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西方哲学初步-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同意知识就是美德,那么求取知识的途径就是重要的了。知识到底从何而来呢?苏格拉底说,知识是人天生就

 60

    65西方哲学初步

    有的,由于来到世上以后就全忘光了,因此人只要能重新唤醒自己的记忆,知识也就招之即来了。没准苏格拉底本人就是亲身实现这一观点的典范。每每当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之际,他会突然之间停下嘴来,旁若无人地陷入心不在焉的沉思,惹得路人好奇地驻足观看,这种状态有时竟会持继数个小时!不知此时的苏格拉底是否忽然来了灵感,一头潜会他前生的种种记忆之中了呢?他本人不曾提及,人们当然无从知晓。不过,他倒是发明了一种帮助人一步步得出正确思想的方法。他把这种方法称为“思想助产术”

    ,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启发和诱导,帮助人们重新回忆和把握固有的正确知识。

    下面让我们看看一个这种方法具体应用的例子。

    欧提德谟斯(以下简称“欧”)

    :请问苏格拉底,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简称“苏”)

    :偷盗、欺骗和卖人为奴,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欧:是恶行。

    苏: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原来敌人占领的城市的人卖作奴隶也是恶行吗?

    欧: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没有说敌人。

    苏:照你说,偷盗对朋友是恶行。可是假若你的朋友打算自杀,你偷了他准备用来的自杀工具,这算是恶行吗?

    欧:是善行。

    苏:你说对朋友欺骗是恶行。但在战争中,军事统帅为了鼓舞士气而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可实际上并没有援军,你说这种行为是不是恶行呢?

 61

    西方哲学初步75

    欧:这是善行。

    从这个例子,我们大致领略了苏格拉底方法:通过双方一问一答,提出诘难,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错误,然后逐步修正意见导向真理。这种方法被称为“辩证法”

    ,虽然又可称为“苏格拉底方法”

    ,但它并非苏格拉底的发明,因为芝诺曾用它来对付过苏格拉底。他只是发展了它,使它流行一时。他不知疲倦地履行着自许的“思想助产术”使命,整天徘徊于大街集市和广场,随意同三教九流讨论人生的各种问题,诸如战争、艺术、宗教、婚姻和道德等问题。在讨论中,通常苏格拉底佯装什么也不懂,向对方发出问题,等对方按自己的理解或一般常识作答后,苏格拉底表示不能满意,又提出反问来诘难对方,使其不得不认错,这样反复多次,最后苏格拉底才提出一个一般性的定义来终止辩论,帮助对方把已潜藏于意识中的真理诱导出来,仿佛接生婆把腹中的胎儿接出来一样。这种“辩证法”实质上是一种从特殊中寻求一般,即将一般性从特殊事例中归纳出来的方法。苏格拉底往往将这种方法加以绝对化,把一般与特殊割裂开来,认为一般先于和高于特殊,是一种独立自存的东西。这种思想后来在其弟子柏拉图那里发展成了理念论的唯心主义。

    苏格拉底用这种方法帮助了不少年轻人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但同时也得罪了许多有门面的权威人士。这些人趁着民主派复辟时将他告上法庭,指控他不信国教、以神灵自居,用邪恶思想教唆青年人堕落。大弟子柏拉图等人试图用钱将他赎出来,但苏格拉底拒绝了任何逃脱的企图。他坚执着自己的信念,用犀利的言词和严密的逻辑去驳斥对他的指控。

    最

 62

    85西方哲学初步

    后,法庭仍然判他死刑。这时,苏格拉底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了。

    在死牢里,一群朋友和弟子来向苏格拉底道别,他们早已泪满衣襟,有人甚至在嚎啕大哭。苏格拉底泰然自若对他们说:别像女人那样哭哭啼啼的,我只不过是到另一个世界,去会见荷马和赫西俄德而已,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说罢,轻松自如、温文尔雅地接过狱卒递来的杯子,将毒酒一饮而尽。于是,一只在雅典上空飞来飞去、嗡嗡作响的“牛虻”销声匿迹了,一代大哲回到了神的天国,向上帝述职卸任去了。

