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基因组:人种自传-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的智慧却是几乎不变的。事实上,一个婴儿适应一种新的感官刺激所需的时间跟他今后的智商有很强的关联。就好像是说,如果能够对一个婴儿将来受的教育有一定估计,我们就能在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儿身上看出他将来的智商。智商分数与在学校里的考试成绩有很强的关联。高智商的孩子好像能更多地吸收学校里教的那些东西。
  所有这些不是要肯定教育无用论:学校与学校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学生在数学和其他学科上平均成绩的巨大差异,显示出教育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智慧基因”不是在真空里运作的,智慧需要环境刺激才能发育。
  现在,就让我们接受这个一看就有点愚蠢的关于智慧的定义:智慧就是几种智商测验的平均得分——“g”——然后看看这个定义把我们领向何处。智商测验以前很不精确,现在也离完美很远,还谈不上真正客观,因此,各种测试的结果比较一致,就更显得不可思议了。如果智商与某些基因的联系透过被马克·菲尔波特(MarkPhilpott)'当代美国哲学家。——译者注'称为“不完美的测试之雾”都能够显现出来,那就更说明智力有很强的遗传因素。另外,现代的测试已经有了很大改进,客观性更强,也更不会使受试人的成绩因文化背景和是否懂得某种专门知识而受到影响。
  在20年代,以优化人种为目的的智商测试达到高峰,当时关于智力的遗传性还没有任何证据,它只是对人们进行智商测试的那些专家们的假设。现在已经不同了。智商(先不说智商到底是什么)的遗传性已经在两种人里检验过了:孪生子和被领养的孩子。不管你怎么看,研究结果都叫人吃惊。在什么决定了智力这个题目上,所有研究都发现,遗传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60年代的时候有一个时尚,就是把孪生子从一出生就分开,特别是如果想让别人领养他们的时候。在很多情况下,人们这样做时并没有多想,但是有些人是故意这样做的,他们的动机是科研:去检验并希望能够证实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理论——人的个性取决于孩童时期的养育方式和环境,与遗传无关。最著名的例子是纽约的两个女孩,贝丝和爱咪,她们一出生就被一个极富好奇心的弗洛伊德学派心理学家分开了。爱咪的养母是个很穷的人,很胖,没有安全感,没有爱心,所以一点不奇怪地,爱咪长大之后成了一个神经质的、内向的人。这正符合弗洛伊德理论的预言。但是,贝丝也成为了这样的人,跟爱咪一模一样,尽管她的养母富有、安详、愉快而有爱心。20年之后当贝丝和爱咪重新见面的时候,她们二人性格上的差别小得简直看不出来。对于她们二人的研究,远没有证明养育在塑造我们性格方面的重要性,相反地,它证明了天性的力量。
  研究被分离开的孪生子,最初是由环境决定论者开始的。但是后来他们的对手也开始用这一方法,代表人物之一,是明尼苏达大学的托马斯·布沙尔(ThomasBouchard)。从1979年开始,他在世界各地寻找那些被分离开了的孪生子,并利用测试他们的个性与智商的机会让他们团聚。同时,其他的研究则注重于比较被收养的人与他们的养父母、亲生父母、同胞手足之间智力的差异。把所有这些研究放在一起,把成千上万人的智商测验结果集中起来,就得到了以下这个表。每一个数字都是一个百分比,代表的是两种人的智力之间的相关性,百分之百的相关性意味着两人智力完全一样,百分之零意味着两个人的智力完全无关。



第六号染色体智慧(3)



  同一个人接受两次智商测验87
  在一起长大的同卵双生子86
  从小被分离开的同卵双生子76
  在一起长大的异卵双生子55
  同胞兄弟姐妹47
  父母与子女(生活在一起)40
  父母与子女(没有在一起生活过)31
  亲生父母不同却被同一个家庭收养的孩子0
  没有血缘关系又不住在一起的人0
