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造就成熟人格的实用通书心理医生-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敢于冒险和探索未知的人,他们并不事事都预先订好计划,却可能事事走在前面,因为他们勇于尝试新的经历并避开苟且的思维陷井,从而使得自己不断发展,有所作为。

    五、不断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暗示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定势,并引导潜在动机产生行为。积极的带有创富意识的暗示会让你较少利用意志力,在自发心理中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学习自我暗示时,要牢记五大原则:

    1.简洁:你的句子要简单有力。例如:“我越来越富有。”

    2.积极:这一点极为重要。如果你说:“我不要挨穷”,虽未言“穷”,但这种消极的语言会将“挨穷”的观念印在你的潜意识里。因此,你要正面地说:“我越来越富有。”

    3.信念:你的句子要有“可行性”,避免与心理产生矛盾与抗拒。如果你觉得“我会在今年之内赚到一百万”是太不可能的话,选择一个你能够接受的数目。例如:“我今年之内会赚到五十万元。”

    4.观想:默诵或朗诵自己定下的语句时,要在脑海里清晰地形成意象。溥生特在他的《富豪的心理》一书中说过:“你永远不会致富,除非你能够在脑海中见到自己富有的模样。”

    5.感情:观想自己健康,你要有浑身是劲的感觉;观想自己创富,你要有丰盛人生的感受。希尔博士也指出:“当你朗诵(或默诵)你的套句时……要把感情贯注进去……否则光嘴里念是不会有结果的,你的潜意识是依靠思想和感受的协调去运作的。”

第三章 异常心理的判别与心理健康的维护 第一节 异常心理的概念与判别标准

    第一卷心理医学总论

    心理医生在欧美是一种倍受人们重视的职业,许多著名人物,乃至寻常人物一生都有其固定的心理咨询师。由此可见,任何人的心理都可能出现不健康的倾向,而且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会直接影响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正确判断,甚至导致决策失误,直接影响到事业的成功与失败。在我们所面对的这个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人的心理时刻都在受到不可避免的震荡,所以,如何加强自己对外部事件的承受能力,保持健康的心理,处理好决定事业成败的人际关系尤其显得重要。

    第一章异常心理的判别与心理健康的维护

    第一节异常心理的概念与判别标准

    一、有关概念的区别

    首先,我们应该明了与异常心理有关的一些概念的区别和可能产生的歧义。尽管在我们界定这些概念时仍会有不同意见,但只要作者与读者之间有了一定的共识,我们便可以讨论有关问题了。异常心理:异常即不正常,亦可称之为失常,异常心理即是偏离正常的心理。然而,这是一个相对性极强的概念。首先,因为人类的许多特征如身高、体重、智力等都是呈常态分布的,即大多数人接近平均数,只有极少数人偏于两端。因此,高与矮、重与轻、智与愚等两端者,均可视为异常,但异常心理却不作此认同。如远离平均数的高智商,是一种优秀状态,心理学者不愿以“异常”来称呼,而称之为超常。如是,异常便常带有否定的意思。再则,人们所居的地域环境、社会环境不一样,所持有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有差异,因此对异常的看法也就有出入,甚至大相径庭。伦敦人烂牙、香港人烂脚可说是常事,但都不能把未溃烂的说成不正常。所以,从统计角度看异常是不含否定意义的,但从社会角度看异常却可能含有否定的意义。于是,我们可把“异常”理解为偏离正常,但却很难对“异常心理”作同样的理解。心身疾病这是一个范畴仅次于异常心理的概念,指的是一切因心理因素在疾病中占有较大成份的疾病。心身疾病与纯粹躯体的器质性疾病有所不同,但它又有明确而具体的躯体变化。因此这类异常便被人视为生理的,而勿略其心理的因素。准确地说,心身疾病是指那些主要地或完全地由心理和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且主要表现为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