    苏格拉底是少数几个为了自己的信念而殉道的哲学家之一。

    然而,正像他本人坚信的那样,他的肉身虽朽,但灵魂却不死,他的精神通过自己的弟子柏拉图,再次化作影响人类思维的重要元素。

    二、“洞穴”与“理想国”

    :柏拉图的世界

    苏格拉底悲剧性的死亡,在贵族子弟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心里产生了极大的震动,曾经成为他最大抱负的政治雄心突然泯灭了,他走向了献身哲学的生涯。那年他刚好28岁,一个思想趋于成熟的年龄。血气方刚的他,立定决心要将导师的学说发扬光大、让导师的英名万古流芳;更要摧毁由“暴民”和“乌合之众”建立起来的民主制度,用出类拔萃之辈的英才统治取而代之。

    50多年后,当他安祥地撒手人寰之时,前一部分抱负他已问心无愧地实现了,而后一部分雄心则仍然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在理论上达成

 63

    西方哲学初步95

    了,那就是他的“理想国”。

    柏拉图的形象与自己的老师相比真有天渊之别。他一表人才、英气勃勃,他的名字就来源于他宽阔的肩膀。这位曾两次在运动会获得好名次的英俊少年,确是一位出色的战士。

    这样一位膂力过人、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按理是不会成为一个哲学家的。

    然而,和苏格拉底的相遇却改变了他的一生。

    看到老师用尖锐的问题一下子击中对手的要害,摧毁僵死的教条和武断的臆想,那种情景就别提多惬意了。这使他敏感的心灵领略了在粗厉的运动中无法享受到的智慧的乐趣。

    于是,他拜苏格拉底为师,投身于智力征逐和思想分析的活动中,一学就是8年。

    老师的不幸辞世,中断了他的求学过程。他只好离开雅典这个是非之地,漂洋过海、四处游历,踪迹遍及埃及、意大利,甚至印度。在这长达12年的漂泊中,他如饥似渴地吮吸各种知识,朝拜众多的圣地,尝试数不清的教义。与众多民族交往的经历,从不同国度汲取而来的智慧,使他退去了些许年青人如火般的热情,增进了思想的深度。

    当公元前387年回到雅典之时,他已届不惑之年。这时,他胸中已沉甸甸地装满了自己的思想,它们在他的脑中四处奔突、呼之欲出。

    于是,他安顿下来,著书立说、招徒授业。他在雅典城西北的一个花园里,创办了一个学校。这个花园是以古希腊英雄阿加得谟命名的,因此,这个学校便叫做“阿加德米”

    (即学院,后来西方文字中“学院”

    ——Academia一词即由此演变而来)

    ,所以,哲学史上将柏拉图学派称为“学园派”或“阿加德米学派”。柏拉图游历意大利时,与毕达哥拉斯派过

 64

    06西方哲学初步

    从甚密,也颇受影响,因此,他的学校也基本上按照毕达哥拉斯派学校的模式组建,教授的科目也差不多,主要有哲学、数学、天文、动物、植物等等,特别重视数学。这个学校培养出一大批以亚里士多德为首的杰出人物,并且存在了90多年,直至公元529年被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关闭。它成为自中世纪以来发展出的各类大学的前身。在这里,柏拉图从事教学和著述长达41年之久。

    他上课从不用讲稿或笔记,不作填鸭式的演讲,而喜欢提出种种问题让学生去解答,然后才加以分析和总结,一如其师苏格拉底。

    由于他一心扑在学术事业上,始终过着独身生活。

    当然,他的这种实践又完全服膺于他的理论:善神担心整个的灵魂下凡去作乱,便把其一分为二,形成男女之别,恋爱正是灵魂的一半去追求回自己的另一半;而柏拉图则坚信自己是与常人不同的救世者,灵魂并不曾被分裂为二,没有理由去追求一个女性。时至今日,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就导源于他的这种说法。

