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4三国智谋精粹-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苡胫敲赖摹;褂兴脑煨巍⑿星椤⑿淳暗氖榛猓砸院笪难Т醋饕餐薪洗笃舻虾陀跋臁!度菀濉返纳鲜龅募掏吹囊帐醭晒匀皇亲髡呒谌说闹腔鬯丛斓摹!
  具有多种借鉴作用 
  智慧与才智,智谋是同义词,是指对事物具有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前,人类长期是大自然的奴隶,有了这种能力,才逐渐成为大自然的主人,能改天换地。我国古代人早就认识到智慧的重大作用。《项羽本纪》记载:项羽与刘邦在广武相持不下,项羽要求与刘邦斗力,一决雌雄,刘邦笑着说:”吾能斗智,不能斗力”。结果善于斗智的刘邦终于打败能“力拔山”、勇冠三军的项羽。西汉时出版的《淮南子·主术训》也说:“众智之所为,无不成也。”可见,智慧是胜利或成功之本。 
  是智慧必能正确认识或正确反映客观的规律,所做的事会取得成功,相反,会遭到挫折或失败,就不能称为智慧。智慧有种种,有的能正确反映事物总的规律,有的能正确反映相类事物的共同规律,有的能正确反映一定事物的规律。因此,能相应地、实事求是地运用古代智慧,对我们的事业是会起有益的作用的。 
  《三国演义》的许多谋略,虽然是应用于战争,但都可应用于社会上的一切竞争或斗争,即包括政治、经济、外交以至国与国之间的各种纷争。”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出于《孙子兵法》,但《三国演义》运用于描绘三国之间的争战是有所发展的。毛宗岗对于邓艾与姜维(一百一十回)斗争的胜败评点说:“知己,而不知彼亦足以知己,是不得谓之知已;知彼,而不知彼亦料我之知彼,则不得谓之知彼。”这段评点说明,《三国演义》不只是照搬孙子兵法,而是有所创建的。孙子的“知彼知己”仅是从一方面说,只有你“知己知彼”,而对方不知已不知彼,当然你是“百战不殆”的,如果对方也”知己知彼”,那你就不一定”百战不殆”了。如果知已,亦能料彼是否知已,知彼亦能知彼是否能料我知彼,这样才能采取万无一失的对策,始能“百战不殆”。《三国演义》还将“固本始能战”、“攻心为上”“避实击虚”、“声东击西”、“先发制人”、“随机应变”等智谋运用于三国争战,加以生动的描述,使这些古代兵法形象化、具体化,使人易于了解和借鉴。如果不懂得吸取这些智谋,是不可以言竞争或斗争的。 
  有些中外学者预言:“在21世纪,中国古典小说能引起世界注目的非《三国演义》莫属,尤其是它的应用研究。”这是否科学预言,抑或是夸大之词,这只能到21世纪才能分晓。但可以肯定的是,《三国演义》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华氏族的智慧将在国际竞争中日益发扬光大。            
第一章 鉴古观今     
  “温古知新”,现今需要鉴古,因历史不能割断,历史往往会重演,虽然内容不同:我们如能正确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可少走弯路。三国智谋体现于社会科学所有领域,在各方面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产,对今天的政治、军事、经济、外文、法律、人事仍很有借鉴作用。            
一、政治:三国兴起的原因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逐鹿中原,当时强的有:淮南袁术,兵粮足备,称霸一方,冀州袁绍,地广民众,人才济济,荆州刘表,据用武之国,威震九州,西蜀刘璋,有天府之国,国富地险。这时,曹操军力最弱,刘备寄人篱下,孙权还未登上政治舞台。可是,曹、刘、孙后未却成气候,分别创造了魏、蜀、吴,而袁术、袁绍、刘表、刘璋等人都先后被消灭了,这是什么原因? 
