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四圣悬枢(打印)-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化热,故太阳以寒水之经,而易于病热。

温病之家,冬不藏精,相火升泄,伤其寒水闭蛰之气,火旺水亏,由来已久。及其春夏病
感,卫阳闭秘,营热郁隆,寒水之气愈亏。故受病之一日,即发热作渴,而不恶寒也。

太阳在六经之表,故感则先病。其经自头下项,行身之背,故头项痛而腰脊强。肺主卫,
肝主营,而总统于太阳。太阳之经,在皮毛之部,营卫者,皆皮毛之所统辖也。

温病卫闭而营郁,法当清营热而泻卫闭。一日之初,卫闭已见,营热方生,故一日太阳之
治,宜凉金补水,而开皮毛,不易之法也。

玄①霜丹

浮萍三钱麦冬三钱甘草二钱,炙元参三钱丹皮三钱芍药三钱生姜三钱,切大枣三枚,劈

流水五杯,煎大半杯,热服,覆衣,饮热稀粥,取少汗。

治一日太阳温病,头项痛,腰脊强,发热作渴。

阳明经证

目痛鼻干
阳明以燥金主令;足阳明以戊土而化气于燥金;太阴胜则阳明化气而为湿,阳明胜则太阴化
气而为燥,故阳明之经,易于病燥。
温病冬水失藏,相炎升炎,胃津既涸,脾精亦亡,太阴之温,久化阳明之燥。春夏病感,
卫阳遏闭,营热郁发,土焦金燔,燥气愈甚,其经挟鼻络目,行身之前,故目痛鼻干,而身热
不卧。
阳莫盛于阳明,燥热在经,不得泄路,迟则胃腑积热,因表郁而内应。腑热一作,脏阴渐
枯,便伏异日死机。于其腑热未动之时,凉泻经络,以清其热,则后患绝矣。 

①玄原作“元”,观后文,阳明经证方名“素雪丹”、少阳经证方名“红雨丹”、太阴经证方名“黄酥丹”、少阴经证方名“紫玉丹”、厥阴经证方名“苍
霖丹”,故知“元”系“玄”之避讳字,避清圣祖玄烨讳,今改正。
11


素雪丹

浮萍三钱石膏三钱元参三钱葛根三钱甘草二钱丹皮三钱芍药三钱生姜三钱,切麦冬三钱
流水六杯,梗米半杯,煎大半杯,去渣,热服,覆衣,饮热稀粥,取少汗。
治二日阳明温病,身热,目痛鼻干,不卧,胸燥口渴者。呕者,加半夏三钱。
人参白虎汤
石膏五钱知母三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生姜三钱粳米半杯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少汗。
温病二日,方传阳明之经,腑热未作,法宜清热而发表。热甚者,必伤肺气,当用人参白

虎汤,清金泻热,益气生津,乃为善法。
少阳经证
胁痛耳聋
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顺则下蛰而温肾水,逆则上炎而刑肺金,
故少阳之经,最易病火。
温病寒水失藏,相火炎蒸,已旺于衰废之时。春夏病感,卫闭营郁,热盛火发,势当得令
之候,愈极熏赫。少阳伤寒,有寒热之往来,以二阳在表,三阴在里,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少阳居表里之半,是以寒往而热来。温病三阴经气从阳化热,故但热而无寒。其经络耳循胁,
行身之侧,故胸胁痛而耳聋。火曰炎上,炎上作苦,故咽干而口苦。
相火内郁,则肺金受刑,甲木内郁,则刑胃土,外无泄路,势必焦土流金,而入阳明。当
以清凉和解之法,散其炎烈也。
红雨丹

柴胡四钱黄芩三钱芍药三两石膏三钱甘草三钱丹皮三钱生姜三钱,沏元参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饮热稀粥,取微汗。
治三日少阳温病,胸胁疼痛,耳聋口苦,咽干作渴者。
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腑者,法应汗之。而温病与伤寒、中风,寒暄异气,不

宜麻、桂辛温,以清润之剂,凉泻经络燥热,方是温病汗法。其伤在胃气,而病在营血,营热
郁发,故用丹皮、白芍,泻热而凉营也。
三阳传胃

伤寒中风,病于秋冬之际,原无内热。表邪不解,阳盛则传阳明之腑,阴盛则传太阴之脏。
阴阳平和,则不入脏腑,始终在经,六日经尽,则汗解矣。温病内热素积,断无但在经络,不
传胃腑之理。缘其经热郁隆,外泄无路,而胃腑积热,自当感应而发。但胃热大作,必在三日
之后,经热不解,而后腑热郁勃,此自然之层次。病由外感,是以表热先发也。

