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1)饮食文化-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亲自动手杀鸡、宰鳖,收拾干净后,剁成一块块,放入锅中煽炒和炖煮。
     晚上,虞姬请项羽吃她做好的饭菜。项羽还未上桌就闻到一股香味扑鼻
而来。他胃口大开,急忙夹了一块肉放入口中,顿觉清香爽口,连连称道:
“好香!好香啊!”虞姬看大王吃得这么香,心里非常高兴。从这以后,虞
姬便经常为项羽做这道他喜欢吃的菜。
     后来.垓下之战,霸王惨遭失败。这天夜里,虞姬娘娘又满怀深惰地为
项羽做了这道菜。席间,虞姬看着忧心忡忡的霸王,声音颤抖地说道:“大
王,请不要掂念我,不要让儿女情长毁了您的帝王大业。大王您要多多保重,
日后定能东山再起,平定天下,我就是死了也能瞑目了。”说罢,她含泪舞
剑,舞着舞着,突然以剑自刎而死。
     想不到楚霸王吃了虞姬为他做的“鳖鸡”菜,真的挥泪别姬。
     后来,为霸王做饭的厨师为了怀念大王和娘娘,便把这道菜取名为“霸
王别姬”。
                              孙膑庞涓做豆腐
     孙膑和庞涓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孙膑在齐国当军师,庞涓在魏
国当将军,他们都是智勇双全的人。不过庞涓这个人自幼心胸狭窄,还爱嫉
妒人。
     当初,孙膑和庞涓一块到山里求师学艺,拜鬼谷子为师。孙膑为人宽厚,
勤劳,敬重师父;庞涓骄傲,好吃懒做。时间长了,师父自然很喜欢孙膑了。
庞涓非常嫉妒孙膑,他变着法找茬儿陷害孙膑。
     一天,师父生病了,躺在山洞里呻吟,吃不下饭。孙膑见师父病成这样,
真是又难过又着急,他想:我给师父做碗豆浆喝吧。于是,他把青豆和黄豆
磨成了浆,熬好,放在洞口,想凉一凉再端给师父。谁知,洞口崖上晾着的
盐,经露水浸过后,一滴滴地落到了豆浆锅里,满锅的豆浆竟结成了块儿。
孙膑把这凝成块的豆浆端进洞里,给师父盛了一碗品尝。师父吃了一口,顿
觉食欲大开,一连吃了好几碗。他擦擦嘴,问孙膑:“你做的是什么东西啊?”
     孙膑随口答道:“是‘豆府肉’。”
     孙膑见师父这么爱吃“豆府肉”,打那以后,他天天给师父做“豆府肉”。
师父的病好了以后,就把自己的本领全教给了孙膑。
     庞涓对此很生气。他想,我一定要叫你们领教领教我的厉害。他半夜起
来,愉偷把晾在洞口崖上的盐拨到一边。洒上些石膏面,泼上水,干完这一
切,他就下山了。
     第二天,孙膑煮完豆浆后,照旧端着锅到崖口接“盐露水”,他哪里知
道,“盐露水”已成了“石膏水”。不过奇怪的是,那豆腐浆也结成了块。
师父一吃,味道也不错。只是吃在后嘴里稍微有点发苦。师父明白这是怎么
回事,因此更赏识孙膑了。
     后来,这事传到了民间,就有了做豆腐的行业。而豆腐就是“豆府肉”
的简称。
                          万福桥的“麻婆豆腐”
     据今近百年以前,在成都西北郊的万福桥,有一家专卖红烧豆腐的小饭
铺。老板娘夫家姓陈,因她圆脸上有几颗浅麻子,故大家都唤她陈麻婆。
     小饭铺的铺面虽然不大,且设备简陋,可陈麻婆心眼儿好,为人厚道,
再加上利索能干.所以生意做得很红火,来来往往的客人都愿意在小饭店坐
坐和吃点什么。成都西北部盛产油菜籽,当地人把它加工成菜籽油,运到成
都来卖。那时,做这种生意的人很多。陈麻婆心地善良,她知道生意人出门
在外很辛苦,又是出力气的人,能吃辣的、麻的、咸的和烫的。所以,每当
贩夫们来小饭铺吃饭,她都要做个豆腐给他们吃。这豆腐红通通的颜色,味
道又佳,热、麻、辣、咸俱全,令这些贩夫食欲大增,赞不绝口。贩夫们吃
惯了万福桥的肉焯豆腐,大老远也会紧赶慢赶地到陈麻婆的小饭店吃一碗热
乎乎、香喷喷、麻辣辣的豆腐。
     “陈麻婆的豆腐好吃!”这一传十、十传百的,万福桥的肉焯豆腐就出
了名,后来人们索性就叫陈麻婆做的豆腐为“麻婆豆腐”。一些中上层社会
的人士也时常光临这家小饭铺,吃口麻婆豆腐换换口味。到了抗日战争时期,
麻婆豆腐已在成都享有盛名。麻婆豆腐的风味概括起来为八个字:“麻、辣、
烫、香、酥、嫩、鲜、活”。据说,麻婆豆腐这一项绝活不少厨师究毕生的
精力和手艺也没有将其学到手。近年来,全国不少大城市中的餐厅和饭馆都
有这一道菜。麻婆豆腐还传至国外,在东京、纽约等城市的中国餐馆里,它
还是上得了台面的讲究的菜呢!
