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1995-2009-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瘢婧蠛芸炜寺厶常⒀杆俪晌狢NNIC评选的十大中文网站之一。 

  转眼到了1999年,已经连续三次获得CNNIC十大网站的cpcw开始成为很多投资商的追逐对象。 

  1999年6月3日,山城重庆,黎和生驱车赶往机场。下午5时30分,黎和生顺利地接到了自己的客人深圳新天下公司的老板吴海军和他的朋友廖杰。廖杰是位在中国长大的美籍华人,身家不菲,坊间有说法称吴海军是廖杰在内地的重要生意伙伴。此番,他们特意从深圳赶来参加由《电脑报》主办的中国首届DIY(DO IT Youself,自己动手做)研讨会。 

  汽车平稳地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一行人聊起了互联网,互联网让廖杰两眼放光,黎和生心中一动,想起把电脑报社的cpcw网站兜售出去?在谈论中,廖杰对cpcw网站表示了相当的兴趣,表示了投资的想法。黎和生非常高兴,连忙向报社汇报了这一喜讯。陈宗周听到这个消息也很高兴,让黎和生先和廖杰谈一谈,看他们愿意出什么价。 

  当时的情况是,与电脑报同居一城的中渝集团也在和电脑报社谈投资cpcw的事情,中渝是重庆比较早进行高档住宅社区开发的房地产厂商,他们开发的加州花园在重庆很有市场,当时中渝也想做互联网,而且依靠着地利,不断进行游说。陈宗周希望货比三家,然后再做决定。不过; 与中渝的融资谈判陈宗周不是委托黎和生去接洽的,而是当时电脑报社的另一位少壮派,社长助理兼发展部主任李志高。 


麦戈文给了天极网500万美金(2)字体 '大 中 小'  一件事情由两个人分别负责谈,多少有些让人难以理解,而这与当时电脑报社的负责人陈宗周对电脑报社的业务布局有关。陈宗周当时把整个电脑报社的业务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媒体,主要是《电脑报》以及《电脑报》独资或合资的媒体,这一块陈宗周让黎和生来负责;另一部分是产业,主要是一些软件产业,包括苦丁香这样的教育软件公司、新四方这样的软件销售连锁组织,同时也参与投资了一些公司,比较知名的有金算盘软件公司和世纪鼎点,前者是中国第三大财务软件公司,后者由要文涛和他的几个清华同学创办,是国内在IPTV领域领先的技术提供商。这一块,工学博士背景的李志高管理起来要更加得心应手一些。 

  但按照上述业务划分,cpcw网站却是黎和生和李志高都可以去管理的部门:从媒体的角度上说,cpcw网站作为电脑报纸介媒体的电子版,本身有媒体属性,而且一直在黎和生的管辖范围下发展;从产业的角度上说,到1999年,互联网已经开始形成一个产业,各种商业模型已经出现,可以作为一个生意来操作,因此,让李志高来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在黎和生与廖杰商谈期间,李志高也接到了陈宗周的电话,让他和自己一起赶过去,跟廖杰他们谈判。在谈判之前,陈宗周、黎和生、李志高三人定了一个cpcw作价500万美元的底价,也就是说,如果廖杰愿意出300万美元,就可以拿到60%的股份。 

  陈宗周将李志高介绍给大家之后就离开了,留下黎和生、李志高两个作为谈判的主力。谈判从午饭后开始,一直延续到晚上还没结束。黎和生想:cpcw网站从成立开始,最多的时候也才6个人,电脑报社的投入前后不到100万元人民币。因此他觉得在价格问题上还可以松动一些。李志高最初一直比较坚持,但经过黎和生的劝说,同意再降低100万美元,让廖杰以200万美元占60%的股份。但廖杰却一直没有表态,只是说:〃如果你们缺资金,我可以先投几十万美元,以后再说。〃最后,廖杰表示愿意投120万美元占60%的股份。这时已经是半夜两点了。但李志高坚决不同意,他们向陈宗周打了电话,陈宗周表示也不同意。谈判就算到此为止了。李志高回到房间以后,廖杰又专程来找了他一次。他说:〃你何必这么坚持呢?〃李志高说:〃问题是我们的网站值这个价,你要考虑我们是真的要把这个事情做起来。〃廖杰叹了一口气就离开了。 

