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0天让你精通博弈学-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给银行。这是一个三方均得益的制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 



购房者很有可能进入 “骑虎难下”博弈。当房价跌破当初买 



的价格并且没有升的希望时,购房者面临着继续按揭供楼还 


… 页面 109…

是停止按揭供楼的两难选择:继续按揭供楼,就等于不断地 



将钱扔进水里,而停止按揭供楼,以前的钱就等于白花了。 



      还有一种情况,在售房过程中,销售人员往往通过多种 



手段使购买者订立合同,并先交一部分定金。购买者一不小 



心便进入了 “骑虎难下”博弈:若终止合同,定金便收不回 



来,而如果不终止合同,将可能承受更大的损失。当然,销 



售者的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购房者以按揭形式买房也不 



一定必定陷入骑虎难下的困境。当房价在攀升时,买房者还 



可以大赚一笔;只有当房价不断下跌时,买房者才会陷入骑 



虎难下的博弈。 



      在当今的商业社会,设下 “骑虎难下”博弈来进行欺骗 



是常有的事情 。作为策略家,最好的方法是避免进入这样的 



博弈;如果因某种原因陷入了博弈,要以某种方式诱使对方 



先退出这个博弈,使对方成为出第二价格的人,使对方承担 



退出的损失;如果无法使对方退出,自己及时抽身为上策。 


… 页面 110…


… 页面 111…

                              掌握的信息 

越多越有利于决策 


… 页面 112…

      我们几乎永远都不可能掌握进入情境的全部因素。每时 



每刻都会有一些新的因素进入情境,而某些旧的因素则变得 



完全不重要了。于是,常常会有这种情形出现:此时做出的 



一个看来明显是很愚蠢的抉择,由于情境的变换,在彼时却 



俨然是最合乎逻辑和最明智的了。 



      因此,在实际的决策过程中,应把最大限度增大功利的 



原则作为一个根本性的原则,不仅应全面地评估各个因素, 



而且应对可能的因素的变化做出尽可能的预测,从而使决策 



具有更普遍的意义和价值,实现功利效应的连续性。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事例。一个大学生打算买一部照相机, 



他积攒了足够的钱进城去。他来到 甲商店,在这里他看到了 



心 目中所期望的那种型号的相机,标价是                                         元。他觉得这 



价钱可以接受,但他又想:货比三家不吃亏,最好还是再去 



别的地方多转转,或许还有更便宜的价格。他的这种想法无 



疑是正确的。从信息论看,多了解一些行情,才能做出最佳 



选择。于是他又来到了乙商店,也找到了那种型号的相机, 


… 页面 113…

可标价却是                元 ,整整 多出了                 元 。显然在这里买太亏 



了。他毫不犹豫地退出了这家商店,决定再去找一家看看。 



他转了许久,又到了丙商店,也看到有那种型号的相机出售, 



标价是            元。这标价虽不能说太高,可毕竟比甲商店里的 



价格贵了           元。该怎么办呢?这时天色 已晚,学生觉得又累 



又饿。究竟是该忍着饥饿与疲劳到 甲商店去买便宜的相机, 



还是干脆买这                  元的相机,早点儿回去吃饭休息?他想来 



想去,觉得不值得为                    元钱再跑那么多路,于是选择了后者。 



      第二天,他不再饥饿了,体力也完全恢复了,昨天的疲 



乏消失得无影无踪。他开始后悔了,觉得昨天还是应该坚持 



一下,省下那               元钱。 



      事隔一天,这学生的决策就完全不同了。可我们能说出 



哪个决策是正确的、哪个又是错误的吗?几乎不能。也许这 



学生当初的选择是对的,只不过今天情境完全不同了,他才 



改变了念头。完全有这样的可能性:他昨天坚持了下来,又 



跑到甲商店省               元钱买下了相机,结果他太疲劳,第二天早 



上起不来,误了课,甚至有可能饿过头,闹起 胃疼。那样他 



就会同样后悔:昨天不该为那                             元钱去奔命,何苦弄成今天 



这个样子,太划不来了。 



      这样说来,无论他当初怎样抉择,他都终将会后悔的。 



这真是所谓 “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其实我们许多的实际抉 



择都受所面临的情境的牵制,而并非我们本身决策能力的高 



低所致。 


… 页面 114…

      我们已知要通过决策使可能的利益达到最大限度的原则, 



我们还知道,要完成这样的最优化决策需要对所有信息进行 



全面的合理的评估。然而,在实际的决策中,最优化很难实 



现,即使实现了,也是暂时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并不知道 



此时此地我们是否已经掌握了所有的与抉择有关的信息,或 



者,我们不能确切地判断这些信息是否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有 



所改变。实际上,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各种信息,它们 



可能会对现实的问题及有关决策产生影响。如果不能对此有 



充分估计,如果在决策中只注重对现有信息的处理而忽视可 



能出现的变化,则很难使决策最优化,甚至每当你做出一个 



选择时,你会发现它已经过时了,不再适用了。 


… 页面 115…

      博弈论还有一个译名就是 “对策论”,我们也可以说是 



 “计论”。用计策来算计敌人,不仅要 自己选择恰当的计策, 



而且要算准对方用什么计策。这不就是博弈吗? 《三国演义》 



中到处都充满着 “计”,什么是 “计                               “计”就是策略;用计, 



即用策略赢对方。 



      下面我们用著名的空城计来解释不完全信息下的博弈。 



      现在让我们看  《三国演义》中一个著名的 “空城计”: 



