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次可以比较的数字是在兵力增建方面。到D+5日,联军在诺曼底滩头上已有部队36万人,车辆5万辆,补给6万吨。到D+24日,累积数字为部队86万人,车辆15万辆,补给50万吨。
在法国南部,D+5日的数字为部队11万人,车辆1。7万辆,补给4。5万吨;到D+24日,分别为部队20万人,车辆5万辆,补给28万吨。此种增建速度固然不慢,但以数量而言,则比诺曼底方面是不免瞠乎其后,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因此而认为南部作战毫无价值,因为在以后的阶段中,法国地中海港口所输入的补给达总需要量的1/4到1/3。
另一种更复杂也更有意义的比较,是联军与德军之间的比较。在西区,德军共有58个师,其中10个为装甲师,共约190万人。但其中33个师人员素质不佳,装备恶劣,并缺乏机动能力。德国海空军实力则更差。在英吉利海峡只有舰艇561艘,大部分都是扫雷艇和巡逻艇。空军飞机总数为919架,但在D日只有510架可以作战。所以概括言之,当联军在诺曼底登陆时,船只要比德国的多13倍,飞机多25倍。
不过德军现在打的是防御战,他们已经花了3年半的时间在修筑“大西洋长城”,虽然工事的进展并不理想,但到6月6日,已经建造了1。2万个永久性堡垒,并且已在沿海部署了3300门火炮。若再把在此区域中集结的战车1300辆、自走炮330门也计算在内,则其海岸防御火力的强大似亦不可轻视。此外,他们还放置了650万颗地雷和50万具以上的水中障碍物,所以,联军尽管在海空军两方面享有巨大优势,但成功地登陆仍非易事:
因为德国人预计联军将不只在一处登陆,并相信地中海方面是一个可能的选择,所以他们在法国南部也早已设防,不过在程度上当然赶不上英吉利海峡方面;6月6日,德军在南部沿岸有7个步兵师,另有3个师充当预备队,其中有两个为装甲师。
到8月15日,德国在此地区仍有8个师以上的兵力,不过由于原有的兵力都已调往北面作为增援,而换来的则都是已经残败不堪的部队。所以在“龙”作战发动时,德国方面只有部队21万人,船艇75艘,飞机175架,那也就当然不是联军的对手。在这一方面,德军只建造了942座堡垒,部署了600门火炮,放置了6万枚地雷和水雷,另加上75辆战车,所以对于联军的大规模攻势实不无螳臂挡车之感。说起来似乎很具讽刺意味,联军原有的战略构想是要以南面的作战来牵制德军的兵力,于是也就可以使北面的登陆变得较为容易。但其结果却恰好相反,由于北面的战斗激烈把德军的兵力都吸引过去,所以南面登陆的轻松程度也就出乎意料。
作战的比较
在6月6日和8月15日,德国方面对于联军的意图究竟已经知道多少?换言之,他们所受奇袭的程度如何?这种比较也颇有意义。
在“霸王”方面,德国人固然知道联军的入侵即将来临,但他们始终不曾正确地猜出地点和时间。根据所有官方记录,都不能证明德国方面早已获得这种情报资料。甚至在6月5日,隆美尔的B集团军群总部在其报告中还说:“敌军登陆地点可能是在敦刻尔克与第厄普之间。”简言之,德国人至少是受到了战术上的奇袭。
他们不仅受到奇袭,而且也受到欺骗。联军的欺敌措施要算是相当的成功,德国人所估计的联军数字要比当时在英国所实际集结的兵力多出三四十个师。因此,在D日之后,他们仍继续相信诺曼底只是一种牵制行动,联军的主力将会随后在加来地区登陆。这种想法一直持续到7月间为止,这对诺曼底的作战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当时德军迫切地需要增援,但希特勒始终不准许从塞纳河以北的地区调动兵力。
在“龙”作战方面,情形又不一样:8月7日,负责法国南部防务的C集团军群总部即已根据联军轰炸的方式,判定联军未来登陆地点将在罗讷河(Rhone)与瓦尔(Var)河之间的地区,这样也就只限于150里的海岸线之内,事实上,联军的确在这个地段登陆。
至于时间方面,德国人在8月12日,根据来自地下抵抗组织和一般民众的谣言,即判定8月15日,拿破仑的诞辰,可能即为联军的D日。同时联军的一切准备活动,德方也都知道。所以在法国南部的登陆是毫无奇袭意味之可言。不过,德军却已无足够的人力和火力来对抗这个攻击。
