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影响未来中国传媒30人-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胡舒立:我不可能算什么精神领袖,我就是喜欢当记者,写稿子,当主编都嫌麻烦。

    采访者:你用二十年的时间取得了很多成果。

    胡舒立:我特别不爱当主编,我觉得麻烦死了。因为我特别喜欢写稿子,我就是记者出身,后来我不幸也当了所谓的“官”,在工人日报、工商时报都担任部门负责人。但我特别喜欢当记者,到处采访长见识挺好玩,也可以有时间独立思考。

    采访者:你是否觉得你一直在寻找一个梦?

    胡舒立:我在寻找一个新闻平台,让我可以比较幸福地当记者。起初我学新闻的时候,并不一定喜欢做新闻,但是毕业以后发现自己没有什么其他专长,只能干新闻,干别的还得重新学习,挺麻烦的。但我很快就发现了一个实际的问题,很多时候有一些选题自己特别想报道却又不能见报,而且没有好编辑来指导。

    另一方面我通过对西方新闻的研究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收获,就是认为新闻应该是一个没有立场的客观事实。如果记者有立场也只能通过评论去表现。

    我记得一位著名的记者朋友跟我讲过一句话:“你先写一个东西影响了十三亿人再说,没有一个市场比这个市场更好了,有十三亿的人可以先读你的东西。只有中国的这个地方确实是属于我们。”我后来就开始坚定地做记者,职责也很明确,就是给十三亿人看。我这个人确实没有什么直接功利的想法,比方说想拥有一个报纸之类的。大家是不同年代的人可能想的不一样,我这个人是一个思想比较自由、随意的人,我就是希望在中国按照我理解的新闻观念干新闻——把事实说清楚,同时表达一种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也就是说,我的判断是自己的而不是受利益牵扯的。

    有一段时间,我自己写稿子投给各家报纸发表,这样我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写新闻,但这种新闻不够集中。在中国新闻界摸爬滚打若干年以后,我意识到中国这个地方是值得干新闻的,而且读者们非常需要它。我所说的新闻是指严肃新闻。后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新闻实践证明,干新闻在中国是可行的、是有意义的。我的目标定得比较实际,觉得(对社会的)进步有所推动就可以了。

第一部分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第15节 文化商品化与商品文化化(1)

    文化商品化与商品文化化——

    访《时尚》杂志社副社长刘江文/陈明月张伟杰张淑杰

    采访者:《时尚》这几年一直很少接受其他媒体的采访,这次很感谢你能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

    刘江:我们一直是埋头做事、低调做人。现在因为创刊十年,我们为了给杂志社的十年做个总结,自己也在整理思路,所以接受了一些媒体的采访。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觉得你们这本书的想法很好,有些新的角度,新的关注点。有好些人想写类似的书,也有好些人写了类似的书,但大多是一个人完成,熟悉谁就写谁,缺乏纵观性。另外,所定位领域深度不够,实际上很多人都说传媒领域是最后一块朝阳行业。各人有各人的想法,我觉得还是实际做事的人应该最有发言权。

    采访者:《时尚》经过十年的发展,你是如何看《时尚》这个品牌的?经过十年这个品牌有变化吗?

    刘江:品牌的发展就是品质的发展,开始我对《时尚》只是珍惜、爱护,我觉得它是高品质的代表,现在我看《时尚》品牌有更深层的影响力,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种文化现象。我对品牌发展的认识是这样的,原来它只是一个杂志,后来我们把它变成一个文化企业,通过文化企业变成一个标识,以后作为标识会延伸到其他领域,现在的延伸还是在杂志,以后可能要跨媒体,包括自己的网站,因为我们内容资源好,做媒体没有内容就什么都干不成。总而言之品牌长期被人广泛认知,才能长久地发展下去。

    采访者:很多报业集团是以报刊兼营的形式运作,你有没有想过做一份报纸?