    变态心理:如果从统计的角度看异常心理,的确可包括常态分布的两个极端,但是变态心理通常只指低的一端。然而,有些特征虽处在低端却并非变态;有些特征虽处在高端却可能变态。这得根据测验的内容来定。是否变态,人们常用心理障碍的程度来加以区别,当然还得加上专家的鉴定。对于严重的心理障碍和整体的心理活动瓦解者,常采用医学模式治疗,使用“精神病”之术语;轻度心理障碍,给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影响但自知有毛病者,需采用心理或行为校正的模式来解决问题,常使用“心理障碍者”之术语,它包括神经症和人格障碍。这两种情况统称为“变态”,它不像“异常”那样有包括超常一端之嫌。但“变态”这一称谓给人的否定感太浓,因此不少人仍乐于使用“异常”或“失常”。另外,我们对重度异常者即精神病人,常称为“病人或患者”;对轻度异常者即心理障碍者,常称为“咨客或来访者”,也有这种考虑。

    越轨行为:这是一种不同于社会公认的行为标准的行为。一般情况下,这个词有否定的含义,相对于正常行为而言,它也可属于不正常,如违反常规、破坏纪律,但它只是属于教育模式解决的问题。不适应:这是由于环境的某种原因造成人的心理压力,从而使人不能正常地顺应生活、工作和学习。它既无生理的或心理的不正常,也不像越轨行为那样表现出反抗或破坏,但就是不能正常地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像学校的“灰色学生”一样,守纪律、老实听话、默默无闻、成绩不好。对这种人常结合心理校正模式和教育模式进行调治。

    另外,像大脑疾患,躯体缺陷等也可能使人产生某种心理上的异常,但它们属于缺陷学或缺陷心理学研究的范畴,犯罪行为也属于异常,但这是犯罪学研究的问题和法律制裁的问题。

    二、常用的判别标准

    在上述概念中,涉及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究竟如何判别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这很难有统一的和简单的标准。首先,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之间的差别常常是相对的,两者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本质的差别,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又可能只有程度的不同。其次,异常心理的表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生物因素、心理状态、社会环境等,所取的角度不一样,标准也就不一致了,常用的差别标准主要有如下几种:

    1.心理测验标准:运用各种心理测验,如记忆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等,来判定是否有障碍,智力水平如何以及构成人格各维度或因素的情况变化,它所提供的数据较为客观,又因为是一种标准化的测验,所以经常作为一种规范的检测标准。心理测验虽然也是一种统计学的方法,但它并不是把受测者置于常态分布的某一位置便了事,而有它自身的限定和说明。如智力测验,当受测者的位置位于常态以上时即是超常或优秀,在常态以下即是低常或异常或变态。但是心理测验往往只能告诉我们“有什么”,我们却不能依此推出“是什么”,更难以探明“为什么”。因为它不能向人们提供与异常心理相联系的那些变量的作用。

    2.社会常态标准:在这里正常或异常是以社会常态来比较的。凡是符合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的行为,亦即为社会一般人所认可和接受的行为,即为正常,否则即为异常。这种标准最符合常识,但它却有明显的缺陷。其一,它有时间限制,也就是说很多标准常可能随时间的流逝而发生变化。如同性恋,以前视之为犯罪,后视之为变态,现在美国精神病学会已把它从诊断分类中抽掉,有的地方已在法律上视同性恋为正常。其二,它有地域限制。如某些落后的部落社会,男女两性的角色与文明社会恰恰相反,许多我们视为的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也就完全颠倒了。其三,它受人的思想觉悟限制。如那些思维超前,具有反传统精神的人,最早常被人误解,视为异常。其实,即使在同一时间和空间,也会因人们的地位或身份等,所持有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本身便有差异,也就难有统一的标准。