现在再比较德军在这两方面的作战情形。在诺曼底,德军因受奇袭,最初的反应是比较迟钝。但是等到从混乱中恢复正常之后,他们立即调动相当大量的兵力,企图围堵联军并将其赶下海去。尽管损失惨重(主要是由于同盟国享有制空权),而北面的兵力又不准调动,但到6月底,德军还是增到16个师,其中8个为装甲师。事后看来,德军的努力要算是相当成功。在整个6月里,虽未能把联军赶下海去,也未能阻止美军攻占瑟堡,但他们却能够把联军封锁在海岸边缘上,使其始终不能突进。不过,由于联军不断增强,所以到了7月底,众寡之势已经至为明显,联军开始越过法国前进,所向披靡。
在法国南部,德军根本无力阻止联军的前进。8月17日深夜,即D+3日,德军统帅部已下令C集团军群立即撤退,只留下少许兵力据守主要港口。只用3个师的部分兵力做后卫,德军迅速撤离。在一个月的时间当中,他们一再逃出了联军的包围,而向北退走了600多公里。到9月15日,他们已与在西欧的德军残部会合,并在法国东部建立了一道防线。
德军反应不同,所造成的结果也就随之不同。在诺曼底方面,联军的计划是预定在D日就要攻占卡昂,D+8日攻占瑟堡;事实上是到D+34日才进入卡昂,而进入瑟堡则为D+21日。换言之,在初期的作战中由于德军的英勇抵抗,联军遂赶不上预定进度。在另一方面,联军计划人员对于尔后的作战进度却又作了比较保守的估计。他们预定D+90日达到塞纳河,D+360日(即大约一年后)达到德国的国界。但自7月底以后,德军即已精锐丧尽,不堪再战,于是战局开始急转直下。
美国于D+79日越过塞纳河,比预定进度早了11天,而到D+95日,已有若干联军单位接近德国国界。简言之,联军的实际进度最初是太慢,而后来又太快,完全出乎意料。德军并未如联军计划人员所想象的,曾在法国境内沿着每一条河川防线作顽强的抵抗,事实上已无此种可能,因为德军在诺曼底已经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尽了。
在原有的计划中,联军当局根本就不曾有1944年结束战争的观念,而且事实上,那也只是不现实的幻想。但到了9月间,就开始有人希望在年底之前赢得胜利,等到事与愿违时,遂纷纷谴责艾森豪威尔不懂战略,坐失机宜。这种谬论一直到战后仍继续流传,实不值识者一笑。
联军计划中所假定的是一种逐步的推进,这也是一种正常合理的构想,虽然事后看来,对进度的估计不免失之保守,但基于量敌从宽的原则,也未可厚非,尤其是,联军根据北非和意大利的作战经验,深佩德军的勇敢善战,所以自不敢掉以轻心。至于以后的发展是谁也无法预料,并不能因此而苛责计划制定实施者。
但一切后勤准备都是以原定计划为基础,那是不易改变的。尤其是实际作战与计划进度相差愈远,则后勤方面的困难也就愈大。这样也引起了英美两军之间的严重争执和摩擦,因为双方都希望能获得足够的补给来维持继续前进。而德军又采取一种意料之外的行动而使联军的困难更形增大。德军在重要的港口都留下兵力,死守到底,并且彻底破坏了一切设施,这样使联军在相当长时间内都无法加以利用。
在南面,德军是不战而退,虽港口还是留有守兵,但自不能抵抗联军的重大打击。到D+14日,土伦和马赛都已被攻占——原定的日程是D+35日和D+40日。因此,这两个南方大港也就可以比预定的时间早一点派上用场,不过仍然来不及帮助联军克服秋季补给危机。尽管如此,到1945年这两个大港对联军的后勤仍然有很大的贡献。
结论
关于诺曼底作战应否发动的问题是从来不曾构成争论的,但法国南部作战应否发动却始终成为一项争论的主题,从战时到战后,持续不休。
艾森豪威尔在其所著《欧洲十字军》一书中曾经这样说:“在此阶段中的一切发展再没有比从罗讷河河谷中推进的助攻对德军最后完全失败更具有决定性的了。”英国战史大师富勒将军的看法则与此完全相反。他认为这个作战若能在诺曼底登陆之前发动,或至少同时发动,则还有若干战略价值,但在诺曼底登陆之后,即已成为画蛇添足,毫无存在的理由。
艾森豪威尔的话是为美国人所作的决定辩护,诚不足取。但富勒的批评却又引起一个新的问题。当时美军已有足够的余力(还要加上法军),总不能闲置不用,假使不用之于法国南部,又应用之于何地?
