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罗斯福传-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门户开放〃原则、《九国公约》和〃不承认主义〃,并要求其
他国家也能采取〃不承认主义〃的立场。他指出:如果日本
违犯中国完整,根据华盛顿会议的条约,美国也可自由建造
战舰,并要在太平洋岛屿上无限制设防。
  这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历史与现实。富兰克林·罗斯福对
中国并不陌生。只要在谈话中一涉及到有关中国的话题,他
就会引人入胜地向他的听众大讲特讲他外祖父沃伦·德拉诺
在中国经营时的传奇故事,中国内部的不少人也希望新当选
的罗斯福修订美国的对外政策,他们甚至希望罗斯福总统把
那些早年对华事物的持久感情作为他对华政策的基础。
  但是,罗斯福却无意使美国较深地卷入东亚事务。在
1937年以前,罗斯福满足于对中国问题采取一种被动的〃不
干涉主义〃的态度。当时他的旨趣和优先考虑是在别的地方。
他在亚洲最重要的短期目标是避免同日本冲突并限制任何对
抗的危险。这就意味着在尽可能的范围内置身于中国问题之
外。因此,在他总统任期的头5年里,罗斯福倡导一种本质
上消极的政策,它与胡佛或史汀生的〃不承认主义〃并无本
质上的区别。
  同时,美国学者罗伯特·梅斯尔认为,罗斯福在涉及严
肃的对华政策时动辄兴致盎然地谈论他的家族与中国的渊源
——这种表面上的浅薄恰恰不在于怀旧,而是一种深思熟虑
的策略,即通过宣称他对这个追溯到先辈们的话题有长期亲
身的了解,从而确定自己对中国政策的垄断。在他的全部总
统任内,罗斯福为自己保留了在中国问题上应做什么和能做
什么的裁决权利。而战时保密的需要更加强了这种政策上的
中央专断。其实,罗斯福根本算不上什么〃中国通〃,倒是由
于与海军有特殊渊源,他的眼光从未离开过太平洋,这样就
理所当然地对日本的情况比较了解。
  1933年1月9日,罗斯福在海德公园会唔了史汀生,向
他表明了将在外交事务方面继续合作的愿望。会唔表明,罗
斯福选择了胡佛和史汀生的大部分政策。他尤其赞同他们对
日本侵占满洲一事做出的反应。史汀生告诉他,国际联盟对
中日纠纷即将做出裁决,而下届政府的态度会从根本上影响
国联的意见。罗斯福表示赞同史汀生不承认日本对满洲的占
领。于是,史汀生通告全国,他的不承认立场将继续有效。次
日(即1月17日),罗斯福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声称:〃美国的
外交政策必须维护国际条约的神圣不可侵犯,这是整个国际
关系赖以确立的基石。〃这同史汀生主义的思想大体相同。
  罗斯福宣誓就职后,他的远东政策同前任政府相比如出
一辙,没有什么新内容。1933年6月,美国向中国提供了5000
万美元棉麦贷款,以资助正加紧〃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的蒋
介石政府,同时也等于推销了大萧条期间美国严重过剩的农
产起。同年,美驻华大使纳尔逊·约翰逊建议南京政府的财
政部长孔祥熙积极支持中国的土地改革和税务改革,以抵消
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号召力,孔祥熙的回答令美国政府大失
所望。孔说解决农民不满的办法是增强军事力量和加紧围剿
赤色分子。
  1934年6月,罗斯福在国会的强大压力下签署了一项白
银购买法。它规定美国政府购买白银的数量要达到美国货币
储备的1/4,或当国际市场上的白银价格已升高到1.29美元
一盎斯时才停止购买。这样在该法生效后的3个月内,中国
的白银外流量就增加了7倍,致使现金枯竭,工商业大受迫
害。于是南京政府开始向华盛顿求救或抗议。罗斯福和摩根
索原打算拟定一份满足或照顾中国方面要求的方案,但慑于
国会中的白银派议员的声威而不得不罢休。罗斯福还进而回
拒了国务院关于改变白银政策以拯救中国财经危机的建议。
