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6-李敖:李敖自传与回忆录续集-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不如白银为妙,盖公之所赠,未必弟之所好也。若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恐赖帐,年老神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为人的洒脱、风趣,可见一斑。我真高兴我的老家有这么一位县太爷)。

  初次上学 

  新鲜胡同小学是北京最早的小学之一,梁实秋就是这个小学毕业的(一九八二年四月十二日,梁实秋在「中央日报」写「忆周老师」,说:「这是七十年前的事了。那年我十一岁,我的父亲领着我哥哥和我进入京师公立第三小学。校址在北京东城南小街新鲜胡同东路南,差不多就是城墙根儿了,相当僻静。门房肃客入校长办公室。校长赫杏村先生,旗人,矮矮胖胖的,声如洪钟,和蔼之中带着严肃。他略微测验我哥哥和我的程度,把我们编入高小一年级,什么别的手续都没有,令我们明天就去上学。」可以想见这小学当年的情况)。梁实秋以外,我的大姊、二姊、三姊也都是这个小学毕业的,四姊是史家胡同小学毕业的,史家胡同小学原是史可法的祠堂,比我们新鲜胡同的魏忠贤生祠光彩得多了,可是成为小学的历史却差得远哪!它原来是北京市立第二中学,改成史家胡同小学是很后的事。我是一九四二年进新鲜胡同小学念一年级的,当时我在家娇生惯养,胆子很小,初次上学,颇不习惯,所以由茂林陪我。他站在教室窗外,跟我保持隔窗遥望的照应,我一边听级任老师上课,一面紧张的看着茂林,心有二用,绝不大意。一年级级任是位姓师的女老师,戴着没边的眼镜,和蔼可亲,人也漂亮。那时没有什么幼儿园,一念书就是小学一年级,我记得第一课只有三个字…「天亮了」。其实,我那时已在家里先背过「三字经」,也看过「小熊逃学」、「小狗回家」等儿童书,我的程度已经不错了。不过那时还有读私塾的情形存在,有的小学生是读过私塾再转入小学的,所以会背「三字经」的,应该不止我一人。茂林陪我窗里窗外式的上课,后来结束了,我也能完全适应了小学生活,并且很快学会了如何「我告老师去」。有一次小便时候,一个顽皮的小男生在我背后一推,我身子站不稳,两手陷到尿池里,我很快的报告了师老师,老师问是谁推的,我不知道那小男生名字,只好走过去,到他身边,把他揪出来。

  小孩子是最容易受伤害的 

  有一次,我在校门口向一位男老师敬礼,一边敬礼一边大喊老师早,男老师那天大概有什么毛病,忽然当面斥责了我,我大为伤心,回家大哭。五叔查出那男老师原来是他学生,跑去骂了他一顿。这件事我四十多年后还能记忆,我相信办教育的人对小孩子的态度,真不可不小心。小孩子是最容易受伤害的。

  崔老师和「阴丹士林」 

  二年级级任是位姓崔的男老师,是个非常刻板的人,沉默寡言。永远是一旧「阴丹士林」蓝布长袍,进教室后先不说话,而是拿出鸡毛撢子,清除讲台桌椅,他清除得很慢、很规律,包括每一条桌面下的边,都不放过,他清理过程一言不发,我们全班也一言不发,看着他天天大扫除。如今回想,此公大概有点洁癖。崔老师书教得不错,只是太严肃了。我记得他骂过我一次,说:「李敖你出去!」什么原因,全忘记了。崔老师的蓝布大褂儿,留给我对长袍最早的印象。北京的学生在早期,春秋总是穿蓝布大褂儿、夏天总是穿竹布大褂儿。竹布就是一种浅蓝色的布,天津叫做缸靠大褂儿。一九三0年左右,市面上新兴一种「阴丹士林」布,后来居上。于是大家就都穿「阴丹士林」大褂儿了,比过去的蓝布大褂儿,就好象牛仔裤的料子取代了其它蓝色料子一样。至于冬天,都穿棉袍。到了国民党的势力进入故都后,曾对机关里的「长袍短褂」严加取缔,甚至到了「撤差严惩」的地步,但是民间大家仍旧穿穿穿,国民党也没法子。

  鬼迷 

  新鲜胡同小学因是古宅老屋,颇多鬼怪传说。我只有一次奇遇。二年级一天上课的时候,我坐在教室左后角的最后一个位子上,突然全身似为鬼迷,神志清楚,可是不能动弹,好一阵子才过去,至今记忆犹新。三十年后,我睡在警总军法处地板上,半夜忽醒,又有此一现象,我知道这是一种「梦魇」(nightmare)经验而已。我生平不信怪力乱神,但新鲜胡同小学的许多教室,倒颇有一股阴气,有时令人发毛。

