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如说“黄”
,是难以给出定义的,有人指着某些黄的东西说“这是黄的”
,“这不是黄的”
,这样人们就知道了黄,同样,善也是完全可以被直觉到,人们也完全可以正确地使用善这个词。由此看来,善是一个规范词,不是一个事物词,“应当”就是“应当”
,“是”就是“是”
,“应当”与“是”不可混淆。摩尔以后的分析哲学的伦理学,不再去思考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权利、人生的义务,反而去分析“目的”
、“权利”
、“义务”这些词的意思是什么,去考察伦理学命题与事实命题的逻辑形式有什么不同等等,这一切都是由摩尔开了头。他在《伦理学》一书的前言断然宣称:在伦理学如同在一切哲学学科中一样,充满着种种困难和争论,这主要是由于一个十分简单的原因,即由于没有真正先发现你所希望回答的问题时什么,就试图作答……有了摩尔的这句话,后来的分析哲学家们变
376
273西方哲学初步
得乖巧多了,他们再也不忙于回答问题了,相反对于人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他们都要先问一下,这个问题的真正意思是什么?它真的是一个问题吗?
用手反驳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者当然不会接受;只分析伦理命题,而不回答伦理问题,传统伦理学家也不会满意。
但是分析语言,诉诸常识,仍不失为一种从事哲学工作的方式。
当人们对激进的理想主义失去兴趣,对晦涩的术语、繁琐的论证、抽象的体系失去耐心之时,朴实无华也就显得愈发可贵了,摩尔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三、罗素:世纪的智者
在世人的心目中,哲学家不外是托着下巴的“思想者”
,他们孤独、忧郁、内向,或许还有些贫血或消化不良,既能在哲学的躺椅上进行哲学沉思又能在政治舞台上显示一下身手,既能在时代哲学中弄潮又能在数学、自然科学中露出几式绝招而不是花拳绣腿,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艰深的哲学思想又能使行文不失文学家的流畅甚至还因此拿过诺贝尔文学奖牌,这样的哲学家在20世纪只能推罗素(B。Rusel,1872—1970)一人而已。
罗素的创造力非常惊人,他如一头多产的奶牛,几乎每天都能挤出一些新鲜思想来,他一生留下了上百部著作和上千篇文章,哲学、数学、逻辑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政治学、民族学、教育学、军事学、伦理学、神学,文学——几乎人类知识的每一个领域都留下了他跋涉的足迹,他的生
377
西方哲学初步373
命力也非常旺盛,他活了整整98岁,一生结过四次婚,他坦率地承认自己的天性使他在肉体上喜欢一个女人不能超过七八年;他的著作也非常畅销,其行文严谨而又不失幽默,如行云流水,欢快清新,爱因斯坦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情之一”。
罗素是名副其实的大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是世纪的智者。
他曾说过:“我的一生是由三种单纯而强烈的热情支配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探究以及对人类苦厄的难以遏制的同情心。”他在17岁时就爱上比他大5岁的艾莉丝,几经曲折在22岁时才与她结婚,但婚后6年便开始分居。
这时他的同事怀特海教授的夫人走进了他的生活。他和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一书正是他饱受爱情折磨,“发泄无法控制的感情的产物”。不久有夫之妇奥托琳又成了公开的情妇。
9年之后,他又“同时爱上了”海伦、柯丽和陶娜三位女郎,对其中的每一位都“依依不舍”
,但最终与有8个月身孕的陶娜结成良缘,柯丽以后成了他的情妇。
他们本想在伦敦安家,但房主拒绝租房给这位现代的唐璜。又是9年之后,牛津大学的女学生柏翠霞成了他第三任妻子。芬斯则是他八十高龄时的第四任妻子。
罗素一生对性一直抱着自由主义的开放心态,爱情是自由的,不应受任何感情之外的东西的影响,一旦感情上出现裂痕,爱情就应中止,这是他在《婚姻与道德》一书中表达的思想,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他还著有《快乐之道》大力鞭挞禁欲主义,认为蔑视快乐就是蔑视他人的幸福,同时也是对人类仇恨加上一层虚伪的糖衣,任何矫情、抑情都会使人格扭曲,人生应自然而然,率情任性,他这样
378
473西方哲学初步
说了,也这样做了。
罗素也是世界闻名的政治活动家,他的祖父曾两度出任英国的首相,但罗素本人从事政治活动却不是为了作官,他是出于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心,早在第一世界大战期间他就积极投入反战活动,他发表的十分动人的反战演说堪称反战演说方面的典范:“作为一个真理的爱好者,我对参战国所做的宣传感到恶心;作为一个文明的爱好者,这种回复到野蛮人的战争举动,使我震惊;作为一个有父母之亲情的人,看到年青人被屠杀,使我心痛如绞。我并没有期待反战运动会有什么成果,但为了人性的尊严,没有被潮流卷走的人,都应该坚强地站起来。”
反征兵协会的传单据说就是出自这位大哲学家之手,他也因此以“制造不利于英王陛下军队之征兵及军律之言论”的罪名而被监禁了两个月,他在三一学院的职位也因此被免掉了,这时哈佛给了他一个教授的位置,但政府拒绝给发护照。在服刑期间他撰写了《数学哲学导论》一书。在60年代,他提出了建立世界政府的主张,为此他说服了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世界著名科学家共同签署了一项支持为和平而协力合作的宣言即“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并一度担任废除原子武器运动委员会的主席。
1961年,年近九十的罗素又一次因静坐示威、煽动市民反抗政府的罪名而被法院判处两个月监禁。古巴危机、中印边界纠纷、苏联犹太人问题他都要插上一手,肯尼迪被刺后,他又做了英国“谁杀了肯尼迪委员会的主席”