他还为美国的白银政策冲击中国财政制度辩解,说此举也将
可能产生某些积极后果,〃中国这个地方向来是我所讲的'圣
殿里的银钱兑换商'之类的人的麦加。这伙人仍牢牢地控制
着这个国家。要把他们彻底清除掉得花上许多年的工夫,或
许要经过几次革命才办得到……。我倒倾向于认为这些'银
钱兑换商'是咎由自取。我看加速中国的危机——可以迫使
中国人民一步步地发奋图强,不再完全依赖日本和欧洲——
总比迁就经济上处于险恶的形势好一点,而且哪一种迁就都
意味着腐朽的局面苟延残喘,贻害新的一代人。〃最后,当纽
约联邦储备银行总裁告诉他,美国的白银收购政策确实已使
中国的银行纷纷破产,并使平民间的工商业陷入一片混乱的
时候,罗斯福发表了如下意见:
  白银问题既不是中国人过去,也不是他们现在或将来的
症结所在。在那儿有许多力量不是你我所能了解的。但是,至
少我知道,对我们西方人来说,他们几乎是不可理解的。不
要让那些所谓数字或事实把你们引入迷宫,让你们去相信西
方文明的行动能够对中国人民有很深的影响这类说法。
  这段话客观地反映了罗斯福总统的中国观,也从一个侧
面说明了中国内部的某些人寄望于罗斯福调整既往的对华政
策是何其幼稚和一厢情愿。这部分中国人忽略了一个常识性
的大前提,即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毫无例外地基于美国国家
或民族当时的切实利益。这类人自晚清时代以降就先后出现
过几批,他们既沉浸在被掺杂了大量想象的所谓美国在华的
工商业利益的神话中,又进而不时尝试着将这种被放大的美
国在华利益转换成一种对付内忧外患时可资利用的战略财
富。因此,他们经常因来自美国方面的支持远远少于他们的
期望值而迷惑和沮丧。这种落差源于中美两方政治家们所遵
循的不同的逻辑或价值取向。
  实际上,在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中美两个大
国在对方的历史中仅仅扮演了一个相当次要的角色。那种认
为中美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友好关系〃或美国〃在华拥有可
观权益〃的观念不过是一个具有极大遮蔽功能的神话。这个
神话遮蔽了美国到底在中国有多大或多重要的权益这样一个
统计学意义上的事实,并进而遮蔽了美中相互之间仅存着极
为有限、并且远比美日相互之间要小得多的吸引力这样一个
事实。在30年代,美国在远东的全部投资不过占它的全部国
外投资的百分之五六,而其中有40%是在日本,仅有不到
20%的直接投资在中国。也就是说,美国在中国的全部投资
仅占它的全部国外投资的1%左右。同时,美国在华的金融投
资只占在华外资总额的极小部分,远远小于10%。在外贸方
面,30年代的美日贸易占美国外贸总额的百分之八九,而美
中贸易(即使加上已沦陷的满洲)还不足此数的一半。美国
全部远东外贸的2/5是同日本进行的,只有不足此一半的数
额是同中国进行的。另外,美国在华投资中尚有大约4000万
美元是教会方面的。正因为上述事实,在美国的对外政策中,
欧洲总是占据最重要的位置,其次是拉美。在它的对亚洲的
政策方面,也总是美日关系摆在美中关系的前面。美国在远
东实际利益的分布情况决定了这个序列的天经地义,决定了
美国政府在制订对外政策时所依据的是一种〃近乎直觉的简
单反应〃,决定了美国在中日争端中的基本立场和态度必然是
倾向于美日关系正常化的〃中立〃。
  中国和日本这两个远东国家所呈现出来的不同发展景观
也影响了美国人民、国会和罗斯福对日中两国的不同价值判
断,并进而影响了罗斯福政府对待中日纠纷时所持的标准和
方式上的双重性或不一致性。到了30年代,一般美国人心目
中的中国仍不外是烟枪、缠小脚、洗衣铺、异国情调的餐馆
或赛珍珠的畅销书《大地》中描写的淡泊寡欲的农民,那里
的政府野蛮、贪婪且草菅人命,所谓社会革命也不过是暴民
登基的标记。这种中国观在哈罗德·艾萨克斯的《我们觉得
无足轻重的国家:美国人心中的中国和印度的形象》一书中
得到了典型的反映。人口高达5亿的中国人似乎总是与无休
无止的匪乱、饥馑、贫穷、疾病、愚昧纠缠在一起,交织成
