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一份工作不能让你兴奋——只是由于工作内容乏味——那你就没必要再沉浸其中了。
真诚或许是你最好的卖点。
如果你也遭到解聘,那么一定要离开我所说的“失败的旋涡”,因为那只会使你在惯性和失望中沉沦。
全世界的经理人都知道,“我是自己辞职的”或者“我是由于个人原因辞职的”这些说法背后的含义是什么。
第五部分有关赢的其他问题
第 20章 问题无处不在:五花八门的其他问题在本书的前言部分我曾说过,创作本书的灵感,来自过去几年里我在自己的环球旅行中所听到的各种问题。它们中的绝大部分,以及我相关的回答,组成了此前19个章节的内容。
然而,还剩下这样一些问题,它们难以归结到单独的某一个题目—例如领导力、招聘、变革、战略或者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之中。这些问题要么太宽泛,要么太狭窄,既特殊又不常见,不符合通常的分类标准。
但它们又关系到几个贯穿全书的主题—例如,企业中坦诚精神与积极行动的重要性、有效的业绩考评、倾听的作用、实事求是的态度与精英文化的威力、变革的绝对必要性,以及永远不要把自己当做受害者。
所以,我将以“五花八门的其他问题”来结束全书,希望这部分内容覆盖了前面所忽略的某些方面,也希望它们能帮助你回顾我们曾经探讨过的话题和得到的主要教训。
下面这个问题是我在墨西哥城举行的一次工作午餐会上听到的,与会者是来自不同产业的大约30名CEO:在过去10年,我们在员工培训和流程改进方面下了很大工夫,改善了公司的经营面貌。加上这里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我们已经非常有竞争力了。但现在来自中国的竞争正在排山倒海地扑过来,我们又该如何生存?
在其他地方我也听到过类似的疑问—当然,中国除外。
例如,2001年我来到都柏林,几个月以前,Gateway公司刚宣布它将关闭设在当地的工厂。一位负责技术工作的爱尔兰经理忧心忡忡地问我,“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长期繁荣已经走到了尽头?”2004年,在米兰,我与一位来自德国的经理交谈,他似乎认为,自己公司惟一的希望就是出售给某家看中了它的欧洲分销能力的亚洲公司。同年,在芝加哥,一个位于克里夫兰的机械备件制造商也痛苦地向我描述,中国人如何不断压低竞争产品的价格。“他们还会给俄亥俄州留下一星半点的制造业吗?”他问。
关于中国的这个问题,答案可不简单。是的,你也听说过,中国有它自己的难题—例如缺少合格的中层经理人;他们还有大量的贫穷农业家庭,需要向缺乏准备的城市迁移,难以找到足够的就业机会;笨拙低效、官僚习气的国有企业依然占据着经济中的重要部分;银行也为大量的呆坏账所困扰。
但是对中国而言,这些困难都并非高不可攀的大山,这个国家强劲的经济发展推土机可以轻松碾平前方的小土堆。在过去20多年里,该国经历了令人眩目的经济增长和繁荣,这给当地人带来了超强的自信心。此外,中国还有很多优势:大批廉价而勤奋的劳动力,受过良好教育的工程师队伍也在迅速扩大。
还有,这里有出色的职业道德,而这可能是最大的竞争力。企业家精神和竞争意识正在被中国文化所吸收。去年,我对上海和北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由当地的一位经理人做东。她说,自己每天在办公室从早上7点工作到下午6点,回家与丈夫和儿子吃饭,晚上8点钟又回去工作,直至午夜。“这种情况很普遍,”她说,“每周6天。”而且她是在为一家美国的跨国企业工作!
所以,面临中国的现实攻势,你该怎么做呢?
