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论稿-第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管情况可能如何,个人的性格是意志的最终原因。这一陈述包含了对另一个问题的直接答复,这个问题是可以遇到的,而不受任何关于意志自由的争论的支配——也就是说,不管个人对他的行为负责与否。惩罚无法影响一桩罪案的外部诱因,惩罚的意图也不是去影响犯罪的外部诱因。也就是说,罪犯的性格是由性格自身的主动性来作用的,是按照罪犯性格自身的因果关系来作用的。你们知道,这种性格被置于外部的社会之中,而且在那里找到了一种对它来说不相干的因果关系。但是,为了正确估计惩罚犯罪的权利,我们必须从这个更加广阔的社会观点出发对整个问题进行观察。确实,必须承认每个社会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利,也就是它可以保卫自己,对社会成员的任何攻击予以防御。在这方面,凌驾于个体之上的普遍意志就像凌驾于各器官之上的个体一样无条件,因为各器官服从来自个体自我的紧急指令。
  个体出世时携带着他未来性格的萌芽。对于这种原始天赋的存在和性质的解释可能有两种假设:我们可以这样说,每个个体身上的性格萌芽是一种特定的创造,或者我们可以把它视作是体现先前世代中的各种条件的结果。我们在这两种可供选择的假设之间所作的选择将由我们的一般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al)理论来决定。如果我们把每种生活形态都看作是一种原始,的创造,我们将发现不难假设个体的诞生包含一种创造性活动,即从一无所有中产生这种或那种身体的或心理的力量。如果我们信奉发展的连续性,我们便将选择第二条途径。个体的最初发展阶段包含了他所有的身体和心理能力的雏形,这是不可能有任何疑问的。但是,我们既不能确定这些身体和心理能力的雏形有哪些内容,也不能完整地列举在个体生活的历程中发挥作用的那些影响。在将个体的特定结构与个人出生的那个社会的一般性质联结起来的系列过程中,我们主要倾向于承认在这系列过程中不存在任何鸿沟,这一倾向使我们努力去获得一种单一的理论,它既可用于个体的智慧,又可用于社会的智慧。如果个体的性格产生于个人存在以外的因果关系,那么意志的决定因素也必须在个体生活以外寻找,而且可以证明影响它的因素是无数的。在个体存在的背后有着各种原因,其中每一种原因都是更为遥远的因果关系链条的结果,倘若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追踪到这根链条的终端,将追踪出宇宙万物的因果关系。由此,便将发现宗教观点的正确性,它以象征手法使意志成为上帝的恩赐。
  但是,如果性格在个体生活以外的因果关系中获得其起源,那么接下来发生的情况是,意志的最深层的因果关系不仅难以了解,而且肯定不能了解。这就为我们提供了意志和机会(chance)之间的区别,这是决定论十分喜欢比较的。机会有赖于我们知识的欠缺,这是可以弥补的;意志则有赖于必然的和不可弥补的知识欠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如此容易地把外部自然界偶然发生的事情视作一种因果律的明显例外,而我们把意志视作实际的例外。这种差别的真正原因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性格(每种随意活动都是性格的一种表现)在个体生活和意识之外,也即在心理发展的无限连续之中有其起源。性格越是由个人经验来完全决定,我们的预言便越有信心,该预言认为,性格将在特定的情形中如此这般地起作用。于是,恰巧发生这样的情况,意志越成熟,它便越远离其原始的遗传的决定因素,它的方向便越肯定,它的外部表现便与心理系列有着更为必然和因果的联系。





第三十节

一、结束语;不朽的问题 二、心身子行论原理 三、旧的和新的颅相学 四、心身平行论原理的经验主义意义 五、心理的本质




  在关于人类和动物的心理生活的这些论稿的开端,我们倾向于把我们的考虑建立在心理本质这一坚实概念的基础之上,并且使经验事实与该概念相一致,也即用形而上学的心理学家(metaphysical psychologists)的方式达到这种一致。相反,我们认为,我们把熟悉这些事实视作首要任务,而且,除了由内省(introspection)提出的那些假设,以及由实验和客观观察支持的那些假设以外,毋须依靠其他任何假设。由此尝试并建立心理现象可以归之于它们的一些定律。
  但是,既然我们已经接近了我们任务的尾声,在我们看来,绝对有必要对我们收集到的事实进行一番观察,进而考虑如何回答心理学的最后一些问题。我们走过的路并没有被任何一种形而上学的指路星所照亮。那么,结果是什么呢?对这些问题能否拒绝作答?它们是否超越了人类知识的限度?或者,实验心理学关于它们是否有什么东西可说(这些东西可以作为一种对经验的非偏见的求助而被相信和接纳)?