没有几个美国人所了解的真实的中国。绝大多数美国人认为
他们顶多不过是我们觉得无足轻重的人们,其同情中带有居
高临下般的贱视和厌恶。开国总统华盛顿直到1785年才了解
到中国人不是白种人,并因此而惊异不已。据1942年的某次
美国民意测验,有60%的美国人不知道中国在地图上的确切
位置。而同样是被坚船利炮轰开国门的日本,以西方资本主
义的侵入作为变革维新的契机。在短短30年间,就由一个连
3000万人口也养不活的疲弱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封建国家,一
跃而为远东的强国,并渐次成为兼容东西文明特质并在生产
方式和政治经济体制方面呈示出新的生态景观的国家。并且,
在国际交往的渠道、手段等方式上渐与欧美强国接轨的日本,
在中日争端中应对西方世界的反应时具有更多的灵敏度和便
利。这种情势使得美国人民在对待这个已成为欧美强国在亚
洲的劲敌时,其反感和不满还夹杂着模糊的认同和理解。
  罗斯福政府把30年代中前期的国共争战视为落后国家
典型的内部混争。鉴于第一手情报的难得、先入为主的意识
形态偏见和对待社会革命的病态,罗斯福政府不能够在整体
意义上理解中国共产党所从事的事业。相反地,有些器具真
知灼见的报告材料因出自人微言轻者之手而未引起美国国务
院的重视。譬如美国驻汉口的总领事沃尔特·亚当斯在1934
年的一份报告中认为,中国的共产主义并不完全受苏联的操
纵,“更并非像许多美国人所认为的那样是掩护土匪活动的招
牌。恰恰相反,它是日益赢得人心的革命活动,并因其所处
的环境和面临的困难而具有不可磨灭的中国特色。〃埃德加·
斯诺的一系列报道和出版于1937年的《红星照耀中国》(又
名《西行漫纪》)部分地改变了这种情形。斯诺冲破了蒋介石
政府对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封锁,有助于澄清国内外的那些丑
化中国共产党的传闻。《红星照耀中国》虽然在美国第一版只
印了约1.5万册,但这却是迄今为止在美国出版的关于远东
方面非文学类著作的最高记录。罗斯福总统阅读了全书,并
被其情节所吸引。
  1935年4月,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与华北驻屯军商定在中
国〃华北地区制造自治政权〃,使华北5省〃脱离南京政府〃,
〃建立一个在日本领导下同'满洲国'有密切关系的特殊区
域〃。10月,日本内阁会议又通过了〃鼓励华北自治案〃。自
此,日本策动华北自治以肢解中国的活动进入了高潮。1936
年1月,日本正式向中国方面提出广田三原则:中国取缔一
切排日活动;承认〃满洲国〃,建立中、日、满经济合作;中
日共同防止和镇压亚洲的共产主义。对此,赫尔国务卿发表
声明,表示对事态〃严重关切〃。但当英国要求美国与它一起
对日本施加压力时,罗斯福又一次拒绝了。
  1936年底中国发生了〃西安事变〃。美国担心因此而引发
的中国的混乱或分裂将极其有利于日本的扩张,“在蒋介石身
上体现出来的团结和权力必然会在亚洲建立和平与美国影响
的堡垒。〃为此,罗斯福亲自审批了国务院致美驻华使馆的函
电。在致约翰逊大使的指示中说,这个形势不仅关系到中国,
〃而且关系到全世界〃,蒋的生存是保全岌岌可危的亚洲和平
的〃关键因素〃。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国拥有
更多权益的英国日益陷入欧洲危机之中。英国的参谋长和观
察家们警告政府说,要同时与3个敌手作战是不可能的,应
通过外交途径来减少可能产生的敌对因素。这时,新的经济
衰退使英国无法采取任何制裁日本的行动,而且这种衰退使
寻求与德国和解的愿望更为强烈,因为与德国的和解似乎可
以孤立日本。因此,英国一方面希望与日本达成某种妥协以
保全自己的权益或避免远东战事扩大化,一方面希望美国能
够主动地与英国携手致力于远东和平。尽管英国一直对美国
的远东政策感到失望,但张伯伦这次还是认为在远东进行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