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论是蜥臀类还是鸟臀类,原来都是从叫作槽齿龙(三迭纪的爬行类)的祖先分化出来的。而且,恐龙栖居在地球的各种环境里,为了适应生活,演变成多种多样的形状而达到繁盛。恐龙是霸占地球最久的生物,让我们依照时间先后的顺序翻看一下恐龙的族谱,看看这些庞然大物是如何进化的。
第62节:二、生命演化(13)
兽脚龙类
兽脚龙是最早的恐龙。它们大部分都是肉食性和两足行走的。
小鸟龙 小鸟龙是一种身长不到2米的小恐龙,生活在侏罗纪,尾巴很长,越往后越细,起到保持身体平衡的杠杆作用。
小鸟龙是身体轻巧而柔软的恐龙。因此,小鸟龙在巨大的肉食龙靠近时,能够飞快地逃走。小鸟龙生有像鸟类那样强壮的后肢,它们一般在热带密林的绿荫深处搜寻猎物,轻巧而有力地在树林里跳进跳出。像其他的兽脚龙一样,小鸟龙的前肢很小,但是却长着能攫取食物和握紧东西的长长的手指。又轻又小的头骨有足够的深度,尖锐的牙齿似乎适合于吞吃或嚼碎东西。小鸟龙小巧的躯体本身对于擒拿侏罗纪的小动物是非常有效的。小鸟龙是靠追捕躲藏在岩石缝的背阴处或爬到羊齿植物茎上的小动物维持生活的。小鸟龙虽然长得不大,但是在侏罗纪当时的环境里却活得很好。
跃龙 同样是侏罗纪的兽脚龙类的跃龙却是一种庞大的肉食龙,与小鸟龙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跃龙长度达10米左右。
霸王龙 白垩纪的巨大兽脚龙类的发展到了霸王龙时,似乎已经达到了顶峰。这是至今出现在地面上的最大最强的肉食性动物。霸王龙用它那强劲有力的后肢站立起来时,头的高度距地面5~6米,全长约有15米左右,重量大约有7吨。
鸵鸟龙 鸵鸟龙是一种在白垩纪与现代鸵鸟相似的恐龙,它和一般兽脚龙不同,它是食素的。鸵鸟龙体格中等,用两只脚走路,有一条长尾巴,是兽脚龙中的怪物。这种恐龙具有和小鸟龙有几分相似的适于抓东西的爪子和长长的指头。
雷龙类 可能是因为陆地地质变迁的原因,恐龙的身体越来越大,于是就发展成了雷龙。如果仅以活在陆地上的动物而论,那么远自几亿年前的古代以至现在,遍及古今中外,还没有比雷龙更大的巨型身躯。若说比它大的东西,那只有生活在海里的鲸类。
板龙 雷龙在进化初期也只是中等大小的恐龙。在欧洲和亚洲发现的三迭纪的板龙就是最早的雷龙的一个例子。板龙长度约6米,特征是头比较小。板龙的骨盆具有蜥臀类的特征,它只能用两只脚行走。板龙的牙齿不像肉食兽脚龙类的代表那样有锋利的刃,而是为了适应于采食和嚼碎枝叶茂密的植物,牙齿的前端是扁钝的。
雷龙 最有名的雷龙类的代表就是雷龙。这是一种身体长得无法形容的四只脚的恐龙,根据化石测量雷龙,从头顶到尾巴的长度约有20~25米。雷龙生活在洼地中,在沼泽密布的地方以及沿着河流和湖泊的岸边栖息。这些动物大部分时间是在水中度过的,并且在植物丛生的湿地靠吞食植物生活。
第63节:二、生命演化(14)
梁龙 梁龙是北美洲产的一种极富盛名的雷龙,体重约10。5吨。虽然没有雷龙那样大,但也不算小。梁龙比雷龙的身体细长,头骨小,牙齿是细桩形的,牙的直径还不如一支铅笔的直径大。它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水中度过的,从化石里也可以看到这一特点。
腕龙 在雷龙类当中,体重最重的是腕龙。在北美和东非出现了它们的化石。腕龙虽然没有雷龙和梁龙那样长,但是体积非常大,重量在70~80吨。腕龙与其他的雷龙类成员不同,身体的前半部分出奇的长和大,具有前腿比后腿粗大的特征,而且脖子特别长。因此,它像长颈鹿一样,脊背由前向后倾斜着。腕龙头顶部突起,形成一个峰,鼻孔就长在那里。
鸟脚龙类
翼龙 鸟类不是第一种征服天空的动物,在脊椎动物中,首先打破空中沉闷气氛的是飞翔的恐龙…翼龙。翼龙既像鸟又像蝙蝠,它的身体结构轻巧,翅膀硕大无朋,展开两翼最长可达7米。它的头又低又平,两侧各有5个孔,使头的重量减轻,减少空气阻力。