,越战爆发后他出版了《越南战争的罪恶》,就在他去世的前两天,他发表了他一生中众多声明中最后一份声明,谴责以色列发动的中东战争。
379
西方哲学初步573
现在我们就看看罗素又是如何追求哲学知识的。罗素的哲学往往被称为“逻辑原子论”
,但要理解它在哲学史中的地位与作用,我们还得把目光转向19世纪以前。我们知道,传统哲学都是以建立形而上学的体系为己任,到了康德,他用批判的大手敲响了思辨形而上学的丧钟,然而后继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依然如故地建构自己形而上学的体系,仿佛老康德不曾来过这世界一样,这一崇拜体系的时代最终贡献出了哲学史中最大体系的制造者黑格尔。我们已重复过别人已说过无数次的老话,现代哲学是从反黑格尔开始的,罗素反叛黑格尔主义的武器就是逻辑原子论。
原子论并不是什么新东西,早在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那里就产生了,他将世界上的东西分到不可再分的终极存在物即原子,世界最终是由这些种类不同的原子构成的。在数学与逻辑学方面造诣颇高的罗素则把逻辑融进了原子论之中,或者说尝试建立一种原子论的逻辑,并以此来消解黑格尔的绝对一元论,世界上存在各种各样的事物,草是绿的,天空是蓝的,太阳和星星即使没有人知觉它们时也会存在,当然还有数学定律这样一些超时间的理念世界,这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绝不是一个什么唯一不可分的实在的假象。在逻辑原子论的语汇中,构成命题的语汇除了“或者”
、“非”
、“如果”
、“那么”这些逻辑常项外,都是与外在相应的事实相关联的。对应于每一个简单的对象,有且只能有一个词与之相对应,这就是“逻辑原子”
;对应于每一个简单的事实;则有一个“原子命题”与之相对应,“这是红的”
、“这个在那个之前”都是原子命题,它们与其断定的外部世界中的原子事实
380
673西方哲学初步
上是一一相应的,原子命题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从一个原子命题无法逻辑地推出另一个原子命题,从“这是红的”并不能推出“这个在那个之前”。
原子事实也不是通过推理得来的,原子事实是感性知觉的事实,它和纯粹逻辑无关,纯粹逻辑和原子事实是两个极端,一个是完全先天的,一个是完全经验的。借助于逻辑和原子命题就可构建分子命题,分子命题的真假最终取决于原子命题的真假。
逻辑原子论成了20世纪的奥卡姆剃刀,有了这把剃刀,就可以剃掉一些不必要的术语,以获得“最少词汇量”
,获得最少量的实体、要素、前提(即逻辑原子)
,传统哲学中的许多术语(如“绝对精神”)便因此失去了本体论的意义。最少词汇量原则的核心就是在讨论任何复杂符号或观念体系时,在决定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时,应先弄清楚构成这些符号或体系的最少的真正的组成部分或要素是什么,这套哲学方法就是逻辑分析法,逻辑原子论充分体现了分析哲学的精神。
按照这一原则,罗素对我们的语言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确定的摹状词理论,这一理论是罗素对现代分析哲学的一大贡献,被评论者认为是现代哲学的“典范”。
“这个穿黑衣服的男人”
、“这些黑色的狗”等等,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是解决确定摹状词问题的,比如说“金山不存在”
,什么东西不存在?金山不存在。仿佛金山又成了某种东西一样。如果金山不存在这个陈述是真的,那就意味着没有金山这样的东西,而如果金山一词有意义的话,那就应存在某个为该名称所指的东西。这一难题在哲学史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奥地利的哲学家迈农(A。
Menong)
就首先提出一种对象理论,
381
西方哲学初步773
认为我们之所以能够谈论像“金山”
、“圆的方”这样一些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东西,是因为它们作为对象在逻辑上是存在的。罗素当然不会对这种增加实体的做法满意,摹状词理论就是来解决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如何可能成为一个命题的主词。又比如“现在的法国国王是个秃头”
,根据排中律A是B和A不是B必有一真,因此它与“现在的法国国王不是个秃头”必有一真,但我们先列举所有的秃头,然后又列举所有不是秃头的人,在任何一列中都找不到这个现在的法国国王,喜欢综合的黑格尔主义者可能会有了结论:他戴着一头假发,惯开玩笑的罗素在此也忘不了讽刺一下黑格尔主义者。另外还有一种同一律的普遍适用问题,如果A等于B,那么任何适用于A的东西也必适用于B,反之亦然,假如“乔治四世想知道司各特是否是《瓦弗利》一书的作者”
,而且事实上司各特就是这位作者,那么我们根据同一律原则,就可以用“司各特”来替换这位“《瓦弗利》的作者”
,这样原来的陈述就成了“乔治四世想知道司各特是不是司各特”
,乔治四世这位在欧洲受过头等教养的人在此只对同一律发生兴趣,这是无法让人相信的。
解决这些混乱的关键在于区分专名与谓词表达式。
“司各特”
、“乔治四世”这些都属于专名,它代表一个特殊的个体,它的意义即指称一个具体的对象,“司各特”
这个专名即指司各特这个具体的人;“《瓦弗利》的作者”
、“中国的首都”
、“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这些是确定的摹状词,它指述某一特定事物某方面的特征。确定的摹状词与专名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一但经过逻辑分析,我们就会发现,确定的摹状词不过
382
873西方哲学初步
是一个“不完全的符号”
,一个不饱和的X,因而并没有什么独立的意义。还是让我们回到罗素的例子上来。
关于“金山不存在”
,金山只是一个摹状词而不是专名,它可被分析为:就X的一切值而言(1)
X是金的(2)有且仅有一个对象与X等同,并且(3)
X是金的。这样原来作为主词的“金山”就已不再作为主词而成了谓词了;同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