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族而摚鹣壬挠蓳|绅先生而显学而诸子百家。
汉书艺文志“诸子出于王官”之说,不合于历史,但中国古代思想由宗
教的王官开始,则有史实可证。
这里,还必须指出,先秦诸子有关先秦思想发展的总结,是一 定时代
的有限度的批判研究,它可以作为我们总结文化遗产的参证,但不能作为我
们研究的根据。
第二章 中国古代思想总论
第一节 西周官学是怎样发生的
研究古代中国思想的起源,首先要看社会分工发生以后权利和义务的关
系是怎样发生的。
我们知道,文字与铁的应用,是由野蛮末期进入文明期的标志。铁这种
东西在西周还没有产生,文字有殷代的卜辞,这是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文字。
周人东下之时,诗经上也记载着“于时言言,于时语语”,即有文字记载之
谓,这和殷人“有册有典”的文献可以互证。
殷人万事求卜,所尊的是祖宗一元神。一切“国之大事”,特别是“祀
与戎”(祭祀和战争)这样大事,都要通过宗教仪式以取得祖先神的承认。
卜辞中有史字作■,象手持中,中即盛笔之器。据王国维考释,殷人无尊卑
上下之职可考。史职有类于宗教的巫师卜师,与印度古代的巫师相当。史、
事、吏三字是一字之分,殷人只有“史”,到了周人才有“事”,所谓“三
有事”,而“吏”字则更为后起。所以,殷代的思想以宗教占主要地位。
我们翻遍卜辞,没有发现一个抽象的词,更没有一个关于道德智慧的术
语。卜辞中的意识形态:第一、最重时间观念;第二、着重空间观念;第三、
着重数量观念。时、空、数三种观念所以普及,是人类对自然斗争和部落间
的战争所促成的。社会内部的权利义务观念还没有显明的标志。所以,卜辞
中的祸、咎,利、不利,吉、不吉等字,是全体族员对自然与外族的宗教意
识,还不是一般权利义务思想的表现。
殷帝王的名称,不是甲、乙、丙、丁时间的称呼,便是外(外丙)、叄
■(报丙,报丁,即■■)、上(上甲)等地域的称呼,或者是大、小等数
量的称呼,此外就是祖示的称呼了。到了殷末,康、文、武三字虽然用于王
名,但它们并没有如周人文、武、康三王名的道德观念,我们从这里仅可以
看出道德的萌芽形态。
“卜”这一观念是求祖先神降命的意思。当人类对于自然的矛盾不能克
服的时候,必然在意识上寻求安慰,使矛盾在宗教上求得解决。祖宗一元神
的思想支配了殷人的世界观,这正是早期奴隶制时代父权确立的特徵。西周
金文中的王起始于文王,这说明了荀子责斥制造千古奇谈的人物,是有历史
知识的。周人思想和殷人思想是不同的,在宗教意识上讲来,周人的“维新”
在于帝和祖的分离,由一元神变为二元神。
首先我们要明白周代“学在官府”的历史性质。
西周自文王“肇国在西土”以后,社会才产生了第一次的分裂,这便是
国、野或都、鄙的对立,用现代语来讲即城市与农村的分裂。在这种分裂之
下,“城市——国家”的“宗子维城”制度便确立起来,城市统治了农村。
土地所有形式是“国有”的,也即是周氏族为首的联盟所公有的(公不
是天下为公之义,乃是公子公孙的氏族贵族之义)。劳动力的形态主要是集
团的或公社的,即以被征服的氏族(如殷民六族、七族,怀姓九宗)为单位,
进行“千耦其耘”的大规模生产。
周代社会,保存着两种古老的制度,即城市和农村的两种氏族制度。这
两种血族纽带,一方面形成了阶级的对抗,另一方面又形成了不可分离的统
一,它们束缚着社会的发展,和希腊、罗马社会由地域单位代替了血缘单位、
由国民代替了氏族不同。西周营国、封国基于这一结合关系,“东迁”也基
于这一结合关系。如果是在土地私有制之下,氏族单位变成地域单位,那么
便没有这个统一,“东迁”的迁国是不会迁移得动的,所谓东迁的周室“晋、
郑是依”,便是依于氏族关系。
周代社会的特点,是古代奴隶制的,它的历史是阶级分裂以后的城市支
配农村的历史,而形态则走着亚细亚的路径,没有全般经济意义的普遍分裂。
