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以免增加服务部门的压力……所以在公司层面上看,我觉得产品部门至少应该和 
销售、服务等部门有平等的地位,坚持不断的从终端用户那里直接获得需求,才能保 
证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但二手需求毕竟是常态,我们经常接到的就是口头上的几句话,或者一封邮件的 
几行说明,这中间理解的偏差只能靠我们主动的、反复的沟通来弥补,那么有没有什 
么办法解决呢?下面我就介绍一种简单的二手需求采集工具——单项需求卡片。 

单项需求卡片 

单项需求卡片的理念就是:产品的需求工作不只是需求分析人员的事,而是涉及 
产品的每个干系人的义务,至少得参与“采集”的过程,理想的状态是产品的所有干 
系人都参加过“需求采集”的培训,然后在日常工作中养成主动提交需求给产品人员 
的习惯,但实际很难做到,所以作为专业的需求分析人员,就应该尽量降低同事们, 
比如销售、服务、技术人员提交需求的成本,也是节省我们自己的时间。 


一张单项需求卡片描述了一个用户需求到底包含哪些内容,重点是描述用户场景, 
谁在什么时间、地点产生了何种需求,先看一个模板,如表 2…3 所示。 
表 2…3 单项需求卡片模板 

需求编号(可由需求人员填写) 

需求类型(可由需求人员填写) 

包含“采集时刻 + 采集者”信息 

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等 

来源(Who)(重要信息,方便追根溯源) 

产生需求的用户:最好有该用户的联系方式等信息 
用户背景资料:受教育程度、岗位经验,以及其他与本单项需求相关经验 

场景(Where、When)(重要信息,用来理解需求发生的场景) 

产生该需求的特定的时间、地理、环境等 

描述(What)(最重要的信息) 

尽量用(主语+谓语+宾语)的语法结构,不要加入主观的修饰语句 

原因(Why)(需求人员要保持怀疑的心,很多时候理由是假想出来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需求,以及采集者的解释 

验收标准(How) 

需求重要性权重(How much): 

(如何确认这个需求被满足了) 
1。 尽量用量化的语言 
2。 无法量化的举例解释 

满足后(“1:一般”到“5:非常高兴”) 
未实现(“1:略感遗憾”到“5:非常懊恼”) 

需求生命特征(When) 

需求关联(Which) 

1。 需求的紧急度 
2。 时间持续性 

1。 人:和此需求关联的任何人 
2。 事:和此需求关联的用户业务与其他需求 
3。 物:和此需求关联的用户系统、设备,以及其 
他产品等 

参考材料 

竞争者对比 

在需求采集活动中的输入材料,只要引用 
一下,能找到即可 

按照“1 分:差”到“10 分:好”进行评估: 
1。 竞争者对该需求的满足方式 
2。 用户、客户对竞争者及公司在该需求上的评价 



由于填写卡片的人经常不是专业的需求人员,所以卡片的质量无法保证,比如下 
面这个例子就是一个典型(如图 2…9 所示)。 


 图 2…9 单项需求卡片实例 
上图是工程师提的一个需求,就像我们永远无法猜到用户会怎么使用我们的产品 
一样,“单向需求卡片”原本是让大家给产品提需求,而工程师却拿它来给产品经理提 
意见,很有意思。从表格的填写就可以看出来,实际工作中我们能拿到的都是填写不 
完整的,甚至是字迹难以辨认的,当然,也可以尝试电子版,那样我们整理的成本低 
一些,不过很可能愿意填的人就少了。但我们心里得有个底线,一张有价值的单项需 
求卡片,至少得有“需求描述”,需求编号、来源、场景最好也能有,其他的,其实很 
少有人愿意填写了。 
回到这张卡片,工程师描述的一个需求也很有意思,值得我们共勉——“PD 慎重 
地考虑一些细节的改变,在没有大影响的前提下,不要对稳定的版本做一些鸡毛蒜皮 
的动作”。工程师们也希望自己做的事情都能产生商业价值啊。 
每当我们拿到这样的卡片,就需要主动去和提交人交流,完善卡片的内容。真实 
的工作中你能体会到,这张卡片只是需求过程的中间产物,所以我们在这上面花费的 
精力也是尽量缩减,单向需求卡片所描述的用户需求,最终要转化为产品需求才有真 
正的价值。 