                                 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是昆明著名风味小吃,当地人说,到昆明不吃过桥米线,那是
白来一趟。所以凡是到昆明的人没有不尝一尝的。过桥米线确实好吃,不过,
过桥米线的故事更有意思。
     100多年前,在滇南蒙白县湖中有一座小岛,有个叫张浩的穷秀才为了
赶科举考试,想找个僻静处一心读书,就在小岛上租赁了一间小屋子。为了
节省时间,他吃住在岛是,一日三餐都由他的娘子送来,穷秀才的家离小屋
很远,途中还要经过一座很长的桥,因而娘子送来的饭菜常常是凉的。
     一天,娘于想到穷秀才整日读书,需要补养一下身体,便宰了一只鸡,
炖好后和米线一起倒入罐中,准备给丈夫送去。连日的忙碌,使她感到十分
疲劳,她便上床躺了一会儿。谁料,待她一觉醒来,太阳已经偏西了。她以
为罐中的鸡汤肯定凉了,便用勺子舀起一尝,嘿!还很热乎呢!
     当穷秀才吃到香喷喷、热乎乎的鸡汤时,很是奇怪,问娘子是怎么回事?
娘子便一五一十地全都对丈夫讲了。穷秀才一琢磨,发现鸡汤不凉的原因,
主要是上面覆盖了一层厚厚的鸡油,保住了热气。娘子知道了这中间的“奥
秘”后,第二天再做米线时,又试在鸡汤中加入生肉片、生鱼片和生菜,等
等,一块氽熟,果然味道鲜美极了!
     “过桥米线”因此而得名。你说,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有趣啊!
                                  红娘自配
     传说,西太后当政时,侍候她的宫女三年一换。每够三年西太后就放出
皇宫一些宫女,让她们自个儿去嫁人。然后再招一些新的侍女入宫。
     在西太后身边,有一个随身的侍女很聪明麻利,逢什么人说什么话,还
会察颜观色。西太后很喜欢她,就只图自个儿方便如意,到三年了也不放她
出宫。宫女岂敢不听西太后的旨意,虽然心有怨意,也只好留下来继续侍候
西太后。可西太后只顾自己高兴,根本不管别人的快乐与痛苦,眼看这个宫
女的年龄越来越大,都要变成老姑娘了,西太后仍没有放她出宫的意思。
     这个宫女的叔叔也在宫里做事,他专为西太后做菜,是个很有水平的厨
师。他为侄女的事着急上火,想来想去,他决定找个法子试一试。
     一天,厨师特意为西太后做了一个小菜,是两个做好的大虾,只见一只
虾头挨着另一只虾尾,香喷喷红鲜鲜的,让人一看便垂涎三尺。西太后看着
这对大虾,忙问:“这玩意儿挺新鲜,叫什么菜名啊?”厨师马上回答道:
“这叫‘红娘自配’!”
     “什么?”西太后琢磨开了,她是个明白人,很快就猜出了厨师的用意。
她知道那个宫女是厨师的侄女,显然,厨师是借着“红娘自配”菜名来为他
的侄女说情的,叫她开恩做一次“红娘”,放宫女出去“自配”。也许是“红
娘自配”的菜名起得好,也许是菜的味道确实不错,西太后吃得很高兴,兴
头一来,索性真的同意放宫女出宫了。西太后想,我何不趁此机会送个人情,
也好让外人知道我西太后是个讲情讲理的人。于是,西太后马上叫来那个宫
女说:“好吧!今天就让你出宫‘自配’去吧!”
     那时,有些专门学做皇宫里新菜的买卖人,听到了“红娘自配”这个菜
名后,就照样子把虾烀熟后俩俩地串在一起,在街上叫卖,据说,可挣钱了
呢!
     后来,这个“红娘自配”传到乡下,买的人一见是两个大虾,就叫它“对
虾”。再后来,不管卖的还是买的,就都叫它对虾了。大虾在海里活着时,
可不是一对儿一对儿的,成了菜中物时,才被唤做“对虾”。你瞧,多有趣
啊!