弯龙 弯龙是鸟脚龙类的一种,生活在侏罗纪。这种恐龙既可以像兽脚龙那样双足行走,又可以像雷龙类那样完全用四足行走。它能够根据情况采取任何一种姿势。弯龙的脖子较长,有着鸟一样的尖嘴,嘴的后部里侧长着扁平的牙齿,它的嘴用作切割东西的工具。
禽龙 禽龙是和弯龙关系密切的一种鸟脚龙,是由英国的曼特尔博士夫妇首次发现的。随后,在比利时的煤井里也发现了类似的化石。
鸭嘴龙 在鸟脚龙类中,特别兴旺的应是白垩纪的鸭嘴兽形恐龙。它的代表就是名为鸭嘴龙的大型恐龙。在日本曾经从长崎县高岛煤矿的矿井里找到了鸭嘴龙一类的肩关节和腕的部分。看来,鸭嘴龙有时用四条腿爬行,有时则用两条腿站立起来。
肿头龙 在鸟脚龙中,还有叫作肿头龙的非常奇特的一个类群。肿头龙生活在白垩纪后期,是硬脑壳冠军。它的名称的原意就是〃厚实的头的爬行类〃。这是小型或中等大小的恐龙,从外貌来看,身体和其他鸟脚龙非常相似,只是头部大不相同。这种肿头龙身长不足2米,但是却有一个很值得夸耀的硬脑袋,头部极端肿厚。它的头骨竟然有22厘米厚,而且在鼻子上和后脑勺还长着许多疙瘩、瘤和刺一类的东西。因此,在脑的上方有很厚的头骨形成上顶。虽然里面装的脑子极其贫乏,可是为什么要用这样厚的骨头来保护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拉齿龙 拉齿龙是一种会爬树的恐龙。这种恐龙脚的构造适合抓东西,通常是用来抓住树枝的。而且拉齿龙的身体较小,所以也可以在树上生活。
第64节:二、生命演化(15)
剑龙类
剑龙 剑龙是剑龙类的代表。剑龙生活在侏罗纪,为了保护自身,它们全身披挂着坚固的盔甲。在从脊背的正中最高处稍微向下一点的位置上,长着一连串的直立的三角形骨板,平行且交错地排列成两行。在尾巴的末梢伸出四根大尖刺,这种骨刺多半是驱逐其他恐龙用的,以免它们靠得太近。剑龙是完全用四足行走的大型恐龙,前肢比后肢小很多。它的脑袋和弯龙相似,但它脊背的形状却很特殊,从小小的脑袋起到高耸的臀部,沿陡峭的曲线形成拱桥形,然后又下降到尾巴的末端。巨大的身躯由极强壮的腿支撑着。
甲龙类 甲龙 甲龙是白垩纪武装恐龙的代表,但是它的外貌却没有侏罗纪的剑龙那样威武壮观。用来保护身体的脊背上的鞘甲和尾巴的骨锤从效果上来看,在甲龙类中可以说是最发达的。
这类恐龙说起来也就是古代的穿山甲,当遭受到肉食恐龙攻击的威胁时,就将身体蜷缩成一个球形,或者在地上将身体伸展,总之,在敌人停止攻击之前,一动不动地争取早些脱险。但是有的时候这类恐龙也不光是致力于防御,它们大多在尾巴的末端长有长锤或大棒,这是用来击退敌人进攻的唯一武器。
角龙类 在白垩纪期间先后出现了各种类型的角龙。
鹤鹅嘴龙 鹤鹅嘴龙是在蒙古高原的晚期白垩纪地层中发现的,是一种小型的两足式恐龙,它是近似于角龙始祖的动物。这种小动物的头骨已经很发达,而且明显地具有角龙特有的嘴巴。脚的形状也和角龙相符合。
原角龙 在蒙古高原的后期白垩纪地层中,发现了名为原角龙的小型的四足式恐龙化石。这就是脖子周围有褶皱的角龙类的最早的一批。原角龙的身长只有1。5米左右,最多也不超过2米。
三角龙 三角龙是最有名的角龙类。这种恐龙长约6~9米,用四足行走,臀高2。5米。三角龙的腿很强壮,并将肚子抬高离开地面。三角龙的头长占身体全长的1/3,长约2米的头边有一个大褶皱,褶皱延伸到脖子和肩上。额头变窄,形成钩状的像鹅嘴似的尖嘴,和任何一种角龙一样,三角龙的眼睛上衬着一双特别尖而且硬的角,另外在鼻子上也具有一只粗角。
白垩纪末期,各种各样的角龙繁荣兴盛。这些恐龙的角和褶皱的发达情形,根据种类各有不同。名叫隙龙的角龙只有很小的角。独角龙在眼睛的上方各有一只小角(眉角),在鼻子上方有一只大角(鼻角)。对于朗龙来说,眼睛上边的角小,但鼻子上边的角大,而且在褶皱的四周具有好多个前端尖利的枝状物。
在恐龙类中,角龙最后登场,充分繁荣了这一时期,接着和其他恐龙一起从地面上消失了。