尽可能多地采集 

需求采集,并不是产品设计之前的工作,而是一个贯穿始终的过程;它并不是产 
品人员的事情,而是所有人的责任;它没有特定的方法,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 
是好猫;它并不怕发现什么荒谬的需求,而是怕遗漏合理的需求……这才是需求采集 
的大生产运动。 
最后再简单分享几个有特点的需求采集方法,希望大家能灵活应用,尽可能多地 
采集。 
现场调查。说简单一点就是打入“敌人”内部,和客户一起工作一段时间,深度 
了解需求。它是一种典型的定性分析,持续时间长,从几小时到几个月,既能听到用 
户怎么说,也能看到用户怎么做,不过受众面极其狭窄,一次只有一个,要特别小心 
被“非典型”用户带到沟里去。 
AB 测试。基于大用户量比较合适,比如有一个按钮不知道是放页面的左边好,还 
是右边好,而我们有 10 万用户,那就先随机挑选少量的用户发布这个按钮,1000 人放 
左边,另外 1000 人放右边,然后过一段时间分析结果,再决定剩下的 98%用户该怎么 
办。很明显,这也是让用户直接参与了设计,这样低成本的方法让很多传统行业的同 
学羡慕不已。 
日记研究。互联网新兴的个人应用比较适合,某个新产品出来以后,很多业内的 
朋友都会去尝试,然后写一些使用体会,但作为产品设计者在看这些日记的时候,要 
明白日记的作者往往是同行,而不是主流用户。 
卡片分类法。我们把产品的各种需求写在便利贴上,让用户一起讨论并完成分类。 
这能让你深入了解用户是怎么给产品划分模块的,用户认为这个网站应该是什么结构。 
因为产品设计人员的思维和用户的思维通常不一样,这也就导致了如果是产品设计师 
来单方面决定网站结构的话,很可能导致用户理解的困难,所以卡片分类法能让最终 
的产品更加符合用户的心理模型。 
自己提需求。这是最简单的方法。每一个靠谱的产品都会有一群粉丝用户,不用 
你去找他们采集需求,他们也会给我们惊喜,主动提出很多需求,作为产品的主人, 
我们好意思还没有用户了解产品么?产品要用才能感觉出好坏,特别是自己做的产品。 
产品做多了,我们随便看看别人做的产品,总能一下子挑出很多问题,提出很多需求, 
反过来看自己的产品越看越完美,这一定有问题,所以必须用自己的产品,最好是发 
动认识的人都来用。 


需求采集的各种新方法层出不穷。和学习任何领域的知识一样,建议大家在了解 
知识框架后,坚持“需求驱动学习”。 

2。3 听用户的但不要照着做 

采集了很多需求,但是一团乱麻,从哪里着手? 
用户都帮我们想好该怎么做了,照他说的做么? 
在开始需求分析之前,我们先回到 2007 年 7 月——我写了一篇里程碑意义的博文, 
是《产品设计体会》的第一篇,也可以看作是为这本书写的第一笔。 
2007 年 6 月 28 日,网店版 2。0 上线,这是我主导的第一个付费产品,之后的三周 
我基本天天都会在淘宝论坛上泡不少时间,最大的体会就是:要听用户的意见,但不 
要照着做。 
有的用户很“危险”,在提意见的同时还说你们应该做成什么样子,这时候产品经 
理一定要头脑清醒了,用户提的解决方案往往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的考虑的。比如对 
“快递单打印”的功能,用户提出要添加一个他经常用的小快递公司的快递单模板, 
而我们会发现,这家快递公司可能只是一个区域性的快递,最终的解决方案是做了一 
个“自定义快递单”的功能。 
有时候,用户给出的做法存在明显的逻辑矛盾,就算他给出的解决方案合理,也 
要再深挖用户内心根本的需求,比如用户描述“新建非支付宝交易订单的时候必须要 
选择用户不合理,希望能自己填写客户”。这里更深层的需求就可能是他需要把线下客 
户也管理起来,所以我们或许更应该做一个新增线下客户的功能,而不是在新建非支 
付宝交易的时候让用户自己填写客户姓名。 
我们是产品经理、产品设计师,最终怎么做应该由我们决定。 

2。3。1 明确我们存在的价值 

用户跟福特要一匹更快的马,福特却给了用户一辆车。 
这就是我们存在的价值。还记得小明么? 

