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规范是与“禘祖”之制的宗教相结合的,这道理犹之乎“德”在道德上的规
范是与郊天之制的宗教相结合的。因此,孔子说“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是
治国的大道。“郁郁乎文哉”的周制,是在文明的道德范畴方面有根据的。
这里指出“有孝有德”的思想,只是说明一个贯通周代文明社会的道德
纲领,在这纲领之下,周初新的道德概念出现甚多,如敬、穆、恭、懿等。
惟“仁”字是在春秋时代才出现的,据上举周代世王表,东周元王名仁看来, 
推察“仁”字出现晚在东周后期,至早在齐桓公建立霸业以后。
到了文明社会才有权利与义务的分别,同时也才有依据此分别而形成的
道德规范,周代道德律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为什么说“德”、“孝”是周代统治阶级的道德纲领呢? 
这是由二元宗教神派生的道德律。周代社会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完全听
命于祖先神的主宰,因为地上的现实社会发展了,这就迫使周代统治者在意
识上作出能动性的道德规范。例如周公东征的大诰就不能不对“天”作出修
改,而强调人事,对于“艰大,不可征”的殷人,对于邦君御事想违背卜的
心理,就不能不有新的估计,如果单纯依靠天命,那么,周人既然可以代殷
而王,殷人也可以再代周而起,因此,周公不能不有现实的手法,他说: 
“天棐(非)忱(信)辞” 
“越天棐(非)忱(信)” 
“天命不易” 
试看他的比喻,更是其他诰词所没有的: 
“朕言艰日思。若考作室,即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厥父菑, 
厥子乃弗肯播,矧肯穫?厥考翼其肯曰予有后,弗弃基?肆予曷敢不越卬, 
敉宁(文)王大命!”(周书大诰) 
“图功攸终”和“文王克绥受兹命”便不同了,所以基业不仅是天上的
问题,乃是和作室、勤田亩一样,应该在地下解决。因而在观念上,周人的
天人合一的宗教思想不得不延长到天人合一的伦理思想。否则,殷人也可以
拿周人的天道反加诸周人之身。
正如庄子天下篇所说,周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在宗教观念上的
敬天,在伦理观念上就延长而为敬德。同样地,在宗教的观念上的尊祖,在
伦理观念上也就延长而为宗孝,也可以说“以祖为宗,以孝为本”。先祖克
配上帝,是宗教的天人合一,而敬德与孝思,是使“先天的”天人合一,延
长而为“后天的”天人合一,周氏族的“宗子”地位要求在伦理上发展当初
的天命,这样才能“子子孙孙永保命”,“子子孙孙其帅型受兹命。” 
这样看来,周代的伦理思想之所以以德、孝二字为其骨干,是因为嗣王
欲求保天命,须使“先天的”配天与“后天的”配天相统一,尤其昭、穆以
后社会发生危机的时候,这一思想更适合氏族贵族的阶级利益。周代氏族国
家,在主观理想上原来是基于上帝神与先祖的授受来巩固其生产关系或为其
生产关系服务,但在内部的阶级分化和对外战争的扩大的情况下,为了维持
土地为氏族贵族所有,为了维持氏族贵族专政,那就必须在“大艰”的人事
中寻求公理:德——天,孝——祖。
希腊哲人的道德观一开始便属于国民阶级的思想体系,更具体言之,属
于国民资格出现的显族道德。周代的敬德思想属于先王体系,“元德”成立

于先王,而继承于嗣王,故其内容是氏族曾孙的伦理观。特别在昭、穆之世
以后,敬德的伦理思想和配天的宗教思想,表现为一种统一,同时孝祖的伦
理思想也和宗祖的宗教思想又表现为另一种统一。周人在宗教与国家的结合
方面是宗庙社稷的形式,因而在宗教和伦理的结合方面也是德——天和孝— 
—祖的思想形态。
上节已经讲过,上帝神是一般神,祖先神是特别神。伦理上所产生的观
念也是和宗教相应的,也有一般的观念,即“德”,也有特别的观念,即“孝”。
如果说“德”以配命是城市国家的东方形态,则“孝思维则”又可以说是氏
族制的维持在东方所具的特别形态。
“有孝有德”的道德纲领之所以不能和宗教分离,是由于周人宗法政治
的限制。为了维持宗法的统治,故道德观念亦不能纯粹,而必须与宗教相混
合。就思想的出发点而言,道德律和政治相结合,故道德只限于氏族贵族的
君子人物,没有一般性的国民的道德观念。