街亭失守,司马                 引大军蜂拥而来。当时孔明身边只有一班 



文官,             名军士已分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                                     名军士 



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 



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杀来。孔明传令众将旌旗尽皆藏匿, 



打开城门,每一门用                     名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而孔 



明羽扇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 



焚香操琴。司马懿 自马上远远望之,见诸葛亮神态 自若,顿 



时心生疑忌,犹豫再三,难下决断。又接到远 山中可能埋伏 



敌军的情报,于是叫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急速退去。 


… 页面 116…

司马懿之子司马昭问: “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 



故便退兵 ?”司 马懿说: “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 



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孔明见魏军退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诸葛亮说, 



司马懿 “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 



所 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 已而用之,若弃城而去,必 



为之所擒”。这就是为后人广为传诵的 “空城计”。 



      当然, “空城计”不过是小说家言,就如博弈论中的游戏 



一样,未必会在现实中出现。但是作为一个博弈模型,这个 



故事还是很有启发性的。 



      在 “空城计”博弈中,司马懿兵多将广,几乎所有 “好 



牌 ”都抓在手里,而诸葛亮 的 “好牌 ”只有一张 :那就是 



 “信息”。问题的关键在于:司马懿不知道 自己和对方在不同 



行动策略下的支付,而诸葛亮是知道的,他们对博弈结构的 



了解是不对称的。诸葛亮拥有比司马懿更多的信息,他知道 



 自己兵力微薄,但是司马懿并不知道。而且,为了让司马 



无从了解、判断,诸葛亮还偃旗息鼓,大开城 门,打起了心 



理战。因此这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博弈。在这里,孔明可以 



选择的策略是 “弃城”或 “守城”。无论是 “弃”还是 “守”, 



只要司马懿明确知道他 自己的收益,那么孔明均要被其所擒。 



孔明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让司马懿 知道他 自己的策略结果。他 



 的空城计是降低司马                    进攻 的可能收益 ,使得司马                         认为, 



后退比进攻要好。 


… 页面 117…

      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博弈参与者不是使 自己的收益 



或效用最大,而是使 自己的 “期望收益  (或效用)”最大。比 



如:如果让你在 “有                       的可能获得              元 ”与在  “有 



的可能获得               元”两者之间进行选择,你当然选前者,因 



为前者的 “期望所得”为:                                   元        元,而后者为: 



             元         元 。 



      在 “空城计”博弈中,孔明了解双方的局势,制造空城 



假象的 目的就是让司马懿感到进攻有较大失败的可能。如果 



我们用概率论的术语来说,诸葛亮的做法是加大司马懿对进 



攻失败的主观概率。此时,在司马懿看来,进攻失败的可能 



性较大,而退兵的期望效用大于进攻的期望效用,即:司马 



懿认为进攻的期望效用低于退兵的效用。诸葛亮惟有通过这 



个办法,才能让司马懿退兵。 



      司马       想,诸葛亮一生谨慎,不做险事,只有设定埋伏 



才可能如此镇定 自若,焚香操琴。此时,司马懿觉得 “退” 



比 “进攻”更合理,或者说期望效用更大。于是后军变前军, 



前军变后军,后退而去。结果是诸葛亮得以逃脱。 



      司马懿对局势的判断不是没有道理的,他对诸葛亮的判 



断是基于以前的认识,这就是归纳法。归纳法是人们认识和 



总结客观事物规律的一种方法。 



      严格来说,归纳法不很科学,例如,过去人们通过观察, 



得出 “所有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这个结论,可是后来发现 



了鸭嘴兽,这个理论就破产了。所 以一位哲人 曾说:我们并 


… 页面 118…

不知道 明天太 阳还会不会升起 。司马懿 因为孔 明 “生平谨 



慎 ”,就料 定他“不肯弄 险 ”,也是一例 。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尤其在博弈局势中,谁掌握什么样 



的信息对于事情的结局至关重要。因此,如何描述信息、了 



解不充分的情况在博弈论中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由 



此产生了不完全信息博弈理论。事实上,规范地研究不完全 



信息问题,是博弈论乃至整个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新阶 



段。 



      在现实生活中,不完全信息的形态纷繁多姿,这为认识 



和研究其分布和变化规律带来了很大障碍。 



      在现实社会经济环境中,在进行策略选择时对有关信息 



了解不充分的情况随处可见,可以说是现实生活中的常态。 



然而在经济学中一直缺乏处理不完全信息的一般性手段,在 



博弈论的早期发展历史中也是如此。这使它受到了严厉的批 



评,人们认为其分析缺乏现实基础,其结论也就失去了实用 



价值。这种局面直到豪尔绍尼                                         年提出了贝叶斯博 



弈理论才得以改变,从此,博弈论成为研究信息问题的重要 



手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