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一支封建家长式的子弟兵能够发挥的最大效能。
亲兵们的悲壮心理影响了主将。这个自信力很强的统领,等闲时不太愿意承认
自己是战败者。但当无数的现实无可争辩地摆在他眼前,迫使他痛苦地接受这个结
论时,他不仅失去战胜的信心,同时也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意志。
当他正在浮桥渡口进行绝望的抵抗时,一个熟悉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来,
“杨统领回南岸去,那里需要你。”
两个步兵缠住杨可世,用短刀攻击他,使他无法发挥骑将的长技。这个人帮他
砍倒一名步兵,驱走另外的一名,给了他喘一口气的余裕。杨可世还待骤马赶杀上
去,这个人拉住了他的马笼头说:
“杨统领快回南岸去!俺等在此拒敌,不让浮桥失守,务保得大军安全撤退。
杨统领放心回去!”
迎着耀眼的夕辉,杨可世看了好久没有认出他来,并且完全忘掉自己刚才的任
命。后来忽然认出来了,好像碰到一个亲人似的,动了感情说:
“李孝忠,想不到是你在这里助俺一臂之力。”
“末将在此护卫统领。”
“李孝忠,你快撤回去!”杨可世发出了与他七尺之躯、一百八十斤的体重不
大调和的温柔的声音,亲切地说,“今日我军一败涂地,多少袍泽死在两岸,俺的
亲兵也所余无几,还有什么面目回去见江东父老?”一股热泪突然从他的虎目中渗
出,“俺不如就在河北岸这片土地上与番子们拼个同归于尽,死了也不失为鬼雄。
你回去后把俺这话传与小种经略相公知道。”
“胜负乃兵家常事,统领何乃出此颓唐之言?只是如今大局危殆,统领还得看
看形势,统筹全局,再作进止。”李孝忠忽然一个箭步蹿出去,截获一匹失去了主
人的战马,骑了上去,用刀尖指着南岸道。“统领且看看那里。”
透过这一片混战的地带,透过浮桥上混乱的撤退,杨可世这才看清楚这时辽军
的右翼部队已经渡河成功,杀上南岸。凤凰弩在近距离中已经失去效力。宋军慌忙
后撤,阵形大乱。杨可世一见这种情况,不禁发指眦裂,气愤填膺,怒叱道;
“这赵德老匹夫,如此无用,未经一战,就拱手让出阵地,把番子放上岸去。
如此俺这里的士卒退回去也是死路一条,岂不贻误大局?”
“统领休得气恼!统领如战死在此,两岸大军,同归复亡,岂不更加贻误大局!
”越在紧要关头,李孝忠越显得沉着。他挥着刀尖,四面环顾着,冷静地分析道,
“河北岸的敌军,多如猬毛,力图阻我南撤。渡河的敌军又已蜂拥登陆,猖獗之势
已成,眼见得就要包抄浮桥南口,使我进退不得。”他停顿了一下,让杨可世看清
形势,澄清头脑中的混乱思想,才建议道,“依俺看来,统领要急其所急,立刻渡
河回去代替赵统制亲自指挥河南的全军奋力死战,力保后路。这里末将等背河借一,
拼死力战,争得一分是一分,争得一刻是一刻。好歹掩护几千名袍泽回去,两头接
通,才能死中求活。”
李孝忠的建议十分及时。南岸的艰巨的任务,重新激励起杨可世的雄心壮志,
当他想到执行新的战斗任务,收拾大局,要比留在北岸一死了事困难得多的时候,
他就冷静下来,放弃战死的想法,慷慨说道:
“既是如此,俺就撤回去力保后路。”直到此时,他才从已经苦斗多时,满身
浴血,仍然保持旺盛的战斗意志的李孝忠身上想起刚才让他指挥留守部队的命令。
杨可世立刻探囊取出一面三角形的小令旗,授给李孝忠说,“这令旗留给你,这里
河岸上的厮杀就归你指挥了。”
李孝忠接过令旗,没有说一句多余的话,立即驰前去组织有效的阻击战。
战争进行到最后阶段,河北、河南两岸都是一片混战。双方都没有取得最后决
定性的胜利。
李孝忠果然不负杨可世的期望,在北岸转战多时,步步为营,确保航道线,逐
步把遗留在北岸的战士和伤员们掩护过河,最后自己也抢得一条渡船渡回南岸来。
这时瞑色四合,暮光四垂,辽、宋双方战士经过一整天的麈战,都已精疲力尽,
双方都没有准备、而且也不可能继续进行挑灯夜战。杨可世一等到南北岸的残余军
