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活动过多。这是多动症儿童的主要特征。这种现象在婴儿期就有所表现:好动、不安宁、爱哭、常兴奋尖叫、爱翻能看得见的东西;上学后就更加突出,不分场合地过多活动,上课时不是用手敲桌子,就是将脚在地上滑来滑去,甚至离开座位在教室里走动,不仅自己不好好学习,还影响全班同学的学习;晚上睡觉也不安稳,来回翻动。
(2)注意力涣散。这是多动症儿童的一个突出而持久的特征表现。与同龄儿童相比,患儿的注意力显得极不集中、不稳定,极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而分散注意力,做事常常是有头无尾、丢三拉四,从不能专注干某一个活动,总是不停地从一个活动转向另一个活动。如玩玩具,拿了这个还没玩上一分钟又丢下拿另一个去了;做家庭作业,硬要家长在旁陪伴督促,否则完成不了。
(3)冲动任性。患儿的自控力明显低于同龄儿童。经常是先行动后思维,从不考虑其后果,做事缺乏条理性,易激怒,爱发脾气,倔犟,常为一些小事而哭喊吵闹,好冲动,不服约束,甚至突然做出一些危险举动,常有伤人和自伤的行为。
(4)不良行为。80%的多动症儿童都有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表现,如好顶嘴、好打架、横行霸道、特强欺弱、纪律性差,有的甚至还有说谎、偷窃、离家出走等行为。
(5)学习困难。患儿由于上课不认真听讲、多动,很难完成作业,因此学习成绩不好,学习困难常常成为就诊的主要原因。尤应说明,这类患儿的学习困难与其智力发展并无联系,因为他们的智力大都发育正常。
(6)言语过多。患儿话多,喜欢搭话、插嘴,不习惯与同龄或比他年长的孩子玩,而喜欢与比他年幼的孩子玩。儿童多动症不等于儿童好动,有许多家长一见自己的孩子比他人的孩子显得活跃一些、兴奋一些,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时,便忧心忡忡地向老师甚至医生咨询:“我的孩子是不是得了儿童多动症?”
其实儿童多动症与儿童好动不是一回事,仔细观察,便不难看出:1.多动症儿童的活动是杂乱的、无目的的,而好动的儿童其活动则是有目的、有序的;2.多动症儿童是在各种活动中都表现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而好动的儿童则只是在某一个活动某一个场合下有多动表现;3.多动症儿童的多动不分场合,一些举动难为人们所理解,而好动的儿童,即使特别淘气,其举动也不离奇,能为人们所理解;4.多动症儿童不能专注于某一项活动,没有什么活动内容能使他们安静下来投入进去,而好动儿童对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如玩玩具、看儿童动画片则能安静下来玩得很久或直到看完电视节目。
对儿童多动症的治疗,主要应采取教育引导、心理治疗、药物治疗、饮食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1.行为疗法。主要是通过行为矫正的方法,采用一些适合儿童的认知活动来改善儿童的注意力,并通过已安排好的一定的训练程序,减少儿童的过多活动和不良行为。例如,当多动症儿童稍有一点点良好的行为,如上课时较少做小动作、没有离位乱跑、安静地做作业等,家长和老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如贴朵小红花等;如果又出现了打架、上课大声喊叫等行为,则要给他记个黑圈。并且明确地告诉他每增加一个黑圈,便要取掉一朵小红花,而累积一定数量的小花花化可换取某种权利或要求。如10朵小红花可去公园或动物园玩一玩,5朵小红花可在游乐场选择一样好玩的项目,3朵小红花可吃一支冰淇淋,等等。用这种奖罚分明的方法测验患儿,可培养儿童的自控力,使多动症儿童的行为有明显的改善。
2.自控训练。这一训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一些简单、固定的自我命令让患儿学会自我行为控制。例如出一道简单的题目让患儿解答,要求患儿命令自己在回答问题之前完成以下三个动作:停~~停止其他活动,保持安静;看~~看清题目;听~~听清要求,最后才开口回答。这一方法还可以用来控制儿童的一些冲动性行为。例如过马路时,要求在过马路之前完成停、看、听等一系列动作。由于在训练中,动作命令是来自于患儿内心,所以一旦动作定形,患儿的自控力就能大大提高。在进行自我控制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训练顺序,任务内容由简到繁,任务完成时间由短到长,自我命令由少到多。