他说他需要一个电钻,这是他提出的解决方案,但在大毛的刨根问底之下,发现 
小明其实想要的是一种温馨的家的感觉,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就可以给出很多产品来 


满足。比如卖他一套实施方案,带着电钻、油画,上门安装;比如用背面有强力胶的 
钩子挂画;比如直接把画黏在墙上;比如直接在墙上画,并且让小明自己画;再比如 
放一组书架在那里……经过我们分析得到的解决方案,比起小明自己说的,优势就在 
于可能省了钱、省了时间、更温馨,等等。 
对同一个问题,这两套解决方案的区别就是,一个是用户需求,一个是产品需求。 
而这中间的转化过程,就是这节的主题——需求分析。 

用户需求 VS。产品需求 

用户需求:用户自以为的需求,并且经常表达为用户的解决方案。 
产品需求:经过我们的分析,找到的真实需求,并且表达为产品的解决方案。 
需求分析:从用户提出的需求出发,找到用户内心真正的渴望,再转化为产品需 
求的过程。 
听到过一个说法,说需求分析与常见的技术分析最大不同是思路的本质差异,技 
术分析是“树干——树枝——树叶”的任务分解过程,技术人员很适应并乐于用这种 
方式思考,可以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发现难点逐一攻克。不少需求人员都是做技 
术出身的,所以开始往往会用这种思路做需求,听到客户提出的功能点,直接想怎么 
做系统设计了,这导致有时候需求分析甚至已经越俎代庖到“详细设计”的职责了。 
大多数人在生活中也习惯于用这样的思路来对付问题,而真实情况是,需求分析是“首 
先:树叶——树枝——树干,其次:树干——树枝——树叶”的分析过程,所以说完 
整的需求分析是一个“分…总…分”的过程。一方面不能漏掉提炼用户需求的这个过程, 
目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另一方面也不能停在本质上,试想如果做到“树干”就结束, 
后端的执行人员可能还是不知道要做什么东西,所以我们还要继续把树干再重新分解 
成树枝、树叶。 
小明又出现了,这次他说要吃猪骨头火锅(用户需求),80 块吧,但没想到又碰到 
了大毛。 
“真的想吃?” 
“想吃!” 
“为什么?” 
“我饿了……”(找到了本质!) 
“哦,这里是两个馒头(产品需求),请你吃,才 1 块钱。” 
“……” 


小明无比不爽,但没办法,真的饿,还是吃了。 
大毛是这样分析的,想吃猪骨头火锅,这个用户需求无非两个原因——饿了或者 
馋了。如果他真的是馋了,那就吃吧,不过如果是饿了,那我完全可以用一个低成本 
的解决方案——馒头。虽然小明眉头紧锁,但现在经济不景气,毕竟节省了 98。75%的 
成本啊! 
伟大的需求分析师,可以无视用户想要的东西,去探究他内心真正的渴望,再给 
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或者说是用户真正需要的东西,这就是本节标题的意思——我们 
存在的价值。 
说到这里有必要提一下,销售人员经常说:“用户是为想要的东西买单,而不是需 
要的”,用我们上面分析翻译一下,其实是“用户是为自己提出的解决方案买单,而不 
是我们的解决方案”。是不是很纠结?那我们还分析个什么劲啊,直接做用户要我们做 
的得了。 
其实这是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权衡,如果是一锤子买卖,卖出以后又不用售后, 
那么采用实用主义,不妨用户要什么就给他什么,这样他掏钱最爽快,你回忆一下在 
风景区买的纪念品的情景,大多数情况下,是不是你要啥卖家就给你啥?这种情况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