队会台,就且战且退地会合了姚平仲前来接应他的熙河军,脱离战斗,退入第二线。
辽军见好即收,他们看见杨可世有生力军接应,也不敢再行穷迫猛打。在一片鸣金
声中,在刀光剑影中,在双方都已声嘶力竭的呐喊声中,结束了著名的兰沟甸战役。
(六)
把一场战争组织得像一架时钟那样精密,正确地进行,这是近代化的战争科学
进化和发展的结果。发生在十二世纪初期的兰沟甸战役,从攻击方面的辽军来说,
无论在计划和组织中部具有近代化战争的规模。这是古代战争史中一个罕有的实例,
一个突破了时代水平的成就。
辽方统帅耶律大石始终留在兰沟甸这个阵地上指挥作战(这就是宋军其他各军
受到的压力较轻的原因),指挥得得心应手,从他个人的作战经历来看,这也是一
个突出的成功。
检查一场大战的结果,不是从战术上检查计划执行的程度,而是从战略上检查
其要求完成的程度来进行的。在兰沟甸这个局部战役中,耶律大石以三万名精锐部
队牵制住宋朝主力杨可世的部队,使他不能东西驰援,从而为全局的胜利创造了条
件。但是反过来说,杨可世以二万多兵力牵制住耶律大石的主力,并且把他本人也
牵制在这个战场上,阻止了辽军在其他地区胜利的范围和进展的深度,也不能说是
徒劳无益的。
在这一全面性的大会战中,耶律大石利用了宋军和战不定、宣抚司和统帅部的
重重矛盾、战士们的士气不振,特别利用了童贯这道束缚士兵手脚的荒谬命令,在
东西两线发动闪电式的进攻,在十多处渡河获得成功,歼灭了一部分宋军。把自己
的阵地推进十余里至二十余里不等。在西路范村战线上,由于奚军的准备不足,辛
兴宗也勉为其难地抵抗了一阵,辽军只取得有限的进展。这是辽,宋两军开战以来
辽军获得的第一个带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从此辽军在河南的阵地巩固了,坦步进入
战略进攻阶段。
退到第二线的宋军利用一百几十年前掘下的沟洫⑤的旧址,勉强构筑起临时阵
地。可是二、三十丈阔的白沟河界河,辽军也能往来自如,这几丈阔的干涸的小沟
渠又怎能限制他们的马足?宋军全面暴露在辽军的攻击面前,形势确是十分不利的
了。
————————————————————————————————————
①中亚诸国的统治者称为算滩,也作算端。明人译为锁鲁檀,都是苏丹一词的
异译。
②突厥人称皇后为可敦,契丹人因之。
③尝敌是宋朝人特别爱用的军事专门术语,意思是先尝尝敌军的滋味,或者掉
过头来让敌人尝尝我军的滋味,总之是一种试探性的进攻。
④航行队领头的第一艘船头上涂饰有鹢鸟,称为鹢首。
⑤宋自太宗伐辽失败后,即疏浚开拓边地河道,西起沉远泊,经泥沽海口,屈
曲九百里。滹沱河、永济河汇注其中,深十余尺。称界河或塘水,塘外筑堤,沿塘
设置二十八寨、一百二十五铺戌守,戌卒三千余人,乘船百艘往来巡逻。真宗时又
植榆柳三百万株以代鹿角,曾作《北面榆柳图》示大臣。
————————————————————————————————————
第十七章
(一)
五月二十六日下午,当辽、宋两军还在白沟河前线剧战之际,也正是马扩和辽
方谈判使节王介儒一行人自北往南疾驰而来之时。
燕京之行,马扩发挥了最高效能来执行任务,这就是说,他已经做了他能够做
的一切,但并不等于他已经完成了他要求完成的全部任务。几年来的外交生涯,把
他的思想锻炼得复杂、敏锐而缜密化了。经验告诉他,凡是一切军国大计,要涉及
到许多人的利害关系,总是变幻莫测,难于捉摸的。没有到手的胜利决不能算是胜
利,胜利在望并不等于胜利在握。眼前最大的障碍是萧皇后虽然决定降附,据他判
断,也确具诚意,并经御前会议决定,但并未征得前线将领的同意。他们手握重兵,
未必就这样容易就范。他们可能还有异议,可能要提出非常苛刻的条件来保存自己
的实力。一场艰苦的谈判还在后面。辽军方甚至还有可能采取激烈的措施杀害双方
谈判使节来破坏和议。各武各样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马扩把它们都估计到了。他
