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想到我是那么凶的人,詹永杰启发之功,实不可没。詹永傑家里有不少杂书,常跟我交换看,使我在读物的广度上,进步不少。后来詹永傑和我,还有一个脑后留「坠根」(「坠根」是脑后留眼镜片大小的头发,这种从胎毛就留起的头发又叫「孝顺毛」,留长后可编小辫,因为很短,据说鬼都抓不住,可以长命百岁,所以也叫「鬼见愁」)、左耳戴「金圈耳环」(满月这天扎左耳洞戴「金圈耳环」,意谓套住了、安全了,结婚之夜才由新娘拿下)的小朋友,三人在我家,焚香膜拜,拜起把子来,这当然是受了刘关张桃园结义的影响。爸爸很喜欢詹永杰,说他长得真好,他乐见我们拜起把兄弟来,还叮嘱我们不要「拔香头子」(把兄弟决裂之意)。
第一张文凭
四年级念完的时候,就是「初小」毕业,先发一张文凭。这是我平生第一张文凭,内容如下:
毕业证书
学生李敖系山东省潍县人现年十二岁在本校初级修业期满成绩及格准予毕业此证
北平市立新鲜胡同小学校长 张瑞珂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七月 日
文凭上的图章旁加盖「暂用旧印」字样,因为随着抗战胜利,国民党大发神经,大发「改名狂」,把好好的「北平市立新鲜胡同小学」改名为难听的「北平市立一区九保国民学校」,校长也换了,因为青黄不接,所以「暂用旧印」。
共存亡
国民党趁抗战胜利的威风之一,是所谓北平市教育局局长王季高来视察,全校学生都恭迎如仪,不在话下。这位局长大人,在共产党进入北平前夜,曾先开溜。原来北平被围城前,国民党在北平的头子傅作义,宣称「誓与北平共存亡」,为了表示「共存亡」的决心,上上下下,谁都不许走、不许开小差、不许逃难,同时在北平城内加做市内机场等,决心表演得煞有介事。可是王季高洞烛机先,看到所谓「誓与北平共存亡」是鬼话,于是,自己就先逃难到南京了。王季高一走,傅作义大怒,致电中央,请将王季高截回。但是还没截回,傅作义就投降了。国民党在大陆,经常表演「共存亡」的把戏,可是真正相信它的,就来不及跑出来了。后来到台湾的衮衮诸公,都是当年绝对不相信自己发誓「共存亡」的一群人,唯独不自信,故能失信,悲夫!
迎大员迎老美
另一件国民党趁抗战胜利的威风之一,是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到北平来宣慰。全北平的小学生都列队在马路两边,恭迎如仪,也不在话下。我们这些可怜的小学生,还参加欢迎美国军人北上。大老美们在卡车中招摇而过,我们恭迎如仪,更不在话下。美国军人北上,是美国人支持国民党的具体行动,大家对老美最初印象尚可,后来他们闹得不象话,最后强奸了北京大学外文系二年级女学生沈崇,惹起公愤,才滚了回去。
王恒庆老师
五年级算是高小,共有甲乙丙三班,我分在丙班,就是五丙。五丙教室是全校最后面的一间教室,隐蔽而阴森。级任老师是王恒庆,是一位乐观、口才好、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她除了生小孩时候由她哥哥代课外,一直跟我们到六丙以至高小毕业。她在正课以外,还教我们念「陋室铭」、「归去来辞」、「桃花源记」、「秋声赋」、「卖柑者言」等古文,这些古文我至今能背,都得力于王恒庆老师的开导。五丙以后,我的课外书读得越来越多,成绩已脱颖而出。六丙时候,我当选班上自治会主席,又是学校图书馆馆长、又是模范儿童。那时詹永杰在六甲,已经成绩不如我了。王恒庆老师跟我们同学感情极好,但有一次被我们气得赌气不教了,走出教室,我跑出去,把她迎面推了回来。王恒庆老师是我小学时代最怀念的老师。我小时候,长得「真人不露相」,面目慈祥,同学们给我起外号,叫「老太太」,王恒庆老师也这样跟着叫,她能和学生打成一片,由此可见。王恒庆老师生小孩时候,她的哥哥来代课,此公身材很高,写了一手整整齐齐的黑板字,为我生平仅见。他在我作文上批「意短情长,允称佳作」,给我最大的鼓励。他最喜欢讲「聊斋」故事给我们听,陆判也、织成也,把「聊斋」人物讲得鬼气森森,最令我们倾倒。
「老头」
教劳作的老师外号「老头」,是齐白石的学生。他宿舍里琳琅满目,艺术奇珍甚多。他教我们刻印,第一次我刻「竹报平安」四个字,刻得不错。有些顽皮的男生不肯刻,只用朱笔偷偷描成印文,去骗「老头」。「老头」一看,劈头就揍。顽皮的男生们个个恨他,在劳作课前,常常用毛笔画「打倒老头」图文在镜子上,再用镜子反射日光照在墙上,好象电影一样,全班大笑。不久「老头」进来,追查此事,又是一个个狠揍一顿。
