动人。我听说胡适收到信后,深受感动。他拿给几个人看,其中真巧,在十月二十八日叶明勋、华严夫妇去南港看他的时候,他把信又拿出来,因而从这对夫妇口中,得知了一个惊人的大消息严侨并没有死,他还在世,不但在世,并且已经出狱了!十一月一日的早上,姚从吾老师在研究室中,从皮包里拿出一封信,当面交给了我。信是胡适十月二十九日写的,告诉我严侨没死的事。胡适在信封上写「敬乞姚从吾先生便交李敖先生」字样,他不把这封信付邮,显然是怕被国民党邮政检查,对我不便。他真是细心的人,细心得不露痕迹,真是老到感人!
在我十月十日写长信给胡适后三天,我做了一个副本,给姚从吾老师,并附了一信:
从吾老师:
这是我给胡先生的一封长信,详述我个人的历史演变,我特地做了一份副本,呈给老师看。
五年来,老师对我的赏识、指导与帮助,不论是无形的或有形的直接的或间接的,也不知有多少,最使我感谢的,乃是老师对我那一些「使老年人看来不顺眼」的行径能够容忍,我所认识的许多老先生们、老长辈们,他们似乎缺乏这种胸襟,所以一当青年人的行为与他们的看法有出入时,他们便感到不耐烦、感到头痛。
我怀疑我的许多想法与作法是否全能合乎老师的尺度,但我只是尽量尊重老师的意见,也许老师偶尔可以发现(例如对我毕业论文的是否发表,大陆杂志社的去与不去,一旦我发现老师的意见在「无可无不可」的状态的时候,我就宁愿采取那否定的一端,换句话说,凡是老师不太积极支持我去做的事,我未尝不想尽量不去做)。
如果老师看了我给胡先生的长信,也许更能了解您的一个不太争气的学生和他那段坦白的历史,也许更能对我的畸行与怪论做容忍的笑容,我期待着、我相信着。
李 敖敬上
五十、十、十三上午十一时
眼睛望着「高楼」
胡适虽然寄了钱来,但是,这种太老师救急、老师救穷的办法,我总感到不是办法,在十一月二十五日,我终于又给姚从吾老师写了信:
老师:
昨天午后就开始不舒服,头痛、发烧,今天上午打了一针,稍好。上午的课也歉未能来。
这一阵子您为了帮助我们几个青年人,伤了不少脑筋,从周礼以来,咱们中国好象是被死板的制度与条文迷昏了头,总爱把许多个别的(singular)事件活活用「文字障」拴住,无怪乎任何新的机构与用意都变成了过河之枳!(胡先生筹办长期会的本意绝没想到被人这样不灵活地运用!)
他们几位我不好代言,就我个人说,我诚恳地请您不要再为我的事伤脑筋了,对那些迷信制度与条文的官场中人,我觉得犯不上跟他们苦口婆心。我只相信骂他们才有用,有效则未必,不过可以泄愤。
大陆杂志事正如您那封信所说,「颇不简单」,且从俞雨娣去后,我早就断了念,现在至少她用心在那儿做,我更不好背挤人的恶名。说句笑话,若不是那六八0元和每天一顿吃得还不坏的午饭吸引我这个穷光蛋,我对那副差使和环境,实在打不起多大兴趣来。对该社事,窃以吾人此后不宜再表示意见,免得赵先生暗怪咱们故意在「敲边鼓」,反正这年头,涉嫌「思出其位」的热心是使不得的! 助理事既好事多磨,对我个人的「出处」我还一点也没决定,如果说我内心深处在倚赖您替我决定,我一点也不否认我有这种倾向。几年来,犬儒(Cynic)式的多疑与尖刻,已使我不再相信在这个世界上除您之外,还有肯支持我的老年人!(我要特别指出我用的是「支持」,不是「赏识」,「赏识」我的老先生也颇有一二,可是这对我这爱花钱的穷小字却爱莫能助。)
王静安自沉前几天曾给谢国桢写了一把扇子,他写的是陈宝琛的前落花诗,中间有两句是:
委蜕大难求净土,
伤心最是近高楼!
