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郑钦安医书阐释-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味治之,数剂见效。至于胃阳不足,中寒顿起,及下元无火,朝食暮吐之症,以
附子理中汤加味治疗,亦常收到良好效果。
问曰:自汗、盗汗,其由何也?
答曰:自汗、盗汗者,阴、阳两虚之候也。其说有二,诸书称自
郑钦安医书阐释·110·
汗为阳虚,盗汗为阴虚,总未畅言其旨,余特为解之。夫阳虚自汗者,
是卫外之阳不足,而不能统卫外之血液也,大象从う;盗汗为阴虚,
是阴不足,而阴中之火浮于外,血亦随之外出,大象从ぅ。人身立命,
就是这二物。凡人昼起目张从う,则真气行于阳分,阴在内而阳在外,
阳不足则不能统内之阴,故自汗出;夜卧目瞑从ぅ,则真气行于阴分,
阴在外而阳在内,阴不足,则真气上浮,而液随之,故盗汗作,此二
汗之实据也。自汗者法宜补阳,如建中加附子汤、芪附汤之类是也;
盗汗者法宜补阴,如参枣汤、补血汤之类是也。亦有阳盛而逼阴于外
者,如阳明之白虎症是也;亦有阴盛逼阳于外者,如厥阴之四逆回阳
是也。汗症虽多,不出此列。
【阐释】本段谓自汗是阳虚,不能统卫外之血液,故宜用建中加附子汤、芪
附汤之类以补阳。盗汗是阴虚,致血随阴中之火溢于外,故宜用参枣汤、补血汤
之类以补阴,可谓握要之论。如有阳盛逼阴于外及阴盛逼阳于外之汗症,则又须
分别用白虎汤以抑阳,四逆汤以回阳。汗症虽多,总不出阴阳二字,握其要点,
自可随宜施治。明代张景岳谓:“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然则
阴、阳有异,何以辨之?曰:但察其有火无火,则或阴或阳自可见矣。盖火盛而
汗出者,以火烁阴,阴虚可知也;无火而汗出者,以表气不固,阳虚可知也。知
斯二者,则汗出之要无余义,而治之之法,亦可得其纲领矣。”其所提出之治疗
方剂,亦可供临症选用。
问曰:三消症起于何因?
答曰:消症生于厥阴,风木主气,盖以厥阴下木而上火,风火相
煽,故生消渴诸症。消者化之速,如风前之烛,易于化烬。诸书称渴
而多饮者为上消,为心包之火挟肝风而上刑于肺,肺金受克,不能资
其化源,海枯水涸,不能上升,欲乞外水为援,故渴而多饮,古人用
人参白虎汤以救之。心包之火挟肝风而刑于胃,胃中风火相煽,食入
犹如转轮,食而易饥,故为中消,以调胃承气汤治之。心包之火挟肝
风而搅动海水,肾气不能收摄,遂饮一溲二而为下消,以大剂麦味地
黄汤治之。此皆对症之方,法可遵从。更有先天真火浮游于上,而成
上消,浮游于中,而成中消,浮游于下,而成下消,即以辨阳虚诀辨
之,法宜导龙归海,如潜阳、封髓二丹,或四逆、白通,皆可酌用。
医理真传卷四·111·
查此病缘因风、火为本,厥阴风木在下,厥阴心包在上,风借火势,
火借风威,澈上澈下,而消症从此生矣。但治其火,火熄而风亦熄;
治其风,风散而火亦亡。推其至极,风即是气,气即是火,以一火字
统之便了,即以一风字括之亦可。风字宜活看,一年六气,即是六风,
佛家以风轮主持大世界,人之一呼一吸,便是风,离风人即死,人活
风犹鱼之活水,鱼离水顷刻即死,学者须知。
【阐释】此答首先阐明“消症生于厥阴,风木主气,盖以厥阴下木而上火,
风火相煽,故生消渴诸症,”实即将消渴之病责之于肝,成为前所未有的本病从
肝论治的理论依据。因厥阴肝木之风与心包之火,风火相煽,消化加速,故易饥
易渴。风火刑于肺则化源竭,故渴而多饮,为上消;风火刑于胃则化食如转轮,
故食而易饥,为中消;风火刑于肾则不能收摄,故饮一溲二,为下消。分别以人
参白虎汤、调胃承气汤,及大剂麦味地黄汤治之,均属对症之方,是为正治。至
于真火浮游于上、中、下而成之三消症,则多阳虚症象,即不可囿于风火一说,
而须用潜阳、封髓二丹,或白通、四逆一类方剂治之,始能取效。此为郑氏的创
见,特别值得重视。因本病与现代医学所说的糖尿病基本一致,尿崩症亦具有本
病的一些特点,其中实有不少阳虚型病例,而一般多用传统方法治之,故不见效。
笔者照郑氏所用诸方加减施治此类病症数十例,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问曰:吐蛔之症,起于何因?
