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熹平”; 灾异高强度,济南曲起,改元熹平。
“光和”; 灾异降,内乱外患甚殷,置鸿都门学生,改元
光和。
“中平”(二十年,
改元四次)。
苏由真心我,远近响应。大赦天下,改元中平。
皇子
辩
“光熹”,“昭宁”,
“永汉”。
中平六年,灵帝崩,皇子辩即位,一件三易元,
当年董卓越事政,义似安内。
献帝“初平” 割据之局已成,董卓传政,义似安内。
“兴平”; 因灾异改元。
“建安”(三十一
年,改元三次)。
郊袂上帝于安邑,改元建安。
上表是汉代从武帝以来七十五次改元的大略。我们再由上表所表现的内
容,说明如下:
(一)封建制之完成,以武帝的“法度”为代表,改元之制,严格讲来也
始自武帝,这里就集中表现了正宗儒学“经义断事”的统治意识。按改元等
大事的诏命多出尚书之手,比之于北斗,称为天之喉舌,间亦有天子自作而
为儒臣润色的(参看廿二史札记卷四)。
(二)汉代的鬼神世界观,是封建社会宗教的颠倒意识。凡鬼神世界必须
有迷信的信仰,而信仰之表现为教条,主要为祸福的形式,汉代年号就是这
种形式(参看上书卷二,汉儒言灾异、汉重日重二条)。
(三)统计七十五次年号,“元”字有二十个,“初”“始”二字有十四
个,“永”字有十二个,“建”字有十二个,“和”“平”二字有十六个,
“安”“康”宁”三字有八个,“光”字有四个,“嘉”字有四个,其余“寿”
“熹”“兴”“汉”诸字次之。这些语彙,都好像是在五经中有根据的,三
公博士要用千言万言,训诂得成为名号,条陈得失,以符徵验。
(四)凡目的论的迷信教条,都以意志神为依据,但到了不合目的之时,
结果与目的相背,怎样办呢?于是汉代年号,大量出现“元”、“始”、“初”
等字,所谓“与民更始”,就是说从头重来一次,不合目的者不算了,更始
就要都合目的了,然而一次一次的更始,无异是一次一次的讽刺,越到后来
改元越频仍,甚至一年中三次更始,使上帝的意志也慌忙得不亦乐乎。这样,
说明了一个矛盾,即目的论的主观形式与非目的的客观形势,发生背离,且
越到末世表现得越发厉害起来。
(五)经常十儿个字,反复排列,所谓“更始”,就是形式上的教条在主
观意识中的简单的循环,好像来复日的周而复始,更始并非新的,而是最旧
的重降,在这世界,所谓“太阳下面没有新事物”了。
(六)但从年号的顺序里,也可以发现封建制的规律,即形式的教条不形
成则已,一形成反而是全无内容。例如“初始”一出现,不但表示出没有初
始,而且感觉到寿终末日;“和平”一出现,不但表示出没有和平,而且大
受农民暴动的威胁,故在客观的现实历史上看来,年号教条的形式与内容是
成反比例的。始就是终,和就是乱,寿就是天,建就是破,嘉就是妖,光就
是晦。这就叫做中世纪的愚昧黑暗。
从上面的分析看来,建元既然是从汉武帝法典化了的封建制度,那么就
容易看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通过这种政治法律制度所折射出的性质。如果
我们把它和本书讲的白虎通义宗教法典联系起来看,就明白封建制的性质在
哪里,这即马克思说的,封建制社会的思想是以道德名誉为代表形态,而不
同于资本主义时代的思想是以自由平等为代表形态。建元年号就集中地表现
出统治阶级的道德名誉的形式。这是封建意识通过上层建筑的折射而表现出
的典型例子。
从汉武帝以来,这种制度便成了中国封建制社会二千多年的固定形式,
历代帝王循而不改。不但如此,这儿十个道德名誉以至宗教的字样,反来复
去地在后代再版,其再版的形式,还不仅是雨个字的换位,而且是前代年号
的抄袭,例如“建武”,从东汉以至齐明帝有六次再版,晋朝就有两次(惠帝、
元帝);又例如“永兴”,从东汉以至北魏,有六次再版,而北魏就有雨次:
其他如“建兴”七次,“建元”五次,“建平”六次,“建初”四次,繁不
列举。统计从汉武帝以至清末,年号重出者有一百十九个,而用此一百十九
个年号的帝王有三百一十吹。这也说明一件可注意的事实,即汉武帝的封建