这叫做“人格的物化”。至于讲到“物质的人格化”,氏族贵族和希腊、罗
马的土地贵族是不同的,而是旧的人物(氏族)执行了新时代的社会任务。
如果允许我们用类比推论的话,那么,这一路径正是古代社会“维新”的道
路,其统治阶级登场的色彩是和近代维新人物在资本主义社会登场的色彩相
类似的。周人保留了氏族组织的“宗子制度”,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因为统治阶级的演出者不是新的国民阶级,则社会内部便不可能发展出
新的市民阶级,换言之,不是从经济的私有逐渐分化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
级,而是一开始就分裂为二个阶级(不具备复杂的内容)。这种直接了当的
路径,影响了人类生产的发展以及思想的发展。
土地既然被氏族贵族公有制所支配着,国民阶级既然没有在历史上登
场,则思想意识的生产,也当然不是国民式的,而是君子式的。具体地讲来,
意识的生产只有在氏族贵族的范围内发展,不会走到民间;春秋末期所谓学
术下民间的历史,已经是周道衰微的证件了。
这样看来,“土地国有”、宗法制度和学在官府既然是西周社会的三位
一体的系统,那么,思想学术必然被“曾孙田之”与“宗子维城”的经济所
决定,被“法礼足礼”的君子之道所支配。天下篇所讲的不离于宗的“天人”,
不离于精的“神人”,不离于真的“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的“圣人”,
明于仁义礼乐的“君子”,便成了学术思想的创立者。明白了这种历史发展,
我们才能知道西周的官学思想。
我们知道西洋古代社会的历史有一个变革阶段,即上面讲的由氏族单位
而地域单位、由族人而国民的变革时期。梭伦变法就是这个变革的划时代的
法典。但根据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讲来,西周维新一直保留了过时的氏族制。
夷、厉时代国人变乱和共伯和执政的历史,虽然表现出古代制度内部的变革
运动——向地域性的富族(著者译为显族贵族)发展,以打破氏族制的枷锁;
但是运动失败了,宣王“中兴”政策把这一运动消灭了,恢复了周公的遗制,
仍依据西周维新的历史传统,在“古训是式”(诗蒸民)的范围内,来维持
过时的社会制度,没有走通像希腊变法的路径。这便产生了后来变风变雅的
“悲剧”思想以及法家的变法运动。
西周的思想史料并不太多,存世的金文是最可靠的,周书中仅有十五六
篇是可靠的资料,诗经中的材料须考证年代,不能漫无次第地引用。存世的
三礼乃是后人所撰写的,不能作为直接的依据;乐经散佚,留下的不多。至
于易经一书,不论卦、爻、辞、传,都是战国以来的作品,不足据以论西周。
辨伪这一门知识是研究古史的先决条件,如果忽视它,就要使我们枪法凌乱,
前后矛盾。
第二节 春秋思想的特点
我们已经说过:周代文明社会,是开始于“乃穆考文王肇国在西土“(周
书酒诰)、“珷王嗣玟王作邦”(大盂鼎)的西周初叶(约在纪元前十二世
纪)。就扬弃了“官学”的氏族贵族的形式,进而作为国民阶级的“私学”
形式而登场来讲,中国的古代思想,是发端于春秋末世与战国初年的孔、墨
显学的对立(约在纪元前五世纪)。这就是说,严密语义的中国古代思想史,
其正式的起点,要迟于其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的成立约六七百年之久。由这六
七百年中间所显示的国民思想的难产性、或由“官学”到“私学”进程的难
以转化性,无疑问地是思想史研究上的一个重大疑难。这疑难之所以“重大”,
首先是因为,依照着“古典的”古代希腊的路径来讲,梭伦变法与泰勒士开
创伊奥尼亚学派,同在纪元前六世纪,即大体是相为先后的事情;一般慎重
的思想史家,通认希腊国民思想的成立期为四十年的岁月。但是,在中国古
代,其学术下私人的进程,竟至酝酿了六七百年之久;以此与“古典的”希