答曰:吐蛔之症,生于湿热,化于厥阴。盖以厥阴者,生生化化
之首也。胎卵湿化四生,形体固属不同,推其旨归,俱从一片春风鼓
荡,万物赖以化生。仲景列蛔虫于厥阴,虽道一个虫字,隐隐将天地
化生万物机关,露其圭角也。要知人即百虫之长,天地包罗万物,人
身一小天地,却含天地之至理。故孟子云:万物皆备于我,岂特化生
一虫而已哉。故病有千端,漫云易为窥测,苟能识得阴、阳两字,而
万变万化之机,亦可由此而推也。仲景剖晰三阴、三阳,配六经以明
乾坤之功用,各部发病不同。此症小儿居多,由于过食生冷,损伤脾
胃,脾胃受伤,不能传运水谷之湿气,积湿生热,得肝风鼓舞,而蛔
虫食虫遂生矣。故曰蛔虫禀风木之气所化也。仲景立乌梅丸一方以主
之。
郑钦安医书阐释·112·
乌梅丸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一斤
川椒四两当归四两桂枝六两附子六两
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用药意解
按乌梅丸一方,乃寒热互用,补肝燥湿杀虫之方也。夫手厥阴居
上主心包,足厥阴居下主肝木,其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
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此本经手足全体为病提纲。至
于虫症,论其一端也。推其生虫之源,由于风木所化,仲景立乌梅丸
一方,并非专为虫设,凡属厥阴之为病,皆可服也。然虫多因内有湿
热,挟肝木之气而化生,木曰曲直,曲直作酸,酸乃木之味,木性喜
酸,木为至阴之脏,一阳在下,其卦象为ぃ。木气不舒,一阳之气上
浮,而与湿热混合,上撞则心疼,侮土则不食,吐蛔尚轻,下利为重。
仲景着重乌梅,取大酸之气,以顺木之性,佐以桂、附、辛、姜、川
椒,一派辛热之品,导一阳之气下降,又能温中杀虫。复得连柏泻心
包无形之热,更兼燥湿,苦寒药品,惟此二味,能清能燥。继以参归,
滋养脾阴,庶几虫去而中土立复,厥阴之气畅达而无滞机矣。
【阐释】本段所述蛔虫起因理论,诚为历史局限,不免过时。但乌梅丸古方,
确有治蛔之实效。郑氏谓为寒热互用,补肝燥湿杀虫之方,桂、附、辛、姜温中,
乌梅、川椒杀虫,连柏泻热燥湿,参归滋养脾阴,使虫去而正复,从整体观点施
治,深得仲景立方之精义。郑氏在《医法圆通》中谓:“厥阴阴极生阳,故多寒
热错杂,……乌梅丸并非专为虫设,凡厥阴一切症侯,莫不备具。”因其能治寒
热错杂,阴阳升降失调的吐蛔、下利、疼痛诸症,直至现在,一般医家仍认为是
寒热并用、温补兼施,扶正驱蛔的首选方。尤以治疗胆道蛔虫病,能起到驱虫、
止痛、解痉、除烦、抗感染的协同作用,效果显著,治疗慢性菌痢、慢性肠炎、
及蛔虫性肠梗阻,疗效亦佳。更有用本方加贯仲炭、棕炭以治寒热错杂之崩漏症,
亦取得满意效果,更远远超出厥阴的范围了。笔者曾取本方之乌梅、川椒加雷丸、
榧子、梹榔、鹤虱、苦楝子、使君子、青皮,以加强杀虫能力,用治各种虫症,
均有著效。
问曰:癫痫起于何因?
答曰:癫痫二症,缘由先天真阳不运,寒痰阻塞也。夫癫者,神
之乱也,痫者,痰之阻也。二症大同小异,癫者言语重复不止,痫者
不言不语若痴。按人身立命,无非活一口真气,真气一足,万窍流通,
一切阴邪,无从发起,真气一衰,寒湿痰邪顿生,阳虚为痰所扰,则
神志不清,顽痰流入心宫,则痫呆并起。古人立五痫之名,因其有作
羊犬猪牛马声之情形,以决痫之由来也。以余所论,真气衰为二病之
本,痰阻是二病之因,治二症贵宜峻补元阳,元阳鼓动,阴邪痰湿立
消,何癫痫之有乎?
