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义,则是阳者阴之主,阳气流通,阴气无滞,自然胀病不作;阳气不足,稍有阻
滞,则百病丛生。此可谓为郑氏医理之枢要。
问曰:前后二便不利,三五日亦不觉胀,腹痛,舌青滑,不思饮
食者,何故?
答曰:此下焦之阳虚,而不能化下焦之阴也。夫一阳居于二阴之
中,为阴之主。二便开阖,全赖这点真阳之气机运转,方能不失其职。
今因真气太微,而阴寒遂甚,寒甚则凝,二便所以不利也。况舌青、
腹痛、不食,阴寒之实据已具。法宜温补下焦之阳,阳气运行,阴寒
之气即消,而病自愈也。方用四逆汤加安桂,解见上。若热结而二便
不利者,其人烦躁异常,定见黄白舌苔②,喜饮冷水,口臭气粗可凭。
学者若知此理,用药自不错误也。
【阐释】二便不利,有热结与阳虚之不同,须细审各种兼症而分别用药。此
病腹痛、舌青、食少,纯是一片阴寒景象,而断为下焦阳虚不能化阴,故治以四
逆汤加桂。四逆汤已属回阳救逆之主方,更加辛热之肉桂以助其祛寒消阴之力,
而取效益速。若其人烦躁异常,现黄白舌苔,喜饮冷水,口臭气粗,则属于热结。
大便不利者,法宜养血、清热、润燥,麻仁丸主治之;小便不利者,法宜养阴、
清热,导赤散主之。
问曰:病人每日交午初即寒战,腹痛欲死,不可明状,至半夜即
愈者,何故?
答曰:此阳虚而阴盛,阻其气机也。夫人身一点元阳,从子时起,
渐渐而盛,至午则渐渐而衰,如日之运行不息。今病人每日交午初而
即寒战腹痛者,午时一阴初生,正阳气初衰之候,又阴气复旺之时。
① “末”:原书为“未”
② “苔”:原书作“胎”
医理真传卷二·63·
病者之阳不足,复遇阴盛,阴气盛而阻其阳气运行之机,阴阳相攻,
而腹痛大作,实阳衰太盛,不能敌其群阴,有以致之也。法宜扶阳抑
阴,方用附子理中汤加砂、半,方解见上。
【阐释】午时气温高于夜半,病者午时犹寒战,自系阳虚阴盛,阳不敌阴,
而腹痛大作,故宜用附子理中汤加砂、半以扶阳抑阴,使中阳健运,而寒战腹痛
即止。至于夜半反愈,一则由于阳气初生,再则由于气温较低,阴阳相争的程度
较轻,故获得一时的平静。必须补阳,始能根治。
问曰:平人觉未有病,惟小便后有精如丝不断,甚则时滴不止者,
何故?
答曰:此先天之阳衰,不能束精窍也。夫精窍与尿窍有别,尿窍
易启,只要心气下降,即开而溺出。精窍封锁严密,藏于至阴之地,
非阳极不开。今平人小便后有精不断者,其人必素禀阳虚,过于房劳,
损伤真气,真气日衰,封锁不固,当心火下降,溺窍开而精窍亦与之
俱开也。法宜大补元阳,交济心肾为主。方用白通汤,解见上。
【阐释】精关不固,精随溺滴,主要由于阳虚,以致心肾不相交,水火不相
济,故宜主以白通汤。如前第七问所解,白通汤乃回阳交水火之方,葱白能引心
中之阴下交于肾,附子能启水中之阳上交于心,阴阳相济,水火互根,阳气旺而
精气固,精自不会随溺滴出,此症亦须视病者具体情况而施治,不能专用此法。
笔者在临症中,诊断此类患者,大多面容苍白无神,具有阳虚征象,除用白通汤
外,亦用潜阳丹,或附子理中汤加补肾药品,如补骨脂,肉苁蓉、枸杞等治之而
愈。
问曰:病后两脚浮肿至膝,冷如冰者,何故?
答曰:此下焦之元阳未藏,而阴气未敛也。夫人身上、中、下三
部,全是一团真气布护。今上、中俱平,而下部独病。下部属肾,肾
通于两脚心涌泉穴,先天之真阳寄焉,故曰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
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阳气散漫,则阴邪立起,浮肿如冰之症
即生。古人以阳气喻龙,阴血喻水,水之汜滥,与水之归壑,其权操
之龙也。龙升则水升,龙降则水降,此二气互根之妙,亦盈虚消长之
机关也。学者苟能识得元阳飞潜之道,何患治肿之无方哉?法宜峻补
元阳,交通上下,上下相交,水火互根,而浮肿自退矣。方用白通汤
郑钦安医书阐释·64·
主之,解见上。
【阐释】两脚浮肿至膝,寒冷如冰,主要由于下焦阴盛阳衰过甚,致与中、
上二焦关格,法宜峻补元阳,交通上下,白通汤实为对症之方。因姜、附、葱合
用,温通之力极强,故能使下焦阴敛阳藏,脚膝得暖而浮肿立消。
问曰: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以吴茱萸汤主之,
其故何也?