  确实,存在一个思辨心理学(speculative psychology)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把它排除在外,因为它是不可解决的。它不仅超越了经验主义心理学说的范围,而且根本不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它是在我们意识生活之前或之后的心理条件问题,这个问题在心理学中实际上没有地位,正像世界的〃创造〃在物理学或天文学里没有地位一样。根据我们关于宇宙的知识材料去构筑一个概念的大厦,在这座概念的大厦里,超感觉的(supersensuous)世界之客体转化成知识的客体——这种希望经常并再次证明是那些致命的幻觉之一,从那些幻觉中,信仰和知识都不会获得任何东西。
  如果你需要证实这个问题,你可以花些时间在这个不朽的问题(the question of immortality)上面,它是形而上学心理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有必要将个体心理的不朽性置于一切怀疑之外,那就使继续强调其实质的简单性成为必要。而且,最后的例子导致了赫尔巴特形而上学(Herbartian metaphysic)的逻辑极端,据此,我们有着简单性质的心理原子(mental atom)——这些都是赫尔巴特的原话——它具有可与简单的感觉性质如〃蓝〃色或〃红〃色等相比较的不变内容。那么,这种心理实质的不朽性如何与一种物质原子的不朽性相区别呢?有没有更好的东西?
  经验主义心理学的一个目的是去解释我们心理生活中各现象的相互联结。经验主义心理学必须永远拒绝去提供任何一种关于超感觉心理存在的信息。与此同时,这个问题可以这样被提出,即它是否至少可以间接地涉及这个问题。在由若干科学累积的整个知识基础上,我们无法否认哲学既有仅仅解释实际生活事实以外的特权,也有仅仅解释实际生活事实以外的责任。世界过程的实际特征使得解决我们第一个问题以后接下来应该提出第二个问题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一些事实以连续的发展系列形式提供给我们,这些连续的发展系列在经验中终止于这点或那点上。哲学必须走出经验,并力求达到一切科学的理想目标——宇宙的一致理论。现在,我们的心理生活是以一整套发展系列的形式来呈现的,相互之间都直接地或间接地联结着,而且指向同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是我们的直接经验所无法达到的,但是,如果允许我们去作这样的假设,即始于经验的各种发展在经验范围以外沿着同样的路线继续发展,那么,我们便可以把我们的直接经验的本质推论出来。哲学的目的在于以这种方式去弥补经验的世界。在这样做的时候,哲学仅仅把一种程序方法带入它的逻辑结论之中,这种程序方法始于每一种独立的科学,并通过经验发展的特征和填补不完整知识体系的冲动而提供了必要性。现在,个体的心理生活处于众多心理发展的中心。个体及其一切活动和冲动,却位于宽阔的半径和狭隘的半径的心理社区(mental munities)之内。作为这些社区的一个成员,他将他的那一份贡献给了人类心理的成就和创造之总和。那么,所有这些心理发展之流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单凭经验是无法回答的,因为哲学试图发现的经验的理想完成,除了经验中提供的发展以外,不可能有任何其他的基础。正是在这里,心理学找到了位置,这是由哲学约请的第一批见证人之一,以便获取有助于哲学完成其理想构成的信息。在建立心理事实方面,这肯定不会遭到反对。
