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清代的奏事制度,各部、寺、院的奏折,经景运门内的外奏事处,转乾清宫西厢房的内奏事处;内奏事处的太监呈送御览,皇帝批阅后,再循原路发回。奏事处在宫中太监机构中,可谓第一大处,分“讨本”、“案上”、“事上”三部分,有大小太监数十人。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数年以后,仍保留着尊号,“奏事处”还有总管、首领、安答、大师傅、二师傅等数十名太监;除大师傅和二师傅,都有“顶带”,最高级别为五品。
乾清门外东侧的九卿房,是文武百官的待漏处;宗室王公在乾清门外西侧待漏。
南书房原址康熙二十三年(1693年),玄烨命令学问极佳的徐元梦入乾清门内东侧的“上书房”,“课皇子读书”。有关皇子、皇孙六岁入上书房读书的“正式文件”,颁发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皇帝有了闲暇,常与孩子们在书房外面的场地上练习武术。宣统皇帝溥仪登基,他的父亲、摄政王载沣,把上书房变成办公室。
乾清门内西侧有“南书房”,承担秘书、顾问职责的内阁臣工,在这里昼夜值班,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康熙年间,国家和政府的许多重大决策,在此酝酿、形成。
设在西厢房的“批本处”,太监专门负责把内阁的请示报告转呈皇帝,再把“批朱”送交内阁。操办皇帝饮食的官员,在西侧的弘德殿办公。“敬事房”的太监,负责闲杂事务。另有保管皇帝私人文件的档案室。
翰林院在懋勤殿设有办公室,昼夜有人值班。在懋勤殿值班的“起居注”官员,负责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皇帝不时到御药房旁边的“祀孔处”,祭拜孔子及其门徒。
玄烨小时候曾在懋勤殿读书。光绪年间,载恬常在懋勤殿召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策划变法。
同治皇帝载淳曾在弘德殿“上学”,翰林院编修李鸿藻当师傅,恭亲王奕任“弘德殿行走”,负“督学”之责。有一次,载淳淘气,把师傅气哭了。载淳取出《论语》,翻到“君子不器”一句,用手遮住器字下面的两个“口”,嬉皮笑脸地让师傅看。师傅一看,“君子不器”,变成了“君子不哭”,不禁破涕为笑。
玄烨病逝于畅春园(今日清华大学一带),遗体运回大内,停灵于乾清宫。清代皇帝出殡前三天,嗣皇帝遣官告祭天地、太庙、奉先殿、社稷。出殡前一天,嗣皇帝率众在灵前行祖奠礼。出殡当天,行辞行礼,备法驾卤簿。用三十二人杠把灵柩抬出午门,用八十人杠抬往墓地。清皇陵真是“提溜棒子叫狗,远去了”!杠夫分六十班,轮流抬灵;杠夫总数达八千人。灵柩必须抬得稳稳当当,即使上面放一碗水,也不准溅出来。每过门、桥,送葬大臣都祭酒三杯,焚烧纸钱儿。沿途州、府、县官员,定点“路祭”。
灵柩抵达陵区,嗣皇帝遣官祭告祖陵、山神、土地;在灵前设桌案,放谥册、谥宝、供品,行奠祭礼。
下葬时,先将谥册、谥宝放入地宫;然后,太监掌灯在前,嗣皇帝恭引灵柩进入地宫,王公大臣随后。关闭地宫后,祭奠,举哀,祭告天地、山神。
满族风俗,不论贵贱皆行火葬。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是火葬。入主中原之初,满族仍实行火葬,“和硕亲王薨,停丧于家……期年而化;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停丧五月出殡,七月而化;固山贝子以下、公以下停丧三月出嫔,五月而化……官民停丧一月出殡,三月而化”。顺治皇帝福临和叔叔多尔衮也都火葬。康熙皇帝土葬,雍正年间土葬纳入国法。顺治皇帝福临去世,曾经遵照在关外时的老礼儿,在大殓和出殡之日,“焚烧珠玉于乾清宫前”,即烧掉生前所用物品,满族风俗叫作“大丢纸”和“小丢纸”。许许多多的奇珍异宝、珍贵的绸缎、毛皮衣服,付之一炬,火焰不时放出异彩时,百官哭临,宫中哭声沸天。孝庄太后黑素袍,御乾清门台基上,南面扶石栏立哭极哀。众宫女披麻戴孝,也跟着太后一块嚎丧。灵柩从乾清宫移往景山寿皇殿那天,仪仗队中除有金壶、金瓶等“金八件”之外,还有:骑马携弓带箭者数十人;捧御弓的数十人,各牵猎狗;数十匹金鞍黄蹬骏马,鞍首各嵌一拇指大的宝珠,鞍尾各嵌仨食指大的宝珠;各马驮枕共计百余,枕顶刻金为龙,衔珠如鞍;数十头骆驼,繁缨垂貂,驮着绫绮锦绣、帐房什物——马驼所载之物,均要付之一炬。大丧焚烧御服器物,本为中国古代漠北民族之俗。言者称:“胡居处简素,故一举焚之而不惜。”清入主中原,“裘服绮靡珍奇,已逾往代。”康熙皇帝玄烨认为,如此暴殄天物,实在可惜;临终前嘱咐,废掉这个葬俗,把他的遗物分赠皇室成员和臣工,留作纪念,称作“颁赏遗念”。