【阐释】癫痫是神经性疾病,发作前常有头痛重,神思不安,身体违和等预
兆,临发时多有幻视幻听、面色苍白、心悸、发汗等症状。随即突然丧失意识,
卒倒,常发出如羊猪马声等大声怪叫,陷于人事不省,全身发强直性拘挛,稍后
即转变为间代性痉挛,全身肌肉剧烈抽搐,口吐白沫,甚至大小便失禁,颜面发
绀,出冷汗,约数分钟即入昏睡状态。因发作时有五种怪声,故有五痫之名。未
发时则健康如常人,但多次发作后,常有精神异常,智力减退,性情暴躁,甚至
变为痴呆。郑氏推其本因为真气不足,寒痰阻塞,治宜峻补元阳,原则是正确的。
至于实际治疗,则须视具体情况而定。
问曰:病有关有格,何也?
答曰:关格者,气之有升无降也。前贤云:上不得入为格,下不
得出为关,为中枢不运所致。又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下不得出,
是有寒也。喻嘉言先生之进退黄连汤,即可用于此病。余谓上不得入,
胸有逆也;下不得出,火不降也。人身以气血两字为主,气机运转,
百脉流通,关窍开阖有节。今病人气机有升无降,全是一个逆字为主。
食不得入,未必尽皆是火;下不得出,未必尽皆是寒。务要审察的确。
若唇口红活,舌黄喜冷,脉息有神,精神不倦,则是阳旺火逆,以致
气之有升无降也,但去其火之逆,则气机自然下降,气机降而下窍自
开也。若病人唇口面舌青白无神,则为阴气上干为逆,阴盛则阳衰,
即不能化下焦之阴,故下窍闭而不开也。火逆而致者,法宜泻火,以
大承气汤主之。阴寒上逆而致者,法宜温中降逆,以吴萸四逆汤主之。
【阐释】关格之病,由于气之有升无降,致上不得入,下不得出,纯属气血
不调,逆而不降。但须分别阴阳,阳旺火逆者,法宜泻火,治以大承气汤,阴寒
上逆者,法宜温中降逆,治以吴萸四逆汤,是为正治。喻嘉言之进退黄连汤,由
郑钦安医书阐释·114·
干姜黄连人参桂枝半夏大枣六味组成,进法用生药,性较强烈,退法用熟药,性
较温和,主要是用黄连引诸温热药以通调周身气血,使升降平衡而关格自止。
问曰:怔忡起于何因?
答曰:此心阳不足,为阴邪所干也。夫心者,神之主也,心君气
足,则百魅潜踪,心君气衰,则群阴并起。今病人心内怔忡,怔忡者,
不安之象也。阳虚之人,心阳日亏,易为阴邪所侮,上侮故心不安,
觉有忡之者,忡乃自下而上之谓,明明阴邪自下而上为殃,非大补心
阳不可,方用桂枝龙骨牡蛎汤,再重加附子。亦有水停心下而作悸者,
悸亦心动不安之貌,与怔忡相同,怔忡重在心阳不足,悸则重在水停
心下,必有水声为据。水停甚者,心下痛峻,仲景主以十枣汤,悸而
不痛,芩桂术甘汤,悸而兼喘咳者,小青龙汤。芩桂术甘汤见阳虚门。
桂枝龙骨牡蛎汤
桂枝一两白芍六钱龙骨四钱牡蛎四钱
甘草二钱生姜五钱大枣六枚附子四钱
十枣汤
芫花二钱甘遂一钱大戟一钱大枣十枚
小青龙汤
麻黄六钱白芍六钱细辛六钱干姜六钱
甘草六钱桂枝六钱半夏半升五味半升
用药意解
按桂枝龙骨牡蛎汤一方,乃调和阴阳,交通上下之方也。夫此方
乃桂枝汤加龙骨、牡蛎耳。桂枝本方,乃调和阴阳之第一方,凡气血
不调之人,外感易生,内伤亦易生,仲景立此方内外通治,不专重在
发汗一节也。果有外邪伤及太阳营、卫,闭其气、血外出之机,遏郁
而为热为疼,取此方协和阴阳,鼓动运行之机,俾外入者,仍从外出,
故一汗而病可立解。若无外邪,而用桂枝汤,必不出汗,何也?气机
原未闭塞,血液畅流,何汗之有?此方本意,非专为太阳而设,实为
阴阳不调而设,要知阴阳调和之人,六邪不侵,七情不损。阳不调之
人,必有阳不调之实据,以辨阳虚法辨之;阴不调之人,必有阴不调
医理真传卷四·115·
之实据,以辨阴虚法辨之。阳不调之人,用此方,桂、甘、姜、枣宜
重,稍加白芍以敛阴;阴不调之人,芍药、甘、枣宜重以调阴,少加
桂以宣阳。阴阳两不足之人,分两平用,彼此不偏,此立法之苦心,
亦变通之道。如大、小建中与此方,皆桂枝汤之变局也。识得阴阳至
理者,始信余非妄说也。今加龙、牡二物,又加附子,以治怔忡,取
龙、牡有情之物,龙禀阳之灵,牡禀阴之灵,二物合而为一,取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