首要的一点是,从沮丧中走出来。从米兰、墨西哥城到美国各地,许多人的这种凄凉心态也许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并不能帮你什么忙。
实际情况是,世界上的发达经济体并没有都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发达国家有着巨大的消费品和工业品市场,人们渴望优质的产品,也拥有自己强大的名牌企业和销售渠道。这些经济体拥有开放而成熟的司法体系、透明的社会组织、民主的政府、良好的教育和社会体系。它们的企业也有非常完善的经营体系。另外,美国还拥有其他一些独特的优势,例如庞大、兴旺的风险资本市场,它愿意不拘一格地为任何优秀的商业创意提供种子资本。
发达国家还有许许多多的竞争优势,不胜枚举。
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更积极地思考问题,而出发点则是一种“我也能做好”的态度。
读者们或许还记得,我描述过,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就曾给西方带来威胁。当时我们工业界的感觉就像是病入膏肓了,其他很多人也一样。财经记者和政治学家们纷纷预测,GE这样的工业“恐龙”将很快灭亡。在当时的情况下,你无法指责他们的严苛。通货膨胀率高达两位数,银行的优惠贷款利率都突破了20%。GE在锡拉丘兹制造电视机,可是与两英里以外的商场里所销售的日本电视机相比,我们的出厂成本比人家的售价还高。
当时的感觉真是最糟糕的时刻。
但问题就在这里。商品价格的肉搏战,总是让人感觉到了最糟糕的时刻。低成本的竞争者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已经在这场游戏里玩了40多年,墨西哥、菲律宾、印度和东欧也逐渐成为其中的角色。即使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当整体经济形势非常有利,赚钱似乎变得异常容易的时候,企业的工作其实同样艰难。大公司是出了名的“恐龙”,人们都在谈论,新技术公司很快将统治世界。甚至有人说,未来所有的产业都将湮没在互联网的汪洋大海之中。
接着,泡沫破灭了,那些号称要统治世界的小公司消失了。可也有其他一些,例如eBay和Amazon,不但存活了下来,而且生机勃勃。那些所谓的“恐龙”也在壮大—因为它们成功地进行了变革。借助新科技的力量,它们改造了自己,变得比以前更加强壮。
现在,中国要求我们做的也正是变革。
那么该怎么做呢?
首要的一点,就是启动三架保证竞争力的老战车—成本、质量和服务—并且让自己的驾驭技术更上一层楼。你要让组织里的每个人都能正确看待它们,把它们当成生存的要素。
在成本方面,每个人都需要仔细检视公司内外的各个地方,寻找最佳实践经验。每个操作流程应该在哪里完成、如何完成,都要严格要求,以提高生产率。不要把自己的目标确定在使成本降低5~10个百分点,你必须找到能使之降低30~40个百分点的办法。因为在多数情况下,要想在中国商品的世界里获得竞争力,这将是惟一的办法。
在质量上,你也不能有得过且过的心理。95%的合格率是远远不够的,不管是采用六西格玛计划还是其他你喜欢的办法,目的只有一个—祛除瑕疵。
服务是最容易开发竞争优势的领域,因为在此中国与发达国家相距遥远。还记得Gary药店吗?它就在我们的住家附近,规模很校可是那里的员工不但知道每个顾客的姓名,还可以在一个小时以内把你需要的商品送到家里去。对于它的中国式的竞争对手—三个街区以外、灯火通明的大型连锁药店—而言,它丝毫不落下风。再回想一下本章开头时提出问题的那个墨西哥CEO的例子,他的国家邻近美国,这能够在市场反应时间上给他很大的优势。
同样,你所面临的挑战不只是变革。要想成功,你可能还得想办法打破自己所在产业或市场的传统服务模式,你要给顾客们提供的不仅是满意,而且是震惊。要让他们告诉街上的陌生人,你的服务有多棒。联邦快递公司与戴尔公司就是光荣的榜样。
除了通过创新来改进成本、质量和服务以外,还要有所超越。你需要用新的、严肃的态度看待自己的市场,搜寻潜在的商业机会,发现新的盈利点,不要总是用过去的思路来看问题。
你所服务的市场或许看起来已经饱和,但消费者依然渴望出现新型的、让人好奇的产品、技术和服务。这也就是宝洁公司最近以来的发现。