    3.社会适应标准:这也是一种极为普遍的标准,它是以人的行为的社会意义及个体良好的顺应为出发点,并从个体对社会、集体、人际关系、人和自我的态度中和习惯的行为方式中来观察正常与否。但是因为适应与不适应之间本无客观标准,所以这一标准也不能完全适用。如教师多认为儿童的不良适应表现为偷窃、手淫、逃学、欺骗、鲁蛮等;而心理学家则认为退缩、孤独、怀疑、抑郁等才是不良适应的行为。

    4.主观经验标准:病人或心理障碍者本人的主观经验常常是一个极有参考价值的标准。当他们感到忧郁、不愉快、或不能控制自己的某种情绪或行为时,能主动寻找心理医生的帮助,或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能明了自己确实存在问题,便属于心理障碍者。其特点是有主观的“自知之明”。但也有病人已失去正常的能力,却坚决否认自己“不正常”。这种主观经验也恰恰说明其心理异常。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严重心理障碍亦即精神病人身上。异常难以判别,主要是正常难以确定,所以难免见仁见智。我们可以肯定世上有“心理异常者”,但却不敢肯定有“标准常态人”,这也就是判别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难处所在。但是我们又可坚信这一点:因为心理异常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判别的标准也就应该是多维的、综合的。

第三章 异常心理的判别与心理健康的维护 第二节 异常心理的类别与成因

    一、异常心理的类别

    分类的主要作用或优点是便于交流。把对象归于某一类诊断名称,实际上只用了一个词,但却传递了大量关于某人行为的一般信息,于是研究者、治疗者和他人便可就心理病理学原理和具体病案进行讨论。另一个优点是,施治者可依据相应类别求治者的特征,对有关人的症状作出合理的预测,并依此安排和进行最合适的治疗。分类的弊端也便与其优点同时产生。给某人定一病名也就可能使其遵从他认为施治者预期他会有的行为方式,于是有加强病症的可能;同时也可能使求治者疏忽病名之外的其它重要方面。所以一些临床心理学家已不强调诊断分类,主要着眼于改变行为。分类实际是根据相似行为症状把人群分组;诊断则是决定如何把个体加以归类的程序。于是分类便成为诊断的前提。最常见的大类化分为神经症、心身疾病、人格障碍及精神病。但为考虑本书所关注的问题,我们仅将一些亚类进行讨论。

    1.神经症。也称神经病。但这种“病”并未达到住院治疗的地步,只是有病的症状,尚未成为病。所以称神经症更为妥当。神经症在症状上与神经系统毫无直接联系,实际上是一种轻微的心理异常。这类心理异常常因挫折与冲突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产生一种持久性的精神紧张与焦虑,以致对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常见的有焦虑反应、恐怖症、神经衰弱症、疑病症、癔病症、抑郁症等。

    2.心理过程障碍。在心理过程中即认知、情感和意志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困扰。如感知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和意志障碍以及综合性的意识障碍和智力障碍。

    3.人格障碍。人格障碍的最主要特征是有一种引起不适应行为的显性人格品质。这种不适应是从社会的角度看的,他自己很少或根本不为自己感到焦虑。他不像一般心理障碍者那样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毛病,也不像精神病人那样否认自己不正常,只是对自己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但对现实并没有明显的歪曲。这类障碍主要表现为人格型式障碍、人格特质障碍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我们也可以从主动的—被动的、与别人相关的—与别人疏远的两个维度加以认识。

    4.性行为异常。性冲动障碍和性对象的歪曲是为性行为异常。它有如下情况:

    (1)功能障碍。即由心理原因造成的性活动或性欲不足,如阳痿、阴冷。

    (2)对象歪曲。即不以异性成年人为性活动对象,如同性恋、恋童癖、恋物癖、兽奸。

    (3)活动歪曲。即不以正常的性活动来满足性欲,如露阴癖、窥阴癖、异装癖、口交、施虐淫、受虐淫、尸奸。

    (4)反社会。即以违反社会法律和道德的行径来获得性满足,如强奸、乱伦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