  毫不奇怪地,相关性最大的是在一起长大的同卵双生子。他们有共同的基因、在共同的子宫里被孕育、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他们智商的区别与一个人做了两次智商测验的区别一样。异卵双生子虽然是在共同的子宫里被孕育,他们的基因却并不比两个普通兄弟的基因更相似,但是他们的相关系数比两个普通兄弟更相似,说明胚胎在子宫里的经历或者是孩子最初经历的家庭生活有一点点作用。但是让人目瞪口呆的结果,是那些有不同的亲生父母却被同一个家庭收养、一起成长的孩子,他们的智商分数之间的相关性是零。住在同一个家庭里对于智商一点影响也没有。
  子宫的重要性是最近才被人们认识到的。有一项研究表明,孪生子在智力方面的相似性,有20%可以归结到子宫环境上,而对于两个非孪生的兄弟姐妹来说,子宫环境对智力的影响只占5%。区别在于,孪生子不仅是在同一个子宫里被孕育,而且是在同一时间;非孪生的孩子则不是。子宫里发生的各种事件与变化对于我们智力的影响,比我们出生之后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所起的作用高两倍。所以,即便是智力中可以归结到“后天”因素而不是先天因素的那一部分,也是一种早已成为过去、不可更改的后天因素。但是另一方面,属于先天因素的那些基因,直到青少年时期都在表达。所以,是先天因素,而不是后天因素,要求我们不要在一个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对他的智力下定论。
  这真是怪异之极。它简直是对基本常识的挑战:我们孩童时期读过的书、家庭成员间的对话,肯定对我们的智力有影响吧?没错,但问题不在这里。因为遗传因素可以决定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和孩子都喜欢智力活动。除了研究孪生子和被领养的孩子之外,还没有任何其他研究试图把父母的遗传与父母的教育对智力的影响分开。对孪生子和被领养的孩子的研究,在目前清楚地有利于这样一个观点:父母与孩子智力水平之间的相似性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对孪生子和被领养的孩子的研究当然可能会误导,因为毕竟这些研究只局限于某一类家庭。他们主要是白人中产阶层的家庭,极少有黑人或穷人家庭被列入研究之列。在美国的白人中产家庭里,如果读书范围和谈话内容大同小异,也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有一项研究的对象是那些被另一种族的家庭收养的孩子,在这项研究里,人们发现孩子的智商与他们的养父母的智商有一点相关(19%)。
  但是这仍然是很小的效应。所有这些研究得到的一致结论,是你的智商大约有一半是由遗传决定的,不到五分之一是由你和你的兄弟姐妹们共同的环境——家庭——决定的。剩下的是子宫的作用、学校的作用和其他外部影响,比如朋友的影响。即使是这个结论,也有点误导。你的智商不仅随年龄会有变化,遗传因素对它的影响也会变化。现在你长大了,积累了很多经验,遗传对你智力的影响也增加了。你会说:什么?是减小吧?不是的。在儿童时期,遗传对智商的影响占51%。在你长大的过程中,你内在的智力逐渐显露出来,其他因素对你智力的影响渐渐消失。你会选择与你的能力、喜好相符的环境,而不是调整你的能力、喜好去适应环境。这证明了两个至关重要的观点:基因的影响并不是从精子和卵子结合的时候起就固定不变了,环境的影响并不是一直不断地累积的。智力是遗传的不等于它是不变的。
  在先天还是后天这个漫长的争论刚开始的时候,弗兰西斯·高尔顿用了一个也许很贴切的比喻:“很多人都这样取乐过:把小树枝扔进溪流中,观察它们随水流走的过程,观察它们怎样停止运动。一开始遇到偶然的一个小障碍,然后又是一个;以及它们的前进又是怎样被环境里的因素加速的。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些因素每一个都对小树枝起了作用,认为小树枝的最终命运就是被这些微不足道的事件左右的。但是不管怎样,所有的树枝都成功地顺水流下去了,而且速度总体来说都差不多。”所以,有证据表明,让孩子接受更好的、高强度的教育确实可以戏剧般地提高孩子的智商,但这只是暂时的。小学毕业的时候,那些曾经在“好的开端”'HeadStart,是美国运行着的一个对幼儿实行早期教育的计划。——译者注'这样的早期教育班里受过教育的孩子,与其他没有上过这些班的孩子已经没有区别了。
