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E、“穿甲威力设计指标要求在2000米距离上穿透150毫米/68度(约400毫米)均质装甲,实际定型试验时穿透距离为3310米。”
这句话说明什么?
说明89式自行120滑在使用某种穿甲弹时的穿甲性能是2000米,150mm/68度!实际上国产120滑的威力并不比125滑低,那125滑的“惊人”穿甲力从何而来?
为什么120滑的穿甲能力不是试验的3310米?因为试验的具体数值有很大的偶然性,经批复的“指标”才是代表武器真实性能的(甚至还不一定保证能达到)。
现实情况是,研制和生产单位,往往把某次试验中偶然达到的“高性能”作为功绩大肆宣传和向上级请功,但是如果军方在制定验收标准时说“既然能达到3310米,就按3000米验收吧?”,保证研制单位打死也不干!他们不但会坚持“指标值”,而且还很可能会进一步在“指标值”是抽样验收中,样本允许的最低值还是样本平均值上讨价还价。
F、还是“某型枪械”,在讨论研制任务书的时候,有一项与现有口径杀伤力(肥皂空间)对比的指标,论证部门死活不敢说“不低于”的话,他们说了实话,就是因为摸底试验中“差点儿”,才提出“接近”的表述方式。
但是在定型试验中,恰好该产品的“空腔值”不知怎么居然超过了“现口径”,于是该产品的介绍文章如获至宝,大肆宣扬这一性能。其实在后来进行的部队选型对比试验中,在我的面前(定型试验我没有去,原因前面帖子说了),该产品的肥皂空腔值远远低于“现有口径”,但是产品已经定型投产,怎么办?想办法“处理”一下,大事化小吧!
5、结语
引用上大人的一句妙语,再妙不过:你生活过的地方,主要领导全是“王宝森”,这时候别人告诉你,其他地方的领导,都是“孔繁森”,你能不怀疑么? (妙极妙极)
补个遗:现在我国枪械厂的不少工量夹具上,还刻着俄文的铭文。
105;155和双35不是仿制的,是许可证生产的。
上老也失查了,当代美国和西欧用铜球和电测压较多,出版的北约军标一般标注电测压器型号(KAISER之类)
日本用铜柱测压较多,军标标准有预压(rolling)值不小于若干
更重要的是中国独特的体制给获取情报制造了相当大的障碍,中国人对付上级的令俄国人也无法想象的部门自我保护和互相欺骗对付外国人也同样(如果不是更加)有效。一件武器,在设计单位、生产厂家、国防科工委和解放军那里会得到完全不同的描述,中国最高决策机构也许(!)可以通过比对各个不同来源的情报来获取真实,但中央情报局不可能同时对所有单位进行渗透(更不必说中国的机构又是特别的众多、庞大和臃肿:从来没有设计出一种象样飞机的沈阳601所的编制居然比米格大两倍)。
面前的文件内容是清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希望他的093级核潜艇能够潜到500米的深度,然而,没有一个中国的炼钢厂提供的合金钢可以承受哪怕是 350米处的水压,在一阵歇斯底里的互相指责之后,宝钢重新启动了他(因加入WTO)而取消了的设备更新计划,但是即使一切顺利,第一块钢板也要在两年后才能问世。解放军没有两年时间可以等待——尤其是在因反应堆、声纳、救生设备以及其他各种东西已经造成很长的等待以后,他们向马格尼托戈尔斯克求助,这对俄国人不是一件坏事,俄国海军有很多相当先进的核潜艇困在造船厂里等待更换核燃料,它们(加上以前拖延工期的半成品)占用了造船厂大多数的车间,因此,即使获得了总统的特别拨款海军也不打算订购很多的新潜艇。马钢对它的产品获得一条新销售渠道非常高兴——尤其是在总参情报部对宝钢按时完成设备更新的能力表示怀疑之后……
zt自qbq
其实现在的JC还是有不少别处没有的好帖的,这些帖子很长,淹没在口水中,好好过滤一下可以得到不少好东西。比如空军论坛有关歼8、运10的长帖,航空界各个山头的业内人士赤膊上阵,口无遮拦的对K。于是,各个型号的研制历程(比如哪些发动机、导弹、飞机是厂家自筹资金研制)、武器的状况(比如国造苏27寿命只有进口版的40%,实际价格却相当于F35),甚至各家的黑幕丑闻(比如JH7的厂家挪用技改经费造带高尔夫球场的五星级酒店),全都出来了。
zt自jc的专业人士老上:
如果大家注意,很快就会发现,现在部队装备不到5年且“好评如潮”的某种兵器,很快就要从部队里销声匿迹了。
