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影响未来中国传媒30人-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大明:我认为《华尔街日报》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符号,或者说是一份能够客观、稳定、清晰地提供经济信息和评论的、有权威性的财经报纸的象征,绝不是说你照搬了它的写作风格、版式、栏目就成了《华尔街日报》了。

    无论如何,报纸是对经济变动、成长的反映,既不可超前,也不能太滞后。从这个层面来说,《华尔街日报》非常稳定,能够把给读者的信息调控到最佳状态。也就是首先信息要清晰,然后是提供的信息量恰到好处,不能不够,也不能太撑。《华尔街日报》早期的报道和现在的报道都保持了非常稳定的体系。

    在我看来,谁都不可能为一份报纸服务一百年,但我们可以享受这份追求和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态和所体现的价值。

    作为一份报纸,怎么信仰,就怎么生活,就怎么选择,这就是报纸的编辑方针。《华尔街日报》的定位是“自由的市场,自由的人”。但是,就目前中国的国情而言,财经报纸还面临两大困难:一是不能真正保持客观;二是财经新闻本身的专业性难度。因此,我们只能正视自己的差距,不能太“较劲”。

    采访者:纵观你的事业轨迹,似乎每次变化都是由极大的“不安分”因素导致的。每当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就不愿再重复过去的工作,包括过去的成绩;而在你所从事的每一项具体工作中,又体现了沉稳的作风与平和的心态。你认为自己属于哪种性格?你是个理想主义者吗?

    杨大明:双重性格,一方面很躁动,追求新鲜,追求完美;有一点时尚,还有一些自由、散漫。这也许决定了我只能做媒体,因为猎奇是记者的一种本能。不过,我想下辈子我不一定会去做记者,可能去做设计,诸如平面设计之类的工作。

    同时,我也比较保守、传统。我是从电台记者起步的。当时那种基本属于政府部门性质的管理制度,对记者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我在日常的编辑工作中已经培养出了一些习惯。我平常不是很外向,内心也不是很刚烈的人,习惯水到渠成,通常在大的规则下做事情,比如我认为,财经报纸应当保守、谨慎一些。

    其实年轻时总是看重目标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才发现真正重要的是体验过程。在我生命中受到震撼最大的一件事情,莫过于我父亲的去世。1997年7月6日,父亲因为一次意外事故逝世,让我意识到原来很多东西会突然地降临到你的面前。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在自己短暂而不能完全控制的生命中,以平和的心态与身边的人相处,在有限的时间中让别人了解。

    我承认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需要不断地迸发想象力,富有创造力。

    经济活动充满了活力、情感、行动和各种争论,枯燥、繁琐与虚伪并不是财经新闻与生俱来的特色,新闻要讲故事,要有情节。

    财经新闻是不能举重若轻的,它和娱乐新闻不同,它要求财经媒体具有扎实的制作水平,这一方面是指内容为主,内容上有看头有深度,另一方面是指一个财经媒体要保持整体风格的统一、稳定和延续。

    财经记者成功的条件,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新闻理想,这是记者或者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态度和追求;二是对职业的兴趣和职业态度的把握能力;三是宽阔的视野和拥有的新闻资源;四是熟练的新闻专业和财经专业的技能;五是刻苦性、坚韧性和一种机会。

    拥有可以量化的经济学常识当然是财经记者必备的业务资质,但更重要的是诚实、理性、具有献身精神。

    致力于开创一张真正“在商言商”的财经报纸,实践“独立、独家、独到”的职业记者精神。杨大明的探索,堪称中国财经传媒发展的一个缩影。

    杨大明,男,1957年2月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82年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从记者至新闻编辑组组长。1989年夏,参与创办《中华工商时报》,先后任市场新闻部主任、副总编辑。1998年春参与创办《财经》杂志,任联合主编。2001年起,任《财经时报》总编辑。