一路上不断和赵杰商量,并且提高警惕,加强保卫措施,以防不测之变。
只有一种可能性被他忽略了,他没有想到耶律大石和萧干在接到皇后促降的手
书以后,竟会发动一场出人意料的掩击战。
他们在离新城不到二十里地的一个店铺打尖休息时,发现了不平常的气氛。他
们看见居民们和店主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这不像是对他们这一行人表示欢迎之意,
而是表示惊讶,像他们在去途中曾经碰到过的那洋。这里面可能有些文章了。他派
随从们去打听,居民们也是各说各的,莫衷一是,没有哪个可以作出权威性的答复。
综合起来,似乎有这么一个印象:前线两军正在发生开战以来没有发生过的剧战。
居民们也是从种种不寻常的迹象中推测出来的,当时他们也还没有得到确报。
一句道听途说的话,把马扩吓了一跳,使他猛然省悟到这可能是真实的消息。
其实战争的可能性始终存在,当马扩向童贯告别时曾再三提醒童贯要预防对方的突
然袭击。他自己就带着这种瞀惕性首途出发来到辽境的。事后检查,他之所以会改
变原来的想法,放松提防,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经过辽军阵地时,看见耶律大石虚张
声势,故作疑阵的布置,断定他决不会发动一场战争。他对这个判断如此执着,丝
毫没有想到可能是错误的,或者可能发生变化。他为自己的神经过敏,因而受到耶
律大石的愚弄,感到万分恼火。
现在想来,问题是那么清楚,当萧皇后的一道令旨到达前线时,耶律大石等如
果不愿投降(这个,根据他从李处温父子那里得来的情报也是毫无疑问的),他们
又何必在使节们身上玩弄阴谋诡计?只消直截了当地发动一阵战争就从事实上破坏
了和议,最清楚不过地表明他们的态度了:要战争,他们可以挑选的时机,也莫过
于今天。狗急跳墙,人急跳梁,他们不会再有什么顾虑。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地符
合推理,马扩只怪自己没有进一步深思熟虑罢了。
果然事情很快就得到证实,并且从最坏的一面来证实。傍晚时分,他们到达新
城行馆休息,这里有更好的群众基础,居民们纷纷把我军战败的消息告诉他们。接
着又看见约有六、七起辽军的告捷使者连续不断地向燕京方向星驰而去。他们趾高
气扬地赍着报捷的奏疏和大捆从战场上缴获得到的军旗。军旗上的番号、统将姓名
都是马扩十分熟悉的。其中有的属于西路军,有的属于东路军,说明辽军在东西两
路都已获得非同小可的胜利。其中最触目惊心是那面白底黑字、镶着红缎边、垂着
淡黄流苏的杨可世的认旗,从旗面上的摺皱纹和血污斑斑可以看出东路军受到打击
的惨重。这个无可怀疑的结论好像一柄短刀猛然扎进马扩的胸膛。
前线确实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胜利属于辽方,大局已发生急遽的变化,不但和
议的前途十分渺茫,就是他们一行人能否安全回去都很难逆料的了。面对着这个急
遽的变化,马扩尽量抑止住悲愤的心情,免得在辽使王介儒等人面前暴露出自己的
弱点。他冷静地考虑了半晌,然后得出结论:他认为个人安危得失可以置之度外,
但是这次出使,千辛万苦得来的成果,以及他们多方面搜集到的辽方虚实的内情,
都必须尽快地让宣抚司和统帅部知道,以便他们在一次挫败以后,仍能根据总的形
势。作出正确的对策,而不致丧气堕志,一蹶不振。
半夜以后,他把赵杰、沙真两个悄悄找来。
“俺等离国,不过旬日,不想大局已隳坏至此。”马扩下的结论,不难找到证
据。就在此刻深夜之中,他们还听到辽使报捷的马蹄声。这种急如星火的奔驰。还
有他们看见过的那些辽使的得意扬扬的神色,还有的辽使打听出他们的身分,故意
把俘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