当年俺要参加该产品的国家靶场试验时,就是被某些人认为对质量问题“说话太直”,恐要“坏事”,而被临时召回,另外换了一个完全没有参与任何研制工作,什么都不懂的同志。
现在,这种已经生产数年,价值数以亿计的装备,就要面临撤装的命运。
江湖险恶……
我不好多说,点到为止,还是那句话,信不信由你。
呵呵,不是装备要保密,而是我说的事情要“保密”,那个当年给俺“下烂药”的家伙,现在已经升任总工程师了。
******************************
至少我说的事情,“有关负责人”不会受到惩罚。主要的参与者全部升官了,或者享受政府津贴了,至少他们的产品已经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了,好处人人有份。
当年我曾经善意但却不客气地对主要负责人说过,你们的项目“搞”成了以后,肯定名利双收,但是今后工厂的职工,肯定会骂你们!——因为他们把问题留给了别人,特别是生产部门,结果该产品果然年年生产不顺利,不停地“攻关”。
'难道是95步枪?或者其他什么的东西?'
引用超大《我在沈飞的日子……》中的回复
我想我是海:(非文作者)
之所以发那么多牢骚,不愿意为了打击大家对军工的热情,只是希望那些能看见帖子的师弟师妹们,在步入社会之前,能够有所思考,多多考虑。的确,在军工中不会发生社会上那种拖欠工资,加班不给钱的情况,如果希望工作稳定安逸的话,军工是一个比较好的考虑。但在企业里面失去活力,没有目标,人活着只是为了混,混完助工混中工,混完中工混高工,一切都伴随血压升高漫漫往上爬。
军工企业中职工买房子也要自己掏钱的,除非是军代表。
本人只能算个伪军迷。看待一个新机型,更多是本着技术角度从其设计模式和加工制造工艺来考虑,而不是津津乐道其良好的性能或优秀的数据或其作战半径。由于本人所涉及的一些数据,我不知道说出来又是一些什么效果,是否泄密,也许会被别人笑话,称为火星人。
搞过很多型号的附件,10号、11号、斯贝、WZ…10、Z…8、Z…9,也搞过超七,预紧机。接触过法国的、英国的、美国的、以色列的,俄罗斯的产品,说实在的,无论测绘仿制,还是照搬原图纸,国产的质量上终究不如。无论是产品性能、还是加工工艺,乃至材料性能,差距都很大。
前些天看个帖子,说垄断行业容易获得暴利,对比航空工业,我苦笑~~~~~
我想我是海:(跟贴者)
我也凑个热闹~~~~
我去沈飞的时候,11号的装配厂房还在建,和以前的厂房不同。旧式厂房全是那种水泥框架加砖头的那种圆弧顶,而新厂房全是那种四方钢架结构(如果玩过红色警戒的话,应该清楚苏联和美国的工厂区别)
日野的试车道就是沈飞机场的旧跑道,距离新跑道大概100米,中间杂草丛生,靠日野这边是铁丝网,另外雷达似乎在指挥塔顶上,不是在地上,在跑道尽头的机窝有两部雷达,具体在不在地上我也忘了。试车道边扔了不少报废的汽车底盘(好象没有用过,全是日晒雨淋造成的),可惜了。
在地板厂的门口也扔了不少未开封的进口钢带料(产地当时留心看过,但实在不记得了),一卷一卷的,估计放了不少时间,也比较浪费。
在数控厂房中放了一台巨长的龙门铣床,可惜这台床子是用来造客机主梁的,但沈飞没有这么大的产品,于是在给国外做转包的时候会把那些人带过来做做秀,以说明沈飞的设备齐全。据说当时花了不少钱买的(好象是从某个南美国家买的二手货,因为美国不给中国卖),也实在浪费。
54厂那帮人给外边干了不少私活,挣了不少钱,不知道现在如何。
在8厂看一个零件的成形,可能技术难度比较大,估计干10个零件要废9个,反正一边是一大堆破裂的废品,一边是几个少的可怜的合格品。
不知道楼主去沈飞去没去看那台日本人留下来的床子,据说是沈飞最古老的机床,还是日本昭和年间生产的。
如楼主所说的那种节约情况,我反正没看见,可能去的地方不一样了。不过大企业的一定浪费肯定是存在的,如果是小企业估计就不能承受的。
金色闪电:
老兄,飞机上很多钣金,型材零件还得靠手工校形和最后的精加工啊。这些零件很多都是希奇古怪的形状,没法上床子精加工哩。
能在床子上加工的工序就那么几道,下料,冷冲压,拉弯,滚弯,闸压。
因为零件的弹性变形,热处理后变形等,最后必须要用手工加工到要求的外形。
就是钻孔也是只好用台钻来手工钻的。
不晓得美国佬是怎么弄这些零件的,谁来讲讲啊?