答曰:吐则亡阳(阳指胃阳),利则亡阴(阴指脾阴),中宫之阴阳两
亡,阳气不能达于四末,故逆冷。中宫为上下之枢机,上属手少阴君
火离也,而戊土寄焉(戊土属胃)。下属足少阴肾水坎也,而己土寄焉(己
土属脾)。二土居中,一运精液于上而交心,一运精液于下而交肾,今
因吐利过盛,二土骤虚,不能运精液而交通上下,故烦躁欲死。盖烦
出于心,躁①出于肾,仲景所以列于少阴也。使吐利不至烦躁欲死,
亦不得以少阴目之。主以吴茱萸汤,其旨微矣。
吴茱萸汤
吴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用药意解
按吴茱萸汤一方,乃温中、降逆,补肝之剂也。夫吴萸辛温,乃
降逆补肝之品,逆气降而吐自不作,即能补中。肝得补而木气畅达,
即不侮土,又与生姜之辛温同声相应,合大枣之甘,能调胃阳,复得
人参甘寒,功专滋养脾阴。二土得补,皆具生机,转运复行,烦躁自
然立止。此方重在补肝降逆以安中,中安而上下自定,握要之法,与
理中汤意同而药不同也。理中汤浅一层,病人虽吐利,未至烦躁,故
酌重在太阴;此方深一层,病人因吐利而至烦躁欲死,烦属心,躁属
肾,故知其为少阴病。总由吐利太甚,中土失职,不能交通上下。其
致吐之源,却由肝木凌土而成,故仲景主以吴茱萸汤,温肝降逆以安
中,是的确不易之法,亦握要之法也。
【阐释】《伤寒论》少阴病此条,有些注家疑为有误,认为吐利厥逆,烦躁
① “躁”:原书为“燥”
医理真传卷二·65·
欲死,乃阴盛而阳欲脱之危候,应以四逆、白通为正治,而吴茱萸汤实难对症,
致有改吐利为吐剧者。郑氏独抒己见,认为脾胃二土居中,为上下之枢机,今吐
利而使脾胃骤虚,不能运输精液而交通心肾,以致心神不宁,烦躁欲死。烦属心,
躁属肾,故仲景列于少阴病,而治以吴茱萸汤,不用四逆、白通,当由于本症系
吐重利轻,主要是厥阴肝木凌土而犯及阳明,故用补肝降逆以安中之吴茱萸汤治
之。吴萸、生姜辛苦大温,以补肝降逆逐寒,人参、大枣甘平,以补脾胃之虚,
扶正固本,使吐利厥逆得以缓解,而烦躁得以安宁,是治本病不易之法。一般认
为本方之所以能治阳明食谷欲呕、少阴吐利厥逆烦躁、厥阴干呕吐涎沫头痛,实
由于诸症之病机同属虚寒,本方能补虚逐寒,标本兼顾,故均能治之。现代有人
用本方加减,治疗胃溃疡、胃肠炎、心脏病、高血压、肝炎、目疾等,都能使症
状缓解以至痊愈。郑氏在百余年前能作出此解,诚属难能可贵。笔者曾用此方治
厥阴干呕吐涎头痛之症,效果确佳,屡用屡效。
问曰:病人牙齿肿痛二三日,忽皮肤大热,而内却冷,甚欲厚被
覆体,有时外热一退,即不畏寒者,何故?
答曰:此元气外越而不潜藏故也。夫病人牙齿肿痛二三日,并无
阳症可凭,已知其阴盛而元气浮也。以后皮肤大热,而内冷甚,明明
元气尽越于外,较牙痛更加十倍。有时外热一退,即不畏寒者,是阳
又潜于内故也。病人若恶寒不甚,发热身疼,即是太阳寒伤营卫之的
症。畏寒太甚,而至厚被覆体,外热又甚,即不得以伤寒目之,当以
元气外浮为主,用药切不可错误。此症又与上热下寒同,但上、下、
内、外稍异耳。病形虽异,总归一元。法宜回阳,交通上下为主。方
用白通汤、四逆汤,解见上。若兼头、项、腰、背痛,恶寒,于四逆
汤内稍加麻、桂、细辛亦可。医于此地,不可猛浪,务要察透,方可
主方,切切留意。
【阐释】此答先辨明牙齿肿痛,既无其它阳症可凭,已知其为阴盛阳浮,以
后皮肤大热,而内却冷,甚欲厚被覆体,更知其阳气外越加甚。继又说明此症须
与外感太阳寒伤营卫相区别,不可误用麻、桂等汤,而须与治上热下寒症相类似,
以回阳交通上下、内外之气为主,只宜主以白通、四逆一类方剂,始为对症。如
兼有头、项、腰、背痛或恶寒等病象,于四逆汤内稍加麻、桂、细辛即可。辨症
用药,极为精细。诚如所说,要察透病情,始可主方。
问曰:大病未愈,忽呃逆不止,昏沉者,何故?