    刘江:报纸相对要遥远一点,没想好要做,但是可能会想。包括周刊也可能会接着上的。另外就是第二个十年之内,能不能建立起一个市场。我的发展战略和创建战略是:方向一定要明确,方法一定要正确。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

    采访者:有些企业在品牌发展上都不断地追寻一个潮流,不断去改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时尚》有什么定位?

    刘江:我觉得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应该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我给你举一个小例子,这是我2004年1月8日的笔记:我们马上要做《男人装》了,我们就有一个新的调整,我们的《时尚》竞争可能更注重的是品位、地位、生活,我们的栏目《男士健康》更注重的是男性生活,实用、实际帮助,从衣装到包装到套装,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比如说年龄的区分,你以前是白领,后来白领长大了,我们就开始办《时尚健康》,而且一部分人看《时尚健康》,一部分人看BAZZAR,我觉得应该有这个市场动态。

    采访者:COSMOPOLITAN在小物品上面做品牌延伸,比如说咖啡店或者首饰,那么《时尚》有没有这个打算?

    刘江:某一个时装公司做了一本杂志,但是他们做不成功。为什么呢?它犯了忌讳,你做的杂志,别的时装公司怎么会给你投很多广告呢?如果做品牌的话,我也不会拿它做营业模式,而是做服务。中国消费者和美国不一样,跟十几年前也不一样。要设计,要考虑。在南方,韩装比较活跃,但是在北方就要大气,要欧美风格的。这里面是有文化的。

    采访者:《时尚》是否已经发展到一个高原地带?

    刘江:没有。这里我们常说一个登山理论,当登上山顶,就要下坡的时候,我们又发现了一座更高的山。

    采访者: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别人熟视无睹的时候你却能发现空白?

    刘江:其实空白特别多,我只不过发现了其中的一个。有很多人发现了,但是他实现不了,我发现了也实现了。我们面临很多诱惑,机会太多了,诱惑太多了,我们就提出只做这个事,别的事不做,我觉得好像没有什么比做出版人更幸福的事了。

    采访者:我觉得你做杂志上瘾,到底是什么吸引了你?

    刘江:好多人上瘾,没成功的也上瘾。文化产品是谁做的,就会成为他的一个标识。就像我教过的中学生上大学人家要他,写的文章人家也刊发,这是价值的延续,创造力的延续。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有影响力的事情,是我喜欢做的事情,让我看到更多的希望。

    采访者:你当年在门头沟的大台中学教书,那是一个很偏僻的地方吧?那段经历对你有什么影响?

    刘江:对!那里非常偏僻,其实我的家人原来在山区,在门头沟里。我父亲是煤矿工人。最初上学的时候我比较喜欢文学,喜欢诗歌、短文。后来我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读师范的时候也写作。毕业以后,我分配到门头沟的大台中学教初中和高中语文。在教学期间还继续写作,并在首师大继续读中文系的研究生。

    教书的时候,我性情变得比较开朗,善于表达了。我不断写东西,也培养我的学生。而原来我的性格是比较内向的,当了老师以后才有了一些改变,变得特别愿意跟人交流,在教学生的时候心灵都是敞开的,我在这个过程中是很快乐的。我在那里当班主任,那个时候学校条件挺困难,都是矿工子弟。我一开始就接到一个特别乱的班,但是最后我们班是一个特别团结的班,在各方面都争第一。我当班主任的那个班至今还有二三十个学生和我保持联系。

    现在,培养人才也是我的乐趣,也是对《时尚》的一个贡献。我提出,帮别人就是帮自己,我对主管的要求就是“你的心声就是下属的天空”。现在已经到十年了,下一个十年我提出来要持续发展,人才的培养是最重要的。

    采访者:《时尚》怎样对员工进行考核?

    刘江:我们内部有很多考核标准,你主管的那个部门的成员不开心,我就要检查怎么回事?我们有评稿,评选了很多最优秀的版面,最优秀的版式设计,还有优秀员工、“十佳”员工、优秀管理者。赵小东是我带出来的优秀管理者,苏萌、赵影等等他们做得非常棒,我特别欣慰的是一批员工成长起来。

    采访者:你们内部流动是不是很大,有意识地培养他们?