腊相对勘,确是一种异常特殊的现象。其次是因为,从很早以前,学人对于
这件异常特殊的现象,虽曾有相当的注意,例如庄子(天下篇)、孟子(滕
文公下)、荀子(非十二子篇)所提的“世衰道微”说,刘向、刘歆父子及
班固(七略、汉书艺文志)所提的“诸子出于王官”说,淮南子(要略)所
提的“应世之急”说,其正误参半之处姑不具论,充其量只是对于春秋、战
国之际诸子学说的“所以诞生”有所探究,而对于东周以前何以有畴人官学
而无国民私学,亦即国民思想的晚出问题,则根本未尝论及。最后是因为,
近代中国学者关于西周社会性质的问题,有以为西周是封建社会的,有以为
它是奴隶社会的;但在封建制阶段或奴隶制阶段,何以尚不见“学术下于私
人”的痕迹?似乎至今尚没有系统的说明。
这一重大疑难,在“西周封建”论者应如何解决,或能否解决,我们不
拟涉及。如前所述,我们的任务是以“西周古代”为前提,对于国民思想晚
成的问题,企图作一解答。
如大家所周知的,思想史系以社会史为基础而递变其形态。因此,思想
史上的疑难就不能由思想的本身运动里求得解决,而只有从社会的历史发展
里来剔抉其秘密。更具体地说,中国的国民思想之所以“晚出”,是古代社
会“早熟”的必然结果。此所谓“早熟”,其实质即指这一点而言:中国古
代文明起源的具体路径是“维新路径”,即与“古典的”道路相区别的所谓
“亚细亚的”道路。但是,作为“维新的”或“亚细亚的”中国古代社会,
何以谓之“早熟”呢?上面我们已经从生产关系方面作了说明,现在再从生
产力方面作一些说明。所谓“铁的发现是古代国家成立的前提”,不但考古
学家认为是古代社会发展的通则,也是经过对古代中央亚细亚及地中海沿岸
国家形成过程的研究所证实了的定论;而“文王肇国”“作邦”的中国的古
代国家起源,却先于“铁的发现”而完成。
“铁的发现”在中国古代究竟起于何时呢?关于这一问题,就地下的发
掘来看,至今并未出现西周以前的任何铁器;且在卜辞与西周金文中亦未闻
专家疑任何一字为“铁”字。郭宝钧依据地下发现的铁器氧化程度甚小,而
断定西周无铁的分析,是可参考的。到了春秋、战国的文献里,“铁”字出
现甚多。例如:
1。诗秦风(陆侃如考定为由平王东迁至敬王十年的作品)有“驷驖”二
字,所谓“驷驖孔阜,六辔在手。”(朱希祖说:“驖字为当时以铁形容马
之黑色。”)
2。墨子书中有:“铁鐷”、“铁矢”、“铁鐟”、“铁纂”、“铁鈇”、
“铁钜”、“铁校”、“铁锁”、“铁鏁”、“铁錍”等名。
3。书禹贡(郭沫若考定为子思的作品)说:“华阳黑水惟梁州。。。厥
贡璆(鏐)、铁、银、镂、砮、磬。”
4。左传昭二十九年,晋赵鞅“赋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
(孔子家语卷九引作“赋一鼓钟”)
5。孟子滕文公上说:“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
6。山海经中山经(廖平考定为邹衍或其门徒所作)说:“出铁之山,三
千六百九十。”
7。荀子中有“铁釶”的记载。
8。韩非子中有“铁室”的记载。
9。国策有“铁幕”的记载。
10。吕氏春秋有“铁甲”、“铁杖”等记载。
11。越绝书有“铁■”、“铁剑”等记载。
12。管子书(罗根泽考定为战国至秦、汉时代的作品)有“美金(铜)以
铸戈剑矛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斤斧鉏夷锯欘,试诸土壤。”(按
国语亦有此言。)
13。史记货殖列传讲到邯郸郭纵、蜀卓氏、宛孔氏、曹邴氏等,均以冶铁
致富。
14。 江淹铜剑赞序讲到:“古者以铜为兵。。。春秋迄于战国,战国至
于秦时,攻争纷乱,兵革互兴,铜既不充给,故以铁足之。铸铜既难,求铁
甚易,是故铜兵转少,铁兵转多。。。二汉之时,逾见其微。”
上引资料,时代上有先后,价值上有高低;其解释的可靠性,也有商量
的馀地;然据此而断定铁器是发现于春秋,而普及于战国,似无大过。
铁的发现上距古代国家的成立约