  就在这次谈判之后,黎和生离开电脑报社和廖杰一起创办了百联网讯公司和100 OK电子商务网站。在黎和生离开电脑报社后,李志高接管了当时的cpcw网站,并成为后来天极网的CEO。 

  李志高,1967年生,湖北罗田县人,因受《红岩》影响,1984年进入重庆大学,1995年7月重庆大学光电精密仪器专业博士毕业,师从院士、著名的光电专家黄尚廉。毕业后被陈宗周几度游说,到电脑报社负责产业拓展方面的工作。IDG与《电脑报》在媒体领域合资未果后,两家于1996年联合投资创办了教育软件公司苦丁香软件公司,李志高出任总经理。 

  由于苦丁香的原因,李志高与IDG的交往甚多,1999年IDG已经把兴趣转向互联网,对《电脑报》的网站也很感兴趣。因此,除了和中渝谈,《电脑报》也在与IDG谈,这两项洽谈都由李志高负责。 

  1999年8月13日,经过《电脑报》与IDG之间的一次互访后,陈宗周、李志高和IDG的周全、林栋梁在北京丰梁广场IDGVC的办公室里第一次面对面的坐了下来,就是在这次谈判中,双方经过协商,IDG追加投资cpcw100万美元,总投资为500万美元,占50%的股份;《电脑报》一方将当时已经赢利的软件邮购部作价100万美元投进来,加上原来作价400万美元的网站 部分,《电脑报》相当投入了500万美元,占50%的股份。 

  1999年10月,IDG第一期的500万美金到达重庆天极信息有限公司的帐上。在当时,500万美金的投资不算是个小数字,当时8848的第一期融资也只有200万美金,最大的电子邮件服务提供商索易才50万美金。这应该是IDG当时最大的一笔首期投资。 

  天极为什么值这么多钱,耐人寻味。这一方面是因为天极当时连续三年成为CNNIC评选的十大网站,有知名度,有流量;另一方面,还在于IDG与《电脑报》1995年那桩错过的婚姻 给双方带来的遗憾无法忘却,这种遗憾在这次融资中起了放大作用;对应的事实是,熊晓鸽对于这个投资项目的唯一条件就是要求陈宗周担任天极公司的董事长。 

天极和Chinabyte合并字体 '大 中 小' 而在2001年4月天极与ChinaByte合并的过程中,正是陈宗周的大力推动和一个从新闻集团派回的叫李映红的CFO的具体操刀,才使得这个合并最终大功告成。 

  李映红也是重庆人,随母姓,母亲李玉兰也是重庆的文化名流之一,母子两代人与陈宗周也多有交往。李映红少年天才,去澳洲读书前曾为重庆动物园的一名动物学家。 

  对于天极和ChinaByte在2001年4月的合并,李映红接受作者的采访的观点如下: 

  问: 对于chinabyte以1比2的比例与天极换股合并,宫玉国认为贱卖了,你对此怎么看?你是基于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有没有急于推动并购以获取表现的嫌疑?如果没有? 

  答:当时做出的对价是根据双方上一年的收入,天极因为有象马向群 这样的顶级销售,广告收入比chinabyte这边高出一倍不止。 

  正如宫玉国所认为的那样,没有我的介入,此事可能就很难促成,因为在之前新闻集团纽约总部的人也有介入,却没有任何进展。我一直认为,职业经理人就是这样,需要把股东利益放在第一位。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吧。我当时在ChinaByte,后来在新闻集团,以至现在在宏盟媒体集团,行为准则一直如此,没有变化过。 

  另外,我当时对默多克家族及新闻集团抱有很深的感情,有着报恩的心态,也是我能在一片反对声音中把此事完成的原因。 

  不过,我的参与,更多还是受命行事,毕竟我代表着新闻集团的利益。我的介入能很快进展,主要还是因为我的重庆人背景,与《电脑报》和天极的陈宗周和李志高沟通比较方便,同时我提出的方案也比较容易为双方股东所接受。 

  在这个过程中宫玉国基本上都知道,前期他基本上表示支持,只是最后在细节时,尤其是让原天极的管理层来主导合并后公司这个股东决定上他非常反对。但那个时候,已经不是他或者我能控制的了。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在对待离职和留下的CB员工方面应当是问心无愧的。包括宫在内的所有自己辞职的员工,同样得到了经济补偿。而同意加入合并后公司的员工,则得到占合并后公司总共3%的股份。 

  问: 新闻集团是不是在2001年对Chinabyte做出弃子的内部共识?是不是随着星空卫视的推进,新闻集团在中国的业务重点已经开始有所转变,包括你本人一段时间后去星空卫视任职是不是也说明了这一但? 