其在三日之内,表邪郁迫,里热方生,但当发表,未可攻里,表气疏泄,里气自平。若三
日之外,腑热已作,则攻泻之法,乃可续用。
盖胃土燥热,必烁脏阴。其肺脾津液,肝肾精血,久为相火煎熬,益以燥热燔蒸,脏阴枯
竭,则人死矣。是宜滋其脏阴,泻其腑热,勿令阳亢而阴亡矣。
白英丹

12



大黄五钱,生芒硝三钱甘草一钱,炙枳实二钱,炒厚朴三钱,炒元参三钱麦冬八钱丹皮三钱芍药三钱生地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

阳明戊土,位居三阳之长,阳盛之极,必皆归宿阳明,而入胃腑。温病三日之外,三阴脏
病,悉以胃热为之根本。虽曰五脏六腑皆受病,而阳明胃腑,实其纲领也。其里热发作,不拘
在何脏腑,总以泻胃为主,而兼清本部。但肠胃未至燥结,则第滋阴,不须承气。即燥结未甚,
亦当俟之六日经尽之后,腑邪内实,用泻热滋阴之法,一下而清矣。若燥热隆盛,则三、四、
五日之内,俱可泻下。是当用《伤寒》急下之法,不可循《伤寒》缓攻之条,以其内热郁伏,
原与伤寒不同也。

太阴经证

腹满嗌干

太阴以湿土主令,手太阴以辛金而化气于湿土,阳明盛则太阴化气而为燥,太阴盛则阳明
化气而为湿,故太阴之经,最易病湿。然外感风寒,以及内伤百病,其在太阴,无不是湿,而
唯温病之在太阴,则化湿为燥,以其冬水失藏,相火泄而脾阴烁也。

春夏病感,营郁热旺,湿气自当愈耗。其经布胃络嗌,故腹满而嗌干。

太阴之湿,夺于阳明之燥,脾阴枯槁,则肾肝精血,俱难保矣。是宜清散皮毛,泻阳明之
燥,而滋太阴之湿也。

黄酥丹

浮萍三钱生地四钱甘草二钱,炙丹皮三钱芍药三钱生姜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治四日太阴温病,腹满嗌干,发热作渴者。
少阴经证


干燥发渴
少阴以君火主令,足少阴以癸水而化气于君火,阳盛则丁火司权而化热,阴盛则癸水违令
而生寒,故少阴以君火之经,而最易病寒。然外感风寒,以及内伤百病,其在少阴,无不是寒,

而唯温病之在少阴,则化寒为热,以其冬不藏精,水亏火泄,春夏病感,更值火旺水虚之候。
其经贯肾络肺,而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肾者主水,人身水火对列,水枯而火亢,则人亡矣。是宜清散皮毛,泻君火之亢,而益肾

水之枯也。
紫玉丹

浮萍三钱生地四钱知母三钱元参三钱甘草二钱天冬三钱生姜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治五日少阴温病,口燥舌干,发热作渴者。
厥阴经证


烦满囊缩
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以相火而化气于风木,治则木达而化温,病则火郁而生热。以厥
阴乙木,原胎丁火,故厥阴之经,最易病热。

13



温病卫闭而遏营血,营郁是以发热,而营藏于肝,则温病之来,实受于厥阴。方其隆冬火
泄,营血已伤,势将 ①腾沸。春夏病感,卫闭营遏,血热自当愈剧。其经循阴器而络肝,故烦
满而囊缩。

手厥阴之火,扇以足厥阴之风,风烈火炎,煎迫营阴,营血枯槁,则命殒矣。是宜清散皮
毛,泻相火之炎,而滋风木之燥也。

苍霖丹

浮萍三钱生地四钱芍药三钱,生当归三钱丹皮三钱甘草二钱,生生姜三钱

流②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治六日厥阴温病,烦满囊缩,发热作渴者。

三阴入脏

岐伯温病治法,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泻而已。三阳经络,皆受其病,
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温病内热蓄积,交春夏 ③而受感伤,内热郁隆,原无但传经络不
传脏腑之理。第传脏传腑,必在三日之外。其未满三日,则但在经络,故曰三阳经络,皆受其
病,而未入于脏。在经,是以可汗。若三日之外,则必入于脏,既入于脏,则无不入于腑矣,
故曰五脏六腑皆受病。入脏入腑,是以可泻。以阳盛于外,而根于内,三日之内,病在三阳,
阳盛于外,故但是经热而已;三日之外,病入三阴,而脏阴消烁,已化亢阳,则 ④非止经热 ⑤而
已也。积热郁伏,是以内传脏腑耳。

脏腑治法

脏以太阴为主,所谓脾者,孤脏以灌 ⑥四旁也。腑以阳明为主,所谓阳明者,五脏六腑之
海,十二经脉之长也。足太阴以湿土主令,足阳明从燥金化气。温病阳明之燥,劫夺太阴之湿,
滋太阴之湿而泻阳明之燥固已,而推原太阴土湿之所由来,实原于水,而肾水之所以枯槁,一
耗伤于燥土,一盗泄于风木。治法以麦冬润阳明之燥,以地黄滋太阴之湿,以知母、元参、天
冬清金而壮少阴之水,以当归、丹皮、白芍润木而息厥阴之风。而地黄之性,滋湿清风,兼而
能之,故三阴并宜。

地黄泄阳助湿,至下之品,至于温病,土燥而木枯,则反为灵宝,莫佳于此矣!