养心殿内景玄烨灵柩停放在乾清宫正殿时,嗣皇帝胤禛暂住乾清宫厢房。丧事办完,胤禛在养心殿“守孝”二十七个月以后,声称:住乾清宫睹物生情,精神容易受刺激,将养心殿修缮一番,遂定居下来。
第三部分第六章 帝后的生活起居(6)
其实,胤禛移居养心殿,与性格、作风密切相关。从外表看,在紫禁城这个花花世界中,养心殿很不起眼儿,占地面积大约只相当于乾清宫的庭院,布局紧凑。同乾清宫比,养心殿地处“偏僻”,院中有院,清静,隐秘,便于防卫,弟兄们想算计皇上,不大容易。康熙年间,养心殿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存放大量文献、珍贵书籍和珍宝。外朝大臣绝少涉足,阁臣奉旨一游,也觉得三生有幸。有一次,“经筵”结束后,玄烨携南书房大臣高士奇来到养心殿。玄烨说:以前你来过,马上要“退休”了,让你再看看。殿前种着枣树、白石榴。殿中四壁陈设书橱。榻前摆放着许多国产的玻璃器物,工艺水准远远超过同期的舶来品。高士奇拘束得很。玄烨说:没关系,随便看。他让高士奇走近玻璃工艺品,仔细观赏;当场赐予二十多件,另有一件高近两米的西洋镜屏。离开养心殿前,玄烨从历年来文武官员创作的诗歌、文章中,选出一批文采出众的作品,让高士奇带回去,组织人马刻印成书。养心殿与乾清宫“门当户对”,仅一路之隔,离外朝、内廷都不算远,日常办事比较方便。而其内部装修、陈设之豪华,绝对与皇帝的身份匹配。胤禛以后的清代皇帝,都以养心殿为“家”。
养心殿总体建筑,类似遍布京城大街小巷的四合院。东西狭长的外院,大门向东,较小;依墙而建的平房,有太监值班室,有官员休息室。内院大门向南,较大。院内,沿墙四周均有房屋,紧紧环抱着养心殿。
养心殿分前殿和后殿,以“穿堂”联结,平面呈“工”字形。前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三间大的正厅,顶有浑金蟠龙藻井,墙悬胤禛写的“中正仁和”匾。匾下面,屏风、宝座、御案设于一个平台之上。宝座后面,左右有“恬澈”、“安敦”二门,经穿堂,通向后殿寝室。
正厅和西暖阁屋外,有与正殿一般高的人字顶“抱厦”(房体相连的外屋),给皇上多加了一层“保险”。即使在白天,正厅和西暖阁的光线也比较暗,便于皇上搞秘密活动。西暖阁内,“重户曲室”,“或屏或壁,或纱橱以隔”,分成许多套间;通道曲折,神秘莫名。胤禛的画像后面,隐藏着一道暗门,通地下密室。万一想当皇上的众兄弟,来养心殿和胤禛“计较”,胤禛就跟他们打地道战,让人家看不见,摸不着。光绪年间,洋人闹事,义和团香火旺盛,主张“共和”的革命党人,不时搞个“恐怖活动”,京城很不太平。慈禧太后常“转入地下”。届时,有太监在地面“望风”,随时用暗语通报消息。
乾隆年间,弘历在西暖阁南侧又辟一室,收藏古代三大书法家的作品,即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室名“三希堂”。
东暖阁名为“明窗”,因为窗外开阔敞亮,室内光线好。慈禧太后在这里“垂帘”。
后殿阔五间,分正间及东西两个次间;次间内又分东西梢间。一句话,就是把一间大房子分隔成许多套间,生人进来,谁也找不到“北”。同胤禛摆的迷魂阵相比,明世宗朱厚熜在乾清宫的二十七张床之间打游击战,显得太笨了。
养心殿前面的东西厢房,都是礼佛场所。后殿东侧的体顺堂,阔五间,是皇后侍寝时的临时住处;西侧的燕喜堂,阔五间,为妃嫔侍寝时的临时宿舍。贵人、常在、答应侍寝时,临时住在后殿的东、西厢房。
别的皇帝住养心殿,虽然也担心受怕,毕竟也享了不少的福。但光绪皇帝载湉在养心殿,遭了不少的罪。慈禧太后待载湉之苛刻,令人难以想像。时值严冬,养心殿窗破屋寒。载湉“求”太后的亲信太监糊窗户。这位太监觉得“屁大”的事,没有请示太后,就换了新窗户纸。太后知道了,罚太监“掌嘴”(自己打自己嘴巴子),斥责载湉“一身娇毛”:先祖龙兴于北疆,不畏苦寒打天下;你坐在屋子里还嫌冷?