法度是后代的范例,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一些汉代社会性质的消息来。
从汉武帝以来,各代建元有七百五十余次(除了所谓僭窃等年号四百余
次),虽然到了元明以后,改元次数减少,但改元制度则是一贯的,所用的名
称大都不离汉代的形式,大都限在有数的几十个道德名誉的字样上面。除了
例外的少数年号引用佛教(如贞观)和道教(如太平真君)的形式教条,一般的
年号大都采用经书特别是緯书的形式。后代“天”字“神”字出现不少,这
是神权的宗教形式,以与皇权父权的大量的道德形式相结合。总之,建元年
号是统治阶级的支配思想的集中表现,它是从汉代法典化的,后代封建制,
“建”来“建”去,大都因袭着这个传统制度。
我们看了三公博士们援引轭义所制成的年号,就可以了解汉代以来宗教
的支配思想了。这种支配思想是从秦敲博士官开始的。所韶裁棘神学也是从
秦代才出现的(叁看寨会耍圆裁)。这种为铣治阶极服务的思想家,在汉代叫
做“儒林”人物。
汉高祖十一年诏:“今吾以天之灵、贸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
欲其是久世世奉宗庙亡相也。置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
置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拿显之。”文帝二年沼举暨良方正,十五年韶
静侯王公卿郡守举贸戾能直言板谏老。武帝元调元年韶今州郡举茂材孝廉,
制分四科,?”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翘中博士,三曰明
智法令,足以决疑,按章复罔,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
决断,材任三辅县舍。
武帝置博士弟子员。大史公融刺激:“自此从来,则公卿大夫士吏斌斌
多文学之士矣。”班因贷道:“自武帝立五狸博士,开弟子员,殷科划策,
劝以官禄,苑于元始,百有余年,博案者漫盛,枝叶春滋,一狸歌至百余万
青,大师众至千余人,盖溅利之路然也。”范摩榆:“荣路既广,腆望难戴,
自是窃名伪服,寝以流竟,权阴贵让,蒲褐繁兴。”文献通考觊:“武帝时,
侍中分掌乘舆服物下至亵器虎子之周。孔安国以儒者为侍中,特听掌御唾壶,
则其蝶慢已甚。??人主亲士大夫之时少,亲宦官宫妾之时多,虽辅粥股肽
之臣,亦不过贾明趋朝,鞠躬屏总,捂药奏事,卑卑而前,数语即退。”这
种“儒林”的思想倾向,早已由太史公所踞待儒如“以徘优蓄之”所规定了。
武帝如此,及至东汉,更每况愈下了。
汉代选士,是依据身分或财产为标准的。景帝韶:“共唯廉士寡欲易足,
今誉算十以上乃得官,廉士算不必众,有市籍不得宫,撅菩叉不得官,胺甚
憨之。餐算凹得官,亡兮廉士久失职,寅夫层利。”可见必须先是富有的豪
族始能得官。董伸舒所谓选郎吏又以富资,未必贤也。
顾亭林说:“汉自孝武表章六经之后,师儒虽盛,而大义未明。”(日知
录卷十三)我们不要相信官吏嘴里说的所谓堂皇的求贤良的标准,如文学高
第、孝弟行义等,因为礼贤之道是要有身份和财产的限制,甚至公然鬻卖,
就说明了封建制的道德名誉的内容。制度是属于大多数的范围,一二出类拔
萃者是制度的例外。故从县乡亭来的贤良方正也好,博士弟子也好,孝廉茂
材也好,我们敢说基本上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者,和帝诏所谓“科别行能,必
由乡曲”。后汉书第五伦传说:
“蜀地肥饶,人吏富实,掾史家资,多至千万。皆鲜车怒马,
以财货自达。偷悉简其丰赡者遗迹之,更选孤贫志行之人。”
汉代之郡国选举和赐三老孝弟力田爵,同时并行,这是农村经济出发点
反映于政治统治的必然结果。汉代列帝下诏举士,不下四十次,其次数与诏
赐三老的次数相埒。举士的名目是繁多的,西汉文帝以来之标榜普通为“贤