  洋车与洋车夫 

  崔老师不久得肺病死去,来了一位女老师代他。全班恢复了活泼气氛。图画课上,我总是画汽车,女老师很欣赏我画的汽车。我对汽车的印象是在太原建立的,那时很少小朋友像我这样「现代化」过,他们要画,大都画洋车(ricksa)。洋车据我考证,起源于十九世纪法国(所谓the old French brouette),自日本传来,北京人叫它「东洋车」,后来简称洋车,天津人叫它「胶皮」(一开始没有打气的车胎,只是以硬胶皮卡在车圈上),上海人叫它「黄包车」。它是马车与三轮车之间的交通工具,靠人力来拉,是最能显出北京文化的一个特色。北京拉洋车的,都很有教养。大一点的胡同口,都有一批拉洋车的,聚在一块等客拉,可是绝没有地盘之争。喊车的若是生客人,说明要去的地方,他们算算有多远,开出价钱,谁认为合适谁拉。喊车的若是某一位拉车的熟客,绝没人去跟他争,谁的老主顾谁拉。拉车的在路挤的时候,嘴里不停的说「借光,借光」、说「您让一步」、说「靠边啊!往里,您哪!」都看出他们的教养。他们有时要小费,也出之以客气委婉,比如讲好八块钱,拉到目的地后,他们也许会说:「先生,您瞧,三伏天,这天儿多热,真跟下火似的,浑身全湿啦!多花您两个吧,多吃您个窝头。」他们从不恶形恶状的。老舍有「骆驼祥子」写这一阶层的中国人民,是最动人的一部。

  音乐老师 

  三年级起到校本部上课,开始有两个特色,一个是音乐课有音乐教室,一个是开始学日文。音乐教室主持人是杨老师,是这小学的资深老师,前额又秃又大,人很精神。按起风琴来,更精神十足。学校太穷,买不起钢琴,风琴也别有情调。我们学的第一个歌是「飞」,歌词是「飞飞飞蝶飞飞飞,飞到鸳鸯天芳草地,飞飞飞蝶飞飞飞」一共三句。也学过刘复(半农)赵元任合作的「好大的西北风」…

  好大的西北风啊,飞到一座树林里。 

  牠叫树林跳舞啊,一二三四呼呼呼。 

  牠对树林大声说:现在已经不早了, 

  大家都要用些劲儿,一二三四呼呼呼。 

  在冬天唱这首歌,唱得热气在寒冬里直冒烟,非常有劲儿。

  炉子与摇煤球的 

  在唱「好大的西北风」的季节里,教室里冻得要命,只好一教室一个火炉,但是学校只供应火炉,燃料是供应不起的。燃料由全班同学每人每天带煤来。生火是由全班最早到的同学负责。一般北京人的炉子,有两种,一种是烧煤块的,用于洋炉子,冬天取暖用,上面也可烧开水之类;一种是烧煤球的,用于土炉子,四季皆用,可以做饭、取暖。这种炉子,生火时候,要在院子里,早晨零下几度,在院子里生火,左生不着、右生不着,两手就冻成红萝卜,要跺着脚,放在嘴边用热气哈个不停才成。用这种炉子,在续煤的时候,可不能偷懒,若是续上煤球,偷懒不端到屋外,或还冒着蓝火苗就给请了进来,大家就有煤气中毒的危险,用北京话,这叫「煤熏着了」,被害人轻则到院子里吃西北风透气,灌酸菜汤;重则一命呜呼。这种炉子用的煤球燃料,是煤沫子、碎煤、加上有胶质的黄土摇出来的,就像摇元宵一样。摇煤球的工人,外号「煤黑子」,他们摇煤球的时候,先做好两三坪面积的煤糊,然后再用铁铲子切,横切成一寸多宽的距离,这面切完后,再掉换方向,还是横着切,这样切完,便成了小方格子,然后放在筛子里去摇。摇的时候,先放一个花盆在下面,再把筛子放在花盆上。摇煤的便蹲在地上,用胳臂左右交互摇将起来。筛子下的花盆好象一个轴,一边摇还要一边注意将黏在一起的散开,又得随时洒些煤沫子,摇到后来筛子里的小方块渐渐摇滚成了黑乒乓球,晒干以后,就可用了。煤球普通一大担一百斤,前后各五十斤,小担五十斤,前后各二十五斤,大部份用户都三五百斤的买,或找摇煤球的到自己家里来摇,穷苦的人家也有一次买五十斤的。再穷苦的人家就无所谓买多少斤了,而变成了「捡煤核儿的」。所谓煤核儿,是不论烧煤块或煤球,都会在拢火后留下残渣,残渣丢到垃圾堆里,捡煤核儿的便去废物利用了。他们遇到一块煤,认为中有文章,便用家伙,敲打一阵,把炉灰敲掉,如果中间有点还没烧完的黑心,便放进小竹筐里,这样子积少成多,也够自己家里烧个一天半天的。因为有这点剩余价值,所以在垃圾堆上,常常看到穿著又脏又破小棉袄棉裤的小孩子,缩着脖儿,冻得流出两行青鼻涕,在翻腾垃圾堆。当然这些小孩子是没钱念书的。 

