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写《如何造就中国的微软》一书,像软件编程一样,讲究“个人英雄主
义”、“明星效应”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它的完稿需要的是群体效应。只
有在各界人士的支持与鼓励下,它最终才能与读者见面。所以说,《如何造
就中国的微软》是许多人共同智慧的结晶,没有书里提到的每位企业领导的
支持与接受采访,不靠关心与支持这本书出版的人,不可能使这本书诞生,
也不可能为这本书的畅销注入强大的生命力。所以,我首先要对各大企业的
总裁或总经理,以及市场部或公关部经理深表谢意。如果没有你们的配合,
以及为我提供极具价值的材料,这本书也不能在创新的过程中自成一个新的
体系。
在此,我特别感谢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初稿刚完,他就在百忙中抽出
时间阅读了此书,对涉及联想的内容提出了修改意见。当我提出此书需要他
的照片时,他毫不犹豫地找出四张赠予我。还有联想高级副总裁杨元庆、副
总裁郭为、公关部经理王彦、张涛、杨洁、徐刚等人,他们在接受采访,以
及提供联想集团的材料与照片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我还要感谢四通总裁段永基,在每一次的采访中,他总是以一位企业家
的胸怀,高屋建瓴地论述了中国硅谷必须具备的条件,做软件企业家需要什
么条件。还要感谢四通总裁办负责宣传的侯亚英女士,虽然她现在离开了四
通,但她为我采访四通高级领导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我要感谢现任总裁办负
责宣传的李媛媛小姐,她为我提供了四通极有价值的材料,并为此书的完美
提供了许多极有价值的照片。
我要感谢清华紫光常务副总裁赵斐女士,她为我采访清华紫光总裁张本
正起到纽带作用,并为我提供了许多资料。
我特别要感谢科利华总裁宋朝弟、执行总裁薛建国、常务副总裁孙斌、
副总裁周建宇、营销中心总经理李家宝、市场策划部总经理刘恒亮、数据处
理中心经理陈登立等人,在我与他们的接触过程中,甚至是共同为了促进科
利华的超速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对量子理论的不同认识,对此理论体系提供
了独特的见解。也要感谢陈开来、汪琨、臧邦本、姚东阳、邓曼、王彧敏、
张丽等人,他(她)们为此书的出版不仅提供了与科利华有关的材料,而且
还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张晗峰、张存贵等人还鼓励我加紧工作,希望早
日能读到此书。
我非常感谢用友软件集团总裁王文京、市场总监郭新平、财务总监吴政
平、质量总监绍凯、产品总监薛峰等领导,通过对他们的采访而汲取的观点,
均为此书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还要感谢人事总监李友,他为我与用友的联系
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在此书完成初稿时,他还要求我留下此书,让他阅
读。我还要感谢企划部经理王力、王晓燕、陈啸、邓明、李岩;总裁办的党
雪松、卢凤几,其他部门的袁小美、杨冬青、王鑫等人,他们为此书的完稿
作出了努力,并提供了许多的材料与照片。特别要感谢杨雪,她为此书的写
作搜集了许多有用的资料,并提供了写作思路。尤其是我在想放弃写这本书,
甚至想去写一部小说时,是她从关于对人生、对社会、对各种人际关系的理
解出发,阐述了一个人应该怎样才能成功,应该怎样才算成功,从而启示了
我,才使我没有放弃。
我要感谢东大阿尔派软件集团的公关部部长杨吉平,当他得知此书要出
版时,在百忙中抽出大量的时间,从东北来到北京,并特别邀请我在万方数
据广场与他见面,并谈了东大阿尔派方方面面的情况。他对软件业的独到见
解,丰富了书的内容。从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投入上,我看到了东大阿
尔派的希望,也就是中国软件业的希望。同时也要感谢远在东北的张润红小