第四节 西周统治阶级的政治颂诰思想及其内容
在宗法政治之下,西周贵族阶级的代表人物是公子公孙。古“公”字不
是指公私之公,而指公族之公,故墨子经说上有“贵者公”之训诂。公族宗
子之所以维城,是因他们就是“国”的统治者,而“私”的观念仅指大夫立
“家”,故到了后来大夫执政时代有“私肥于公”之说,而“张公室”的反
动即指恢复宗子的权力。
贵族阶级的政治,主要是受民、享民、治民。
“受民”是金文与周书中常见的文法,即借口天命而把奴隶劳动者当作
所有物来据为己有。下面是例证: 
“■我其遹省先王受民受疆土”。(大盂鼎) 
“诞受厥命越厥邦厥民”(康诰) 
“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后迷民,用怿先王受命。”(梓材) 
“诞保文、武受民。。。承保乃文祖受命民。”(洛诰) 
“相我受民。。。以乂我受民”。(立政) 
“民”不是如希腊的可以买卖的交易品;在西周,“民”的授受完全是
上帝与先王间的关系,故曰“有命”。
“享民”的意义指独占奴隶劳动者,道理是简单的,上帝喜欢先王文、
武之德,“闻于上帝,帝休”,不喜欢别人,“天降丧”,故只有周人子孙
才可以世享殷民,并“祈天永命”。下面是例证: 
“乃以殷民世享”(康诰) 
“凡民惟曰不享,惟事其爽侮。”(洛诰) 
“其大惇典殷献民”。(同上) 
“予大降尔四国民命,。。移尔遐逖,比事我宗多逊。”(多士) 
金文在受民之后,便指出子孙世享,书也在受民之后,指出子孙永保民。
因此,享民的政治,成了周公以后公开的教育。
“治民”更加重要。王国维说,“尚书言治之意者,惟言庶民。康诰以
下九篇,周之经纶天下之道胥在焉,其书皆以民为言,召诰一篇言之尤为反
复详尽。”(殷周制度论)治民所以是重要的政治思想,因为统治者做了民
的主人。多方说:“天惟时求‘民主’”,“天惟五年须暇之子孙,诞作‘民
主’”,这“民主”二字不是近代术语,而是奴隶主。做“民主”的自然必
须有所谓“民彝”去统治被压迫阶级。这个统治的“治”在周金文中为“辪” 
字,王国维说: 
“彝器多见辪字,。。其字或作辪,或作辪,余谓此经典中乂艾之本字
也。。。经典作乂作艾,亦辪之假借。书君姡е脕V厥辟,即毛公鼎之咒辪
厥辟也;康诰之用保乂民,多士君姡еV有殷,康王之诰之保乂王家,诗
小雅之保艾尔后,即克鼎、宗妇敦、晋邦盫之保辪也。。。本义当训为治, 
从自从■,。。加从止,盖谓人有■(罪■),自以止之,故训为治。”(观
堂集林卷六,释辪上) 
按王氏在别处说“从自者众也”,故治民之义便是管理众罪奴的意思。
康诰说:“用保乂民”,“惟民其康乂”,“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往尽
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乂民”;召诰说:“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彝,亦
敢殄戮,用乂民,若有功”。所以治民是书诰中的重要思想。如果做“民” 
的作乱,那么,做“民主”的便要用“非彝”之法,大杀大戮,书例甚多,

