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西方哲学初步-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基础,提供了经验主义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当然,两人的政治主张几乎是背道而弛的:马基雅维利呼吁维护私有财产,而莫尔却提倡财产公有。

    100年后,意大利人康帕内拉模仿莫尔,写下了名为《太阳城》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作。

    启端于意大利、而席卷欧洲一二百年的人文主义运动,是西方文化中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在笼罩欧洲10个世纪的基督教神学的禁锢下,中世纪人心中只有至高无上的上帝,他们早已忘记自己是血肉之躯的自然人,七情六欲无不戴上沉重的精神枷锁,为了灵魂的超度,他们舍弃

 132

    821西方哲学初步

    了今生的幸福,他们战战競地匍伏在神的脚下,任凭荒淫虚伪的教会去宰割。人文主义运动使欧洲人抬起了屈就了一千年的头,撕碎了身上严实的宗教铁衣,第一次发现自己竟是赤裸裸的、活生生的人,并为满足自己的自然需要而敢于诉诸自己的理性和努力去追求。归根到底,人文主义的历史成果可以归结为:第一,肯定了普遍抽象的人性,并因之提出人权和人道主义原则;第二,在茫茫人海中发现了个人,树立了个人为本位的社会伦理观。总之,请记住,不是为了超自然的神,不是为了某个抽象的社会共同体,而一切都为了独立具体的个人、为了人的自我实现和自由,这就是人文主义的主要精神。

    二、还信于民: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时期发生的第二个重大事件,是宗教改革运动。

    1517年11月1日清晨,德国维登堡城内一片静谧,唯独卡斯尔教堂前面人头涌动、喧声鼎沸。一群情绪高昂的人围在一起,指指点点,高谈阔论,气氛十分的热烈。

    原来,教堂的大门上赫然贴着一张“大字报”!

    这张题为《关于赦罪券效能的辩论》的意见书,观点鲜明、言词激烈地批评罗马教廷,建议实行宗教改革。它很快就传遍了全城,引起强烈的轰动,在德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继而迅速蔓延到欧洲其他地区。

    “大字报”

    的撰稿人是一位年轻的德国神甫兼神学教授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93—1546)。年轻时,路德有

 133

    西方哲学初步921

    一位好友,因为反对教皇发放“赦罪券”的做法,而被宗教裁判所宣判为“叛教徒”而活活地烧死。这一事件深深地震撼了路德的心灵,他毅然决定离开即将毕业的法律学校,而改学宗教神学。在对宗教学深入钻研的基础上,他发现教皇的许多行径和对一些事端的判决,严重违反了基督教的原则,他特别反感宗教裁判所的设立,把它称为违背基督教义的野蛮制度。在他升任神学教授几年以后,终于有机会前往罗马造访。他吃惊地发现,教皇路易二世过着穷奢极欲、挥金如土的生活,俨然一个活生生的地上的“上帝”。在教堂里,神甫与修女之间男盗女娼、偷鸡摸狗,一片乌烟瘴气,实在令他万分恶心。他带着深深的失望和某种莫名的憧憬回到了祖国。

    几年以后,新继位的教皇良十世为了超过以往各任教皇的威势,决定兴建一座规模空前的大教堂。他也想到了出一个既能筹措资金、又能中饱私囊的妙计:以教廷的名义发放“赦罪券”

    ,任何人只要向教会交纳一笔钱,就可获得一张“赦罪券”

    ,作为死后灵魂进入天堂的门票。其实这种做法只是教廷的故技重演,路德的朋友就是因为反对它而人头落地的。

    在此之前的15世纪,捷克人胡斯就曾领导过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抗推销“赦罪券”的宗教改革运动,后来遭到了镇压。