第65节:二、生命演化(16)
8.500万年前人类起源
起源分析
人类的由来是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个具体例子。它在生物进化中有一般性,又有明显的特殊性。这是因为人类在动物界的出现导致更高一级的进化社会进化。
人类由来问题一向是一个禁区。在达尔文时代和以前的长时期中,特别在欧美的社会中,只允许宗教的说法,即〃上帝造人〃的说法,凡持有异议的,会被视为异教徒而遭受迫害。达尔文在发表著名的《物种起源》时没有讨论这个问题。他只是在结束部分轻描淡写地提了一句,说人类的起源和历史会由此有所阐明。相信进化论的人们会自然地由此考虑到人类在自然界里的位置,会探讨人类跟其他动物的亲缘关系。
1871年,达尔文把多年搜集的有关人类起源的材料整理发表,书名是《人类由来及选择与性别的关系》,简称《人类由来》。当时,关于人类化石的材料发现得很少,他主要从人和动物的解剖学和胚胎学等研究中得出人和猿同祖的理论。跟人比较相似的动物有猴子和类人猿即猿,这些动物都属于灵长类。长着尾巴的猴子主要产于热带和亚热带,新大陆(美洲)和旧世界(指非洲和欧亚大陆等地)都有多种猴子。据古生物学家研究,类人猿跟旧世界的猴子与人的亲缘关系比较相近,类人猿主要有长臂猿、猩猩、黑猩猩和大猩猩,前两种产于亚洲,后两种产于非洲,它们基本上都是森林动物。
猴子、猿和人三类动物彼此的亲缘关系如何呢?捍卫进化论的赫胥黎在达尔文《人类由来》一书发表以前就指出,人和猿的相异远比猿和猴的相异为少。达尔文支持这个论点。现代动物学的研究证明:猴、猿和人在进化中的关系非常接近。
长臂猿是较低级的猿类,它个体较小,脑子较不发达,它跟人的亲缘关系较远。猩猩的个体相当大,它跟人很相似。生活在加里曼丹岛上的人们会抓捕猩猩的幼兽加以驯化,以帮助人们做工作。
黑猩猩和大猩猩跟人更加相似,它们智力最高。据古生物学家研究,它们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根据形态学和某些化石材料看,人和猿分开进化远在一两千万年以前就发生了,可是根据分子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有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答案。按照这个假说,人和猿的分支进化不但不是很久以前发生的,而且也不是从拉犸古猿开始的,是从人和黑猩猩或大猩猩的分化开始的。
比较有说服力的材料来自蛋白质的分析和核酸DNA分子的杂交实验。根据这方面的材料可以知道,人和黑猩猩或大猩猩的蛋白质差异(基因差异)只有l%~2%。人和黑猩猩DNA分子的杂交实验也得到相似结论。这种相似之深远远超过狗属、猫属和马属中的属内物种的相似。
第66节:二、生命演化(17)
人和黑猩猩如此相似,暗示着这两类动物分开进化的时间不会太久远。据估计,分开进化的时间大概在400万~500万年前。从非洲南部发现的南方古猿有利于这个新论点。
于是出现了一个问题:是什么机制使1%~2%的差异造成人与猿的根本不同呢?在人类的系统发育中,从身体结构和文化方面考虑,大抵经历了以下的阶段: 南猿即南方古猿,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和东部,其最早的化石是在非洲南部发现的。这是能直立行走的动物,它们已经有了自由的手,可能就是猿人(直立人)的祖先。它们包括几个物种,生活年代距今约500万年到100万年。南猿中至少有一个物种已经能制造粗糙的工具,它的脑子也稍微大一些,大约有500立方厘米。这应是人类的开始,是早期的猿人或早期的直立人。
以后的发展就是在爪哇和我国发现的直立人。中国直立人首先是在北京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