我想我是海 :
我来回答几点,国外的模拟软件发达,能够先在计算机上模拟出相关变形后进行变形补偿,而中国是根据设计(或工艺)的工作经验来确定补偿,然后就是美国的专用设备要比中国的发达(具体我也说不了,反正别人不给中国卖)。而现在飞机的发展趋势是硬壳飞机取代软壳飞机,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数控机床直接将相关型面加工出来(11 号的机翼就是直接用数控干的),另外,美国的材料比中国的材料要好,加工工艺也要好,热处理能力也要好,人员素质也要好。
一句话,美国的飞机生产就是要比中国的好!!好!!好!!
是不是有点胡搅蛮缠了~~~~
不过别人的工艺的确强
真是FU CK,不服都不行。
我想我是海 :
如果说复杂零件,成型方式有很多方法:落压成形、旋压成形、热成形(如楼上所说)、爆炸成形、超塑成形、挤压成形,等等,很多。按道理,同一个集团下有什么先进的技术应该要相互推广的,可在现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各个企业闭门造车,就算搞个什么发明创造也要保留(说是要保护秘密)。前段时间在北京开个工 装的碰头会,变成了生信实唯的推销会,会下大家一讨论,原来大家都差不多,都很落后。以前如果有什么技术难题,一个申请就可以把相关院所的技术专家请来帮助解决…反正都是兄弟单位嘛,现在不行了,得要MONEY。上次给11 号的做鉴定实验,请来62 3所的看看,一开口要了20万,讨价还价给了 10万,然后设计完之后把图纸给我们一扔,外边请人一加工,就把票子装到口袋里拜拜了。而且他们的绘图标准又和我们不统一,还害得我们重新再按他的图画一遍。没办法,谁叫别人是专家~~~~
复合材料的加工也是个麻烦事情。最近碰到碳纤维壳体的钻孔,麻烦得很。不知道踏香归来 有什么好的方法?或者给点建议~~~~
(继续沈飞)
踏香归来
美国的很多新型战斗机,据介绍,主梁框架就是一次模压成型的。关于不均匀的问题,可以通过精确的计算机仿真进行精确计算后,再修改设计外形和承力结构。
我国的模具水平非常低,还特别喜欢歧视搞模具设计的人,认为那是低技术。一般的民品塑料模具都做不清楚。军用的更是怕得要死,什么都是板金钉锤的乱敲,实在敲不出来了,就来个“数控柔性制造设备”,不计成本,不计工时的一推了事。
我想我是海:
今年四月份,曾有一个清洁工(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清洁工)潜入中航总部,从一个副总的电脑中拷走了两个128M U盘的资料,然后跑到国外。还不到我们打入别人内部,自己的内部就已经掏空了。当时全国进行了专门的整顿,所有企业单位全部进行一次保密检查。我们领导会上说,咱没有先进可保护,但也要保护好落后啊。一片哗然~~~~~
歼9 :
顺便说一下超7为什么超重,不知道偶是否被故意误导了。据说是因为和小巴签的合同规定的太急,和成本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