    当我们向《财经时报》的记者打听他们的“杨总”时,得到的第一句回答却是:“我们都叫他‘大明’,他也喜欢这个称呼。”果然,他没有一点“老总”的架子,初次接触就让我们感受到他那如同邻家大哥般的平易。他在收到采访提纲后,很快通过电子邮件回复道:“看了采访提纲,心中深感惶惑。但是,我也很希望借此机会反思一下这些年是怎么走过来的,就当我们一起做些业务交流吧。周六下午如何?我开车,可以就近你们。听你们的意见。”未见其人,心中已有几分亲近。

    我们的采访就在北京大学南门附近的一家幽雅的茶馆中进行,平和安静又自然随意,正如杨大明给人的第一印象。他总是面带微笑,眯着笑眼,长相属于不帅但很有人缘的那种。他语调平缓,不紧不慢,那份实在劲儿不像在接受采访,俨然是唠家常。

    杨大明生在北京,长在北京,身上不乏北京人的豁达、随和与坦诚,甚至还有一点北京人的散漫。他很健谈,但语言淳朴,从不夸张,更难找到什么豪言壮语。他不愿过多渲染自己的成绩,而对前辈和同事的帮助总是念念不忘。他是一个深受中国传统道德影响的人,为人随和,心态平和,待人谦和。

    杨大明称自己是一个双重性格的人,在他的言语与思想中,的确时时会闪现出两种性格碰撞而出的火花。在平和之中求发展,在躁动之中求创新。

    这就是杨大明,一个正在路上奔走着的中国传媒人。

第三部分 凤凰台上凤凰游 第52节 模仿没有出路

    模仿没有出路——

    访导演兼电视节目主持人英达

    文/郑伟刘丹

    采访者:作为一个电视剧的导演兼电视节目主持人,你认为中国的电视业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英达:起步状态,非常混乱。实际上,电视业只能靠市场本身来调节,它应该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但目前市场调节只是发挥了一部分作用。我们的电视业正在向正路走,但还没有完全步入正轨。

    采访者:在我们看来,国内电视台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克隆”,比如说,北京电视台有个很不错的栏目《夫妻剧场》,别的电视台马上就会出个类似的节目,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英达:这是好事。说句实在话,这是因为存在着自由竞争机制。你有个好东西,凭什么你就垄断呀,没准我能做得比你更好呢?当然他们试试之后可能会发现他们做不了,这可能不是个资金问题,也不是电视台的垄断问题。比如中央台的《艺术人生》,做这个节目就有很多有利条件。在这方面我们做不到,我们只能靠品牌好、人缘好来吸引名人、明星。反过来说,它就是再大的台,有再多的钱,再厉害,如果节目做出来没意思,主持人说出来的话没有质量,还是不会成功。不是说只要多给钱,话就更有趣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是有信心的。

    采访者:那能不能这么说,艺术创作一定要经历从模仿到突破再到创新的过程?

    英达:这是一定的。有个好东西,凭什么你要独占呀?别人可以来模仿呀,但模仿的东西肯定没有原装的好。它要比原装的好就不叫模仿,就叫超越了。既然模仿没有原装的好,大家还是会看原装的,尤其是频道本身不再被垄断和封锁之后,我随便一调台,就能看到原装的,干嘛要看拙劣的模仿呢?在这种情况下,节目制作会经历一个模仿阶段,模仿阶段过了以后,大家都会明白模仿没有出路。现在他们还不知道,以为模仿有出路,还自以为得意呢。

    采访者:美国的一些情景喜剧,比如《欲望都市》、《成长的烦恼》、《老友记(friends)》等等,有的一播就是七八年,为什么我们的情景喜剧,像《我爱我家》这样受人欢迎的作品,就不能拍个几百集,也播出七八年,有这种可能性吗?