初恋
最令我魂牵梦萦的,是在新鲜胡同小学中,有我神秘的初恋。这女孩子叫张敏英,北平人。长得清秀脱俗,长形的脸,眼睛不大,但是晶莹而有灵气。她身材高瘦、性情温和,是最最可爱的小女生。功课也好,尤其写了一手好字。我最初感到她的存在,是在四年级的时候,她在我隔壁班上。五年级后,她和我同分到五丙,老师排座位,一度还并排在一起,令我感到一种莫可名状的快乐。六年级后,她和我较熟起来,下课回家,偶尔走在一起。童子军在校门口站岗时候,她也和我一组过,她穿著女童军的制服,姿态优美,令我心动。我只看她哭过一次,是一次考试没考好,我一路安慰她,看她泪眼、看她楚楚可怜,非常喜欢她。我做图书馆长的时候,她做我副手,有一次犯了小错,我开玩笑,拉住她的手,轻打她手心,她装得很疼的样子,给我的快感,令我毕生难忘。对张敏英,我从来没有表示出我对她的情爱,我把一切都遮盖住了,我不知道她是否知道她是我魂牵梦萦的心底的情人,我一直把她视同我的初恋情人,虽然这次初恋,实在没有什么实绩可寻,但它一直在我心底,充满了美丽的回忆。我一生忧患,所存美丽的回忆无多,但是对张敏英的每一件,都是令我最感温馨、最感神往的。人生一世,能有这样清纯的、单一的回忆,而不掺杂任何俗情与尘网,洵属罕见,而它却是罕见中的极品。我一生中的许多经历,都不想重过。但是如果时光倒流、少年可再,我梦魂所依,除此而外,却无复他求。…只为了她是我第一个小女生、只为了她是我永恒的小情人、只为了那一段少年奇情、只为了那一场春梦无痕的初恋,我愿在时光倒流中停止,在停止中死去,我并不希冀她做我的朱丽叶(Juliet),但我若能长眠在她怀里,我就宁愿不活十三岁以后的我了。
一九八一年狱中作
李敖研究网发布
蛋蛋 制作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李敖简介
李敖是世界上最特立独行的理想主义者,他写过一百多本书,可是其中九十六本被查禁,自人类有史以来,写禁书之多,被查禁量之大,他居世界第一。这种连「金氏世界纪录」(Guinness Book of World Records)都遗漏了的不可思议的纪录,充分看出这个理想主义者的渊博、坚韧与顽强。
李敖的远祖大概不是汉族而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苗族,他们在十四世纪,被强迫移民到山东。到山东后五百年,他的文盲祖父偷渡到东北。他的父亲用吉林省公费在国立北京大学念书,从此李敖就登记为吉林人。
一九三五年李敖在哈尔滨出生的时候,东北已是日本人侵略下末代皇帝溥仪的「满洲国」,李敖常说他一出生就是「遗民」,就像孔夫子一出生就是「遗民」一样。由于不甘心「泪尽胡尘里」,他们全家搬到北京。李敖在北京念书,自新鲜胡同小学以至市立四中初一上,然后转到上海缉规中学初一上。一九四九年五月十二日,他随家到了台湾,随身带了五百多本藏书,年纪只不过十四岁。
到台湾后,李敖跳班考入台中一中,进入初二上,可是到了高三上他就自动休学了,他讨厌令人窒息的中学教育。后来以同等学历考入台大,先学法律,后学历史。毕业后做了一年半少尉预备军官,退伍再入台大历史研究所,可是他又自动休学了。他写文章攻击起自己学校的黑暗,他不高兴再念了。
李敖二十六岁起,用「文星杂志」和「文星书店」,兴风作浪了四年,最后被国民党封杀。自此他陷入十四年的「牛棚」生涯,包括以叛乱罪名,被乱判八年半在内,家也一再被抄。而他自己,则长年身陷黑狱,日与狱吏为伍,夜与蟑螂、白蚁、蜈蚣、老鼠为伴,其处境,从在狱被刑求逼供等角度看,实比在大陆文革期间的高级知识分子更为凄惨。
李敖四十四岁时复出,可是两年后,国民党再度以冤狱判他半年,目的在中止他「恶势力」的扩张,并把他斗倒斗臭。但是有着度过「冰河期」历练的他,苦战不懈。他从揭发国民党司法与监狱的黑暗开始,大规模的延续他自文星以来的反极权、反暴政、争自由、争历史真相的写作,把国民党搞得焦头烂额。他每月写一本书,连写十年,一个月都没间断,他为理想主义打拚的精神,无论敌友,都推服无间。
在李敖第一次被捕后五十六天,一九七一年五月十三日,「纽约时报」注销他的照片和报导说:
台湾特务机构上个月逮捕了一位著名的年轻作家。他的日记日前已送达其美国友人的手中。