如:
“天惟与我民彝大泯乱,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罚,刑兹无赦!”(康诰) 
“天非虐,惟民自速辜。。。人无於水监,当於民监。。。群饮,汝勿
佚,尽执拘以归於周,予其杀!”(酒诰) 
周氏族做了“民主”,别的族人如殷民七族、六族,怀姓九宗,便不是
过去时代的族员了,而成为新的劳动力,如竹书纪年与左传所载的或被迁到
洛邑筑城,或被编做城外的啬夫,或被鲁、卫、齐、晋族人带去殖民,这就
叫做“作新民”。至于从前所俘获的黎民,则“靡有孑遗”了。
周人的政治更重在受土。金文中“受民受土”连文,尚书的记载也相似, 
受民的下文便是受疆土于先王,大诰更说“率宁(文)人有指疆土”。因为
“有邦有土”正是国家的前提。召诰也说得明白:“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
中;旦曰,其作大邑,其自时配皇天。”鲁颂说,“锡之山川,土田附庸”, 
左传说“土田陪敦”,金文召伯虎■说“仆墉土田”,所以,周人的城市建
立系以土地生产资料的贵族独占为主要条件。城市既统治农村(野、鄙), 
那么,在政治思想上就必须把建立城市看作神圣的大事,因此周书对于营东
国洛,诗大雅、小雅对于营国的历史以及城市的性质,都用第一等的篇幅来
记述。天命文、武为宗子作城,宗子就要帅型先王来掌握政权,其他氏族都
没有资格,“罔堪顾之”,只有周族“惟典神天”,“宗子维城”或“王侯
维翰”。
奴隶主必须积极地用上层建筑的一套体系来为奴隶制生产关系服务,因
此,诗、书都重视“宅”,例如大雅说“考卜维王,宅是镐京”,洛诰说“公
不敢不敬天之休,来相宅,其作周匹休。”“宅”指什么意义呢?它意味着
城市对农村的统治,实质上是政权形式,因而掌握政权形式的工作便叫做“宅
乃事”,官吏叫做“三宅三俊”,居於城市的统治阶级叫做“宅人”,统治
意识叫做“宅心”,请看典型的例子: 
“亦越文王、武王克知三有宅心,灼见三有俊心,以敬事上帝,立民长
伯。”(周书立政) 
“宅心”——支配阶级的统治意识,也有主要内容,那就是,第一要“用
常人”,不让本族以外的人参政;第二要重武功(“武王率惟敉功”)。因
此,重礼尚文只是周代政治的一面,“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才是周代政治的
全貌。从文王起,周人就立基起业(“业”字金文,从“戈”作“■”), 
但武力征服的成果,必须依赖典章制度去巩固起来,因此说,“文王惟克厥
宅心”,后王帅型先王,必须继承这种政治意识。
周代政治并没有后人所形容的那样讲道德,其实周人自始至终是祟尚武
力的征服,从周人东下,灭殷践奄,以至征南土,伐猃狁,是一路杀下来的。
所以周颂大武还存有舞诗,颂扬先王的武功,其诗分六成:一成北出,二成
灭商,三成四成南国是疆,五成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起来以表示崇拜。
(参看王国维周大武乐章考) 
由上面的研究看来,我们可以说周代的政治教育主要表现在两个字,一
是“颂”,二是“诰”。
据诗序说,“颂”是“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周
颂是禋祀先王的诗,其中多讲武功与农事,称颂先王在政治经济上的成功。
这是后王歌颂先王的诗乐,由下而上之崇拜叫做“颂”。
“诰”谓训教,书之诸诰,金文之盂鼎,大抵说明天命、敬德、治民、

营国的道理,训戒子孙与多方多士要服膺周先王的统治表率。这是统治阶级
的大话,由上而下之谕戒叫做“诰”。
“颂”与“诰”又是崇拜与服从的教育形式,只有官府本身才掌握这种
学识,所以说“学在官府”。

第五章 西周末至春秋时代的思想
第一节 诗句中所表现的西周社会的矛盾
西周的盛世,时间并不长久,昭王、穆王时代已经有军事上的大失败, 
昭王南征连生命都牺牲了。本来西周的维新史就其社会基础来说,没有经济
的地域单位,这不能不说是先天不足。到了西周末年,由于军事的失败,周
族就不能不率领族人东迁,牺牲地域而维持宗族,“迁国”本身就是周的社
稷基础不稳固的末运。从周代社会的内部条件看来,由于经济的发展,阶级
必然会趋于分化,市民必然会参与土地所有权的斗争,破产的公社成员和奴
隶,必然会起而反抗周室统治阶级,因此,颂、诰的文化统治是不能长期维
持的;国民阶级的觉醒将创造出新的文化。然而历史是曲折的,最初思想上
的变化,是变风、变雅的诗歌。它正是由社会悲剧的真实矛盾,反映而为矛
盾的真实悲剧。
从昭、穆二世到夷、厉时代,由于社会的阶级矛盾,已经暴露出危机。
昭、穆二世已经没有周初社会的相对安定的程度了,“帅型先王”愈成为当
时的目的,就愈表现出继承周初的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