3.心理治疗。可采用疏导疗法、娱乐疗法和支持疗法。娱乐疗法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如游戏、音乐等)来调节气氛、陶冶性情,此疗法要根据患儿的个性特征、家庭条件来合理安排;支持疗法是用来帮助患儿树立信心,安慰患儿受挫折后的抑郁情绪及由学习困难而导致的自尊心受损。在实施过程中,父母和老师要不断给予鼓励,对患儿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表场。
4.药物治疗。对多动症症状明显且严重影响到学习和集体活动者,应采用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种:
①兴奋剂如右旋苯异丙胺、利他林、米拉脱林等。这些药几乎对2D3的多动症儿童有效,因此是治疗多动症的首选药物。儿童在用药1~2周后,一般会表现出安静,不再怎么好动、注意力较集中、能按大人的要求行动、易于管理等。有的儿童在用药后不久,多动和激动的表现可能会加重,但继续用药症状即可改善。这种药的副作用有食欲不佳、体重减轻、睡眠障碍。因此,傍晚时尽量不给孩子吃药,以免孩子晚上不能入睡;同时要遵从医嘱,根据儿童行为的改善情况逐渐减药或停药。
②安定剂如氯丙嗪和硫利达嗪。当使用兴奋剂治疗无效时可使用安定剂。这种药在服用几周后才会有明显的效果,如表现出安静、易于管理等。但服药几周或几个月后也可能产生过敏的副作用。例如对太阳过敏出现皮疹,为此应尽量让孩子穿长袖衣,避免晒太阳。
③大量服用维生素对改善多动症儿童的行为也有一定的效果。
5.饮食治疗。近来有研究表明,限制西红柿、苹果、桔子、人工调味品等甲荃水杨酸类食品的摄入,多吃绿色食物、蛋类、肉类等,对儿童多动症有明显疗效。
第十五章 儿童期的心理问题与心理保健 第二节 儿童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调治(8)
八、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指个体对他人进行言语和身体的攻击。很多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表现出一些攻击性行为,但轻重程度不一,男孩子比女孩表现得更明显。引起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有:
1.遗传因素。从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的父母身上也可发现攻击性倾向甚至攻击性行为。有关专家研究认为,这些大人可能存在着某种微小基因缺陷,受到遗传基因倾向影响的儿童在后天的环境中会将其表现出来。
2.心理因素。一般说来,有情绪问题和行为障碍的儿童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如多动症患儿因冲动任性、自控能力差,当情绪稍有激动,便头脑发热,与人发生争吵或动手打人。
3.教育因素。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教育不当有很大的关系。有的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在学校吃亏,常教育孩子说:“如果别人打了你,你就狠狠地打他,下次他就不敢打你了。”如果当孩子被人打而孩子又未还手时,家长就对孩子骂道:“你真蠢,别人打你你都不知道还手啊!”有的家长当老师或别的孩子及家长向他反映:“你的孩子今天打了人”时,不仅不批评教育自己的孩子,还当着孩子的面说:“我家小孩是有点调皮,但如果人家不先动手打他,他是绝对不会先动手打人家的。”很明显,家长在袒护自己的小孩。由于家长这种过份的保护和偏袒,使儿童产生了一种随时可以攻击别人的合理感,特别是在攻击性行为中占了“便宜”、得到了“好处”的儿童,更是攻击欲增强,攻击性行为加重。
4.模仿学习。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模仿性强,许多攻击性行为都是从父母、同伴等周围人那里和电影电视中模仿学习而来。如有的父母惯用打骂等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结果孩子也学着用父母的这种方式来“征服”其他儿童;当儿童看到同伴通过打人、强夺等方式获得了更多的玩具,他也用同样的方式去获得玩具。有资料表明,电影电视中攻击性行为对儿童影响较大,儿童许多新奇古怪的攻击行为都是从电视录像中模仿而来的,特别是那些受赞扬的攻击行为,儿童越易模仿。因此,常看那些暴力武打影视片的儿童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5.饮食因素。有攻击倾向的儿童,在摄入过多的糖后易发生攻击性行为。儿童攻击性行为有以下主要表现:(1)言语较多,喜欢与人争执,好胜心强。往往是非争不可,并时常讲粗话、骂人。