郑钦安医书阐释·66·
答曰:此元气虚极,浊阴之气上干,脾肾欲绝之征也。夫病人大
病已久,元气之不足可知。元气之根在肾,培根之本在脾。脾肾欲绝,
其气涣散,上干清道,直犯胃口,上下气机有不相接之势,故呃逆不
止。人事昏沉,由元气衰极,不能支持。此等病形,阴象全现,非若
胃火之呃逆,而饮水亦可暂止。法宜回阳降逆为主,方用吴萸四逆汤;
或理中汤加吴萸亦可,解见上。
【阐释】此答重在辨明呃逆有两种,由于胃火者轻,饮水亦可暂止。若胃火
旺极,隔拒于中,阻其上下交接之气,而呃逆不休,法宜苦寒降逆为主,如大、
小承气汤之类。由于久病忽然呃逆,且人事昏沉,则是元阳虚极、浊阴上干,直
犯胃口,使上下气机不能相接,乃脾肾欲绝之危候,法宜回阳降逆为主,故主以
吴萸四逆汤,或理中汤加吴萸治之。吴萸辛苦大热,能入肝、胃、脾、肾诸经,
温中止痛,降逆止呕,加入理中、四逆汤中,回阳理气之力更强。元阳回复,上
下气顺,而呃逆自止。笔者经验,有胃火过旺,隔拒于中,阻其上下交接之气,
大便亦复不通,而呃逆不休者,法宜苦寒降逆为主,用大、小承气汤治之,大便
通而呃逆自愈。
问曰:病人腰痛,身重,转侧艰难,如有物击,天阴雨则更甚者,
何故?
答曰:此肾中之阳不足,而肾中之阴气盛也。夫腰为肾之府,先
天之元气寄焉。元气足则肾脏温和,腰痛之疾不作。元气一亏,肾脏
之阴气即盛。阴主静,静则寒湿丛生,元气微而不运,气滞不行,故
痛作。因房劳过度而损伤元气者,十居其八;因寒邪入腑,阻其流行
之机者,十有二三。由房劳过度者,病人两尺必浮空,面色必黑暗枯
槁。由感寒而成者,两尺必浮紧有根,兼发热、头痛、身痛者多。凡
属身重,转侧艰难,如有物击,天雨更甚之人,多系肾阳不足所致,
寒湿所致亦同,总在脉色上求之。若阴虚所致,必潮热口干、脉细微、
内觉热,逢亢阳更甚。元气亏者,可与潜阳丹;湿气滞者,可与肾着
汤;由感寒者,可与麻黄附子细辛汤;肾虚者,可与滋肾丸、封髓丹、
潜阳丹。解见上。
肾着汤
白术一两茯苓六钱干姜六钱炙草三钱
医理真传卷二·67·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八钱附子六钱细辛三钱
用药意解
按肾着汤一方,乃温中除湿之方也。此方似非治腰痛之方,其实治寒湿腰痛
之妙剂也。夫此等腰痛,由于湿成,湿乃脾所主也。因脾湿太甚,流入腰之外府,
阻其流行之气机,故痛作。方中用白术为君,不但燥脾去湿,又能利腰脐之气。
佐以茯苓之甘淡渗湿,又能化气行水,导水湿之气,从膀胱而出。更得干姜之辛
温以暖土气,土气暖而湿立消。复得甘草之甘以缓之,而湿邪自化为乌有矣。方
中全非治腰之品,专在湿上打算。腰痛之由湿而成者,故可治也。学者切不可见
腰治腰,察病之因,寻病之情,此处领略方可。
按麻黄附子细辛汤一方,乃交阴阳之方,亦温经散寒之方也。夫附子辛热,
能助太阳之阳,而内交于少阴。麻黄苦温,细辛辛温,能启少阴之精而外交于太
阳,仲景取微发汗以散邪,实以交阴阳也。阴阳相交,邪自立解,若执发汗以论
此方,浅识此方也。又曰温经散寒:温经者,温太阳之经;散寒者,散太阳之寒。
若此病腰痛,乃由寒邪入太阳之外府,阻其少阴出外之气机,故腰痛作。少阴与
太阳为一表一里,表病及里,邪留于阴阳交气之中,故流连不已。今得附子壮太
阳之阳,阳旺则寒邪立消。更得麻、细二物,从阴出阳,而寒邪亦与之俱出。阴
阳两相鼓荡,故寒邪解而腰痛亦不作矣。
【阐释】此答重在说明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