宝洁可以说是最有自己传统的企业之一。但在最近5年里,该公司却通过艰苦的创新努力,给自己输送了新的血液。它克服了自己的“大企业综合症”,在世界各个角落搜寻那些有新锐思想的“车库发明家”。他们还并不满足于此,在搜寻新创意的过程中,宝洁公司与其他企业、供应商、大学、研究实验室和风险资本建立了新的关系网。在确定某些新产品创意之后,他们开始进行调试,同时利用其他措施来改造现有的产品。例如,该公司用汽车喷漆领域的新式静电技术来为自己的大众消费品产业服务—带来了化妆品涂抹方法的革命。带着这种崭新的“我也能做好”的态度,公司内部的研发也得到复兴,结果发明了佳洁士净白牙贴和“速易洁”静电除尘拖把这类清洁产品,创造了一个新的大众消费品市常最后,当你在追求改革,寻找新的产品、市场和环境的时候,要认识到一个事实:中国所扮演的,还不仅仅是竞争对手的角色。
你应该明白,中国也是一个市尝一个生产外包的备选地和一个潜在的商业伙伴。
与日本早期的发展不同,中国巨大的市场相对来说对直接投资是比较开放的。很多人能在这里做得很好,在中国市场上销售自己的产品,或者为自己母国的市场大量采购。
同样,你还可以和当地的企业合作。不用说,与中国搞合资生意并不轻松。以我自己的经验来看,你必须让中国的伙伴感觉到它能获得很多收获,甚至要比你自己得到的更多,合资才会成功。但也有实现双赢的办法。1991年,GE医疗事业部门在中国成立了合资企业,中方的合作伙伴带来了很多打开当地市场的窍门。正是由于他们的帮助,我们的新公司从GE引进的高端成像设备在市场上占据了第一名的位置。同时,合资公司的中国工程师们设计和制造了低成本、高品质的产品,并通过GE的全球销售网络向世界出口。
在有关中国的话题上,我并不想做一个盲目乐观的人。然而,这个国家如今的确是能够改变商业环境游戏规则的人。采取贸易限制、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制订知识产权法规,以及其他政治解决办法都不能逆转它的增长势头。
但是,中国正是这样一个典型:在有些人眼中,下雨天是令人沮丧的,而在另一些人眼中,那却是推销雨伞的好日子,不是吗?
在现状面前,你可以自我感觉是一个受害者,但你也可以看到有待征服的挑战和机遇,从而感到兴奋。
选择后者吧,痛苦和悔恨不能让你去“赢”。
后面一个问题是在伦敦遇到的,当时我正在出席一个有大约3 000名中高层经理人参加的大会:挪威刚通过了一部法律,要求在每个公司的董事会中,有一半成员必须是女性,您对此的看法如何?
我认为那是荒谬的。
当然,我并不反对女性进入董事会。在世界各国成千上万的董事会中,女董事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事实上,我所见过的最出色的一位董事就是女性,她就是G·G·米切尔森—GE的董事,此前担任过R。 H。 Macy & Co。公司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哥伦比亚大学理事会的成员。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米切尔森的洞察力和智慧一直指引着我前进。
然而,我并不喜欢对董事会或者办公室的职务规定性别配额的制度。“赢”的公司是由精英人士把持的,他们有业绩鉴别力,非常清楚企业里谁的成绩突出,谁普普通通或者谁表现不好。这种评价体系是坦率而公平的,也是一个组织建立最佳团队的最有效的方法。
相反,配额制度将破坏精英文化,它会牵强地把某些人推向领导位置,而不顾当事人的实际成就。同时,它会使那些被配额制度所耽误的业绩优秀者感到气馁。把那些不能胜任的人放到重要的岗位之后,对企业也不会带来好的结果。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请回想一下“晋升”那章的内容,那里提出的建议是不分种族和性别的。如果你希望得到晋升,最好的选择就是拿出更好的业绩,仔细地管理好下属,同样仔细地对老板负责,尽早参与公司的主要项目,争取大家的关注,珍惜许多良师益友的忠告;还有,总是对生活和工作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同时,不要有劳你的老板动用政治资本来扶持你。即使出现难免的挫折,也不要动摇自己前进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