姐,每一次在电话里,她都热情地关心着这本书的出版情况。但我更要感谢
其领导人刘积仁,他以其特有的市场战略眼光与企业管理之道,丰富了此书
的内容。
我还要感谢北京映得电子公司总经理陈宜海,他对中关村的回顾,对“中
国硅谷”的成长提供了新的观点。也要感谢叶青小姐,她为我采访陈宜海创
造了条件。
我还要感谢海星集团总裁荣海,在他即将离开北京的一小时之前,他让
公关部经理荣雯打电话通知我,要与我见上一面,再谈一谈海星面对未来的
挑战。
我要感谢连邦总裁苏启强、副总裁吴铁、李儒雄,以及市场总监毛一丁、
王晖等人,他们都从不同角度对此书给予了帮助。
我要感谢翰林汇公司总经理周军、副总经理刘凤林,他们顾不上吃中午
饭,而接受了我的采访。
我要感谢的人还很多,如长虹总裁倪润锋,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安玻
总经理李留恩、亚信总裁田塑宁、新浪潮总裁王志东、搜狐总裁张朝阳、和
利时公司总经理王常力,大北农总经理邵根伙博士、海信集团周厚建、图腾
公司总经理许志平等人,在采访的过程中,他们对此书的关心,以及对中国
信息产业的独到见解,均影响着我的思路,丰富了本书的内容。我要感谢金
碟驻北京办事处的米秀霞、安易的陈思旭、万能的祖国培、北大方正的金鸥、
长城集团的市场总监陈良华、同创集团的市场部部长陶松等人,他们也对此
书的出版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现在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软件只有走出国门,才能取得成功。《如何
造就中国的微软》亦然。如果没有外企公司的一些企业领导与负责对外宣传
人士的协作,此书也不能得到完善。所以我要感谢IBM 公司的汤磊磊、微软
公司的尚笑莉、太阳公司的石小青、3 公司的李新梅等人,他(她)们均
为此书的完稿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材料。
我要特别感谢前任微软公司总经理,即现任CISCO 公司总经理杜家滨先
生,他在百忙中接受了我的采访,并对此书的立意提出了鲜明的观点。
我要感谢ADOBE 中国区总经理皮卓丁先生,在采访的过程中,他对中国
软件业的发展体现出了忧国忧民的思想。他说:“《如何造就中国的微软》
一书,也应该体现出这种思想。”
我还要感谢IT 媒介的朋友们,他(她)们为此书的出版均提供了大量的
帮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计算机市场》杂志前任副总编高占德,他为我采
访中软常务副总裁唐敏,以及其他高级领导作出了极大的帮助。我要感谢IT
界的知名评论家姜奇平、段永朝、方兴东、王俊秀、蒋白俊等人,以及各大
媒体的朋友们,如《中国贸易报》的陈坚、《中国信息报》的张建峰,以及
北京有线电视台《计算机世界》栏目组的导演兼总策划宁淳、孟森楠,中央
电视台《供求热线》的王永泽主任等人。
特别感谢的有《计算机世界》报的刘韧,以及《中外管理导报》的总编
杨德庄、常务副总编华光,他们也为此书的写作提供了极其有力的帮助。
我还要感谢我所认识的一些政府官员对此书出版给予的支持,我要特别
感谢原电子部计算机司司长杨天行,以及现任信息产业部信息产品管理司司
长张琪的支持。同时,还得感谢副司长陈冲、张尧学等人多年以来对我的热
情帮助。还得感谢北京市高新技术实验区主任陈思红对写作此书的支持。
我还要感谢北京大学的老师郑学益、张维迎、吴小如、冯丹、张为富、
方俊、刘富君;以及中学的老师吉小林、李阳能、王志平、吕君、王子谦、
马彪、樊耀和等人对此书出版所提供的帮助。我还要感谢在数学方面为我提
供特别帮助的北京航天大学研究所所长杜智敏教授。杜教授无论是对我的学
业,还是对此书的写作过程,她都时时在鼓励着我,关注着我;我还要感谢
北师大的金盛华教授对此书提出的独特见解;我还要感谢中央财政金融大学
图书馆馆长助理韩志萍及爱人马建强,是你们用多年的朋友之情一直在激励
我奋斗。
我要感谢清华大学的廖春国、马佳,以及远在云南的申伟、童颖剑,深
圳的梁威建,广东惠州的金兰,上海的王丽莎;甚至远在美国的欧亚平,捷
克斯洛伐克的孟璐,澳大利亚的蒋玲玲等同学,在写这本书期间,当你们得
知我处于失落时,是你们从遥远的地方给我发来信函,支持我,鼓励我,希