  策略正确 
  要图天下,制订正确的策略是关键的一着。在政治舞台上较量,必须有政治眼光,对政治形势有透切的了解,才能做正确的分析,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策略。否则,好像瞎人骑瞎马,乱碰乱撞,未有不翻跟头,或摔死的。 
  曹操和袁术、袁绍都想当皇帝,由于他们的政治眼光不同,策略各异,结果不一样。在群雄中,袁术是第一个称皇帝的。本来在那个乱哄哄的时代,谁当皇帝都行,只要有本事。所谓“本事”是指统一天下的本事,而统一天下要有正确的策略。袁术没有这种本事,也没有提出什么策略,只是一心想当皇帝,以享荣华富贵。他主观上认为他家“四世三公”,是“百姓所归”,” 
  应天顺民”,该当皇帝。当他征求部属意见时,大家沉默不言,实是反对,他还是自封为皇帝。所说“百姓所归”、“应天顺人”。是自欺欺人。他占据南阳时,“奢淫肆欲,征敛无度,百姓苦之。”他当皇帝后,“荒侈滋甚,后宫数百皆服绮縠,余梁肉,而士卒冻馁,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由于人心军心厌弃,先为吕布所破,后为曹操打败,奔青州投其侄子袁谭途中病死。袁术只徒有皇帝之名,无皇帝之实。曹操则相反,虽无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曹操对当时政治形势的认识,头脑是清醒的:当时汉虽弱,但拥汉派的大有人在,故采纳荀彧的“奉天子以从众望”的策略,将皇帝的实权一下抓到手里,“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地号令四方,要统一天下,要有众多人才,乃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使才智之士从四面八方投其麾下,为之出谋献策,才能称雄北方,袁绍是个好谋无断的典型。他虽有吞天下之志,但才力不足,喜谈谋略而不能决,有正确战略也不能采用,往往错过良机。他在官渡与曹操相持时,许攸截住曹操的催粮书,知其粮尽,建议“两路击之”,如行此策,打败曹操是大有可能的,袁绍反认为“此书乃诱敌之计也”,说“攸是操的奸细”,将之逐出。攸乃投操,教其到乌巢烧粮,操从其计行之,绍军无粮,军心惶惶,曹军乘胜追击,袁军全溃,官渡之战被打败,决定了袁绍集团的灭亡。 
  刘备以统一天下为已任,刘表和刘璋则胸无大志,只图割据偏安。曹操统兵征乌桓,刘备劝刘表趁许昌空虚,以荆襄之众袭取之,刘表说:“吾坐踞荆州足矣,岂可别图?”当时,群雄逐鹿,你不灭人,必被人所灭,决不容其”坐踞荆州”,刘表因错过袭取许昌良机,使曹平定北方后,挥戈南下,夺取荆州。刘璋心地虽仁慈,但为人闇弱,这种人是守不住地盘的。刘备按照孔明的”隆中决策”,与孙权联合打败曹操,占据荆州后,就着手图川,恰好刘璋邀他入川拒张鲁,张鲁不足为患,让刘备入川是“请狼入室”,结果是自取灭亡,刘璋没有政治头脑如此。 
  孙权善于举贤任能,故贤能竭力相辅,五湖四海之士纷来归附,竭力相助。鲁肃献的“榻上策”,他奉为国策。此策的要点是,“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鼎足江东,伺机以图天下,此策起正确的。要图天下,首先要“深根国本”,因荆州在扬州上游,对东吴威胁大,不占据荆州则难确保东吴的安全;且荆州是用武之国,进可直趋宛洛,直捣曹操的老巢,退可据长江大堑而守。此策对于孙权鼎足江东起了极大的作用。由于孙权的战略正确,又有众才相助,曹操、刘备曾先后犯,都以失败告终。 
  人心向往 
  争天下,胜败决定于人心向背,故说“得人心的得天下”。人心包括民心、军心、将相之心,这“三心”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这“三心”缺一不可,得这“三心”必兴。曹、刘、孙为图天下都注意收拾人心,尤以刘备为最。刘备虽说是”中山靖王胜之后”,实无可考,自己也无靠山,他起自民间,是一个“织履之徒”,一个很普通的平民百姓,后能建立蜀国,全靠自己的本事。他最大的本事是善于”攻心”,故很得人心,他“携民渡江”、“要投江”,荆襄军民感其德都誓死相随;”摔阿斗”、“遣众将”以结将心,使众将死心塌地为之效力:“三顾草庐”,表示其求贤若渴,以“鱼水关系”相待,说明对孔明信任无间,使孔明感其诚,下山相辅,“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即使是夺人之国,首先考虑的还是“人心”,他入川是为谋蜀。 