    英达:有这种可能性,但我们的播出机制和他们不一样。观众只知道有些电视剧播出十几年,但是不知道这十几年来他们一共拍了多少集。一般美国人管一年叫一个演出季节,英文叫一个season,一个season一般是二十六集,一个礼拜播一集,一部戏播半年,最好的戏也就是五十二集。我们的《我爱我家》一共拍了一百二十集,这要在美国也够他们播几年了。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钱的问题。这个还不能不承认,我们在拍《我爱我家》的时候报酬很低,如果你要是拍起来一拖几年,还不把人给饿死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快拍,几个月就拍完。这样大家一看,几个月的收入还是不错的。

    而美国的情景喜剧,像你刚才提到的“friends”;它的拍摄费用,咱不从它的season开始的时候算,就说2002年,拍摄一集是六百多万美元,大约合四五千万人民币,那拍出来当然好了,那么多钱,大家慢慢精雕细琢呗。剧本也是如此,他们可以一年给剧作家一百万美元,就写一集,不好回去修改。而我们的作家有时必须几天写出一个剧本,不然他就吃不上饭了,因为我们给的报酬太少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创作没法和人家比,其实他们的作家还不如我们呢,如果叫他们来给我写剧本,让他三天写一集,他马上就跳楼了。

    采访者:你说过“什么时候情景喜剧要是在黄金档出现,就会有无数的天才庸才都来搞情景喜剧,那时候就可能没我什么事儿了,所以现在我有独占鳌头的局面还得感谢它还没有成为强势”。最近《东北一家人》已经在黄金时间播出了,这也标志着中国情景喜剧的春天似乎到来了,首先对你的成功表示祝贺。但是,正如你所预料的那样,无限风光的同时,有没有感到竞争的压力?你会如何应对呢?

    英达:那是我和他们客气了一下,实际上,我们还没有感到这种竞争的压力,因为真正的竞争者还没有出现。现在很多搞情景喜剧的都曾经是我的合作者。比如说拍《老威的X计划》的刘威就曾在我们的《我爱我家》里客串过;现在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快乐家庭》当时也是由我们给搭的班子。因为在情景喜剧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所以我们在艺术方向上本着“以老带新”的原则,在演员的选择上也是如此。否则,你也许没有争取到新的观众,反而会失去原有的观众。

    采访者:国内电视台的合并重组对你们的作品发行有影响吗?

    英达:没有影响。他们合并重组就是用所谓的“打造航母”的办法,以规模效应来对抗竞争,这是非常愚蠢的。甭管他们的规模有多大,我心里有一条非常清楚,他们还是拍不出好戏来,在情景喜剧这个领域里,他们最终还是会来买我们的作品。

    采访者:现在很多人都说,由于各省市的购片单位都合并了,对发行单位会有一定的控制,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英达:控制能够一时见效,但是不可能永远见效,因为这是一种不正当竞争,是不会有好下场的,而且会输得更惨。就像过去某些大型国有企业一样,似乎可以垄断一个行业,似乎可以以大压人,最后一旦竞争真正开始之后,一些小的,甚至一些没有文化的农民都可以把这些国有企业逼到破产的边缘。看到他们这时的惨样和他们当年的牛样,简直就是我们某些电视台的写照。

    采访者:现在,演艺界都很盛行出书,你想没想过自己出本书呢?

    英达:没有,因为还不等我出书,像你们这样的同志已经把我的这一点点故事全都挖走了,我要不再发生点什么事也实在没有什么可心的好写,就太对不起读者了。我说句实在话,不是讽刺你们,也不是讽刺其他的人,我的文化水平还不够。

    采访者:这恐怕是你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吧?

    英达:不,我实在是觉得自己的水平还不够,不是我对自己要求太高,而是很多其他人对自己的要求太低了。

    采访者:但我认为你把自己的思想和经历整理一下告诉广大读者,会是一本很精彩的书。你说呢?

    英达:会有那么一天,但现在还为时尚早。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家庭情景喜剧已经占据电视剧的黄金档位。而身高一百八十公分、体重一百公斤的英达,因为《我爱我家》等二十多部电视剧,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知名“重量级”导演。

    英达,男,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