  答:新闻集团在2000年初就做出撤离互联网(而不只是ChinaByte)的决定。在我从澳大利亚回到北京前就已经直接以书面方式告诉我,CB有可能会与其他网站合并而导致我〃下岗〃。 

  新闻集团当时对中国的业务定位就是电视,从后来的发展来看这反而是错误的。如果他们坚持在互联网领域,也许今天在中国的业务就不是现在的样子。有时候,命运让人很难捉摸。 

  问:天极和Chinabyte的合并在当时是第一和第二的合并,其应该取得领先同行众多的领先优势,但事实却是,Pconline率先在香港上市,Cnet中国后来居上,Popop和It168也赶了上来,现在回头看来,没有取得1+1远大于1的合并效果,是什么原因?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呢? 

  答:也许,让原天极的管理层全面主导合并后的公司,可能就是合并工作有所遗憾的一个方面。但是当时两边股东的意思。新闻集团希望成为被动的投资者,并已经计划把我调回中国区总部任财务总监。 

  宫公开反对,并坚决不参与新公司,也间接导致了CB主要的编辑们都离职。这样,宫本人没有参与合并后公司,而我当时也只是持职董事兼CFO,并不参与日常管理。而大多数资深的编辑都离职。新闻集团背景在媒体领域的管理优势、编辑优势并没有在合并后的公司中有所体现。 

   
新华社与中华网字体 '大 中 小' 在1997年,同样因为互联网,新华社和它积极参与的中华网走进了大众的视野。1997年6月,新华社全资子公司CIC在开曼群岛注册了一家叫中华网公司China,主要从事门户网站及相关业务。这正是未来的上市公司中华网。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新华社是荣耀与权力之所在。全国最优秀、最聪明的大学毕业生被分配到新华社工作,他们写的报道引领着着大众的视野,他们中的很多人还会定期写一种叫内参的文字,用文字记录他们看到的,向相关部门汇报国内发生的事实。 

  新华社也有自己的三产部门,特别是随着中国股市的到来,新华社尝到了通过金融资讯赚钱的甜头。新华社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创办了两份非常成功的股市新闻报纸:《中国证券报》和《上海证券报》。 

  新华社在香港的业务也颇为赢利。中国环球公共关系公司帮助新华社将它的宣传技术和分销网络应用于它的商业企业客户。消瘦、机敏,新华社香港分社的公关合作伙伴的负责人马运生负责这块业务,有很长时间他曾服务于新华社,这让他能很好的成为第三方。 

  不过,新华社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中国市场对金融新闻资讯的需求爆炸中只是一个旁观者。当时全世界有4家公司提供全面的实时金融新闻资讯。三家是美国公司道琼斯,Knight…Ridder和彭博,第4家是英国的路透社。道琼斯和路透社实际上是瓜分了中国市场,路透社的份额稍大一些。彭博的份额极小,Knight…Ridder则根本没有进入中国。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经济改革进入了高潮。全国冒出了许多大大小小的交易所,它们什么交易都做,从大豆到钢铁。这给了路透社和道琼斯的实时金融新闻资讯有了需求。 

  尽管向每个终端每个月大约收费2000美元,这是一笔不菲的价格,但由于这两家海外通讯社的终端上有中国14家主要商品交易所和两家证券交易所的价格显示,因此,交易所和各种金融机构仍成百套的安装路透社或道琼斯的终端系统。这样这些公司的交易员就能像全世界所有金融公司的交易员一样日日夜夜地盯着屏幕,看到价格在世界范围内的重大事件和新闻的驱使下起伏跌宕了。 

  当然,新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