照英国人的想法(包括富勒在内),那些兵力应该用于意大利,但此种意见实颇有商榷之余地:(1)从牵制德军兵力的观点来看,意大利的作战并非有利的战略投资:在6月6日以前,联军在意大利的兵力共达30个师,而德军只有22个师,若以实际人数来计算,则比例更可能超过2:1。所以为了牵制德军而把更多的兵力投在意大利实非妙策。(2)联军虽已在6月4日进入罗马,但就整个意大利战役而言,他们反而感到前途茫茫。意大利北部地形险恶,交通不便,联军愈向北进则行动愈加迟缓,而且即令攻占了整个意大利半岛,对于全面战略而言,也还是没有太多的意义。(3)虽然指挥意大利作战的英国亚历山大将军相信他的兵力到8月15日即可突破德军在意大利的最后一道防线——即所谓“哥德防线”(GothicLine)——此后他就能迅速通过“卢布尔雅那缺口”(LjubljanaGap)而直趋维也纳。这也正是丘吉尔所梦寐以求的战略构想。事实上这只是一种纸上谈兵的想法。意奥两国之间万山重叠,易守难攻,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双方苦战多年都不能越雷池一步,可为殷鉴。尤其是联军每一个师每天需要补给700吨,要想把几十个师的兵力从巴尔干送入中欧,从后勤的角度来看,根本无此可能。
简言之,假使说把兵力用在法国南部是不适当的,而用在意大利则可能更不适当。如果只有这两种选择,则选择法国南部似乎比选择意大利较为合理。现在再看德国战史家鲁格(FriedrichRuge)的意见。他认为事实证明“龙”作战在时间和地点上都是作的错误的选择。若能用这些兵力去攻取比斯开湾(BayofBiscay)上的港口,或打通斯海尔德河口,则对其联军的补给将可有较大的贡献。至于留在法国南部的少数德军大可由其自生自灭,因为他们对于战局已不能产生任何影响作用。但把他们逐退之后,这些兵力反可用来防卫德国西南部并增强对联军前进的阻力。
德国人的见解似乎比较高明,但联军若真已采取此种路线,则是否即能在1944年结束战争,也仍大有疑问:(1)在上述两个地区中,联军所要遭遇的抵抗将会比在法国南部远较强烈,所以其进度也可能较慢,尤其港口设施的修复需要时间也至少是一样的多。因此,要想短期内对后勤有重大贡献,似不可能。(2)德军虽已损失惨重,但其潜力仍不可侮。希特勒在12月即能发动反攻可为反证。所以联军如欲乘胜穷追,则必须敢于冒险。就当时联军将领而论,也许只有巴顿一人具有这样的气质,其他的人都是碌碌庸才,他们不可能作这样的尝试,即令勉强进攻,也不过是虎头蛇尾而已。(3)联军的后勤尾巴实在太大。这与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有关,不可能突然改变。拖着那样大的尾巴,自然不可能进行“闪电”式的作战,而只能稳扎稳打。
从原始的计划行动说起,同盟国当局本来就没有想在1944年内结束战争,如果当时有人提出这样的观念,则一定会被大家斥之为不现实的妄想。所以战争之不能在1944年结束,实属理所当然,至少不能说那是准的过错。假使说在1944年9月间的确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机会,而联军未能予以利用,诚然值得惋惜,但那是由于先天的限制,而非人谋不臧。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佚名'扫描'
cdhyy'OCR'2008
cdhyy'校对制作'2008
第十五章战略与后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
钮先钟'中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1995
引言
以美国为例
“欧洲第一”的战略决定
“波列罗”与“围捕”
北非战役的影响
地中海对英吉利海峡之争
“霸王”作战的精神
诺曼底登陆
欧洲的战争为何不能在1944年结束
太平洋战争
对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