每当您刚走后,我关上研究室的灯和门,准备让夜色吞蚀我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在「高楼」中有点黯然,「大难」随时可以当头,可是由于您的支持,我总算觅得一块「净土」来安置我的肉体,我不是一个用功的人,我的身世与气质都使我怀疑我能否走纯学术的路,我的许多朋友是年轻人,年轻人自然有许多被老年人「奇怪」的苦恼,可是比起他们来,我的苦恼似乎更「错综复杂」,我用这四个字,并没有什么自豪的意思,摸索了这么多年,我毕竟发现我愈来愈渺小,而且糟糕的是,我又自甘于渺小,自知我不能不渺小,我用我那渺小的眼睛望着「高楼」,在我那渺小的头脑里,我是多么不愿浮现出陈子昂那首登幽州台歌呵!
李 敖敬上
五十、十一、二五傍晚。
「我像水面上的浮萍」
十二月十三日,我又有长信:
从吾老师:
东亚奖学金我没有申请,为的是系中只有四个名额,四位千金一申请,我的成绩单就拿不出了。不根据成绩单来衡量我的「成绩」,那恐怕是几十年以后的事。 跟兢兢业业的女人争这几百块钱,又何苦来?
我决心去教书,用真正的汗珠来换取我应得的酬报。也许那些钞票才是真
正属于我的。
我想起一件往事:今年二月我刚就任助理事的时候,本来是可以从去年十一月起薪的,可是您为了不让青年人领干薪,宁愿晋生和我每人少拿一期(三千元),您从未把这件事告诉我,我表面没说话,可是我心里很佩服您这种做法。
考取研究所前,我每月拿一千元助理费,我时常想,我的工作成绩值这一千元吗?拿这一千元我不惭愧吗?我的努力与一千元相当吗?我是一个领干薪的人吗? 坦白说,我无法正面面对这些问题。
长期会的本意在安定学人生活,在长期经援的安抚下,我这个小「学人」也分到一千元(配济、房子、图书费、车马费兼而有之)。这个数目,仅够维持一个学生的最低的生活,而不是一个「学人」的最低生活。
一个学人的最低生活标准是一间安静的小房(不是十人一间的宿舍),深夜可看书(不是在宿舍偷点蜡烛),每月可以买几百元的书,看两场电影,吃一次老爷饭店(虽然我从来没去过)3。
如果这个标准达不到,我们不能苛求他的治学成绩。「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余字太重要了,余就是不朝不保夕,不寅支卯粮,不欠一屁股债。
乍看我穿的衣服,我花钱的豪气,我乡居的舒适,没有人相信我是一个节俭的人。如同没有人相信我对生活标准的看法一样。
我对生活标准看法是,一个敏感的青年人,他精神已经痛苦太多,我们没有理由再要求他在肉体上、生活上,再吃更多的苦,没有理由说他租一间小房,逃开城市和俗人的喧嚣,每月花光一万个一毛钱是奢侈!
五年的宿舍生活,一年的军中生活,使我深深感觉到群众是独立思考与做学问的敌人。
房中有另外一个人,就看不了书,这是徐高阮的坏毛病,糟糕的是,我也有。
如果有人用租房理由来说我不能吃苦,而归咎于我闹穷的原因,我一定俯首无言。
没有人相信我穿的衣服没有一件不是老子的余荫,没有相信我要筹还大学时代的零星旧债,没有人知道我为买书而存下半年吃早饭的钱。
我想起「东轩笔录」中的那个故事。范仲淹奇怪那个孙秀才为什么年轻有为却「汲汲于道路」,当他知道孙秀才志在「日得百钱,则甘旨足矣」的时候,他决定做此人「日可得三千」,为了使其人能「安于为学」。十五年后听到孙秀才变成一代大儒孙明复了,他忍不住感慨说:「贫之为累大矣,倘索米至老,则才如明复,犹将汨没而不见也!」
也许我真该后悔我念这个研究所,每月四百元公费,能专心研究什么?如果为生活不得已去「汲汲于道路」,把青春的兴趣浪费在穿衣吃饭上,那倒不如干脆去近史所或国史馆来得好!(我不觉得我不够资格,至少「成绩单」不如我的同班同学都在那里受着「高酬」。)因为那些地方至少把我的学力、兴趣与谋生打成一片,学问即在饭碗中,饭碗即在学问中,不必靠偷改作文或乱写稿子来赚外快。
我并不是计画告别学问,可是我知道学问对于我,目前简直是一件奢侈品,做学问需要大量的安定与气质,至少对我这种「内多欲而外好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