  现在,如果我们承认存在着现实的理想完成这个问题,那么我们也承认了最广义上的智慧连续(coninuane of mentality)——也就是说,不论何处和不论何时,只要能达到,就应在每种经验界限以外坚持心理的发展。这是因为,如果假设心理发展可能在某个地方结束,被微不足道的东西所取代,那就当然意味着承认理想完成的无效。此外,宇宙的整个心理内容将不再具有任何意义。除了大量糟糕的错觉以外,我们从心理生活中还能读到哪些含义呢?日益累积的人类心理库存使他越来越强烈地坚信他进一步发展的正当期待,而一切事物的目的将仍然等于零。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目的论(purposiveness)的哲学概念,而不是关于个体心理本质的任何一种特定思辨(这种思辨最终产生了不朽性想法),并且使之有力量始终抵御哲学怀疑的攻击和对立的哲学论争的力量。但是,人类总是倾向于个别地观察事物,而不是选择地观察事物,从而将心理发展的不朽性信念转变成了每个个体心理不朽性的信念,并带有一切感官上的内容——这样一种内容只能在目前的感觉生活的特殊条件下才能获得。
  心理学证明,不仅我们的感知觉(sense-perceptions),还有使这些感知觉得以恢复的记忆意象(memorial images),就其起源来说,既有赖于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机能,也有赖于神经系统的机能,最终还有赖于生命体的整个机制(mechanism)的机能。这种感官意识的连续性,对心理学来说,是与其自身的经验事实不相容的。而且,可以肯定地说,我们充分怀疑这样一种连续性是否是一种伦理的必需品。此外,如果可能的话,实现对它的愿望是不是一种难以忍受的命运。但是,当我们背离了这种过时的神话般的不朽概念,并回到其真正的哲学基础上去,经验主义心理学便没有东西可去反对它。因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宇宙心理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且,比起这个来,同样指向外在于它的某种东西。




  除了上述第一个问题以外(这个问题已经把我们从心理学带入哲学中,而且带入哲学中最困难和最不肯定的部分之中),还有其他两个重要的问题,对此,我们可以根据我们一直在讨论的事实来作出最后的回答。第一个问题是心理过程与身体过程的关系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心理本质的问题,这是可以从我们对整个心理经验的范畴所作的调查中加以推论的。我们回答这两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问题的唯一方法是,把我们的各种调查结果综合起来。
  在本论稿的开端,我们便强调了下面的事实,即心理现象不可能像因果关系那样涉及身体现象。这是自然科学不可避免的一个先决条件,自然过程构成了不变的要素(elements)运动的循环,并受一般的机械定律的支配。除了另一种运动以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导源于运动。换言之,对我们的客观观察来说,所呈现的这些自然过程的循环,除了它本身以外,不会导致任何东西。承认这一点,我们便承认了从某种其他过程中产生每种心理过程的必要性(更为复杂的过程导源于较为简单的过程),并且承认心理学家的任务是去发现这种相互联结的心理规律。在我们已经走过的道路的每个阶段上,我们发现了对这一观点的证明。每种充分建立的关于心理现象联结的例子,已经证明能予以心理学解释。此外,我们还经常看到,没有其他的解释方法可以把调查中的这一过程的特定心理特征清晰地揭示出来。因此,感觉学说的基本定律,也就是韦伯定律(Webe's law),被认为是心理状态相对原理的一种数学表达。感知觉中观念联结的(ideational connection)不同方式,以及记忆意象的空间结合和时间结合中观念联结的不同方式,都涉及到联想律(low of association)。这些联想律本身,一旦被分解为相似联结(connection by likeness)和接近联结(connection by contiguity)这两个基本过程,看来直接有赖于心理条件。此外,统觉律(laws of appeterption)的必然结果是将构成智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