    这一回,教廷的倒行逆施,也处处激起了公愤和仇视,犹如干柴堆上浇上了汽油,反抗行动大有一触即发的态势。

    对教廷早就强烈不满的路德,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改革宗教的大好时机。

    于是,勇敢地站出来公开自己的主张,那便是列成九十五条论纲的意见书。在里面,路德历数教皇在

 134

    031西方哲学初步

    背叛上帝、侵犯人权方面所犯下的大量罪行,提出了二十七点宗教改革方案。

    他主张,人只要信仰上帝,苦读《圣经》和忏悔自己,便可以径直获救,根本无须通过教皇和教会这些人间中介,因为任何个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都有阅读《圣经》的权利。

    为此,他强烈反对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特权,特别是拥有干涉世俗社会的权力,建议取消教会实行的奢侈、烦琐的宗教仪式,建立廉价的教会,提倡人人有读经和讲经的自由。路德后来抽空将《新约全书》译成了德文,这部文献对德语的统一起了重大的作用,犹如但丁的《神曲》之于意大利语一样。

    路德的方案很快就传遍了德国,一场反对罗马教皇和天主教教会的群众运动瞬即掀起,席卷全国。

    然后越出国界,蔓延至其他国家,使一统欧洲的天主教会分崩离析,荷兰、丹麦和瑞典等国都像德国一样,先后皈依了路德所创立的新教教派。结果,梵蒂冈罗马教廷独揽大权的天主教一统天下从此一去不复返了。以后,新教在反对封建主阶级的斗争、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路德新教传到法国,深深地打动了年轻人加尔文(Calvin,1509—1564)的心。他追随路德,提倡改革,被罗马教廷斥为异端,被迫流亡到瑞士。在那里,他除了继承路德的“信仰可以获救”

    的思想外,比路德走得更远更激进,他提出了自己的“预定说”

    ,主张建立民主教会。

    “预定说”

    认为:宇宙上任何事情都由上帝预先安排好了,面对一切都注定必然的东西,人的力量只不过是一阵无足轻重的云烟,人必须听从上帝的支配。谁是终将获救的上帝的

 135

    西方哲学初步131

    “选民”

    ,谁是注定要被打入地狱的“弃民”

    ,这一人的最终命运早就被上帝所指定,现世人的富贵与贫贱,就是“选民”

    或“弃民”的标志。因此,人在有生之年应该积极工作活动、发财致富,以便证明自己是已被上帝选中的,将得以荣升天堂。

    这种理论和路德的学说一样,与教会传统的“救赎说”和一切都要通过教会的中介代理的观念,是针锋相对的,它只承认《圣经》的唯一权威性,而否定教皇、教会和神甫的权威。

    同时,这种理论宣传一种“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念,承认了人的自觉能动性,强调了经济上的自由竞争,客观上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发家致富、从事冒险事业和自由经济活动的历史要求。

    1541年,加尔文在日内瓦推行他的宗教改革方案,根据“民主教会”的主张与共和制的原则,成立了长老会,他本人则成为日内瓦教首。以此为基础,他还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基督教新教神权国家,实施了20年的统治。因此,人们曾将日内瓦称为“新教的罗马”

    ,而加尔文本人则被誉为“日内瓦教皇”。

    加尔文在日内瓦实行相当严厉的封建神权统治,禁止一切异端思想,取消所有浮华的宗教仪式,甚至连日常的歌舞娱乐也不能幸免。这便是“清教运动”这一历史名称的由来。

    在路德的思想已经蜕化的情况下,加尔文教派的理论成为西欧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精神动力之一。尼德兰(包括现今荷兰、卢森堡、比利时和法国东北部)的新兴资产阶级高举加尔文教的旗帜,发动了摆脱西班牙和德意志帝国封建统治的大革命,成功地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权——

 136

    231西方哲学初步

    荷兰共和国。

    16世纪中期,加尔文教传入英国,催生了著名的清教运动。参与运动的清教徒们要求建立一个加尔文式的廉价民主教会,宣扬积极开展工商业活动是“上帝差派的神圣使命”