载湉书房的裱墙纸开裂,内务府派人修好了。太后很不高兴,又说不出什么来,就“赐”内务府官员一只哈巴狗;官员们只好跪在地上,向狗叩头谢恩。不知道太后是捉弄内务府官员,还是在骂自己。
有一天,京城一位“著名”牙医接待一个人,要求镶牙,却不是为自己。牙医说:“不见本人,这牙是镶不了的。”这位联系人无奈,只好带着牙医进了紫禁城。牙医常出入京城的大宅门,见过大世面;进了大内,也分不清东南西北了。联系人带着他,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辗转进了一个“院中院”;又曲曲折折地进入“深宫”。见一人穿着青布长袍,坐在椅子上,面色惨黑,口齿皆有血迹,痛苦之状,不忍促睹。第二天,联系人给牙医送来四两银子、一个荷包,夸他镶牙技术好。过了几天,有人告诉牙医,“病人”是光绪皇帝,牙是太后让人打掉的;那个联系人已经被太后处死。
载湉受到慈禧太后严密监视,“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他在乾清宫南书房放了一只小木匣,两把钥匙,自己留一把,给弟弟一把。哥俩通过书信“笔谈”。这点儿小伎俩,哪能瞒过太后的法眼,很快就把它查抄了。
慈禧太后对李莲英关怀备至,隔三差五“幸”他的值班室。李莲英常备茶汤、果品、珍奇玩物和常用药品,殷勤伺候太后。值班室有数十把椅子,太后每坐过一把,李莲英就套上杏黄色缎子椅套,别人一律不得“染臀”。
载湉偶尔也到养心殿太监值班室转一转。有一次,载湉见值班室里放着一本《三国演义》,随手抄起来翻阅。看了一会儿,他突然把书扔在桌子上,长叹一声:“朕还不如汉献帝!”
汉献帝是东汉(25—220年)最后一任皇帝,被曹操严密控制,没有任何权利,也无自由可言。
清孝定皇后(光绪后,叶赫那拉氏)朝服像古代称皇后的寝宫为“六宫”,有时皇后也被称作“六宫”。《周礼》说:“皇后寝宫有六,正寝一,燕寝五。”所谓“燕寝”,就是内寝,小寝。
明代,皇后住坤宁宫,妃子、选侍住东、西六宫。或许因为坤宁宫地处东、西六宫之间,皇后又有“统摄六宫”之责,所以,皇后号称“位居中宫”。遗憾的是,坤宁宫“风水不好”,位居中宫的人,楞是生不出皇帝来。第一个住进紫禁城的成祖朱棣,就不是“正宗产品”。他自称“嫡出”,实为朱元璋的妃子所生。他的儿子仁宗朱高炽、孙子朱瞻基,倒都是“嫡出”;然而,这爷俩出生时,自己的爸爸还没坐上龙椅。在他们身后,明代几乎没有“嫡出”的皇帝。
东、西六宫,可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紫禁城里生活过的二十四个皇帝的老婆加起来,差不多能编成一个加强团。
东六宫除了延禧宫,其他五宫已经辟为专题陈列室,对外开放。
钟粹宫曾名咸阳宫,咸丰皇帝奕幼年随母住在这里。后来,慈安太后住此宫,并于光绪七年(1881年)在这里去世。
光绪皇帝载湉的皇后叶赫那拉氏(隆裕太后)住在此宫。宣统皇帝溥仪入宫之初,在这里暂住,由隆裕太后照顾。叶赫那拉氏从小养尊处优,对女红一窍不通,平时没事可干,就叼着个大烟袋“消愁解闷儿”。有一次,慈禧太后看见一名女官在廊子上钩花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