(2)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任性执拗,喜欢生气,时常乱发脾气,稍不如意就可能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闹、叫喊、扔东西或以头撞墙等;有的还可能表现出一种屏气发作,即大声号哭之后,呼吸短暂停止,严重时可伴有发绀和痉挛现象。(3)易冲动,自控能力差。经常向同伴发起身体攻击,如打人、咬人、推人、踢人等,惹事生非、戏弄、恐吓、欺负同龄儿童或比他小的儿童,强占抢夺别的儿童的玩具和物品。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影响了其他儿童的生活和学习,而且还会影响自己一生的发展,延续到青年期以后,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问题;做人父母后,会影响其子女的发展;同时,还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影响社会治安、提高犯罪率等。
有资料显示,70%的暴力少年犯在儿童期就被认定有攻击性行为,因此,对儿童攻击性行为必须予以彻底矫治。其方法有:
1.控制环境的影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许多都是从社会环境中习得的,首先应从社会环境中寻找那些可能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并予以消除。如有的孩子是从电影电视中学来的,应禁止孩子看这些暴力影视。当孩子长大一点后,可引导孩子看,帮助孩子分析,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鼓励儿童学习模仿影视中的积极行为,批评攻击性行为。如果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是从父母那儿模仿来的,父母应做自我检查并改正,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2.暂停法。当儿童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时,可因此而取消获得正性强化的机会,以达到减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目的。例如,儿童在玩玩具时,出现了强夺玩具的行为,老师可让该儿童暂时停止玩玩具,坐在一旁看其他小朋友玩,待儿童向老师表示再不抢玩具了,便可让儿童和大家一起玩玩具。对攻击性行为较严重的儿童,可把他安置在一个面积较小但通风条件要好的单独的房子里(关禁闭),使他得不到任何强化信息的环境,并对他说:“你好好想一想,你刚才的行为对不对?”,让儿童明白他是因攻击性行为而被隔离的。一开始,儿童可能会大哭大闹,但不必理会,当他安静后2~3分钟,便可让他出来。
使用此法应注意:①不要当着外人的面关儿童的禁闭,以免挫伤其自尊心;②对年龄较小或偶而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不宜关禁闭。③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20分钟。④不宜经常采用。
3.正强化法。使用暂停法对儿童攻击性行为进行治疗时,最好与正强化技术结合使用,老师和家长要及时鼓励表扬儿童其他的积极行为。这种对其他行为的正强化则可以更加突出暂停法的负强化作用,进而达到减少和消除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目的。
4.纠正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家长要正确看待孩子被欺负和孩子欺负别人的事情。当孩子被欺负后,应告诉孩子要向老师反映,不要动手反击;当自己的孩子打了别人的孩子以后,不要有任何偏袒的言行,要对孩子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并带着孩子向被欺负的孩子及家长赔礼道歉,如果情况严重的,还要登门看望赔罪。另外,老师也要予以重视,当被欺负的儿童来告状时,要认真听取情况,待调查了解清楚后作出公正的判决,千万不要很随便地点点头说:“好,我等会儿批评他。”而不了了之。
5.饮食和药物治疗。对有攻击性倾向的儿童可用减少糖摄入量的方法来防止和减少其攻击性行为。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中枢兴奋剂或镇静剂,可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得到控制,但这只是暂时性的,一旦停药,药效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