  对于这些研究的一种批评,是它们都只研究了社会里一个阶层的家庭,因此把遗传的作用放大了一些。如果你同意这样的批评,那随之而来的就是:在一个公平的社会里,遗传的作用比在一个不公平的社会里大。事实上,一个完美的英才社会的定义,就是一个人的成就取决于他们的基因的社会,因为所有人都有同样好的环境。在身高方面,我们已经在飞速地接近这样一个状态了:在过去,营养不良使得很多孩子在长大之后没有达到他们应该达到的“遗传”高度。今天,随着儿童期营养的普遍提高,个体之间身高的差异主要是由遗传原因决定的。所以,我猜想遗传在身高方面的决定作用是在增加的。同样的说法还不能用在智力这一方面,因为在有些社会里,环境的变量——例如学校质量、家庭习惯、财富——是在变得越来越不平等,而不是越来越平等。不过不管怎么说,在公平社会里基因的作用反而更大,这听起来像个悖论。
  对于智力遗传因素的这些估量,只适用于解释个体间的差异,却不能用来解释群体间的差异。虽然遗传对于智力的影响在不同人群和种族里不一定一样,但事实证明它的影响是一样的。但是,如果因为两个个体之间智商的差异有50%是因为遗传因素,就得出结论,认为黑人的平均智商与白人的平均智商间的差异或白人与亚洲人平均智商的差异是由遗传决定的,那就犯了逻辑错误。其实,这种结论不仅在逻辑上有错误,到目前为止,与事实依据也是不符的。这样,支撑最近的一本书《钟形曲线》'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出版的心理学书籍,探讨种族之间智力的区别及其原因。它宣称不同人种智力上的差异是由遗传决定的,有些种族的基因比其他种族优秀,因此出版之后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批评者认为该书曲解科学研究的成果,宣扬种族主义。——译者注'里那些观点的“栋梁”就倒塌了。黑人与白人的平均智商确有区别,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个差异是遗传的。事实上,跨种族领养儿童的一些例子,说明在白人家庭里长大的黑人孩子,其智力与一般白人并无区别。



第六号染色体智慧(4)



  如果对于一个个体来说,智力有50%是遗传的,那么肯定有些基因对智力有影响。但是我们现在说不出有多少这样的基因。关于这些基因,我们现在所能说的只是:有一些基因是可变的,也就是说,它们在不同的个体里可以以不同形式存在。遗传性与决定论是非常不同的事情。对于智力影响最大的基因完全有可能在个体之间是不变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基因就不会导致个体差异。比如说,我每只手上有五个手指头,大多数人也是如此。原因是我们得到的遗传配方里写明了要有五个手指头。如果我走遍世界去找只有四个手指的人,那么我找到的人里,95%以上都是因为意外事故失去了一个手指头的。我会发现,有四个手指不是因为遗传因素,几乎在所有情况下四个手指都是因为环境原因造成的。但是这不说明基因不决定手指的数量。一个基因可以决定不同的个体拥有同样的身体特征,正如基因也可以决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身体特征。罗伯特·普洛民寻找智商基因的“大海捞针行动”,只会找到那些可以用多种形式存在的基因,却找不到那些在所有个体里都一样的基因。这样,他们可能会找不到一些决定智力的关键基因。
  普洛民的第一个基因标识,六号染色体长臂上的IGF2R基因,乍看上去可不像是一个“智力”基因。在普洛民把它和智力联系在一起之前,它出名是因为它与肝癌有关。以前,它可能被称为“肝癌基因”,这显示了用一个基因可能导致什么病来命名这个基因的错误之处。将来我们总会决定:这个基因抑制癌症的功能和它对智力的影响哪个是主要的功能哪个只是“副作用”。当然了,也可能这两种功能都是副作用。由这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有着如此枯燥的功能,让人真怀疑是否有什么神秘之处我们还没发现。它的功能是“细胞内的传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