  但他不纳庞统之策,反对“杀其主夺其国”,趁驻守葭萌关拒张鲁之机,广施恩惠,收拾民心;及起兵夺蜀,不扰民,优待俘虏,故甚得人心,入成都时,百姓香花灯烛,迎门而接。因人心归附,蜀汉政权极其巩固。 
  曹操得将士之心,是因其赏罚分明,史称他“攻城拔邑,得美丽之物,则悉以赐有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四方献御,与群下共之。”他出征,如遇稻麦熟,可延缓时,就暂罢征,因恐伤农,如不能延缓,就严禁军士践踏。有一次他骑的马失足误入麦田,践坏了一大片,他“割发以代首”,承认其伤农是犯法,应受惩罚。取冀州后,减免赋税,以收拾人心。曹操虽奸,但他比袁术等害民贼强得多了,他能成大事不是偶然的。 
  孙权也得人心。孙权一见鲁肃,交谈甚悦,来宾告退时,独留鲁肃,邀他入内室,共坐在榻上对饮,虚心请教,肃因之倾心,与之谈图天下的策略,权大为赞赏,“拔鲁肃于凡品”。鲁肃得遇明主也竭力相辅。操大军南下,吴国危急,众文士主张投降,独鲁肃坚持联刘抗操。曹操被打败,鲁肃从前线回,孙权远接,“持鞍下马”迎候,对其敬重如此。孙权用人,疑之不用,用之不疑,因其信任人,人也效忠他。周瑜率军抗操,操派其同窗好友蒋干说瑜归降,瑜大义凛然申明:他“遇知己之主,”“情同骨肉”,“祸福共之”,其效忠于权之志坚定不移。孙权还在生活上对部下关怀备至,有患病的,常送医送药上门,甚至亲自监护。由于君臣休戚与共,终孙权之世,东吴安如磐石。 
  策略正确,人心向往,三国之兴,实由于此。在古代能建国、治国的,都靠这两条。揆之当令,也是如此。            
二、军事:一部活的兵书     
  古代中国的战争之频繁,在世界上是仅见的;因而兵书之多,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据说共有1300多种,留存到今天的还有四五百种之多。传说我国兵书起源于黄帝,在西周时已有《军志》、《军政》两书,这说明我国兵法源远流长。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古代兵法有《武经七书》,即《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黄石公三略》、《尉缭子》、《司马法》、《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以及影响较大的《孙膑兵法》、《武经总要》、《纪效新韦》、《练兵纪实》等等。《三国演义》的谋略正是凝聚着我国古代兵书的精华,如庙算、攻心、伐交、料敌、应变、用奇、造势、示形、用诈、用术、用间,等等。它是我们祖先遗国下最珍贵的遗产之一。 
  三国谋略与《孙子兵法》 
  要理解三国的谋略,首先要弄清楚它和《孙子兵法》的渊源关系。不懂《孙子兵法》,则不能把三国谋略概括到理论的高度;不读《三国演义》, 则不能更好地、具体地领会《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神和形的关系。《三国演义》虽然是集古代智慧的大成,而《孙子兵法》却是它的灵魂,它的一切谋略基本上是以《孙子兵法》作为指导思想的。 
  《孙子兵法·谋攻篇》提出了“全胜”思想,它认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个思想后来孙膑归纳为“攻心为上”。《三国演义》所写的许多迷人的战役都依据于此,如刘备巧夺西蜀、吕蒙智袭荆州、孔明三气周瑜、诸葛七纵孟获,等等,诸葛亮在与周瑜争夺荆州的斗争中,也是“攻心”战略的具体运用:先是采取“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之计,让周瑜与曹仁拼得你死我活之际,不费一卒而袭取南郡: 
  接着破周瑜的美人计,使其囚禁刘备以索取荆州的诡计成了泡影,结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最后是破周瑜“假途灭虢”之计,这“三气”之战,是一场似战非战、伐谋而重在攻心的特殊战争。诸葛亮的智算华容、摆空城计、增灶遏魏军,也都是“攻心”战略的具体运用。而在《三国演义》不少有名的战役中,都是孙武关于“知彼知己”论断的巧妙运用,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胜者都因其知彼知已,败者都因其不知彼、不知己。 
  《孙子兵法·计篇》十分强调智谋的重要作用。如它认为将领要具有“智、信、仁、勇、严”等五个条件:而“智”则置在首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