    柏拉图勤于著述,一生写就30余种书,绝大部分皆用对话体写成,其文体之华丽多姿,文笔之优美流畅,在哲学史上可谓无出其右的了。尤为幸运的是,他的著作大多保存了下来,使有兴趣者能够一睹其思想的风采。我们知道,《论语》是中国思想家孔子的代表作,它采用的也是对话文体,即学生问,老师答,老师的答案便是权威。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的问道方式。与此相反,柏拉图的对话却是一种辩论,双方站在逻辑上平等的地位,互有问答,并不以老师为权威。这是苏格拉底方法的应用。留传下来的几十篇对话录,为我们

 65

    西方哲学初步16

    勾勒了柏拉图哲学思想的主要面貌,虽然他无意于创立结构严谨的什么理论体系,但他的思想仍然体现出较强的系统性。

    今天提起柏拉图,人们除了想到他是“精神恋爱”的发明者和“理想国”的提倡者外,不能不提到他的理念论。

    理念论是柏拉图的哲学基础,他曾运用一个被称作“洞穴譬喻”的故事,来说明理念论的思想:在一个幽深黑暗的地洞里,住着一批囚犯,他们双手被反绑在柱子上,背向洞口,脸朝洞壁,脑袋不能向后回望。

    他们从来没有出过这个洞,也不知道身在洞中。在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他们与火之间有一些类似木偶戏的表演,火光把木偶和他们自己的影子投射到墙壁上,他们把看到的这些影子误以为是真实的事物,从来不曾有过怀疑。突然有一天,一个犯人挣脱绳索,转过身来,看到了身后原来是一堆木偶。

    爬出洞口后,他看到太阳和在阳光普照下的大千世界,才茅塞顿开,终于醒悟以前所见的全是虚幻不实的假象。他怀着惊喜的心情,匆忙跑回洞中,把自己了不起的发现告诉众人。谁知大伙儿根本不信他的话,对他百般嘲弄,说他比没走以前更蠢,因为他竟要大家相信完全不可能的痴人之梦。

    柏拉图认为,我们人类就是那些洞中的囚犯,只能看到感官呈现给我们的各种具体的事物,却根本不知道它们并不是真实的东西,仅仅是某种真实存在物的虚幻影子,如果我们满足于这种状态,那么我们永远都不能认识实在世界,不可能获得真理。那个逃出山洞的人代表着哲学家,他运用了自己的理智,于是看到了事实的真相,明白真正存在的不是作为影子的具体事物,而是作为事物本质的理念,正是理念

 66

    26西方哲学初步

    使事物得以存在,并以幻影的形式作用于我们的感官,使我们信以为真。因此,哲学的任务正在于,教导人们分清什么是真实的理念,什么是虚幻的假象,从而努力去追求代表真理的理念世界,尽管在开始时哲学家往往会因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况而遭人嘲笑。

    那么,这个被柏拉图如此器重的“理念”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冬去春来花开花落,任何个别和具体的事物总是瞬息万变的,因而是不完善的、相对的,乃至虚幻的。然而,世界上仍存在某种一成不变永恒存在的东西,那就是“理念”。理念是作为具体事物的本质而存在的,每一类具体事物都有其相应的一个“理念”

    ;理念就象范型,个体事物则是理念的摹本,只是因分有了理念才得以存在,因而总是不完善不可靠的。

    例如,无数的鸭梨都分有“梨子”

    这个共同的理念;一个人之所以是人,乃在于他分有“人”这个普遍的理念。

    正如现实事物具有不同层次那样,理念也分有不同的等级:桌子、椅子和梨子等具体事物的理念居于最低级;再上一层,是数学、几何方面的理念,如方和圆等;再往上,便是艺术、道德方面的理念,如,美、公正等;最高级最完美的理念是善,它是神的化身,具有至高无上的权能,一切低级理念都从属于它。所有的理念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区别于现实(事物)世界的理念世界,它是一个绝对永恒、真实完善的精神世界,现实世界则是由它所派生的、变幻无常的“阴影”。柏拉图号召人们撇开虚幻的现实世界(现象界)

    ,去追求至真至善的理念世界。一个人,如果把握了最高的

 67

    西方哲学初步36

    “善”的理念,便有资格成为“哲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