                             身价倍增的臭豆腐
     那是清朝康熙八年,安徽省仙源县有个叫王致和的举于进京赶考。他一
心想金榜题名,以光宗耀祖,可万万没想到会名落孙山。王致和见仕途无望,
带来的盘缠也所剩无几。真是屋漏又逢雨,王致和走投无路,只好凑了几文
银两,在京城开了间小豆腐店,想凑点回家的路费。
     小豆腐店是开了张,可偏偏天不作美,一连几天阴雨绵绵。王致和眼看
做好的豆腐卖不出去,一点点地变霉,心里别提有多焦急。一天,王致和正
愁眉苦脸地看着那一盘盘的豆腐,忽然,他想起家乡有用豆腐制成酱豆腐的,
自己为什么不也用此法试试呢?王致和立即着手做起来,他试着将发了霉的
豆腐一刀刀地切成小方块,放进坛里,加上些盐和花椒等调料后,严严实实
地封好了坛口。过了好些日子,王致和小心翼翼地打开封盖一看,顿时,一
股刺鼻的臭气扑面而来,再一看,豆腐块都成绿色的了。他急忙用刀子挑出
一点尝尝,嘿!味道竟然又鲜又香。他忙不迭地送给左邻右舍品尝,大家都
夸道:“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真是外臭内香啊!”
     王致和受到启发,干脆在豆腐店门口挂起牌子,专门经营臭豆腐。吃过
臭豆腐的人一传十,十传百,用不了多长时间,王致和连同他的臭豆腐可就
出了名,京城的人只要一提起臭豆腐,便无人不知它的主人是王致和。
     这事传入宫中,有个太监便好奇地买回一些品尝,果然名不虚传,好吃
极了!他立即奉献给皇上。皇上一尝,胃口顿开,即传旨将“臭豆腐”列为
“御膳坊”小菜之一,并赐名“青方”。这下,王致和的臭豆腐声名大振,
买卖更加兴隆。至康熙十七年(1678),王致和索性在延寿寺街路西建作坊,
立招牌“王致和南酱园”,雇师招徒,臭豆腐的生意越做越大,代代相传。
据说,慈禧太后对臭豆腐有特别的嗜好,每天都得吃一碟用炸好的花椒油浇
过的臭豆腐,而且必须是当天从王致和南酱园买回的新做的臭豆腐。有段时
间,“王致和南酱园”因故停业几天,侍奉慈禧的太监只好用剩余的臭豆腐
顶替,可怎瞒得了慈禧。她刚尝一口就起了疑心,用膳时将一粒花椒藏在臭
豆腐中。第二天进膳时,慈禧见自己放的那粒花椒果然还在其中,不禁大怒。
她训斥太监给自己吃的是剩臭豆腐。从这以后,太监们想到“老佛爷”的淫
威,就再也不敢欺瞒她,只得天天跑王致和处买新鲜的臭豆腐了。
     臭豆腐的身价倍增,成为闻着臭而吃着香的一道风味独特的小菜。
                                  北京烤鸭
     明太祖朱元璋当政时,曾命膳房研制一种味道鲜美、食之不腻的烤鸭。
厨师们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反复试用100多种调料和30多种烘烤的方法,都
未获得满意的效果。他们害怕遭杀头之罪,一个个愁得低头不语。
     这时,有位太监想起自己在家时,曾吃过母亲用果木烧烤的猪肉,那味
道很美,显然比一般烤肉好吃得多。于是,这位太监提出了以果木为燃料进
行烘烤的建议。很快,他的建议就被厨师采纳了。
     厨师用果树木为燃料来烘烤鸭子,果然奇香无比。朱元璋和文武大臣们
品尝后,都拍手称绝。当下,朱元璋传旨重赏了提建议的太监和研制烤鸭的
厨师。
     15世纪初,明成祖朱棣称帝后,迁都北京,烤鸭亦从南京而随之北上。
后来,由皇宫传到民间。
     1855年,北京骡马市大街上正式开张了最早的烤鸭便宜坊老店。11年以
后,驰名中外的全聚德烤鸭店在前门外大街挂炉开烤。店里用高薪聘请了清
宫廷御膳房出身的一位烤鸭师傅。从这以后,北京烤鸭以其外焦里嫩、肥而
不腻的特点和独有风味,名扬天下。
                             乾隆喜吃全家福
     清朝乾隆皇帝为效法圣祖康熙,曾六下江南。这一年,乾隆到了南京。
     听说乾隆来南京,驻守这里的两江总督,备下了非常丰盛的酒宴。可乾
隆皇帝看着一道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