望我从迷茫中走出来,做一个不可阻挡的人。
我特别要感谢一个人,她就是多年以来支持我,鼓励我,帮助我,让我
找到人生航向的人——石晓丽。她对我说的“现在的社会凭实力生存,再好
的愿望,再深的感情,都不能感情用事。只有你取得成功时,你再回头去看
一看你走过的路,你才会感受到生活本来就是五色瓶,惟有克服困难前进,
就一定会梦想成真。如果一旦遭受打击就停止不前,那么你永远只能是个失
败者”一席话,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一直在激励着我。虽然现在我与她失
去了联系,但我仍然要感谢她。
我还要感谢文韬在立意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以及在开始写作此书时所做
的前期工作。尤其是她对此书将来上市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市场效应的分析,
给予我很大的写作动力。虽然她还没来得及看到此书出版,就去寻找属于自
己的天空了,但我仍然要感谢她两年来给予我的友谊。感谢其父母文爱松、
李爱珍在写作期间的支持与理解。
在很大程度上,《如何造就中国的微软》一书,是集体智慧与经验的综
合反映,而这些均来自于社会各界人士、政府部门、家庭、朋友、同事的支
持与理解。所以,我还要感谢我在中央编译局参与中国名星企业丛书工作的
日子里,单位领导及顾问们对我的影响和帮助。他们是程思远、雷洁琼、赵
朴初、费孝通、马文瑞、王光英、卢嘉锡以及《中国淘沙人》的作者,即《人
民日报》的常务副总编杨柏青、宋洪训等人,是他们教会我应该如何树立一
个长远目标,才能对一个国家作出贡献,是他们使我明白“国力的较量在于
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
本书的最后成稿得到了许多有思想、对IT 界、图书界有较深见解者的支
持。
在此,我要对晓白作出诚挚的谢意。在写这本书时,他为我提供了各方
面的帮助。他对工作的热情,以及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教会我如何看待竞
争与挑战,使我受益匪浅,我衷心地感谢他。
我要感谢周勤老师对此书在文字校稿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我还要衷心地、诚挚地向当代世界出版社的工作人员致以谢意,谢谢你
们对此书的出版所做的努力。尤其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丁云女士,她在篇
章段落结构、版式设计、文字编校方面均展示了一位编辑人员所具有的高度
责任感。
感谢郝海宁、岳崃、刘志强、王川、周大胜、齐小平、高波、孙志敏、
刘志凤、严英、贾艳等人对我的工作,以及在文字方面提供的极其有力的帮
助。
和以往一样,我也要感谢我的读者和我的家人。我希望这本书能对广大
读者在接触新事物和开拓新领域方面有所帮助。更希望广大软件企业的领导
者在读了此书后,能使自己的企业产生超速成长,共同圆一个“中国的微软”
和“中国的比尔·盖茨”之梦。我也同样期待着你们的褒扬和批评,如书中
某些观点及管理模式有相背之处,恳请海涵,有待今后商榷,我期待着您的
赐教。
张其金
1999 年9 月1 日于北京
前言:中国何时能出“微软式”的企业
中国何时能出“微软式”的公司?中国何时能出“比尔·盖茨”式
的人物?中国信息产业界的一位企业家说:“如果说软件企业在一定时间内
的目标是成为微软式的企业,这对于每一位软件企业家来说,都是急于想看
到的结果。但目前在中国的社会大环境里,我们的软件企业家要在近期内造
就出‘美国式的微软’不可能,但要造就‘中国的微软’很容易。”“中国
的微软”的出现,也可以像比尔·盖茨一样“代表一个时代,代表一种国力,
代表一种文化。在中国土地上出现比尔·盖茨式的人物或盖茨级的世界超级
企业家的那一天,将标志着中国时代的真正到来”。
中国高层也在关注中国什么时候能出“比尔·盖茨”式的人物?“中
国的微软”将落户谁家?但面对众多企业家在社会发展中所体现出的不确定
性,以及在企业成长中所体现出的“不稳定性”,真是令人深思:中国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