汗泻之法

温热 ⑦之病,阳强阴弱,岐伯立法,则曰汗泻,仲景垂戒,则曰汗下,义若不同,而理实
无殊。岐伯之示汗泻,补阴而泻阳也,仲景之戒汗下,泻阳而亡阴也。后世通岐伯之针刺,效
仲景之汤丸,易麻桂之温燥,汗之以清凉之剂,变承气之荡涤,泻之以滋润之品,壮火既清,
微阴续复,则悉得岐伯之遗法,而不犯仲景之明戒矣。

岐伯论温,于《刺热篇》云:治诸热病 ⑧,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 ⑨之,居止寒处,身
寒⑩而止也。仲景论温,但戒汗下火劫,未尝立法。究竟温病治法,不离汗泻两义,但须清凉 

①势将原脱,据蜀本、集成本、石印本补。 
②流原脱,据蜀本、集成本及前后文例补。 
③春夏原作“夏春”,据蜀本、集成本、石印本、乙转。 
④则原脱,据蜀本、集成本及上文“故但是经热而已”文例补。 
⑤经热原作“阳根”,据蜀本、集成本及上文“故但是经热而已”文义改。 
⑥灌原作“贯”,音同之误,据蜀本、集成本、《素问·玉机真脏论》改。 
⑦热原作“疫”,据蜀本、集成本改。 
⑧病原脱,据蜀本、集成本、王冰次注本《素问·刺热篇》《素问悬解·刺热》补。 
⑨衣原作“水”,据蜀本、集成本、王冰次注本《素问·刺热篇》、《素问悬解·刺热》改。 
⑩ 
身寒原脱,据蜀本、集成本、王冰次注本《素问·刺热篇》、《素问悬解·刺热》补。
14

滋润而已。会岐伯、仲景之义,于一百一十三方中选而用之,有汗法焉,暍病之人参白虎是也,
《金匮》方中,有泻法焉,百合病 ①之百合地黄是也。由此二法而变通之,法不胜穷矣。 

①病原脱,据蜀本、集成本及上文“暍病”文例补。
15



四圣悬枢卷二

昌邑黄元御坤载著

外感之邪,秋冬伤寒,春夏病温,寒温之外,乃有疫疠。天地违和,人物罹殃,州里相传,
死亡继踵,惨目伤心,莫甚于此。念此身世,长不百龄,风霾夭 ①骨,霜露雕年,益以医药差
讹,调摄乖方,人寿几何,那复堪此!仲景《伤寒》垂法,宏济百代,人亡义晦,复无解者,
况于疫疠,先师无言。著书立说之家,甚于瘟魔,制方用药之人,残于疠鬼。丈夫有志,燮理
无权,永念来者,情何能已,作疫病解。

疫病解第二

疫病原始

中风伤寒,外感风寒,而寒热阴阳,视乎本气,是以人不皆病而病不皆同,半由客邪而半
关主气。疫疠感于岁气之偏,乡里传染,证状皆同,少由主气而多属客邪。

盖天地有六气,风火暑湿燥寒也,岁有五运,土金水木火也。天之六气,随五运而迭迁,
地之六气,亘千古而不变。五运回周,以天之六气,合地之六气,客主加临,太过不及之数见
焉。由是生克胜复,亢害承制之变,参差不一,而岁气于焉不正。

人与天地相通也,一气不正,而人气感之,而一经之病见焉。风淫则病在厥阴,火淫则病
在少阴,湿淫则病在太阴,暑淫则病在少阳,燥淫则病在阳明,寒淫则病在太阳,同气相感也。
木火病则伤在血分,金水病则伤在气分。土者气血之中,血化于已土而气化于戊土,血伤则己
土病,气伤则戊土病也。

寒温病异

疫病之邪,虽备六气,而寒温为多。温疫感春夏之风,寒疫感秋冬之寒。风为阳邪,感则
伤阳,寒为阴邪,感则伤阴。卫气为阳,故中于风,营血为阴,故伤于寒。

平人卫气在外而内交于营,营血在内而外交于卫,营卫调和,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