    刘江:《时尚》现在有员工四百多人,我们内部不允许随便跳槽。我们是调动,有需要我们就调动。当我认为成熟了就需要做一些调整,你要想随便跳不行,你必须从这里辞职,再到想去的部门竞聘。如果大家谁愿意去哪就去哪,那不就乱套了。《时尚》的机会很多,新上的项目也很多,就像我刚刚创业的时候还没钱,你愿意上,你自己到底自信不自信,有自信的话上来试试,有的人就退缩了,你退缩了我正好不想要你。

    采访者:培养人才的体系建立起来以后,运作怎样?

    刘江:比如,我们市场部的一个主管原来在公关公司是单枪匹马的,非常棒,但刚到市场部时管理不好,员工调查对他打分很低,今年他的分都上来了,成了一个合格的主管。我告诉过他,当主管首先要知道员工需要什么,你给我说说他的三个需求,你去问问那个人是不是真的需要。主编也是主管,你一篇文章也不用写,只要你的文章卖得好就行了。然后我们一个一个往下带,我带的苏芒,苏芒带的赵颖,赵颖带于慧,他们全往下带,非常好。《男人装》的广告部门经理今年带出四个人非常棒,一个女孩子性格内向,从来没有做过销售,可是现在销售做得很好,一个人发挥出潜能的时候,就离伟大不远了。因为他原来根本想都没有想的事情,现在做出来了。我给他机会,我激发他,告诉他,他就有自信了。

第一部分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第16节 文化商品化与商品文化化(2)

    采访者:难怪称你为伯乐,你还是有当老师的感觉,体味着学生成长的快乐。

    刘江:我对这里人才的特征如数家珍,他们的特点不一样但都很出色。

    采访者:我记得你曾经有一句很精辟的话,概括《时尚》杂志的精神:“商品文化化,文化商品化。”你自己定位是文化人还是商人?

    刘江:我觉得我应该是一个文化人,我不是为赚钱来做杂志。把商品文化化和把文化商品化是经过我的切身体验的。

    首先从产品的整体来看,杂志就是商品,杂志的一个核心价值就是服务。我现在把服务定位成商品,这个服务对象就是广告商,这两者是结合的。把商品文化化,是我们帮助广告商更好地表达他们要说的内容,比如我们的一篇眼镜产品的文章,我把标题改为“多一道风景在眼前”,更加文雅,让读者更能接受。广告商跟我们合作密切、持久、热情。我们这里人的精神状态都是好的,有很深的文化背景。我们把文化的东西,通过我们做的传媒传达出去,应该说我们影响了一些人的生活时尚,甚至品质的提升。

    我提出《时尚》一切只在领先一小步。“《时尚》每一个人都应该是最优秀的,如不主动出击,无疑坐以待毙,每个人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每个人都能独立作战,一分钟思考相当于百分之百的成功,任何读者都是上帝。”这是1993年3月,我们还在一座小院办公时我写的,这就是我对文化商品化、商品文化化的概括。

    采访者:你特别有经商的头脑,不知道这是天赋还是后天学成的?

    刘江:我自我总结,觉得首先是责任感,不要说都到那个时候,再去想该怎么样。如果你提前一点点就成功了。在2000年,我们考虑是办一本健康杂志,还是办一本美容杂志,我就说办健康。因为健康可以包括美容,但美容没有包括健康。现在《时尚健康》是同类刊物中最棒的。当时,前任主编觉得压力很大,他说“头儿呀!办健康杂志最多是十二块钱或者十五块钱,我能办好,二十块钱的杂志我办不好。”他们也都说《时尚健康》这个杂志不好卖,又是健康又是时尚,到底是哪一个?我说你要把健康内容时尚化,做到这一点,你就做成了。后来他们做得很好,中草药拍得跟花一样。

    采访者:许多从事文学、艺术的人不会在乎市场的效应,你如何将二者结合?

    刘江:做杂志光自我陶醉不行。我对标题、选题很感兴趣,所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