这位作家李敖知道自己迟早要被抓,在去年就把一些手稿,包括他的日记送出国外。这位现年三十七岁的作家,以讽刺文章闻名于世。他修理个人、团体以及种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他的日记写得轻松幽默,描述那些监视他的特务形状。他们在他被捕之前,全天候盯了他整整一年。日记里也谈到有关的情治单位,以及他一些朋友被约谈尔后逮捕的事。目前这本日记只在私下流传,但也经过编译,随时可以出版。
李敖朋友不愿意马上公开他的日记,因为怕害了他。但是如果李敖短期内不能获释,他们就会出版。
截至目前,官方还没有公布李敖的「罪名」。
官方的特务不但到处盯着他,还在他家装了窃听器。去年十二月,李敖向一位来访的美国人表示,他在家里搜出过一具窃听器,并且寄给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了。
这位美国人和李敖一道吃午饭,他说有两个人跟着,一直站在餐厅外面。
另一些李敖的朋友表示,他之所以受到监视,是因为政府怕他逃出国去。……
The diary of a popular young writer arrested last month by the political police in Taiwan has reached frie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Apparently suspecting that he might one day be arrested; the writer; Li Ao; sent some manuscripts abroad last year; including parts of his diary。 The 37…year…old writer is well known for his satirical essays; in which he pokes fun at individuals; institutions and society in general。
The diary; written in a humorous vein; describes the activities of the political police; who kept him under 24…hour surveillance for a year before his arrest; the intelligence agencies involved; and the questioning and arrest of his friends。 It is now circulating privately and is being translated and edited for possible publication。
Friends of the writer are reluctant to make known details of the diary for fear that the publicity will be harmful to Mr。 Li。 However; they say that they will publish it if Mr。 Li is not released soon。
The Government has not made known any charges against Mr。 Li。
The political police; besides following him wherever he went; are said to have planted a number of listening devices in his house。 In a conversation last December with a visiting American; Mr。 Li said he had removed one of the 〃bugs〃 and mailed it to the Human Rights miss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The American; who met the writer for lu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