  日本顾问 

  日本人侵略中国,在台湾、在东北,都从小学一年级起有日文课;在华北,则从小学三年级起。当时每个小学都有一名日本顾问,新鲜胡同小学日本顾问叫「施掘」(?),我们给他外号,叫「屎橛」。这个日本人态度还友善,写了一手好毛笔字,经常写出来,做为每周重点。我记得他写过「姿式」两字,贴在布告栏上,要大家注意「姿式」。教我日文的是一位男老师,我那时恨日本侵略中国,不喜欢学日文,成绩很坏。成绩单拿回家,爸爸说:「恨日本和学日文是两回事。学一样东西,总要学好才对。」于是我开始发愤,最后考了一百分。爸爸告诉我一个故事,说顾维钧在外国学国际政治的时候,学校排出课程表,有一门是矿物学,而且要必修。顾维钧跑去问教务长,问是不是排错了?教务长说没错,顾维钧说我们学矿物学多没用多枯燥?教务长说:「你面对一门又没用又枯燥的学科,去把它用耐心学会,这就是教育的目的之一。」这真是一个好故事。

  咬奶头 

  被日本顾问整天顾问的中国校长是弭敬瑭,这名字比照五代时候的石敬瑭来,倒颇有汉奸味。他长得老老的,很和气。每次集会,就讲「咬奶头故事」,故事说一个小孩在他的同学那里,偷到一册课本,带回去给他母亲看。她非但不打他、不骂他,反倒称赞他。第二次他偷到一件披肩,带给母亲,母亲更是称赞他。因此这小孩成人后,进而偷更值钱的东西。后来他在行窃时候,被人捉住了,反绑双手,带到刑场上去。他母亲在人群中跟着,伤心得搥胸痛哭。在这时候,这儿子说:「我愿在死前能够再吃一次母亲的奶。」于是这母亲就把奶给他吃,他却把奶头给咬了下来。他母亲骂他不孝。他回答说:「唉!在我初次偷了那册课本带给你的时候,如果你痛打我一顿,那我也不会落到这样的地步了。」弭校长这个故事,后来我查出是来自「伊索寓言」的,只是「伊索寓言」咬的是母亲耳朵,不是奶头。 

  詹永傑 

  我进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抗战胜利了。在沦陷区生活八年的遗民,自然渴望重光的一切,我们这些做小学生的,也不例外。这时候,一个最优秀的小学生出现了,他的名字叫詹永傑。詹永傑长得极好,圆圆的脸、红红的脸蛋、一对又大又亮的眼睛、一张能言善道的嘴巴,突然脱颖而出,在四年级的班上,风靡了我们。原来詹永傑知道最多的八年来被封锁的一切,他会背「国父遗嘱」、他会读「三民主义」、他会唱「中华民国国歌」,他也会唱「义勇军进行曲。……他把他的名字改成了詹永「杰」,说外交部长是王世杰,不是王世傑,所以他要以杰随之。在四年级第二学期,他甚至发动同学,一齐抵制一个叫齐凤鸣的大块头,说齐凤鸣欺负我们,动辄动拳头,我们「抗齐八学期」,如今要随抗战八年一起胜利才对。我因在二年级时被齐凤鸣动过拳,久思报复,今逢詹永傑发难,自然首先响应,于是群起而斗齐凤鸣,齐凤鸣见人多势众,气为之沮,级任老师鲁小姐事后责备我,说:「没想到你那么凶!」其实我也没想到我是那么凶的人,詹永杰启发之功,实不可没。詹永傑家里有不少杂书,常跟我交换看,使我在读物的广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