良能直言极谏者”,其他如武帝之“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昭宜之“文
学高第”,宣帝之“孝弟有行义,闻于乡里”,“厥身修正,通文学,明于
先圣之术,宜究其义”,“茂材异伦之士”,元帝之“明阴阳灾异”,“茂
材特立之士”,成帝之“湻厚有行,能直言之士”,“可充博士位者”,“湻
朴逊让,有行义者”,“勇猛知兵法”,哀帝之“孝弟湻厚,能直言,通政
事,延于侧陋,可亲民者”,“明兵法有大虑者”,平帝之“湻厚能直言”,
“勇武有节,明兵法者”,东汉光武之“贤良方正”,章帝之“孝行为首”,
安帝之“有道之士”,“湻厚质直”,“有道术,明习灾异阴阳之度、璇玑
之数”,顺帝之“武猛堪将帅”,桓帝之“至孝笃行”,灵帝之“有道之士”。
选举明灾异阴阳之士,皆在两汉之末,这是面对着农民暴动而自我欺骗
的反映。选举武功之士,也在季世,这是统治阶级的“安内”政策的必需措
施。至于选举的主要的名目之所以是乡里闻名的明先圣之术,这是因为中世
纪以道德名誉为支配意识的典型。在这样的名目的背后,却是另一种历史现
实,例如武帝已经在求贤诏中说:“后世之干荐举者,皆巧于奔竞之人。故
法之相反如此,??士之不自重,深可叹也!”章帝诏说:“乡举里选,必
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材孝廉,岁以百数,既非能显而当授之
政事,甚无谓也。”甚至,章帝深钠韦彪之议,指破了“纯以阀阅”为选的
身分性的阶级制度。安帝诏说:“所对皆循尚浮言,无卓尔异闻”。左雄则
直接说:“谓杀害不辜为威风,聚敛整办为贤能,以理己安民为劣弱,以奉
法循理为不化”,这都说明,乡里豪绅高第阀阅,支配了汉代统治阶级的学
术世界。徐干中论说:“勤远以自旌,托之乎疾固;广求以合众,托之乎仁
爱;枉直以取举,托之乎随时;屈道以弭谤,托之乎畏爱;多识流俗之故,
粗诵诗书之文,托之乎博文,饰非而言好,无论而辞察,托之乎通理;居必
人才,游必帝都,托之乎观风。??苟可以收名而不必获实,则不去也,可
以获实而不必收名,则不居也。”(考伪)
贤良方正以阀阅为选,已开后代九品中正制度的先河。自武帝从董仲舒
之议以来,汉代就注意了通六艺教条的六国高第而知古代文学掌故的人物。
因此,在汉代形成了知识界的基尔特制,班固所谓“百余年传业者寖盛,枝
叶蕃滋,大师众至千馀人”。及至汉末,王符更说,举士“以族为德,以位
为贤”,“贡荐则以阀阅为前”。然而又如徐干所论,“依先王,称诗书,
将何益哉”。
汉代博士弟子与贤良文学的经学家法,最后是以宗教国教化的形式出
现,文献通考总评说:
“太公曰:鸿都门,汉宫门也,??学乃天下公,而从为人主
私,可乎?是以士君子之欲与为列者,则以为耻,公卿州郡之举辟
也,必敕书强之。??在昔明帝之朝幸辟雍,说讲白虎观,称制临
决也,先儒戴氏论曰:天下是非,析于理不析于势,君子论学,无
庸于挟贵为也,天子之尊,群臣承望不及,是是非非,岂能尽断于
天下之理乎???章帝患五经同异,博集诸儒,会议白虎观,天子
称制临决,去圣久远,六经残阙,诸儒论难,前后异说,而欲以天
子之尊,临定是非于一言之间,难矣哉!鸿都之兴,蔡邕言之,??
彼灵帝之童心稚识,何足语此???按:灵帝之鸿都门学,即西都
孝武时待诏金马门之比也。然武帝时,虽文学如司马迁相如枚皋东
方朔辈,亦俱以俳优畜之,固未尝任以要职。而灵帝时鸿都门学之
士,至有封侯赐爵者,士君子皆耻与为列。??其在学授业者,至
争第相更告讼,无复廉耻。且当时在仕路者,上自公卿,下至孝廉
茂材,皆西园谐价献修宫钱之人矣,于鸿都学土乎何诛!”(卷四十)
从武帝,经过宣帝章帝,以至灵帝,金马门、石渠阁、白虎观、鸿都门,
“服方领,习矩步者,委蛇乎其中”,这是活埋人性的中古道院的曾严所在,
形式上比秦始皇之焚书坑儒自然高明,而黑暗的内容,则有过之无不及。(金
马鸿都,稍不同于石渠白虎,说见本卷第十章清议思想。)
懂得了上面所说的汉代士大夫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