    、发财致富是上帝的神恩的思想,为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大造舆论,并且打着宗教的旗号,利用广大群众对国教会统治的不满,鼓动他们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而斗争。英国统治者对清教徒实行了残酷的迫害,致使许多人逃亡海外,其中一部分移居美洲,成为这个新大陆最早的拓荒者。在清教运动期间的1638年,苏格兰人发动了人民大起义,重创英军,长驱直入英国,沉重地打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如果说人文主义运动主要是由俗世的学者发动的、从外部去反对教会权威、批判中世纪传统观念的思想解放运动,那么,宗教改革则基本上是由教内人士领导的、从内部来革新基督教会的机构和教条的一次宗教改良运动。它的出现并非源自偶然,而是发生在整个文艺复兴大背景中的、有着深刻历史和社会根源的。在宗教改革前几百年间,在各种异端思想和唯名论的侵蚀下,经院哲学和许多正统教义已经破绽百出、捉襟见肘,教会至高无上的的观念日益淡化,要求宽容和自由的呼声此落彼起。同时,自诩为上帝在人间的代理机构的教会言行不一;经济上横征暴敛、巧取豪夺;政治上大权独揽、凌驾一切,俨然以世俗君主和诸侯的太上皇自居;思想上压制异见、残酷迫害、绝不手软;生活上穷奢极欲、腐化堕落,根本不足担当道义的代表。这一切都表明,发自教会内部的彻底改革已是势在必行,路德的“大字报”则宛如

 137

    西方哲学初步331

    放了一把火,将早已浸透汽油的干柴引出一场滔天烈焰。

    宗教改革的一个直接结果是,结束了天主教的一统天下,产生了新教教派,摧毁了横亘在个人与神之间的现实障碍——教会,而个人与上帝的直接联系的可能使神学成为多余。

    在宗教活动中突出了个人的地位与权利,这与人文主义在社会生活中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确有异曲同工之妙。新教理论鼓励人们勤奋工作,节俭生活,努力积累财富,这在客观上为建立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采纳新教的许多国家(如荷兰和英国)

    ,比以天主教为国教的国家(如意大利和西班牙)更早更快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就是一个明证。

    400年后,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其名著《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中,对此作过深刻的论述的细密的分析。

    三、自然的发现:实验科学的兴起

    1543年,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Copernicus,1473—1543)瞌然长逝。临终前,他那本不朽的著作《天体运行论》问世了。本来,他早就写成了这本书,却因害怕遭到宗教裁判所的迫害始终秘而不宣。此书的出版,标志着近代实验科学的兴起。同年,维萨留斯发表了《论人体构造》这一革命性的生理解剖学著作。

    哥白尼是一位波兰教士,曾旅居意大利。在意大利,他注意到太阳中心说的假说。回到波兰以后,他逐渐形成了自己有关太阳中心的理论,同时试图以所能搜集到的仪器来证

 138

    431西方哲学初步

    明自己的学说。其实,“日心说”并非哥白尼的首创。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希腊人亚里斯塔克就曾提出过这种想法,当然这仅仅是一种缺乏科学证明的猜测。一千多年来,占统治地位的是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

    这种理论认为,地球是整个宇宙的中心,地球自身恒定不动,太阳和行星则绕着地球旋转。这种说法与人们的感觉经验较为一致,因为人眼所见确是太阳东升西落、斗转星移,何曾见过地动山移?

    而《圣经》的权威更加强了人们的这种印象。

    《圣经》告诉人们:上帝依照自己的形象把人创造出来,目的是让人来崇拜自己,人作为万物之灵魂应居于宇宙中心这一特权的地位上。

    因此,教会一直都把“地心说”作为正统的宇宙论的组成部分,这样,教会的权威和日常的假象就牢牢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人们心中牢不可破的成见,其抵御新观念的抵抗力之强大,是今天我们所难以想象的。正如当我们听到人间居然还有“第六感官”和“特异功能”时,许多人不自觉地表现出惊愕甚至愤慨那样,因为这些东西既有异于我们的经验,又违背我们现有的科学知识。

    哥白尼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